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陳高志 http://www.matsu.idv.tw
主題: 方言講古(十九) 轉點---夜半時分
作者: 陳高志 < > 發表時間: 2013-10-03
  子夜時分馬祖方言說「轉點」(ㄉㄨㄛㄥˊ ㄋㄟㄥ31,tuongˊ neing31)。古今之人都一樣,是把子夜凌晨當作一天的開始,半夜12點以後就進入第二天的時段,所以,就稱轉換的時間點為「轉點」。這個詞彙馬祖年輕朋友已不再使用。但是,在50歲以上的鄉親族群中,它卻是日常習用的語詞。

  紀年法、紀時法的演進,是人類文化進步的指標之一。有了標準紀時法,表示彼時已有時間的概念了。它從無到有、從粗略到精密,絕對是歷經長時間的淬鍊。既然是「演進」的結果,那各朝各代所使用的名稱必然不同,古人以此寫文章,記載文獻,常令後人產生解讀上的困難。現在,我介紹比較常見的紀時法給大家做參考,這個資料對文史科老師或喜讀歷史的朋友也許有用。

一. 子時又稱「夜半」,相當於今天的23時到凌晨1時。俗稱「三更」。
二. 丑時又稱「雞鳴」,相當於今天的1、3時。俗稱「四更」。
三. 寅時又稱「平旦」,相當於今天的3、5時。俗稱「五更」。
四. 卯時又稱「日出」,相當於今天的5、7時。
五. 辰時又稱「食時」,相當於今天的7、9時。
六. 巳時又稱「隅中」,相當於今天的9、11時。
七. 午時又稱「日中」,相當於今天的11、13時。
八. 未時又稱「日昃」,相當於今天的13、15時。
九. 申時又稱「餔時」,相當於今天的15、17時。
十. 酉時又稱「日入」,相當於今天的17、19時。
十一.戌時又稱「黃昏」,相當於今天的19、21時。俗稱「初更、一更」。
十二.亥時又稱「人定」,相當於今天的21、23時。俗稱「二更」。

  「三更半夜」今天變成一句成語了,馬祖的長輩稱上半夜為「上更」,方言說ㄙㄨㄛㄥ 兀ㄤ(suong ngang),稱下半夜為「下更」,方言說ㄚ ㄤ(a ang),其根據在此。古人紀時法不只一套,這只是漢朝人把十二時辰做了命名而已。由資料中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人一天只吃兩餐。早餐在「辰時」階段,第二餐在「申時」,也就是在今天的下午的4點左右。了解這些名稱之後,就能精確掌握古人的敘事情節了。《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暗殺秦始皇失敗的張良,改了名字藏匿在下邳,某日,「從容步游下邳圯上。」司馬遷用了平明、雞鳴、夜未半等時序詞,陳述張良橋上巧遇黃石老人時,老人和他約定會面的時間點,這些時序詞語經過資料比對,就可以知道那幾天晚上,張良為了赴老人之約,睡覺的時間被切割後,肯定是整夜睡不好的。

  古典詩詞中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佳句名言,二十年前在台北聽高姓名人的演講,他將這句話改成「月上柳梢頭,哪裡黑就往哪裡走。」今天,「黃昏」的詞彙意義等同「傍晚」,大約在下午的4點左右。人約黃昏後的時刻,大地仍然一片光明,所以,一對戀人坐在涼亭裡,除了聊天以外,啥事都做不了。
作者: 出人頭地 < > 發表時間: 2013-10-03
台灣閩南語叫翻點(huanˇ-diám)

翻點-過午夜十二時。或過半夜
通常是指熬夜做事情。

昨天有聽同事說過這句。
她說:昨晚做到翻點。

還好是聽得懂。

台灣閩南語翻點是跟馬祖福州話轉點是一模一樣的意思。

這兩個漢字應該同樣是轉自中原古音。

 
作者: 海員 < > 發表時間: 2013-10-04
請教高志老師:平常聽人說「半暝三更」,其中「半暝」,是否指老師文中的「三更」。謝謝。
作者: 陳高志 < > 發表時間: 2013-10-05
陳高志 於 2013-10-05 08:30 刪除
作者: 陳高志 < > 發表時間: 2013-10-05
  感謝網友出人頭地、仁光兄的回應。以下意見謹供參考。

  台語我能聽,但是說不好。某一年去橫渡日月潭,回程買農產品時,我用台語說,卻「逼」得對方用國語回答,由此可見「功力」了。「翻點」一詞,我手邊四本台語字、詞典都未收載。我們方言的「轉點」,它只是表示時間、時段的概念而已。「翻點」和「轉點」兩詞的動詞音讀無關,但字義是相同的。順便一說,如果要表達熬夜工作的意思,馬祖鄉親是用「夜車」,大部分的人說ㄧㄝ ㄩ,(ie y),也有少數的福州人說ㄧㄚ ㄩ(ia y),「車」要讀象棋車馬炮的「車」,只是它的聲母因為語流音變的關係變成零聲母了。(也有長輩用「夜書」)。我查兩本《福州方言詞典》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李如龍等人編的有收「轉點」詞條(見該書p.87)。並且解釋說:「過了半夜12點。」馮愛珍編的卻未收,這個詞語是極普通的日用詞彙,馮編為何不收,令人費解。
作者: 陳高志 < > 發表時間: 2013-10-05
  國語說「半夜三更」福州話說。「半暝三更」(ㄅㄨㄤ ㄇㄤˋㄙㄤ 兀ㄤpuang mangˋ sang ngang),意思是一樣的。傳統福州語彙用「夜」做構詞詞頭的較少,鄉親多用「暝」少用「夜」,所以,日常口語中「暝oo」、「oo暝」的詞例非常多。由文字發展史來看,「夜」甲骨文時代就已出現,而「暝」卻是由「冥」的音義孳乳引申來的,故「暝」是後起字。夜晚義的「暝」在魏晉、唐朝人的詩文中常常看得到。

  五更之名古人又可寫做: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等。
作者: 海員 < > 發表時間: 2013-10-05
謝謝老師。
第1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