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17℃ AQI:71  風向:北 風力:7級 南竿雲高:130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100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陳高志

陳高志友善列印



張貼者
陳高志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0-03-25
發表文章 : 159
掌聲鼓勵 : 729

發表時間 : 2011-05-25 06:42:44
FORM: Logged


陳高志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陳高志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方言講古【五】 --閱讀人次 : 5367

方言講古(五)額顙頭--額頭

 國語的額頭馬祖方言說額顙頭(兀ㄧㄝ ㄌㄝㄣ ㄋㄠˋ),這是老一輩鄉親的口語說法,ㄧ般年輕人則說「兀ㄧㄝ ㄋㄠˋ」。「顙」的字義也是額頭,如今成為罕用字,但是在傳統的訃聞上有時還會用到它。兩本《福州方言字典》只收「額頭」而不收「額顙頭」。合理的推測:「額顙頭」可能不是福州人日常用語。若果真如此,則馬祖老鄉親「額顙頭」的口語,是有更古早的源頭。

 筆者過去在馬高任教時曾教過<荊軻列傳>,其中有一個情節是:燕太子丹向田光請教抗秦之計,太子丹告退時對田光告誡說:「這是軍國大事,請勿洩漏。」田光自覺不被信任因而悲憤自殺。太子丹見自己說話不得體而釀出悲劇,就悔恨無比。《史記》記載太子丹當時的情緒反應是:「再拜而跪,膝行流涕。」今天我就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介紹中國傳統的跪拜之禮。

 中國古代有九拜之禮,其中最隆重的是稽首,次為頓首,再次為空首。稽首也有人寫做稽顙。ㄧ般交際應酬最常用的是「打躬作揖」。作揖時是身體稍作彎曲,抱手做上下擺動。抱手的動作是男女有別的。正常狀態是:男生左手抱右手,女生相反,她是右手抱左手。如果家有喪事,則男生暫時改為右手抱左手,喪家的女人也要做相反的改變。古人在喪禮上答禮時,非常重視這個動作。但是,今天喪禮上的喪家都是用鞠躬答禮,久而久之也就左右不分了。《禮記•檀弓》篇曾載孔子的故事:某日孔子右手抱左手和學生們站在一起,結果學生也ㄧ味仿效,孔子解釋說,因為自己的姊姊去世才如此這般。學生聽了以後就紛紛改正。

 大家都知道古人是席地而坐的,正確的坐姿是跪在地板,然後臀部壓在後腳跟上,如果要回長者的話時,必須直立身軀示敬,此時臀部離開後腳跟,大腿和小腿成直角,這動作叫做「長跪」。

 跪在地板上做出拱手的動作,頭俯至手,曲身,頭手與胸部齊平,這個動作叫做「拜」,也叫做「拜手」。行稽首或稽顙禮時要先做拜手的動作,也就是拱手觸地,然後彎曲身體下至於地,此時左右手仍然合在一起,頭部就點在手上,這動作就是合乎規矩的稽首和稽顙了。

 稽首和稽顙的概念是相同的,稽的字義是「留止也」,也就是停留的意思。前述顙的字義是「額頭」,故無論是稽首或是稽顙都是跪拜時把頭觸地而且稍做停留,這是非常莊嚴隆重的大禮,ㄧ般是用在臣子對君上或對人有所請求時。因稽顙也用於喪禮之中,在傳統的訃聞中多用來表示與死者的關係身分(在世人所要守孝的層次),所以稽顙也算是居喪的凶禮之ㄧ。至於「頓首」,顧名思義,就是將頭觸點地上,不做停留立刻抬起。後來它被用在書信上當做寫信者向對方表示恭敬的詞語。

 繁文冗節很是枯燥,但是它畢竟是傳統文化之ㄧ,閱讀古籍時會經常遇到它,故本人不揣淺陋,提出讀書心得供大家做參考。

 ﹝相關的知識可參閱《儀禮》、《禮記》、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等文獻。﹞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
Liner 
資深會員 

Liner

來自 : 駁岸邊(Bo-Huann-Bin)放煙火
註冊 : 2010-05-18
發表文章 : 1275
掌聲鼓勵 : 1673

發表時間 : 2011-05-26 12:58:01
FORM: Logged


Liner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Liner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在語言的豐富度上, 馬祖地區的語言受外來語言的注入較少.
而台灣語言受到四百年來外來者統治的歷史及大量日本語言的洗禮,其影響度及著墨倒是很深!

如:老太太(歐巴桑)、 老先生(歐里桑)、上年紀女性(阿桑)、麵包(台語音-胖,源自bun) 、機車(歐都賣)、 卡車(拖拉庫) 、存摺(口摺) 、自來水(水道水)、水龍頭(水道頭) 、捐贈(寄付)、 廁所(便所) 、打針(注射 ) 、啤酒(音-密魯,源BEER)、窗簾(台語音-咖DEN,源自curtain) 、引擎(台語音-延令,源自engine)、馬達(台語音-莫打,源自motor) 、瓦斯(音-嘎屬,源自gas)、司機(運匠)、 打火機(音-賴打,源自lighter)、背包(咖棒)、招牌(扛棒)、間隙(阿收比)、乾脆(阿沙力)......等千百個日常生活周遭常常聽到的台語習慣語(源自日語的台灣語詞彙)

台語中的日本語
台灣被日本人統治50年,其間強行推行日語推廣教學活動,所以台灣民間處處可見日語的影子,有日語漢字以台語發音者,也有直接日本音流傳下來者。有趣的是,有些日本音竟然又是英語或其他語系的音被日本人直接拿來用,當然會寫成日語拼音啦,這就是日語中所謂的外來字(這些字通常是沒有漢字,只有拼音的。)

【聯合報╱陳柔縉】 2009.12.30 03:48
其實,在台灣人嘴裡,有許多話是借用了日文中的漢字詞彙,再直接以台語發音,像「見本」(樣本)、「口座」(存摺帳戶)、「古物商」(舊貨回收商)、「便所」(廁所)、「病院」(醫院)、「注射」(打針)、「手術」(開刀)、「注文」(訂購)、「寄附」(捐贈)、「爆擊」(轟炸)、「肥料」、「消防組」和「洗面台」等等。啤酒念成「麥仔酒」,也應是早期日語寫做「麥酒」的緣故。

還有一類福佬話是隨日語發音,沒有對應的中文,像名片念做「mei-si」,摩托車念「o-do-bai」。台語描述深藍色,有一念法「kon色」,即出自日語的「紺色」。又例如打電話這個動作,日文寫成「掛ける」,掛的發音近似「喀」,福佬語的打電話,就講成「喀」電話,都是借音不借字。

大家再熟不過的「坪」,更本土化了,幾乎感覺不到一絲日本味道。坪是日本傳統計算面積的單位,戰前台灣已經用坪來買賣房屋了。一九三六年,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有一批房子要賣,報紙廣告寫著斗大的「勿驚!! 坪五円半より七円迄」,意指一坪的價格從五圓半到七圓不等。

日本戰敗,日本官民全部遣返,留下來的痕跡,建築物明而易見,語言則隱而不顯,如偷偷留下來的孩童,隱姓改名,久了,幾乎被當成台灣人,其實,它們原是流著日本的血液。

日本時代,強勢文化鋪天蓋地,以日本語言學習新生事物,不難理解台灣人仍不斷在抄用日語,如「人氣」、「年金」、「宅女」、「宅配」等。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