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劉宏文 http://www.matsu.idv.tw
主題: 【哪一夜,我們也來說相聲?】
作者: 劉宏文 < > 發表時間: 2015-07-04
 相聲,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傳統藝術之一。

 幼時在馬祖,娛樂很少,曾經在村公所聽過一回魏龍豪跟吳兆南錄製的相聲,是黑膠唱片,聲音沙啞,聽得很吃力。段子的名稱忘了,大意是說吳兆南跟魏龍豪的爸爸對弈,下象棋,殺得昏天暗地;一邊剩下「相」,另一邊剩下「士」,兩方都不願和局收場,便約好士、相皆可過河。於是吳兆南調侃魏龍豪:「我士(是)你爸爸;你爸爸相(像)我」以語言諧音吃魏龍豪豆腐,佔便宜。當時覺得非常有趣,後來師大化學系迎新,我還穿白色實驗衣,搭配學長,上台表演這個段子,出了一陣小風頭。

 這幾年偶而到大陸旅遊,晚上住宿旅館,最期待的就是能在電視看到京戲、陝北民歌與地方戲曲這類傳統藝術。有時運氣好,還能看到侯寶林大師的錄影,雖只有片段,也看得津津有味。台灣的相聲瓦舍,我們一家都喜歡,幾乎沒有錯過任何一集。他們的表演除了傳統說、學、逗、唱,還融入當代劇場概念,講究燈光布景,內容多元活潑,配合時事與社會批判,是少數能引起老、中、青三代共鳴的說唱藝術。

 近十多年來,馬祖地區的藝文活動,特別是表演藝術,最大宗的大概就是從對岸福州引入的閩劇演出;另外,每年在台馬兩地盛大推出的歌舞劇,也牽動兩地鄉親的心緒,造成一股觀賞風潮。

 閩劇華麗熱鬧,人馬喧嚷;初初聽聞夢中的八閩之音,確實激動莫名,隨著文武場的帶動,彷彿回返到想像中的原鄉祖地。最近幾年,閩劇的演出依舊精采,鑼鼓一樣悠揚;然而故事內容與情節張力,漸漸不能與快速的社會變遷同步,觀眾的人數與熱情已有式微跡象。

 而大型歌舞劇,在台灣表演團體指導下,由於融入在地文化,以及地方人士參與創作與表演,往往更能激起鄉親的懷舊之情,在兩小時的表演中,共同回憶溫暖而美好的過往時光。

 前幾日在台北與老同學高志與玉峰老師相聚,大家聊起地區的藝文活動,都認為除了閩劇與歌舞劇這類大型演出,應該可以有更小眾、更活潑、更深刻,有若小劇場一般的藝文表演,可以試著推行。我們想到的便是相聲,以母語說相聲,說地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馬祖人自幼講源自福州語系的「馬祖話」。因兩岸長期阻隔,馬祖話的辭彙、語調,多多少少已與福州、長樂一帶的原鄉有所差異,與台語更是雞同鴨講,相互不通。語言型朔思想,形成共同的文化經驗;透過相聲、戲劇等以語言表達為媒介的藝術形式,可以喚起生命裡共同擁有的過去,共同經歷的歡樂與悲傷。

 此事說來容易,付諸實踐卻困難重重。首先要有劇本。大陸雖有大量的福州評話與說書差可比擬,但真正的福州話相聲卻鳳毛麟角,且情境時空大不相同,內容口白更是南轅北轍,沒有多大參考價值。其次,相聲通常是兩人搭檔演出,演出者要有一定程度的舞台基礎;業餘客串,不要求嘻笑怒罵,收放自如的演技,至少也要做到口音純正、念白清楚,且能稍通戲曲樂器。

 那天討論的結果是,事情不好辦,但總要有個開頭。我就自告奮勇充當試寫劇本的馬前卒,以期拋磚引玉,後浪滔滔蓋過前浪。劇本內容,主要包括:語言差異、飲酒趣聞、生活習慣、人物性格、與文化衝突等段子。劍及履及,在沒有專業訓練與專家指導之下,完成初稿六千餘字,純屬匹夫之勇。

 至於演出者,我心目中的人選有三位。一位是畢業於師大美術系,指導過馬祖文藝季許多大型演出,舞台經驗豐富,且本身又能說擅唱的翁玉峰老師。一位是文化素養深厚,能寫、能畫、能設計,在考古、民俗、廟宇建築等都有深入研究,福州話說的純正又優雅的潘建國館長。還有一位是著作等身的福州語馬祖話專家,台大中文博士陳高志,出版《馬祖俗諺》兩大冊,不但學術研究傑出,初高中時代更是風靡地區的歌者,民謠小調唱得迴腸盪氣,經常隨雲台藝宣隊演出。

 高手在民間,高手總是匿名在某處;少年子弟江湖老,江山代有才人出。有志一同者,盍興乎來!

(照片翻攝自連江縣文化局出版的傳統藝術表演資源普查,特此致謝。)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民國49年,馬祖地區戲曲表演,曾任北竿鄉長黃啟忠的青衣扮相。
作者: 找真相 < > 發表時間: 2015-07-05
推薦張龍光和林振貴

馬祖初中時間兩人演雙簧

說唱逗笑

老同學者印象深刻
第1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