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林金炎 http://www.matsu.idv.tw
主題: 【馬祖歷史閱覽】馬祖行政公署史
作者: 林金炎 < > 發表時間: 2020-10-05
  1949年夏,國共内戰接近尾聲,正是海島追逐戰的開始。國民政府福州保衛戰敗陣,海軍帶著第74軍殘部從馬尾突圍抵達馬祖,南邊平潭島也轉進了一批第73軍殘部,來自閩江口川石島的「福建海上保安第一縱隊」和一群福州語系逃離戰火的公教平民,奔來海島,開始了列島防務的發展和行政組織的設立。
一、行政組織 穩定前線
  馬祖行政公署於1950年12月15日成立,福建省府派姚衍為第一任行政長,陳挺蘇為副行政長,為適應時勢,實行軍管制,並依省府核定之行政組織,將原設之區署及鄉公所撤銷,行政區域改以島為單位,設8區,除南竿、北竿、白肯(今莒光)、東湧(今東引)4區外,還含閩東北四礵、臺山、西洋、浮鷹諸區,每區設區公所,將原有保甲制度停止施行,改以村為單位,將甲改為伍,十戶為一伍,以區、村、伍為地方行政基層組織,另在白肯設督導處,代表行政公署就近指揮白肯、東湧、四霜、西洋、浮鷹、臺山等島行政權。
  1953年南竿區有9村75伍,北竿區有6村50伍,白肯區6村41伍,東湧區2村10伍,四礵區5村35伍,台山區3村9伍,西洋、浮鷹兩區未統計。
  此期間,在軍事第一的前提下,推展地方自治,建立選舉制度,實行村、伍長民選,訂定區民代表組織法,成立區民代表會。每村設置指導員一人,由軍方派任,教導民眾在戰時如何防護安全,擔任軍民糾紛的仲裁。
  馬祖行政公署設總務科(轄經理室、副官室)、辦公室、保安科(轄軍事股、警務股、軍法股)、區公所(轄村公所、伍長、戶)、政務科(轄民政、財建、文教、戶政、稽征股),另置督導處設督導專員,專司閩東北及東湧五區業務。
  南竿區公所設於山隴,派李時福為區長、北竿由王詩芳擔任區長、東引區由張星祥擔任區長、西洋區長李貴漁、四礵區長王振基、白肯區長林功庸(8月份後由陳道茂接任)、台山和四礵區長不詳。
  為健全行政組織,成立國民黨馬祖區黨部,台灣銀行馬祖儲滙處,發行直式「限馬祖地區通用」的新台幣,來穩定金融,成立物資供應處、軍聞社、軍友站、救國團直屬馬祖中隊,設南、北竿、白肯、東湧區漁會,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簡稱救總)成立馬祖辦事處,救總託海軍艦艇多次運來米糧和台灣募來的衣物,轉發清寒民家,救總還代行政公署在台灣考選政教幹部。
二、民眾組訓 確保馬祖
  這期間馬祖局勢,依然是劍拔弩張,時有爆發戰爭的可能,構築工事,開闢交通,後勤支援為當務之急,又正逢韓戰末期,給了我們喘口氣的機會。
  列島聚集了來自各省的軍人,口音各異,大家稱他們為「兵哥」或「兩個聲」,為了確保馬祖,民衆也要併入戰鬥序列,依據中央政府頒布民眾組訓綱要,組織民眾自衛總隊,區設大隊,由區長兼大隊長,村設中隊由各村長兼中隊長,男女民衆皆編入民防隊,男18~45歲,婦女隊16~懷孕期,男45歲到60歲編入老人隊,負責擔架及滅火等工作,配合軍事需要,必要時島上軍民總動員。
  常識訓練科分政治、軍事、特種三種,以不妨礙職業生活為原則,利用村民大會,民眾識字教育時間,由行政公署派員講授軍事常識,時事報導與擔架救護技術,以增進民眾急救知識。
  至於軍事訓練,由公署擬定學術科教育計劃,全年分兩期訓練,由各村指導員負責教育,並請各村駐軍協助,授予技術指導,諸如運輸、擔架、救護、通訊等等,期滿舉行校閱,考核成效,以為獎懲標準。
三、財經稅收 發展漁農
  海島馬祖本就地瘠民貧,加以時局慌亂,閩海封鎖,對外交通阻梗,生產幾近停頓,柴米來路斷絕,戍守官兵築工事,辛勞清苦,部隊給養尚能温飽,民間靠自種的蕃薯裹腹,大米成了奢求,好在軍民合作無間,備戰之餘,邊開荒邊尋求財源,同時釐訂稅務暫行簡則,經呈福建省府核准開征行住商貨物營業稅及屠宰稅,以為行政經費,其稅率:消耗品為6%,日常用品為5%,必需品為3%,在南竿區馬祖村、福澳村、北竿區塘岐村各設稅捐稽征所,執行稽徵業務。
  1952年全年行商營業稅、住商營業稅、屠宰稅達21萬元。
  本區洋面廣,海產豐,人民以海為田,但自大陸失陷後,交通梗阻,漁具補充困難,生產數量頓行減少。經濟部為挽救馬祖漁業危機,商由台灣銀行、農復會和救災總會貨款本區漁會,以解燃眉之急。
  1953年全區有漁船223艘,漁網2894張,生產蝦皮13180擔,帶魚8900擔,黄魚5252擔,帶柳(小帶魚)1685擔,鯷魚7800擔,丁香魚950擔,以市擔為單位計算,每市擔為一百市斤。當時每百市斤(一擔)的時價:蝦皮300元、帶魚150元、黄魚200元、鯷魚50元、小帶魚50元、丁香魚400元。
  次年生產工具較為減少,所需漁具大竹竿、竹篾、稻草、紅柴、茹榔、桐油、鐵釘、鈎釣、漁鹽、柴火、梗木等供應不足,致1/3漁船無法下海,但魚獲量適得其反在增加。
  本區平原有限,土壤貧瘠,常受風災損失,居民不重農業,鄉村發展皆寄望漁業,為裨益漁業生產,行政公署曾兩次放領魚貸39萬元,貨款分配給南竿區、北竿區、白肯區(東沙和西沙漁會)。
  農業方面蒙農村復興委員會設立馬祖辦事處,技術輔導農、林、水利,補助建設經費,改良作物品種,蟲害防治,農具補充,化肥施作,給農民很多新知識,產量有所增加。
四、戶政人口 教育文化
  部隊進駐後,進行社會調查及清户口工作,行政公署成立後,先行舉辦戶口總登記,再行核發國民身分證,辦理五戶聯保及口卡管理,製發國民出生登記證,務使村無漏戶,戶無漏口,以期管理適宜,組織嚴密。
  1952年3月行政公署各區人口統計如下:
  南竿區871户,4112人;北竿區637户,2730人;白肯區563户,2818人;東湧區171户,708人;浮鷹區239户,1110人;西洋區568户,2993人;北礵區266户,1226人;臺山區86户,362人,8區總人口數,16059人
  職業方面:業漁2647人、務農2028人、工380人、商759人、公務253人,餘為自由職業及其他服務業,而未滿13歲或逾70歲不在統計内。
  島嶼地處荒僻,早年無教育設施,為啟發民智,興辦國民學校,普及教育,初設國校初級和中級班,並於各校附設國語補習班及民眾識字班,凡成年男女,均予以補習教育,學齡兒童強迫入校,所需課本,均由台灣省教育廳供給,雙人課桌椅,黑板、保健箱,央請農復會補助。
  1953年,行政公署各區教師人數及學生數統計如下:
  南竿區9校15班,男女學生數574人;北竿區7校7班,學生數367人;白肯區4校5班,學生數205人;西洋區1校2班,171人。
五、陣地部署 確保馬祖
  國軍兵力散處各島山巔、海灣、港口,初來海島的官兵,思鄉心切,情緒不穩,對岸在叫囂「解放金馬」,海島公教份子也複雜,軍公教一律寫自白書表明身分清白,效忠政府。
  守備區時期,首任指揮官由海軍巡防處上校處長關鏞(後任吳志鴻),接任者為步兵第92師少將師長李毓南,行政公署時期指揮官由步兵第13師少將師長劉明奎接棒,之後交給第18師少將師長孟述美兼任,此時期馬祖列島有守軍6千人(不含海保縱隊防守的區域),事權歸金門防衛部節制。
  當時,國防部大陸工作處處長鄭介民,跟美國駐台西方公司聯繫配合,由西方公司提供西肯島海保縱隊裝備,包括湯姆式衝鋒槍和無後座力炮等輕裝備,以及電台通訊器材。
  1951年,17位美國西方公司人員進駐西莒,游擊隊在青蕃半山腰,代蓋招待所,青蕃(青帆)港,常有來自台灣的水上小飛機前來補給,游擊隊靠著幾艘捕漁的機帆船和唯一的一艘鐵殼船,加上西方公司提供的裝備,間歇潛入大陸,進行游擊行動。甚至二度攔截外籍商船,引起國際公憤及聯合國關注。
  時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先生蒞臨莒光島,寫下「人窮志不窮,島孤人不孤」的墨寶,贈海保縱隊司令王調勳,以激勵士氣。
  這年12月寒冬,經國先生夫人方良女士率台灣婦女勞軍團,搭乘運補艦前來白肯勞軍。
  駐紮本區的海保縱隊還自創《東海日報》,以油印發行,是本區最早發行的報紙。海保縱隊在青蕃村修建「山海一家」(又稱海屋)房舍,是地區最早官兵休閒場所,有中山室、桌球室、會議室、攝影部等,還成立列島心戰工作會報小組。
  馬祖行政公署執行約2年8個月,這期間,因防禦線長,海域廣,兵力調配不足,軍事上東湧以北的西洋、浮鷹、四礵、臺山列島4區相繼失守,西洋區長李貴漁、四礵區長王振基成仁,行政區由8區縮減一半。
  1953年4月,蔣總統偕夫人首次訪問馬祖,瞭解軍事部署,垂詢官兵生活,瞭解民瘼。並決定主動撤出海南島,舟山群島之國軍部隊,縮短防線,集中兵力,鞏固台澎金馬,又給馬祖憑添了一劑強心藥。
  行政公署末期,本區發生人與人的猜忌,曾為蝦皮案或互告貪污情事,5月,行政長官姚衍被陳戈槍殺,職務由俞域人接任。8月撤銷了馬祖行政公署,取而代之的是「閩東北行署」。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第1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