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新聞、布告 » 最新消息 | http://www.matsu.idv.tw |
主題: 藍眼淚又名種蝦,屬於介蟲的一種? 蘋果日報又寫錯 | |
作者: admin < > | 發表時間: 2015-04-20 |
本站訊: 昨天的蘋果日報兩則新聞,一則漏掉東引拖駁船船員落海第一時間跳水的救人英雄吳忠志,另一則更離譜,報導馬祖藍眼淚,引用大陸的錯誤資料,全篇竟有一半以上的報導錯誤和存疑。 第一、藍眼淚是一種夜光藻,不是「介蟲的一種」,也非「種蝦」。 第二、「藍眼淚發光原因,其實是種蝦尋求配偶的方法」,這說法也毫無科學根據,據研究,夜光藻受到刺激而發出螢光。 第三、「發藍色的光,那是因為各種顏色的光在大海中的傳播速度不一樣,光波較長的紅光、橙光、黃光,射入海水後,隨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漸被吸收,這時候藍光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最快。」、「離開海水的藍眼淚只能夠生存少過100秒」這兩種說法也是第一次見到,不知是否真有科學根據,存疑。 大陸的原始報導: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5/2/5/60866pb.html ![]() 以下是續修縣志《地理志》的研究和記載,提供大家參考: 夜光藻(藍眼淚) 本縣春夏之間夜光藻所造成的「藍眼淚」奇景,經臺灣大學周宏農教授研究得知,夜光藻於每年4-8月出現於本縣各島海域,海面上會產生冷光面板一樣的藍光,研判應為夜光藻所造成的現象。此現象在中國大陸渤海(主要是渤海灣、黃河口和大連灣 等地)、長江口(主要包括浙江舟山外海域和象山港等地)、福建沿海、珠江口海域(大亞灣、大鵬灣及香港部分海區等地)、日本與澳洲等地,都曾出現。 夜光藻依照生物分類屬真核域(Eukaryota)、囊胞藻界(Chromalveolata)、渦鞭毛藻門(Dinoflagellata)、夜光藻綱(Noctiluciphyceae)、夜光藻目(Noctilucales)、夜光藻科(Noctilucaceae)、夜光藻屬(Noctiluca)、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 夜光藻屬O細胞呈球形,屬於大型的單細胞藻類,直徑150-2000μm,外皮殼之透明膠質有兩層,皮殼上有許多小孔。腹面前後有一凹下縱溝。口前一突起,一小鞭毛,鞭毛前有一大觸手緩慢移動。會有生物性發光,會調節浮力,在水表面會捕食其他浮游生物,攫取細菌及較小細胞。 一、生長條件 鹽度:夜光藻的最適鹽度應在29‰至33‰之間,但鹽度的變化一般與夜光藻的種群變動沒有明顯的關係,不過暴雨或梅雨季節造成的表層水體鹽度急降顯然對主要分布於表層的夜光藻種群具有巨大的破壞力。 溫度:夜光藻的生存水溫最高可達28.6℃左右,但其最適水溫為22℃,而適溫範圍可擴至l6-25℃。所以,每年夏季高溫季節,香港深圳大鵬灣的夜光藻因無法忍受高溫而自然死亡,秋後再由外洋海流將其營養細胞帶回。 二、對環境影響 (一)夜光藻本身不含毒素,不會引起人類腸胃消化系統或神經系統的中毒現象。但當數量過多形成赤潮時,大量的夜光藻粘附於魚鰓上,阻礙了魚類呼吸並導致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等窒息死亡,據統計,它們造成魚類死亡危害的比例為1/10以下,多為5%左右。 (二)夜光藻死亡分解:夜光藻死亡分解過程中所產生的屍堿和硫化氫,使海水變質,危害水體生態環境。此外,它還能滲透出高濃度的氨和磷。因此需警惕在箱網養殖區發生夜光藻赤潮的現象。 (三)持續時間:夜光藻赤潮有的持續時間不長,一兩天就消失,有的則可持續長達20多天甚至幾個月。中國長江口就有過大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且長時間約1個月之久的夜光藻赤潮。但大多數的夜光藻赤潮不會帶來什麼大問題。 參考資料: 1、周宏農,2013,〈馬祖地區「藍眼淚」簡介〉,連江縣:連江縣政府建設局。 2、吳文哲,2003,《馬祖昆蟲生態導覽》,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