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劉宏文 http://www.matsu.idv.tw
主題: 【為君追淚到天明】:也談藍眼淚
作者: 劉宏文 < > 發表時間: 2015-05-22
最近馬祖海域出現的海上螢光,在島內攝影高手的加持下,構築了一個瑰麗又夢幻的世界。這些在闃黑海岸出沒的藍色精靈,鄉人以「藍眼淚」稱之,這個浪漫而又有點煽情的名字,瞬間擊中人心,傳遍島內外。

島上熱心癡狂的追淚族,一張張構圖精巧、角度奇絕、景深適度、亮度與色溫幾近完美的照片,更是經由網路、臉書與新聞媒體,漂洋過海傳播到台灣乃至於港澳日本。看到照片的旅人無不驚嘆,無不被藍色精靈所蠱惑,於是班機客滿、船班補位、旅館一位難求,人人爭睹藍眼淚。相關單位也大膽預測,今年來馬觀光人數將突破15萬人次。

這一切似乎都是拜藍眼淚之賜,連知名生態與旅遊作家劉克襄也成追淚一族,在臉書留下驚異與感動。只是在這陣熱潮的背後,還是有一股隱憂,有一絲不安,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生態平衡與環境污染。劉克襄先生在臉友回應後,瞬間也為他的不察,態度轉趨保留。這藍色精靈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以前不見?或少有人提及?

一般對藍眼淚的說法是根據台大周宏農教授的研究,認為是一種單細胞夜光藻聚集的赤潮,既是掠食者也是供食者,本身無毒無害;受到季節、氣溫、雨量與海流的影響,於春夏之交集結於馬祖海岸,在月黑之夜,隨浪擊打海岸、礁石,引起體內生化反應,發出謎一樣的藍色螢光。

但周教授也提到,當夜光藻數量過多形成赤潮,夜光藻會大量粘附魚鰓,阻礙魚類呼吸,導致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等窒息死亡,危害比例約為5%左右。另外,夜光藻死亡後被細菌分解,過程中會產生屍鹼和硫化氫,使海水變質,危害水體生態環境;它還能滲透出高濃度的氨和磷,因而引起它種藻類過量繁殖,使得水域缺氧,危及養殖魚類及其他物種的生存。

當我們在推廣「藍眼淚」之旅時,往往忽略了周教授關於「赤潮」對生態影響的警示。總認為藍眼淚現象古已有之,早年漁民天未亮出海捕魚,赤足走過海灘,就曾見過浪花濺起的螢光;民間對赤潮現象也有「東洋水」、「馬尿」與「蟹膏水(音:切哥)」的稱呼;甚至有熱心的鄉親,舉清朝古籍《裨海紀遊》的記載,說明「藍眼淚」是自然現象,原來就存在於海域,並非什麼污染造成的。

沒錯,「藍眼淚」確實自然存在,英文俗稱「sea sparkle(姑且譯成海上閃靈)」,不限馬祖海域,在東南亞也所在多有。今年元月香港海域、五月大連海域,都曾大量爆發,也一樣透過在地攝影達人的鏡頭,引起媒體大量報導。

不同的是,這些國際媒體(包括CNN和NBC)除了刊登壯觀美麗的照片之外,幾乎毫無例外,不約而同的都提出了污染與生態破壞的警告。報導指出,農業肥料(氮與磷的主要來源),家庭汙水、工業廢棄物……等,排入海灣,加上海流緩慢,未及稀釋,引起赤藻圍攏聚集,爭食營養物,濃度高過一定比例之後,海浪沖激,遂在夜間發出螢光。(請參見CNN 與NBC網站)

CNN 網站:http://edition.cnn.com/2015/01/26/asia/hong-kong-blue-algae/

NBC網站:http://www.nbcnews.com/science/environment/sea-sparkle-
eerie-blue-glow-hong-kong-blamed-pollution-n291706


本(5)月18日,歐洲時報也報導了大連灣藍光爆量的消息,甚至用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閃光(eerie glow)」及可能帶來「嚴重的生態破壞(wreak havoc )」來形容巨量藍眼淚可能的危害,而這只是眾多報導中的一篇而已。

歐洲時報網站:http://www.eutimes.net/2015/05/chinese-majestic-sparkling-
blue-waters-are-in-fact-a-pollution-issue/


看到「藍眼淚」帶動地區觀光,吸引大量人潮,固為地區相關業者感到高興,但是國際媒體一面倒指向污染的連篇報導,也不免憂心忡忡。

最近在馬祖日報、馬資網都傳出珠螺灣「藍眼淚」爆量的消息。我家就在珠螺海邊,幼時夏天夜晚幾乎都在屋外度過,躺在防坡堤上吹海風,數天上的星星,多少年來怎麼都沒見到海裡閃亮的星星?

馬祖解除戰地政務也已經20多年了,海邊出入並不限制,相機也可自由配備,除了近兩、三年,這期間好像也甚少傳出「藍眼淚」的照片跟訊息。也許真如某些鄉親所言,我們平日疏於注意,相機不夠先進,網路也不發達,以至於錯過了天賜美景。

但也不可否認,近幾年地區推廣觀光有成,每年多了十多萬的遊客,這些人的吃喝拉撒,上山下海,必然造成環境負擔。而對岸工商漁農業,排山倒海,漫無限制的投資發展,他們吃香喝辣,我們卻承受排泄廢物。每次看到國軍、替代役辛苦的清除海漂垃圾,心裡就有氣,國共論壇都辦幾次了,問題解決似乎毫無進展。

昨夜與馬資網劉站長私訊,聊到近來夯到不行的「藍眼淚」議題,都認為縣政府應及早規劃,防範於未然。

在此建議縣政府仿效前任楊縣長辦理「亮島人國際研討會」一般,先籌辦一場「藍眼淚」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海洋生物、海洋生態、海洋污染的學者專家,發表論文,集思廣益;一方面深耕議題,求得學術正解,在推廣觀光與生態維護之間取得平衡;另一方面創造議題,行銷馬祖,讓包括藍眼淚在內的馬祖風情,方方面面,持續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研討會的議題或可設定如下:

一、馬祖海域「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的生命週期。
二、馬祖海域「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週期性聚散的成因。
三、馬祖海域「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與生態環境互動的關係。
四、海洋生物的消長與「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生命週期的互動。
五、馬祖海域「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含量與地區海水含氧量、水溫、汙水排放、廢棄物等變因之探討。
六、其他。

在此,我仍要提醒,「藍眼淚」只是馬祖諸般美麗事物的其中之一。在我心目中,石屋、大海、人情與村口吹來的海風,才是永遠的第一。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單細胞夜光藻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香港海域藍眼淚(CNN網站)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香港海域藍眼淚(CNN網站)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大連海域藍眼淚(NBC網站)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大連海域藍眼淚(NBC網站)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澳洲海域赤潮(Europe United Times網站)
作者: 關島人 < > 發表時間: 2015-05-22
藻類的種類有數十萬種

有毒或無毒

是否工業污染

是否全球暖化

贊成劉宏文的建議

舉辦夜光藻國際學術研討會

解謎兼觀光行銷
作者: 他山之石 < > 發表時間: 2015-05-23
何謂「海藻」,國立台灣博物館網站如是說:

 「海藻」是指生長在海洋中的藻類,基本上它們是一群能行光合作用且構造非常簡單的生命體。

 渦鞭毛藻( Pyrrophyta)屬「微細藻類」多為單細胞藻類,肉眼看不見,主要行浮游性生活,海中只要光線所到之處,均有其分佈,是海洋食物鏈中基礎的重要生產者。

 除了光線之外,底質、地形、溫度、鹽度、濕度、潮汐、海浪波動、風、洋流及污染物等多種因子,均可影響海藻的生長與分佈。

 由此可見,夜光藻(渦鞭毛藻之一種)只需陽光即可生長,而影響其生長與分佈的因子有光線、底質、地形、溫度、鹽度、濕度、潮汐、海浪波動、風、洋流及污染物等,變數之多,須長期進行採樣與研究。

 因此,除了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外,應比照燕鷗保護區,委託學術單位長期調查,才能明確了解夜光藻的生態。

 無論如何,夜光藻的定期出現,已成為馬祖霧季仍能吸引觀光客的強力誘因,實為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縣府對於夜光藻的基礎研究與調查,已經刻不容緩!
第1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