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討論與交流 » 戀戀莒光 | http://www.matsu.idv.tw |
主題: 2004-07土城承天禪寺[心靈之旅] | |
作者: ICQ < > | 發表時間: 2004-07-28 |
http://tw.f1.pg.photos.yahoo.com/ph/tsaoifeng/album?.tok=phISJjBB1VOqW98O&.dir=/f910&.src=ph |
|
作者: admin < > | 發表時間: 2004-07-31 |
個人看法,建議「魚路古道」還原為「下底路」,因為「魚路古道」是台北縣的古道名稱,移植到馬祖,並不適宜。而「下底路」是原名,我們不要讓原名消失,形成文化斷層。昔日先人取名,都有它的原由,地名與路名不宜更改,是有道理的。 另外,台灣步道的工法,也不宜移植到馬祖,目前的下底路,路況不差,只需在比較難走的地方,舖幾塊石頭即可,自然就是美,這是生態工法的精神所在。馬祖的各項修繕,經常讓馬祖失去了「原汁原味」,不如不修。 |
|
作者: ICQ < > | 發表時間: 2004-07-31 |
感謝站長的賜教,讓我知道原來它的原名是[下底路], 我是因為回老家時看到入口處掛著[魚路古道]的吊牌, 我就以為它的名字是魚路古道呢! ![]() 原來它還有真實的名字啊! ![]() 太令人?驚訝了! ![]() 如果造成大家錯誤的訊息,在此小弟說聲抱歉呢! ![]() 個人也比較愛好原味,但是有時也要創造力,這樣才有吸引力喔! 例如在步道旁種一些花,讓人產生不錯的視覺享受也不錯呀! 這樣也不會破壞生態吧! |
|
作者: ICQ < > | 發表時間: 2004-08-02 |
參考資料來自:週週爬郊山 網址:http://groups.msn.com/s9ukhmgj3l1qegg0l64k0g5ho2/_whatsnew.msnw 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簡介 「草山風,竹子湖雨,金包里大路」向來是形容陽明山景物的台語俗諺。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最初為凱達格蘭族金包里社、北投社、麻少翁社之間聯繫的山徑,較具規模的路面約完成於清朝中葉,自金山磺港通至臺北大稻埕,全長約35公里,沿途舖有石階﹙大路﹚,為昔日臺北府向外聯絡的六條大路之一。清朝所築的路段筆直前進,起伏落差較大。據聞此路曾由大陸各省抽調至台灣防務之兵員所修築,台語統稱這些兵員為「河南勇」﹙多係湘軍﹚,因而稱為河南勇路。 這條古道在日治之後的1898年,由簡大獅率部眾加以整修。1901年,日人再依等高線迂迴改修,歷經二年的歲月,終於在1903年完成,別稱士林金山道。日治時期所築的路段迂迴而平緩,起伏落差較小,又稱日人路。 金包里大路在昔日除了具有迎娶、探親的交通運輸功能外,兼有其他的經濟活動,如魚貨、茶葉、硫磺的挑運,甚至牛隻的運送均仰賴這條大路。金山、萬里、石門等位處北海岸的村莊,早期漁業活動頻繁,不論牽罟或漁船作業所得的魚貨,欲銷往陽明山區甚或士林、大稻埕一帶,取道金包里大路是最便捷的唯一選擇,所以有人稱這條大路為「魚路」。在大東亞戰爭時期物資管制,不少人為賺取暴利,挺而走險,私自擔魚賣魚,在當時稱「闇取引」,意思是走私交易,即「走Yami」。因需躲避警察查緝,擔魚人都趁夜間行動,在晚上七、八點自金山出發,午夜十二點至山豬湖、山仔后一帶,等待熟識的友人來偷偷買魚。擔魚人多穿著輕便汗衫加短褲,頭戴斗笠,腳著草鞋,手拿臭油燈或磺仔火,辛苦走完這趟崎嶇的山路。 大體而言,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集合了河南勇路與日人路這兩段不同時空、不同性質的古道,可算是綜合性的產業古道,在北臺灣的歷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 指定魚路古道為市定古蹟的說帖 李瑞宗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一、魚路古道的背景說明 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最初為凱達格蘭族金包里社、北投社、麻少翁社之間聯繫的山徑,乾隆年間(1726-1795)即有聯姻紀錄。 1837年凱達格蘭族屯番顧守磺土。 1858年英人郇和(Robert Swinhoe)踏勘並記述此路。 較具規模的路面約完成於清朝中葉,自金山磺港通至臺北大稻埕,全長約35公里,沿途舖有石階﹙大路﹚,為昔日臺北府向外聯絡的六條大路之一,此路曾由大陸各省抽調至台灣防務之兵員﹙多係湘軍﹚所修築。 1898年,由簡大獅率部眾加以整修。 1901年,日人再依等高線迂迴改修,歷經二年的歲月,終於在1903年完成,別稱士林金山道。 1958年,陽金公路開通,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漸少利用。 1993年,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漸為民眾知悉,重新利用。 1993-2003年,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有較為完整的調查規劃與適度的復舊。 二、魚路古道的保存價值 為凱達格蘭族部落之間聯繫的山徑,具有狩獵、迎娶、探親的先民歷史紀錄價值。 沿途有清軍駐紮營地(河南營)與凱達格蘭族屯番守磺據點(守磺營地),彌足珍貴。 沿途的農墾遺址(嶺腳庄)仍留有12棟砌石厝地、礦業遺址(大油坑)仍留有砌石集硫煙管。 曾為臺北府向外聯絡的六條大路之一,至今仍有部分路段保存昔日的石階,可算是台北市對外僅存清代時期的大路,無論魚貨、茶葉、硫磺的挑運,甚至牛隻的運送均仰賴此路。 在二次大戰時期物資管制,不少人挺而走險,私自擔魚賣魚,走私交易,見證戰爭時期物資的缺乏與生活的艱辛,是當地住民難以磨滅的共同記憶。 在日治時期建立的耕牛寄養制度至今仍在擎天崗運行。 三、魚路古道的意義 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集合了河南勇路與日人路這兩段不同時空、不同性質的古道,可算是綜合性的產業古道,在北臺灣的歷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沿途的歷史聚落、農墾遺址、礦業遺址、軍事遺址、交通節點均極富產業史與交通史的價值。 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的現況保存頗佳,古意盎然,加以交通便利,一般民眾容易親近,再利用之價值亦高。 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在台灣的產業交通古道類型中,最具豐富性、完整性、原貌性。 綜合歸納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具有(1)先民史(2)軍事史(3)建築史(4)產業史(5)交通史(6)戰爭記憶(7)保存價值(8)再利用的價值等觀點,足以指定為市定古蹟。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