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陳高志 http://www.matsu.idv.tw
主題: 馬祖方言本字講析 (2)
作者: 陳高志 < > 發表時間: 2015-03-21
說「憑」、「馮」與「凭」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前一篇文章說了馬祖方言的「並」字,本篇則說與「並」的字義有一點關係的「憑」。憑,國語唸ㄆㄧㄥˊ,方言則唸ㄅㄧㄥˋ(pingˋ)。若非古入聲字變來的漢字,國語讀第2聲的字,馬祖方言絕大多數讀類似國語的第4聲,很少有例外。

 圖1的鐘鼎文字形,有學者釋之為「左」字,我的文字學老師龍宇純教授則推測為「憑」。憑、馮不見得是後起字,因為經傳文獻早有使用的例子。在沒有輕唇音(ㄈ,f)的上古時代,它只是寫成「馮」,所以,我們閱讀古籍時,不難發現馮、憑兩字有互用,通用的現象。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許慎的《說文解字》是為解經而撰,而該書卻未收憑、馮二字。《說文解字》只收「凭」字,它和憑是假借的關係。為了方便大家的認識與學習,我們就選「憑」字來承載此音。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分析鐘鼎文的字形,它「象人伏趴在穩定物上面」,這個穩定物、依靠物就是車輛的「軾」(圖2)。軾是古車輛重要的設備之一。車子行進時,軾可以讓人攀著、扶著、靠著以策安全,所以,它是具有防護作用的設施。分析「穩」字聲符(見圖1字例4),它的文字結構是由上、中、下三個部分所組成的。上面是「爪」,最下面的是「又」,爪和又在古文字中都表示手的形體。中間是一個物體的象形。整個字「象人雙手拉著固定物以避免跌跤」,故引申出安穩、穩定的字義。今天的人搭捷運、坐公車不也是如此?合理的推測,穩定物的本字初文是「式」,後來「式」字另有他用,只好在原字旁邊加車成為「軾」的專用字。因為它可供人站立瞻望,所以,宋代的蘇軾字子瞻(古人的名、字有關)。因為它能令人舒適、安全,所以,文獻上「憑軾」也可以解釋為:輕鬆自在。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解釋過「憑」有依靠、憑藉的字義以後,我們反思自己的母語,查看「憑」字的使用情境。(第一行的注音是母語教材《福州語》系統。第二行的注音是〈馬拚〉系統。第三行是〈國際音標〉系統。)

 正宗的福州語是沒有ㄐ、ㄑ、ㄒ等聲母,所以,大陸學者指導馬祖編的母語教材《福州語》,其中就不見這三個聲母。(參閱課本後面所附的〈標音方式說明〉。)隨手取第11冊課本來看。「情」讀ㄗㄧㄥ53;「請」讀ㄘㄧㄤ33;「酒」讀ㄗㄧㄡ31,(p.10)都是以ㄗ、ㄘ代替ㄐ、ㄑ。所以,第一條例句中的「什」字聲母我用ㄙ(s)而不用ㄒ(x)。馬祖話之所以和原鄉的福州語不同,我個人認為是受國語的影響。兩岸經過幾十年的阻絕,語音必然各有變化,年輕輩的鄉親說的方言,除了交雜國語詞彙以外,還吸納某些國語的語音。ㄐ、ㄑ、ㄒ和ㄗ、ㄘ、ㄙ發音部位很接近,前者的發音部位和方法為舌面塞擦和擦音,發音時舌面的前方頂住前硬顎。後者為舌尖前塞擦和擦音,發音時舌尖接觸上門牙的齒背。它們的距離僅一線之隔,所以容易受到遷移。我想60歲以下的鄉親應該都學過國語注音。國語的ㄗ、ㄘ、ㄙ不和ㄧ、ㄩ拼切,但是閩東方言則否,它後面可以帶ㄧ、ㄩ的。一旦ㄗ、ㄘ、ㄙ配ㄧ、ㄩ時,馬祖鄉親會受到學習國語的經驗影響,就自動的把ㄗ、ㄘ、ㄙ的聲母調節成ㄐ、ㄑ、ㄒ。其實這就是聲母顎化的現象之一,同語系的音韻差異必須有道理可說,若因此把ㄗ、ㄘ、ㄙ配齊齒呼、撮口呼的批評為錯誤的拼音,那實在是太沉重了。


圖2的古代馬車結構圖是翻拍自:《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p.114(中國歷史博物館叢書第二號。孫機著。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它對高、國中文史科教師的教學有輔助作用,謹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第1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