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靄  溫度:22℃ AQI:87  風向:北 風力:1級 南竿雲高:500呎 能見度:2000公尺 北竿雲高:600呎 能見度:1900公尺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陳高志

陳高志友善列印



張貼者
陳高志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0-03-25
發表文章 : 159
掌聲鼓勵 : 729

發表時間 : 2015-10-08 15:55:17
FORM: Logged


陳高志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陳高志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馬祖方言本字講析 (5) 說「保」與「呆」 --閱讀人次 : 2587



 暑假回馬祖參加台北愛樂活動,當時寫了一些方言歌詞和大家切磋。其中有一首我用「獃儂」表示「壞人」,有些鄉親朋友頗有意見,認為應該用「呆儂」才對。今天我在此做如下的解釋。



 因為有些漢字電腦無法打出,所以,只好用圖檔呈現。「呆」可以說是「保」的簡體字,《篇海》說:「呆,補道切,同保。」奇怪的事是,它卻被人讀成 ㄉㄞ。《康熙字典》在上圖第1個字下引《類篇》說:「同槑省,通作梅。」又引《草本綱目》說:「梅屬。倒杏為呆。俗以為癡獃之獃,誤。」

 從「保」的古文字形體來看,字形結構很單純,是由大人背小孩來會意的,故字義後來引申有:護衛、安定、堅守…等。這個動作千古不變(如下兩圖。兩張照片皆王詩民校長提供,特此致謝)。「獃」讀 ㄉㄞ 是毫無道理的,因為它的反切讀「五來切、魚開切」,馬祖話的「壞」說 兀ㄞˋ(ngaiˋ) ,它的本字就是「獃」,因為讀音完全相同。「獃」之所以變成笨蛋的 ㄉㄞ,大家都不得其解,而且已經有很長久的歷史了。結果《廣韻》說:「獃,癡也。象犬小時未有分別。」《集韻》:「獃,癡也,一曰懛(ㄉㄞ)。」《廣韻》為遷就事實不得不做如此解釋,結果說解的非常牽強。由《集韻》可知,呆瓜、笨蛋的 ㄉㄞ,本字應該是「懛」才是。



 語言、文字都是情意溝通的工具,既然錯誤已造成了,有時候不得不尊重這個結果。今天,如果強迫大家以「呆」為「保」,癡呆字要寫成「懛」,那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徒勞無功的事,何況「懛」字早已被宣告死亡了。

 在馬祖人的日常生活中,會時常用到「不好」的 兀ㄞˋ字,所以,我們必須為它找一個適當的字形,總不能手寫「壞」而要求別人唸 兀ㄞˋ,如果這樣,文字的形音義系統豈不大亂!假借字、訓讀字不是沒有,但是不能太過寬泛,它們都是因為「本無其字」,然後無奈的變通使用。為方言定字形時要注意「字形分配」的邏輯。簡單的說,某些兩可的字(或音、或義),經過多方研議後,把它的字形做合理的分配,使音義更加切合。一旦字形專屬、專用之後,文字的混亂就能避免一些。今天,大家都以為「呆」是「獃」的簡體字,這是誤解所造成的結果。社會上會讀「呆ㄉㄞ」、「獃ㄉㄞ」的人很多。合理的判斷:認識「呆」的人比較多,認得「獃」的人相對比較少,為了不影響大部分人的識讀,所以,把「呆」的形音義分配給愚笨、癡呆,再把「獃」分給不好、毀壞的音義使用,何況它本來就是讀 兀ㄞˋ。

 為了替大家釐清兩字的區別,特造兩個句子供朋友做參考。例句2中的「呆」字,馬祖話的發音有二,長樂腔說ㄉㄟ,福州人以說ㄉㄞ為多。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
有史有真相 
新進會員 

註冊 : 2015-08-19
發表文章 : 10
掌聲鼓勵 : 27

發表時間 : 2015-10-17 09:56:49
FORM: Logged


有史有真相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有史有真相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現在網路搜尋很方便,經搜「呆儂」二字,出現於最前端的就是大陸的福州語詞典,「呆儂」表示「壞人」。謹此就教於高志兄。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陳高志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0-03-25
發表文章 : 159
掌聲鼓勵 : 729

發表時間 : 2015-10-17 20:41:17
FORM: Logged


陳高志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陳高志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感謝樓上網友回應。為此我做以下的解釋。

漢字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所謂「假借字」或「訓讀字」。兩者都是在無本字使用時所做的權宜措施。假借是借其音讀,如,古人用矢為「屎」。這種現象有點像今人用注音打電腦,稍不注意就有同音的錯別字出現。訓讀字是借其義,這在方言中是常見的現象。如,馬祖話說「背部」為ㄆㄧㄤ(phiang),當我們發現無本字可用時,姑且先寫成「背」然後讀成ㄆㄧㄤ的音。這兩種做法必定會為語文帶來嚴重的混淆。所以社會上就會有 (骨甹) 的字形出現,用它來表示人類背部的專用字,此字若能被正統的字書接納,它就能萬古流芳的傳遞下去,若不被接受,它只能通行於民間,成為俗體字。

《康熙字典•口部》引《篇海》說:「呆,補道切。同保。」又說:「今俗以為癡獃字,誤。」因此,我引用甲、金文的古文字證明「呆」是「保」的簡省。遺憾的事是《康熙字典》並沒有說明它錯誤造成的原因。「保」有安定、護衛、堅守的意思,借「施受同詞」的理念發展出「襁褓」的字義。(見《禮記•月令》等。)既然它有嬰幼兒、襁褓之義,所以,引申為無知、未知之概念。(請注意我最後這句話。)語言是形成於文字之先,古代社會早就有癡ㄉㄞ之語,可是苦於無字可用,因此用訓讀的手法借「呆(ㄅㄠˇ)」的字義,進而讀「呆ㄉㄞ」(這是借它的字義來用)。

《說文》說:「佁,癡貌,讀若騃。」「佁」的反切讀養里切、夷在切等,古音發展到今天它有唸ㄉㄞ的可能。因為「喻四古歸定」,這是中古音演變的重要條例之一。再說,五來切的「獃」字它也有「癡」的意思,「獃」之所以有癡呆之義,《廣韻》的解釋:「象犬小時未有分別。」(請注意,它的意思是說,小狗無法識別,故引申為愚癡。)可是「獃」要讀兀ㄞˋ(ngaiˋ)才對,癡呆、愚笨都是負面的意思,故可以引申為「不好的」、「壞的」字義。但是真正讀ㄉㄞ的應該是「懛」和「佁」。

古人創造文字或運用文字,絕不會像今人一樣,先召開學術會議討論後再決定。你借「獃兀ㄞˋ」為ㄉㄞ,我借「呆ㄅㄠˇ」為ㄉㄞ,都是合理的。它們都被保留下來了,所以古文獻上視「呆、獃、騃」為異體字。

大陸推行簡化字,將「獃、騃」視為繁體字,他們的《異體字表》將這兩字廢除,從此以後「呆」字單獨通行。福州方言將「呆」字兩用,一個表示愚笨的ㄉㄞ,一個表示毀壞的兀ㄞˋ。一字多用的現象在大陸並不稀奇,如。若干、肉干(乾)。面紙、方便面(麵)等。

我之所以將它分開,目的是希望:字有專用,音有專讀,如此,有助於情意的溝通。破音字在古代有其必要,但是,到了今天就不太可能再產生了。(這又是另一個話題。)馬祖話中,「書ㄉㄟ」和「兀ㄟˇ儂」都是常用詞,所以有必要做個區別,何況「獃」本來就是讀兀ㄞˋ。

以上說明,不知網友能否接受,若有疑義,我們還可以再討論。謝謝。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