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21℃ AQI:102  風向:北 風力:7級 南竿雲高:7000呎 能見度:7000公尺 北竿雲高:13000呎 能見度:7000公尺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陳高志

陳高志友善列印



張貼者
陳高志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0-03-25
發表文章 : 159
掌聲鼓勵 : 729

發表時間 : 2011-05-28 07:24:10
FORM: Logged


陳高志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陳高志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方言講古【六】裹粽--包粽子 --閱讀人次 : 7844

 端午節快到了,來一段應景的小文章吧。

 「裹粽」馬祖方言說ㄍㄨㄛㄧ ㄗㄜㄩㄣˇ(kuoi44 tsɔyŋ21),這個音,實在無法用國語注音符號來標注,只好將國際音標附在後面。好在它是大家都會說的詞彙。「裹」的聲調是上聲,因為受下字的影響而變讀陰平。粽的本字是「糉」,此地是用俗體字。在台灣,聯考前夕考生會包粽子、吃粽子、喝包種茶,因為取其諧音(包ㄓㄨㄥˋ),至於烏龍茶能免則免。我們馬祖的傳統粽子是三角形的,台灣的朋友都說是甜筒粽。包粽子是有技巧的,既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否則蒸過以後會變形的。老人家對年輕小姐穿緊身牛仔褲,把一堆肉擠在褲子外面,走路或上下樓梯如機器人,此時會嘲諷說「跟裹粽略」(意思是:有一點像包粽子)。

 粽子的大小會因不同地區而異,名稱也會不同。古代有人稱之為「裹蒸」。《南齊書•明帝紀》曾記載說:「太官進御食有裹蒸,帝曰:『我食此不盡,可四破之,餘充晚食。』」它的意思是說:這粽子太大了,我吃不完,可將它分成四等份,吃不完的留到晚餐再吃。從文獻來看這顆粽子一定很大。但是,也有可能是皇帝老爺身體太差,飯量變小了。因為古人把飯量大小視作身體是否健康的指標。辛棄疾不是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詞句嗎?

 由歷史看來,齊明帝根本就是暴君加昏君,它在42歲時靠殺宗室血親而登上王位的。我替他算一下,他在位五年,殺了手足和宗室子弟不下十五人(大臣不計在內)。歷史上為爭奪大統而骨肉相殘的例子是有,但是殺的人數之多,他是可以上排行榜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大兒子因殘疾被黜,由次子即位,此人名蕭寶卷,他是集暴君、昏君、色君於一身的人。自幼愛玩樂,再加上趨炎附勢、慫恿引誘的人太多,所以幹盡壞事(有些汙穢的事不便在此細說)。他喜歡子夜喧歌嬉鬧,鼓角喧天,一直到五更雞鳴方肯罷休。此時正是文武百官,開始登殿早朝,預備高呼萬歲時刻。他有一怪僻,喜歡在皇宮裡到處捉老鼠為樂。如此荒誕的行為只做了三年皇帝,被殺的時候只有19歲。梁朝成立以後,他老兄被追封為東昏侯,其歷史地位之褒貶由此看出。

 聽太多屈原的故事,今天就為大家換一個口味。希望大家會喜歡。祝大家端節快樂,重五吉祥。



  已有 7 位網友鼓勵
陳儀宇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1-05-28
發表文章 : 397
掌聲鼓勵 : 1100

發表時間 : 2011-05-28 16:39:16
FORM: Logged


陳儀宇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陳儀宇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今日見到陳高志博士,亦是我最敬重的好友的大作──方言講古【六】裹粽---包粽子乙文,其中有云:「裹粽」馬祖方言說ㄍㄨㄛㄧ ㄗㄜㄩㄣˇ(kuoi44 ts?y?21),這個音,實在無法用國語注音符號來標注,只好將國際音標附在後面等。至指「裹粽」母語無法用國語注音符號來標注乙節,今早特致電向陳博士請益;因電話中恐有語意未詳,未盡完備,故上網就此二字音,以筆者之管見,祈請指正為禱!
「裹粽」馬祖方言音,以筆者之愚見,國語注音符號可以標注成:(ㄍㄨㄟ)(ㄗㄜㄣˇ),「裹」音猶如國語「規」音同,注音符號「ㄟ」韻母中其尾音,即含有「一」音,因而「裹」字用「ㄍㄨㄛ一」較為不合,正確注音宜為(ㄍㄨㄟ)。
另「粽」字用(ㄗㄜㄩㄣˇ)如此注法,亦較為不恰當。其中之「ㄩ」音,為結合韻音,當「ㄩ」音無法派上用場時,我們可在其他韻母中找到此一「ㄜ」音代之,在我們馬祖話語音中,有很多用到「ㄜ」音。如「嬤」、「馬」皆注(ㄇㄜㄚ)讀音,此時「ㄜ」音可轉化成「聲隨韻轉」音之功能,是母語的特色。就此,注音符號來標注母語,已然水到渠成了。
至於母語到底該採用何種音標──注音符號或國際音標此兩種音標?是各方見仁見智、孰優孰劣許久的看法與議題。不過依筆者所見,國語是採用「注音符號」標注,馬祖方言音係來自中原,語出同源,要深化教導馬祖子弟學「母語」,在「同音同軌」上,採用「注音符號」標注,是理所當然的作法,而且效果至為良好。惟國際音標我們不排斥,因為國際音標是音素的符號,一個符號代表一個音,是它的優點,能與「注音符號」「同步標注」,或「輔助標注」等方式,我們都贊同,但是不要採取「扭曲」、「排斥」的方式,來污名「注音符號」無法標注「馬祖方言」的論說。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陳高志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0-03-25
發表文章 : 159
掌聲鼓勵 : 729

發表時間 : 2011-05-29 07:27:41
FORM: Logged


陳高志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陳高志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敬覆老長官儀宇校長的指正高見
請勿扭曲我的意見,我個人何德何能能夠汙名國語注音符號!國語注音符號確實無法精確注出所有方言的讀音,這是學界的共識。不僅福州語如此,其他方言也是如此。我涉獵方言領域(主要在本字考證)15年以來,每一天幾乎都在想:能否找一套一體通用的標音系統,但是,找不到就是找不到,沒辦法就是沒辦法,這就是馬祖母語教材,不得不在國音之中,增添ㄧ些其他系統的符號作救濟,那是不得已,無可奈何的事。注音符號的制定雖然從清代開始,到後來它是推行國語運動的助力。它的設計與修正是逐漸針對北方官話來進行的,這時候的設計者﹝或後繼者﹞,不太可能把其它的方言特質考慮在內。所以,想採用目前定於一尊的國語注音符號標方言音,其理想是可敬的,但結果一定是吃力不討好的。

一套音標,越是精密越能拼出精確的音。誠如您所說的,國際音標一個音標代表一個音素,這是它的優點。蒙您所指正的「裹」字,我們不妨用音節結構來分析一下。ㄍㄨㄟ若換成國際音標則是kuei, 我標的是kuoi,兩者差別在e 是半高前元音,而o是後半高元音。它們在同一系統的語言中,只能說不同地域的腔調差別。福州人和長樂人說的「我」發音不同,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蔬菜質地粗硬的漢字用「乖」,有人說kuei,也有人說kuai。我把文章pu上網之前曾琢磨片刻,總覺得它的音好像落在口腔的後半段,所以我選o作主要元音,(馮愛珍就是如此。)若考慮前高元音,則大可用李如龍等人定的音作kui更簡單。因此,這一點我與校長的觀點差異並不大。另一字校長的觀點我則不太認同。

恕我無知,ㄩ和ㄜ替換的理論是什麼?「馬」的音素作ㄇㄚ就可以了,中間為何加主要元音ㄜ?加了以後變成ㄇㄜㄚ,此豈不超出拼音原則之外!您說:「此時『ㄜ』音可轉化成『聲隨韻轉』音,是母語的特色。」我真的看不懂這句話的意思。「粽」的方言音,您建議用ㄗㄜㄣ就能水到渠成,果真如此嗎?年輕的朋友都是學國語長大的,請用拼音知識來讀讀看,它是否能讀出方言「粽」的音。各位朋友,你念的時候請注意口腔還有撮口ㄩ的成分在,類似的文字有方言的「桶」「甕」「夢」、、、等,此地的ㄩ恰好扮演這個類似圓唇音(真正來說應該是撮口呼)的角色。因為如此,馮愛珍《福州方言詞典》特設一個「ɔyŋ」作索引音節,其道理在此。我的聲韻學課本,董同龢先生的《漢語音韻學》擬œyŋ為音節之一。(見該書第50頁)由此看來,ㄩ怎麼可能拿掉!

漢語八大方言來自中原,語出同源,誰都不能否認的事。但是每一種方言都有其特殊的音,否則為何國語易懂,福州話難學。為何我一開口說話別人都說我是「福州人」,其道理不說自明。國語注音符號若能水到渠成的標音,請問馬祖方言的「梳、初、苧、紅、虹、中、近」當如何標示?

說我「扭曲」、「排斥」注音符號真是欲加之罪,我發表相關文章時,能注音者盡量用國音,除非無法精確標音時,才附上國際音標作校正,這也算是一種負責的態度。注得對錯是另外一回事(在潛意識中都會想把它做正確,但有時力有未逮),我的作法是在補強國音標注的不足。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大家接受,我也知道大家比較容易接受國語注音符號,但是,要我純粹以國語注音符號標方言音讀,我的能力做不到。應該說大部分的人可能也做不到。

以上是我的說明,冒犯之處請校長諒解。



  已有 9 位網友鼓勵
馬港閒人 
資深會員 


註冊 : 2009-11-19
發表文章 : 134
掌聲鼓勵 : 684

發表時間 : 2011-05-29 11:46:37
FORM: Logged


馬港閒人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馬港閒人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福州話有八音
國語只有四音
況且很多福州話用國語不能正確發聲
例如 福建 兩字
都找不到適用的國語注音符號
必須使用羅馬拼音
陳高志老師是以羅馬拼音為主 國語注音符號為輔
看不出他排斥國語注音符號
更沒有將國語注音符號污名化
陳儀宇老師多慮了



  已有 6 位網友鼓勵
馬港閒人 
資深會員 


註冊 : 2009-11-19
發表文章 : 134
掌聲鼓勵 : 684

發表時間 : 2011-05-29 15:20:22
FORM: Logged


馬港閒人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馬港閒人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更下一下
福建的 建 字
找不到適用的國語注音符號拼音
福字可以用國語注音符號拼音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陳儀宇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1-05-28
發表文章 : 397
掌聲鼓勵 : 1100

發表時間 : 2011-05-30 12:57:39
FORM: Logged


陳儀宇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陳儀宇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首先要特別強調的,母語標音是公領域的事務,我們的共同目標誠如高志兄所說的:「能否找一套一體通用的標音系統…」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在追求的過程中,我們都急切的要求能合符學理上的「信、雅、達」的境界,千萬不宜說「找不到就是找不到,沒辦法就是沒辦法…..」,因為我們都知道「學海無涯,天外有天」的道理,人類都已登陸月球了,只要有心,還有什麼不能達到呢?因此在這樣過程中,必然會激起些許「火花」,雖然如此,但絕不會影響筆者與高志兄私領域中幾十年深厚的友情。
筆者一直抱持著信念「馬祖話母語」一定可以用「注音符號」標注母語音,所以個人具國音學師範專業教師證照背景下,積四十多年實務經驗,並專精於「馬祖話母語」語音學研究,至今果然於「注音符號」標注母語音上,稍有些許成果。當遇有「馬祖話母語」標錯「注音符號」音時,基於學術良知、專業道德,自然的會依「注音符號」的規準,指出錯誤之處;惟絕不會否定對方採用國際音標,故也希望建議現今供馬祖地區各國小「母語教材」十二冊教本、讀本,其「注音符號」部份,經查有許多乖舛之處,錯誤百出,宜須全作一番修訂,不然教出來多係「洋腔洋調」母語的學童,這幾年來的成效就是如此的糟糕,無法振衰起蔽,更易使得現在馬祖話母語,瀕臨步上滅絕的危機,看到如此情況,凡有良知愛鄉的母語學者,怎能不心急?能不心痛?能不負起責任嗎?倘若再因循苟且下去,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基於前揭緣由,筆者才如此振筆疾書,凡見有人對母語音中「實在無法用國語注音符號來標注」字句;或以「國際音標」來比擬「注音符號」之不是,形成了「價值高下」;或否定了「注音符號」「無用論」;或憑空說「學界無共識」等。尤其出自於母語學者之口,動見觀瞻,影響所及,對母語標注「注音符號」造成的被「扭曲、污名」的氛圍,是非常不利的。故而個人憂心忡忡才引發出不平之鳴,才有如此真情的流露之言。不過個人對於高志兄於「發表相關文章時,能注音者盡量用國音,除非無法精確標音時,才附上國際音標作校正,這也算是一種負責的態度」的母語治學精神,感到佩服與欣慰。由證,我在「情」的方面實有冒瀆之處,基於多年友情,務請高志兄見諒!
說完了上半段,再來回答相關問題,謹臚列如下:
一、 我再次強調高志兄15年以來,專精於馬祖母語方言本字考證學術領域研究成果豐碩,是國內獨一無二頂尖專家,學術聲望崇高,令人敬仰。國際音標與注音符號兩種標音符號皆有優缺點,國際音標雖然優點多,但最主要的缺點在於它是外來的語音及音調的標注上,不及注音符號四聲符號之簡捷、在地化、易懂、易學。況且注音符號是教育部於民國七年間所制定的法規,於頒行後仍不斷的依全國綜合各省地方語音之特徵音值、音理,全納入平衡考量所制定成的標音符號,並且至今仍在使用它,而且歷久不衰毫無廢除之跡象。故筆者係根據注音符號其實用於我國語語音的事實,與母語「語出同源」、「同音同軌」的原理下,才信心滿滿的說『可以用「注音符號」標注母語音』;況且,本人的馬祖母語標注注音符號專書,98年間榮獲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之獎助出版發行於世,及經常於馬祖日報等刊載相關注音符號標注馬祖母語之文章,至今已有多位有志「母語學術研究」之在學研究生,前來索取文獻,是可喜現象。故才有注音符號標注馬祖母語已「水到渠成」之信心滿滿說,也不是所謂「吃力不討好的」的說法。
二、 現在就高志兄的提問,敬覆如下:
(一) 母語「裹」字音,高志兄注「ㄍㄨㄛ一」的問題
查注音符號的「ㄛ一」兩韻母,依音理不能如此「ㄛ一」排列成「結合韻母」,僅能有「一ㄛ」、「ㄨㄛ」形式;如果尾音要帶「ㄧ」,用「ㄟ」韻母,「裹」字音宜標注成「ㄍㄨㄟ」,則音同、音理同、合正規的「注
音符號」法則。至高志兄用國際音標kuoi來輔助說明,我都贊成,唯母語「裹」字音,正確的標注為「ㄍㄨㄟ」。
(二) 母語「粽」字音,高志兄注「ㄗㄜㄩㄣˇ 」的問題
查注音符號的「ㄗ」聲母,與「ㄩ」韻母,依音理不能結合成「ㄗㄩ」
的組合,故本人才建議高志兄用「ㄗㄜㄣˇ 」,一方面高志兄已經採用
「ㄜ」韻,另方面母語「粽」字中沒有「ㄩ」音,可是高志兄堅持有「ㄩ」
音,這也是我上網能把注音說清楚的原因之一。至於「ㄗㄜㄣˇ 」如
何拼音的成「粽」「ㄗㄜㄣˇ 」字音;依小學新生前十周「注音符號」
教學法教學步驟───(1) 教師先範讀「ㄗㄜㄣˇ 」;令學生照教師語
音誦讀多次。(2) 教師再分唸「ㄗ」、「ㄜㄣˇ 」多次,教師再分解示
唸「ㄗ→ㄜㄣˇ 」多次,最後再範讀「ㄗㄜㄣˇ 」;讓學生多練習成
熟悉「粽」字音才止。
(三) 高志兄質疑ㄩ和ㄜ替換的理論是什麼?「馬」的音素作ㄇㄚ就可以了,中間為何加主要元音ㄜ?加了以後變成ㄇㄜㄚ,此豈不超出拼音原則之外的問題!
(1)ㄩ和ㄜ的問題,筆者已在(二)項中敘述過其音理,此處不再贅言。
(2)至「馬」的音素作ㄇㄚ就可以了,中間為何加主要元音ㄜ?首先ㄜ韻
母這個音於民國九年才增添的。“ㄜ“的發音部位,為「後、中高、
展唇、舌面元音」,發音的時候,後顎向上、小舌向下後靠攏,關閉
鼻腔孔道,同時聲門合攏。當年在師大音樂系上聲樂課時,先發聲練
習,聲樂教授指導要求,即以「ㄇ」→「ㄜ」→「ㄚ」連貫發聲到最
高點成「ㄇㄜㄚ」樂音。因「ㄜ」的發音部位,即是最佳理想的口腔
「發聲共鳴點」的部位,故聲樂教授基於聲音學理,來指導我發聲練習,
至今仍印象深刻此「ㄇㄜㄚ」音,就是我的母語「嬤」、「馬」的原音相同,筆者從不會忘記,此其一;我們馬祖母語音,有許多的「ㄜ」音,於是習慣成自然,我們馬祖人講話往往不自覺得很大聲,外人總認為很奇
怪,即「ㄜ」的音在作祟,此其二;另高志兄說「馬」的音素作
「ㄇㄚ」就可以了,中間為何加主要元音ㄜ?我想問題問的很好,現
在筆者用另外母語來鑑定它的存在;我在馬祖日報已經發表過,母語
「依媽」、「依嬤」兩稱謂語,它們的音是有差別的。但是於國語的發
音「媽」、「嬤」皆注「ㄇㄚ」,它們卻是相同的音。母語「媽」注「ㄇㄚ」沒錯,可是「嬤」就應該注成「ㄇㄜㄚ」音,所以我才說「水到渠成」了,則「馬」「ㄇㄜㄚ」的母音就是此個中道理之故,請高志兄您仔細的再唸一下「馬」的母音「ㄇㄜㄚ」,與「媽」「ㄇㄚ」母語音做個比較,就了然於胸了。
(四) 高志兄問馬祖方言的「桶」「甕」「夢」「梳、初、苧、紅、虹、中、近」當如何標示?
筆者謹分別標注如下:
「桶」(ㄊㄜㄣ)──盛水的器皿。
「甕」(ㄜㄣˇ)──普通用陶瓷製成的器皿,能盛水或盛酒用。
「夢」(ㄇㄜㄣˇ)─夜晚睡眠中的意境。
「梳」(ㄙㄜ)──動詞「梳」理,讀(ㄙㄜ);名詞頭「梳」,讀(ㄌㄜ)。
「初」(ㄘㄜ)──初始的意思。
「苧」(ㄉㄜˇ)──馬祖漁村漁民所常自製的一種繩索。
「紅」(ㄜㄣˋ)──鮮豔顏色。
「虹」(ㄎㄜㄣˊ)──天邊的彩霞雲層。
「中」(ㄉㄩㄣ)──中間的意思。又此處ㄉ與ㄩ間有音理。
「近」(ㄍㄜㄣˊ)──非常短的距離。
以上還請高志兄不吝指正,如有冒犯之處還請高志兄務必諒宥。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摩羯客 
資深會員 

摩羯客

註冊 : 2008-09-15
發表文章 : 127
掌聲鼓勵 : 525

發表時間 : 2011-05-30 14:34:05
FORM: Logged


摩羯客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摩羯客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馬港閒人 wrote:
福州話有八音
國語只有四音
況且很多福州話用國語不能正確發聲
例如 福建 兩字
都找不到適用的國語注音符號
必須使用羅馬拼音

裹粽的「裹」被樓上發言者標成「ㄍㄨㄟ」,就變成國語字「規」的音,只要稍微會說馬祖方言的人士,就知道發音已經不一樣。裹粽的「裹」讀起來至少應該接近「ㄍㄨㄧ」(gui)才是。
樓上所寫出「桶」(ㄊㄜㄣ)、「夢」(ㄇㄜㄣˇ)、「紅」(ㄜㄣˋ)、「梳」(ㄙㄜ)、「初」(ㄘㄜ)、「近」(ㄍㄜㄣˊ)──等等這樣讀音,也請各位會說「馬祖話」的鄉親們不妨唸唸看,這種標音方式真能讀出馬祖母語中的「桶」、「夢」、「紅」、「梳」、「初」、「近」的感覺嗎?



  已有 8 位網友鼓勵
陳高志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0-03-25
發表文章 : 159
掌聲鼓勵 : 729

發表時間 : 2011-05-30 22:36:14
FORM: Logged


陳高志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陳高志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再覆老長官儀宇校長的指正高見

今年的粽子味道很不一樣。

校長的回應洋洋灑灑,我在此只做簡單說明。

一.多年情誼不會因學術之爭而受影響,校長您多慮了。下次同鄉會見面時,我依舊敬您三杯,並向您說一聲:校長好。

二.我們是馬祖人,會說方言的人不必看音標,只要看漢字一樣可以唸出正確的福州音來,假若請一個不會說馬祖話的人,根據您標的音來唸,恐怕連您我都聽不懂。

三.音樂理論我不懂,畢竟使用注音符號的人不見得都是音樂系畢業的,所以,我們還是就注音問題來談注音。方言的「馬」、母親的「媽」、祖母的「嬤」,三個字的讀音有兩種,其中「馬、嬤」同音,它們和「媽」的不同在於聲調,注音符號都是ㄇㄚ。但是「馬、嬤」是上聲,調的高低值是31「或3」,此調已超出國語聲調範圍。因為您堅持用國音,所以在此就碰到瓶頸了。加ㄜ不能解決上聲問題,ㄇㄜㄚ不是只有上聲存在,此音一樣可念平、上、去、入。因此,碰到聲調只能標調值或調符。我們必須使用公定的條例做規範。否則標準何在!

三.「粽」的方言音我說有撮口,您說沒有,這樣就沒什麼好說的,只好請鄉親自己去念,自己去感受。當你念完方言「粽」的時候,口腔是否有舌頭後縮、嘴唇變圓的情形,如果是肯定的,那ㄩ(y)是存在的。如果校長您仍然堅持高見,等下次見面時,我要洗耳恭聽比較一下,為何兩位媽媽教的兩個兒子其語音有這麼大的落差。

四.您所標的「梳、初、、、、、近」等十個音是否正確,馬祖鄉親自己去唸,自己去判斷。

五.容我再說一次:國語注音符號真的沒辦法精確注出方言音。國語四個聲調怎麼裝得下方言的七個調?(本來是八調,因為陽上調混入陽去調)把陰入、陽入用輕聲標示,這是很不妥的。您注的十個音之中,
「梳」的讀音不同,非關動詞與名詞,這是詞彙結構的問題,在第二字的「梳」,因受前一字的影響而產生「語流音變」的現象,它一定要讀ㄌ,此乃福州方言一大特色,也是被學習者視為畏途的地方。再以聲調來說,有幾個是有問題的,「桶」字無調號,應是31才是;「近」是242、「虹」也是242,而您卻用國語的第二聲表示。這個方言音調是由2升到4再落到2,如果用唱歌的樂音來唱,那就是Re Fa Re,如果用調符表示,我建議校長,不妨用「^」還比較恰當。

六.學界公認國語注音符號注方言,時有所窮。您能解決其中疑難雜症,的確是功德無量。建議您向學界發表,若能集思廣益被認同,那將是母語教育之福。

七.身為晚輩的我,本話題回應到此為止。謝謝指教。



  已有 6 位網友鼓勵
大風 
資深會員 

大風

註冊 : 2003-12-26
發表文章 : 224
掌聲鼓勵 : 1446

發表時間 : 2011-05-31 00:24:33
FORM: Logged


大風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大風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母語,就是媽媽說什麼話,咱們就跟著說什麼話,本來就是很簡單的。
在巴西或印尼熱帶叢林裡,遠離世界先進文明的少數民族,絕對沒有所謂的文字,但是全族的人,一定聽得懂「老娘」講的話。

把泰國的大象,送到非洲剛果的草原大地裡,與當地的象群們在一塊兒生活,它們之間絕對不會有語言溝通的障礙;一樣吃草,一樣戲水,一樣打爛泥巴,玩得不可開交。這就是動物世界中,無國界的最好印證。

人類之所以有這麼多語言,東方的跟西方的完全不一樣,而東方之中又有許多相異的方言出現,而西方卻又是另外一套母語發生;其理很簡單,就是因為地域的隔閡和環境的不同,是爾產生不同溝通和傳達的方式。這無非就是因為人類有靈性的緣故,而自我發展出彼此可此了解的語言罷。

福州話有多少的發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是否能夠聴得懂講得通,把對方的意思搞得明白,而不產生誤會,造成失和,才是要點。

以下是摘錄於「維基百科」的陳述:
現代漢語標準語,繼承於始於北宋、定命於元明的「官話」體系。
1909年,清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這是漢語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次年2月在北平召開了「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確定了以「京音爲主,兼顧南北」的國音,具有入聲。同期並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當時的福州話、廣東話、北平話、四川話、浙江話五大語系,都是列為評比的眾多方言之一;經過冗長的辨論和交鋒,最後「北平話」出線,而成今天所謂的「國語」。咱的福州話,僅以些微的差距,也險兒點變成了世界華人們必須要學的「華語」。因為,當時的國府主席,正是咱們同語系的閩候老鄉「林森」老先生,而國父的老廣話,還排在第三呢。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陳天興
陳儀宇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1-05-28
發表文章 : 397
掌聲鼓勵 : 1100

發表時間 : 2011-05-31 22:09:17
FORM: Logged


陳儀宇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陳儀宇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樓上那位摩羯客網友:
雖然你隱姓埋名,但我知道你是一位某某國中小的小學老師,也是全縣「福州話」鄉土教材讀本編輯小組的召集人。你身為教師,社會聲望地位非常崇高,一切行徑與作為,本應有好的示範與表率。你不思反省,卻躲在暗處放冷箭,見縫插針,不敢「具名」還要扭曲批判;又以「樓上發言者」鄙視稱謂影射本人(本人有名有姓具人格權),並用空泛的內容指摘,又蠱惑網友棄馬祖話正音,而就你的旁門左道邪音,塑造你母語語音學術地位榮銜,以鞏固你編輯小組召集人的位置,並且萬般抵制我提議修正「以錯誤的母語教材讀本」的建言,藉端挾怨報復,這種見不得人、不珍惜羽毛,自毀的行為,感到非常的不恥。
學術之見,不是不能批判,但是要「具真名」才能顯現出你的真才實學與為你的批判之言負責,才是光明磊落的才識之士。如「馬港閒人」、「大風」兩位仁兄好友,他們雖然具筆名,因經常上網,所以我知道他們是誰。最重要的,他們兩位的讜論與善意建言,我非但不會怪怨,反而為之感謝他們的洞見,欣然接受與尊重。
假若你是一位社會人士,寫的如何「粗淺、濫竽充數的素材」,我也不會多加理睬。正因為你是一位小學老師,必須具備「注音符號」的學識與教學技能;從你的歪理謬論『裹粽的「裹」被樓上發言者標成「ㄍㄨㄟ」,就變成國語字「規」的音,只要稍微會說馬祖方言的人士,就知道發音已經不一樣。裹粽的「裹」讀起來至少應該接近「ㄍㄨㄧ」(gui)才是……….。』就可見一斑了。看來,某某學校的小學一、二年級同學與家長們,必須要特別提高警覺,被這種不具專業的教師教到,「注音符號」的學習成果,恐怕會遭到波及;「裹」本來就是「ㄍㄨㄟ」音,高志兄都已經認同了,你還在雞蛋裡挑骨頭。況乎你的「ㄍㄨㄧ」謬論,讓人啼笑皆非你的無知。讓我告訴你常識,此一 ㄨ ㄩ 三個單韻母,可以做介音成結合韻,也可以單獨注音。但ㄨㄧ兩音不能結合注音,ㄧ是「齊齒呼」,ㄨ是「合口呼」,嘴型南轅北轍,所以會讀成「ㄍㄨ」「一」。故你的「ㄍㄨㄧ」注音法,假如是外行人還情有可原,但是你是具「注音符號」專業教師資格,你這樣的表現,我真懷疑你如何拿到教師證?
另引用我的創作,也不懂得註明出處;「樓上所寫出「桶」(ㄊㄜㄣ)、「夢」(ㄇㄜㄣˇ)、「紅」(ㄜㄣˋ)、「梳」(ㄙㄜ)、「初」(ㄘㄜ)、「近」(ㄍㄜㄣˊ)」,雖然有被你看重,一字不改的,我也不感到些許光彩。非常錯愕的,你也未提出你的觀點,還要這樣的惡意引伸「──等等這樣讀音,也請各位會說「馬祖話」的鄉親們不妨唸唸看,這種標音方式真能讀出馬祖母語中的「桶」、「夢」、「紅」、「梳」、「初」、「近」的感覺嗎?」等,更證明你注音符號能力的薄弱、低下,有本事就用你的注音符號法,把它注出來,讓我讀讀看,你母語的能力,有多利害,更讓我測試看看,你是否還能繼續成為母語教材編輯的召集人。



  已有 0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2頁) 前往頁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