馬祖資訊網 » 討論與交流 » 生活文化 http://www.matsu.idv.tw
主題: 石砌的馬祖 【聯合報╱文/漢寶德】
作者: admin < > 發表時間: 2010-11-01
2010.11.01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山坡上花崗石砌成的村落,如愛琴海的風貌。(漢寶德�攝影)

 馬祖,這個感覺上很遙遠的前線離島,是當年保衛大台灣時代的碉堡。我對它生疏,因為年輕時生病,沒當過兵,當然沒有機會到馬祖體驗碉堡生涯。但對它的建築環境並不陌生,因為我的幾個學生當兵駐防馬祖,解甲回來,不免帶些相片開我的眼界。我自相片中得到的印象是,馬祖這群花崗石島上,除了地下的軍事建設之外,只有散布在山坡上的的花崗石砌成的漁村。這些石砌房屋外觀與堡壘相差無幾,窗子不得不與槍垛口無異。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漢寶德�攝影

 這些石砌村落在建築上最引人入勝之處是它的異國風味。中國幅員廣大,自然環境各異,但在漢文化的影響圈內,不論建築用什麼材料,都有幾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開闢平地為層層院落,屋頂為木架突出牆外,正面外觀對稱且多窗。這三個特點除在福建客家圓樓與北方黃土高原上的穴居,予人完全不同的感受外,其他各地雖有不同的外貌,文化相關的意味卻是很明顯的。可是馬祖的石屋子粗看上去真像愛琴海島嶼的村落!

 怎麼可能?這個疑問埋在我心裡若干年。所以最近縣文化局邀我去演講,就抓住機會,親自去看個究竟。

 景致透露著永恆的悲劇感

 飛機在北竿機場落地,我就有到了愛琴海岸的感覺。由於島嶼羅列,海洋多了些神祕感,難怪古希臘產生那麼多神話。這裡自明代以來似乎一直是海盜的故鄉。誰也沒有想到,到了廿世紀,居然因為國共之爭,使這個被人視為邊荒的島嶼群成為備受注目的「國之北疆」的要塞。這樣的命運沒有使馬祖與媽祖的傳統連上什麼關係,卻因而把地方風味的村落保存下來了。

 地中海的景觀特色無非是沿岸崎嶇的山嶺與斷崖,順著起伏的高坡所建造的塊狀的房屋。馬祖也是如此。所不同的,馬祖沒有愛琴海那樣碧藍的海洋,那樣明亮燦爛的陽光,所以也沒有粉白的建築去配襯。比較起來,馬祖的景致與它的歷史一樣,有些憂鬱,有些蒼茫;即使在我下飛機的一刻,陽光普照,仍然無法使人感到雀躍。它似乎透露著永恆的悲劇感。

 戰爭的陰影應該已經過去了,對岸正為興建高樓大廈而興奮,等待著即將到來的富庶與歡樂。可是上任才一個月的文化局長卻告訴我,他們拒絕開發,打算保存富於地方特色的村落。我讚佩他們的勇氣。可是這些石屋保存下來是供觀光之用,還是常民的住屋?是值得思考的。局長很有自信的說,馬祖會成為最適於居住的,最健康的世外桃源。我幾乎被他說服了。然而仔細想想,馬祖作為尋求快樂生活者的樂園還有點距離,作為喜歡低頭沉思的哲人的靜修之居倒是非常合適的。

 為什麼?當然是因為這裡的景觀之美是離不開粗石砌成的牆壁的。粗石壁會使你快樂嗎?石壁之間高高低低的梯階不會使你感到身心勞累嗎?

 欣賞石壁的美,需要人文素養

 除非你從心裡喜歡這些粗石壁。

 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我看到漸漸富有的民居開始建造水泥屋,可以擁有代表財富的光滑壁面。有心保存地方特色的縣民,即使仍然使用石砌方式建屋,卻使用平整的石材,提高新屋的身價。要他們從心底裡喜歡粗石壁,那些在上百年前,用撿拾來的圓石,辛苦的用手工敲打而成的大小不一的塊石,以黃泥為黏結所砌成的石壁,實在太困難了。要欣賞這種石壁的美,不能不多些人文素養。

 這些塊石,由於是自海邊與山坡撿來,風化程度不同,所以富於色彩變化。用手工打造,所以近長方而多有凹凸。這樣砌起來的壁面,在秩序之中呈現出一種天然風味。似乎可以經由石壁的花紋中看出先民的智慧與血汗。那些凹凸不平的石面使我們不禁想像古人粗糙的雙手。沒有這樣人文的想像,怎可能為一些石壁所感動呢?

 石壁在馬祖,特色是開口極少且小,因此可以呈現堅實而完整的壁面。不知何故,我國古人砌石,不按一般結構水平安定的原理,竟採人字形砌。壁面的人字砌圖案我在金門已看過了,所以並不感到訝異。是不是只為外觀的變化?實費猜測。我仔細看了幾堵石壁琢磨其道理,發現人字砌應該不是最早的砌法,很可能是自亂砌法演變而來。人類以石砌牆,早期因以圓石略加修平,石塊在多邊與方形之間,所以開始是亂砌,然後是網狀砌,目的是求結構穩定。古羅馬建築就是這樣發展的。等到開石的技術進步,會製成長方形石條,但是必然經過方形這一步。用方石砌牆,斜砌遠較平砌為穩定。所以斜砌是亂砌的必然發展。這時候偶爾出現長形石塊,使用在斜砌的壁面上,就有人字砌的雛形了。在較正式的建築如廟宇上,人工花費在鑿石上較多,乃以長條石塊為主,就出現典型的人字砌。但是別忘了,為了結構穩定,牆的轉角還是非用平砌法砌成不可。

 就是這些緣故吧!我們可以在馬祖的村落中看到統一而變化多端的砌石的戲劇。有亂石砌,有斜砌,有亂斜砌,有人字砌,也有平砌,構成有趣的質感。在極少門窗的馬祖,不能欣賞石壁的美,還能看什麼呢?

 大海一角永恆的生命喟嘆

 當然了,方塊狀的建築體,及塊狀的立體組合,才是愛琴海趣味的來源。由於海風,由於海盜,這裡的民居都是用石牆包起來的方塊。不能有出簷,屋頂居然都是西洋式的四落水。在陽光角度適當的時候,這些排列錯落有致的塊體,會呈現動人的陰影關係,可以入畫。夕陽西下時,背襯著明亮的天空與海洋,這些色澤灰暗、深沉的塊體組合帶來永恆的生命的喟嘆。真是想不到,在大海的一角,馬祖人創造了多彩的中國建築文化所不曾出現的悲愴感。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巷道中的斑駁石壁。(漢寶德�攝影)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室內獨立的木架結構。(漢寶德�攝影)

 有趣的是,我在芹壁的街巷中看到新馬祖人的石造建築的思維。也許有些新馬祖人在維護傳統村落風貌的原則下,希望增加新的建設,改善生活環境。他們採取了比較新穎的想法,卻繼續使用石壁,因而透露出現代建築的面貌。

 要分辨新舊其實並不困難。傳統正宗的石建築雖看似西方兩層洋房,但細看仍可察覺文化的特色。有些是對稱的正面,單門雙窗,或雙門雙窗;有些是屋頂的式樣,如曲線山牆,主、次分明等。可是較近期的建築,明顯的看出,除了石砌較為整齊外,門窗開口不再守固定的規律。我看到一處,是平砌的單門建築,上為平頂,開口組合錯落有致,比例優雅,呈現質樸、寧靜的美感。在它一側為一大開口的院牆,想必是大戶人家的住宅,內外空間的配合極為和諧,使我徘徊其間,很想見主人一面,可是門窗大開,卻不見一人,極像童話中的神仙世界。

 石屋仍是中國傳統建築的一部分

 去馬祖前,一直把該島的石屋與西人村落相提並論,對於石壁後面的空間,假想是架設在壁體上的木梁架所構成。沒有想到,馬祖的石屋仍然是中國傳統建築的一部分。我們的建築在骨子裡是木架構,屋頂是用木架撐起來的,外邊的牆壁不論是民間的泥土,還是富人的磚瓦,都與屋架無關,所以有「牆倒屋不塌」的說法。因此馬祖的石屋雖看上去與西洋石屋無異,精神上卻在中國建築文化圈內,石壁倒了,內部屋架是不受影響的。看上去堅硬的石壁只是包裝而已!

 要看明白,只要進到一家民宿或咖啡館就知道了。馬祖的古村落保存,再利用的辦法只有對觀光客開放一途。所供應的非吃喝即睡覺,所以歡迎遊客闖門進去。室內與一般建築無異,你如果對建築有興趣,就可看到內部沒有一點石壁的感覺,所見都是木屋架。有些二層房子,也只有到室內看清楚其架構。這次我有機會看到幾處室內木構,木材都是很考究的,可能是新建以招攬旅客來投宿的吧!也許下一次再有機會來馬祖,應該住一次石屋民宿才是。

 離開馬祖前的中午,局長請我在津沙的一個老餐館吃飯。走過一個石壁斑剝的巷道,自街角走進室內,居然看到一個小院子上蓋了開放式的木架屋頂。新馬祖人已經學會新時代利用空間的技術了!他們已有充分準備維護石屋聚落的丰采,實在太好了。

 回程搭上擁擠的小飛機,自窗口遙望馬祖列島,回想那些令人懷念的石屋。這是怎樣的緣分啊!

【2010/11/01 聯合報】@ http://udn.com/

(站長按:以上文章經電話向漢寶德先生徵詢後,同意本站轉載)
作者: 菊 < > 發表時間: 2010-11-02
 欣賞石壁的美,需要人文素養

 除非你從心裡喜歡這些粗石壁。

馬祖作為尋求快樂生活者的樂園還有點距離,作為喜歡低頭沉思的哲人的靜修之居倒是非常合適的。


----------漢寶德



馬祖要吸引的是:

不以"世俗的快樂"為快樂的族群

不以爬坡為苦 謂之鍛鍊身心 謂之中國美學之最 "曲則圓" "好事多磨"

堅軔 來自於 承擔與誠受(誠實地接受)

當 知 大自然之妙用 應地制宜

馬祖的氣候地形冷烈 塑造了他們不一般的 樂觀 精神

樂觀 達觀 是比膚淺的快樂 更深層的東西


無為勝有為 開發與迎合 只會更快消失馬祖的特色

而 安靜地 等待 真正能欣賞無言的石壁"有緣人"才是最重要的

要開刀動土 也要等到他讀懂馬祖.......



所以 馬祖可以

賣孤寂
賣慢村
賣蕭瑟
賣蒼茫

賣意志
賣堅守
賣生命力

還有
深深的暖暖的人情味

返轉

世人的趨炎附勢
追逐短視的經濟成效


成為

一個真正的梅花精神的桃花源


無為裡 順勢而為
讓真正的高貴的靈魂進駐


讓它散發香味
讓它唱出歌聲
讓它轉動單車輪


一切都是悄然的革命
一切都是寧靜的顛覆
第1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