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17℃ AQI:  風向:北 風力:2級 南竿雲高:1800呎 能見度:6000公尺 北竿雲高:2000呎 能見度:7000公尺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陳高志

陳高志友善列印



張貼者
陳高志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0-03-25
發表文章 : 159
掌聲鼓勵 : 729

發表時間 : 2014-10-04 19:47:37
FORM: Logged


陳高志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陳高志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馬祖方言「同物異名」的現象舉例(七) --閱讀人次 : 3201

章魚:石拒、塗磨、八腳魚

 前一陣子在《馬祖日報》上看到莒光鄉老鄉長樂團先生「尋找章魚哥」的活動,不禁想起三十幾年前任教西莒時的快樂時光。那些年,常常和在地的朋友組隊和駐軍拚籃球。球賽結束,有時候在青蕃村觀海樓,執酒瓶對著大海「吹牛」,有時候上西坵到鮑老闆店裡喝啤酒,下酒的海鮮,生猛無比,台北的快炒店根本難與相比。當時最常吃的就是炒花蛤和水煮章魚沾五味醬。彼時西莒的海產非常多,價錢也便宜,想吃什麼魚,黃昏到青蕃港走一趟一定買得到。讓南竿來的我感到萬分訝異。

 在馬祖,尤其是莒光地區,章魚是極常見的海產。自古以來,它的名稱就多不勝舉。古書上說它的異名有「章鋸」、「章舉」、「章拒」、「章花魚」…等。馬祖鄉親則稱之為「石拒」、「塗磨」,阿兵哥依其外觀稱之為「八腳魚」。因為生活環境關係,當時敬恆國中的學生,幾乎個個是游泳、海「獵」高手。我住學校宿舍,逢假日退潮的下午,向海邊望去,總會看到學生手持竹竿,東敲敲、西戳戳的,不多時都會有令人滿意的收獲。因為手持的長竿可做拐杖,當事人可拄著它,安全且快速的走在濕滑的岩石上。「拐杖」的馬祖方言有很多種說寫法,最通俗的說法是「拒拒」和「據據」。這兩個同音字一旦組合成詞彙後,就產生音變的現象,所以在口語上就說成ㄍㄩˇㄍㄛㄩ^(kyˇkoy242)。(末字的注音以國際音標為準。)因此,一般人想當然的認為,章魚被稱為「石拒」的理由在此。但是考查文獻後方知,答案完全是相反的。

 《稗談》說:「章拒大者名石拒,居石穴中,人取之,能以腳黏石拒人,故名之。」這句話的大意是說:大章魚腳上的吸盤,能吸附岩石來抗拒人類的捕捉。可見「石拒」之名稱是形容它自我防衛的功夫,而非指人類捕捉它的能耐。

 無論大小的章魚,南竿鄉親都稱它為ㄊㄨˇㄇㄛ^(thuˇmɔ242)。(用ㄛ不是很到位,以國際音標為準。)很多鄉親直覺地將它寫成「土帽」,不對。因為「土帽」這兩個字看不出它取名的邏輯,而且,「土」是上聲調,馬祖方言的上聲調的調值為33,偏偏這個調值是國語所無。[注解1]第二字我所以用「磨」而不用「帽」,又有一個故事可說。

 我家以做蝦油為副業是在我初中時代,假日時常被父親抓去當幫手,處理過程費時又費力。先用鹽巴均勻的攪拌小魚,然後再把它傾倒在大木桶或陶缸中讓它發酵。做蝦油的小魚都是不值錢的下雜魚類,但其中偶爾也會參雜一些還算好的魚蝦。有一次就抓到一隻一息尚存的章魚,大概有一斤重,這下子讓我喜出望外。父親警告說,如果在海邊發現更大的章魚時,千萬不可貿然的用手去抓,如果手臂不慎被它的吸盤吸住,那它會吸食人的血液,嚴重的話會致人於命。因此,有經驗的漁夫,都會趁其不備,抓住它的頭,用力砸向岩石。在它尚未恢復「神智」時,立刻將它的肚子內外翻轉,如此就萬無一失了。父親的話我牢記在心,定居台灣以後,偶而也買大章魚一試,可就是沒辦法將它肚子翻出。莫非它有品種上的差異,(我提供的兩張圖片,它們的外觀就是不同。)下次回馬祖一定要記得向好友昇華老師請教了。「磨」的字義有很多,其中有做「攀住」、「糾纏」的解釋,所以,用來稱章魚還算合理。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也說:「輭體動物,與烏賊同類異種。……其足八,長逾腹數倍。足端各有吸盤兩行,…生於海中,捕食魚介,其大者能攝羊、豕入水。」(見該書p.1583)可見家父之言並非危言聳聽。

 五十幾年前,我頭頂上每一根頭髮都在的時候,也學大人把禿者比做章魚,撫今追昔,可見冥冥中自有天理在。或許有人因此認為它應該寫做「禿磨」或「禿帽」,但是,「禿」的聲、韻、調都不合。「禿」字來源本身就是個謎,許慎寫《說文解字》時對這個字的解釋也說得不清不楚的。我曾在世新大學中文系開《訓詁學》的課,這門課必須用到古文字學、古聲韻學等。某日下課時,有一位成績非常好的女生走到講台前提問,其他同學則表現出詭譎的笑容。經驗告訴我,即將要發生重大的事情了。她問「禿」與「秀」的關係所在。對大學部的學生來說,這是高難度的問題,絕對可以寫一篇小論文。我從字形、語音、語源的角度分析來說,論定它們的關係非常密切。沒想到學生道謝回座時說:「老師!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唉!真是畫蛇添足。



【註解1】

 嘲諷某人是「土包子」或「鄉巴佬」,鄉親會用馬祖話說「伊野土。」(ㄧ ㄧㄚˊㄊㄨ+ ,i iaˊthu33)這個「土」字絕對不是說成ㄊㄨˋ(thuˋ),而是說ㄊㄨ33(thu33)。若真的要寫成「土帽」,那它的音變後必須念ㄊㄨ ㄇㄛ^才是。它的音變和馬祖話的「本事」、「可是」、「買命」、「請坐」一模一樣(一定要用馬祖話來念),所以,鄉親朋友可以把這幾組同聲調的字做個比較,一切道理就能明白了。以結果論來說,符合ㄊㄨˇㄇㄛ^的聲、韻、調文字,首字必須到陽平的字群中尋找,真正的國語第二聲的字,馬祖方言一律讀成類似國語的第四聲,極少有例外的。所以,我很仔細地找,在幾個同音字中只有「塗」字比較恰當。和ㄊㄨˇㄇㄛ^同調的馬祖詞彙有「承認」、「平靜」、「皮厚」、「人士」、「南部」等可做參考。古書中「塗」做泥土解釋的例子多不勝舉。有一本福州名著《閩都別記》的章回小說,書中的泥土都是寫成「涂」。「塗磨」與「石拒」詞彙的結構和詞意邏輯是相同的。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愛鄉人 
資深會員 


幫別 : 公
註冊 : 2003-12-27
發表文章 : 1554
掌聲鼓勵 : 3566

發表時間 : 2014-10-04 23:46:35
FORM: Logged


愛鄉人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愛鄉人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同物異名:
蠟燭馬祖話有兩種說法,一種叫ㄓㄨㄛˊ另一種叫ㄎㄣˊ。(長樂說法)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
愛鄉人
愛鄉人 
資深會員 


幫別 : 公
註冊 : 2003-12-27
發表文章 : 1554
掌聲鼓勵 : 3566

發表時間 : 2014-10-05 21:14:56
FORM: Logged


愛鄉人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愛鄉人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鯰魚Arius,台灣俗稱成仔魚,鐮鰭上有很細的倒刺,成仔魚倒刺有毒性,屬神經毒,並稱該魚為魚類威而鋼。

馬祖話稱該魚為「ㄕㄤˋ,ㄍㄩˊㄞˊ」三角魚,因其魚頭形狀呈三角狀故稱之。

該魚作法以三杯最著稱,但我小時候家裡都以紅燒作法,其實也不錯。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愛鄉人
陳高志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0-03-25
發表文章 : 159
掌聲鼓勵 : 729

發表時間 : 2014-10-06 08:08:44
FORM: Logged


陳高志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陳高志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感謝愛鄉人網友的意見。您說「燭」的馬祖話有兩個語音,恕我寡聞,只知其一。昨天看了回應文之後,大清早在家裡就現有的書籍查索,結果一無所得。中午參加鄉親喜宴,宴會中曾向長輩、好友們請教,也得不到答案。黃昏時到台大圖書館查閱福建省各個《縣志》,也了無所獲。我敢大膽的料定,您所提供的ㄎㄣˊ這個音可能有誤,這個音節國語也沒有相對應的漢字,國語有ㄎㄣˇ、ㄎㄣˋ,但無ㄎㄣ,ㄎㄣˊ。國語和方言雖然不同,但是可以做解迷釋疑的津梁之一。因為我不知您的大名,所以無法用電話向您請教,若能聆聽您實際的發音,那尋找本字的成功率就會相對的提高。

另外,您又提到「三角」魚,就提供的圖片來看,咱們的認知也不相同。南竿牛角等地的人稱「三角」,是下雜小魚,是醃製蝦油的原料之一。小時候看到漁家網到它們時的處理方式有三,1.賣給「(魚奇)行」做蝦油。(ㄍㄧㄝˇㄡㄥˋ,kieˇoungˋ。詞意為:煉製蝦油的店家。)2.倒在菜園裡充當肥料。3.再倒回大海。也曾經看到務農的窮家來要一些曬乾,以便用來下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是鈣質豐富的食物,老祖母時代的庶民食物,如地瓜、地瓜葉,豬吃的酒糟等,如今都變成最夯的養生食品。我所認知的「三角」雜魚,體積極小,大小如成人的第一節大拇指,它不適合以「三杯」方式料理。若裹上薄粉油炸,灑一些椒鹽粉,那不失為下酒聖品。

「同物(事)異名」不是對錯問題,是語言習慣問題,也是社會語言學探討的課題之一。只有將這些異名同列並觀,由它的本質、外觀、用途等進行研究,方能知其得名之緣由。

為了尋找「燭」的別名,前後花了將近十個小時,但是毫無所得,雖然如此,卻發現許多將來上課要用的材料,這也算是收穫之一。後來您又補貼上蠟燭的圖片,我想熒熒燭光,也許就是解惑的線索了。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