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陳高志 | http://www.matsu.idv.tw |
主題: 〈當我們同在一起〉-----表演憶往 (上) | |
作者: 陳高志 < > | 發表時間: 2016-10-04 |
馬祖曾經是窮鄉僻壤,居民使用的語言和國語截然不同,這是造成民風保守、民情閉塞的原因之一。受此因素影響,無論是大人或是小孩,多半不太願意在公眾的場合發表高見。說話如此,更別說是獨唱或其他表演了。小時候的馬祖沒電沒電視,收音機、照相機等都是管制品,想要學唱教學以外的歌曲,只能靠康樂隊的勞軍表演、黑白片歌唱電影以及黑膠唱片了。也許當時年紀小,記憶力強,任何曲子只要聽上兩三次,就能熟悉它的旋律了。 不諱言的說,那時候的馬祖學校教育,軟、硬體設施都是因陋就簡的。體育、唱遊、美術、勞作,不分年級,上的內容幾乎都一樣。玩遊戲輸的一方要罰唱歌時,不是唱〈兩隻老虎〉就是唱〈只要我長大〉,再不然就是學貓叫、學狗爬,靦腆的表演完畢,如釋重負般的落荒而逃。升上中學以後,多了兩首選擇:〈當我們同在一起〉和〈王老先生有塊地〉。前一首在台灣地區人人會唱,只有偷渡客不會。以它做測試身分使用,沒想到效果神準。後一首差一點變成本班的班歌,因為它,也引發了師生嚴重的衝突。(這件事我曾寫了懷舊的文章〈說方言憶往事‧使惑使騙〉,刊載在95年3月28日的《馬祖日報‧副刊》) 高中部成立,有了軍訓課,偶而也會軍歌教唱。某年校慶晚會,鄭傑麟老師指導第一屆高中部同學唱軍歌。高中生已經過了變聲期,嗓子渾厚而有磁性,再加上有雲台藝宣隊的樂隊伴奏,軍威答數,步伐齊一。氣壯山河的態勢,令人刮目相看。從此〈我愛中華〉、〈九條好漢在一班〉等歌聲經常迴盪在校園裡。下圖是同學們在校外教學時表演的餘興節目。忘了他們唱什麼,但是從架式來看,一定是唱軍歌。現場是開放空間,歌聲無樑可繞,但勇猛不忸怩的神態,卻長留記憶之中。表演者從左到右依次為:陳天喜、陳世通、陳玉鵬、林志明、曹天官、劉宏文、陳傳明。 現在馬祖的孩子是幸福的。南竿有私人的音樂教室,父母親有能力讓他們學鋼琴、小提琴、長笛…等,這在我們那個年代是無法想像的事。當時校園裡最流行、最普遍的樂器是口琴,它能自娛娛人,同樂會上常常有人演奏它。下圖演奏者從左到右是:林俊惠、陳天喜、施國平、陳傳善。當天有台灣來的陳培勇學弟用電吉他伴奏,貝斯低沉的聲音,將口琴的樂音裝飾得華麗而多彩。 原本的馬中生活是平靜無波的,可是國中部成立以後,校園內的氣象完全改觀。記憶中,第一個將木吉他帶進晚會表演的人,是元忠校長的叔叔---林宜國學弟。那是八月十五的中秋月光晚會,演奏的歌曲是〈回娘家〉,李玉璋老師還特別為他持麥克風,對準吉他共鳴箱以加強音效。因為持pick採和弦刷法,在感覺上主旋律並不強烈。但仔細聆聽,再加上曲子通俗,同學們一樣能體會出輕快的節奏,是來自他熟練的指法。所以,一曲終了,觀眾報以當晚最熱烈的掌聲。時光荏苒,48年前的歲月柳絮,不知宜國老弟還記得否! 馬中在舒菊英老師年代,無論大小晚會,女生有兩支舞蹈是必跳的。一是筷子舞,另一支舞的名稱已忘,但音樂我還記得(如下圖)。這兩支舞是馬中「鎮校之舞」,舒老師曾開玩笑地說,假如沒把學妹教會,學姊是領不到畢業證書的。可見它是「代代相傳」的舞藝。這種現象後來被來自東引的國中部學弟、妹打破了。他(她)們充滿陽光,活潑大方,為單調的校園注入清新活水。東引同學個個能演,更難得的是同儕中有甘草人物和編導人才,偶而向訓導處提出演出建議,居然也能被老師接納。和他們同台演出時,我看到的不是國中學生,而是早慧的演藝者。現在回想,當時若有像今天一樣的教育資源,或開放的社會風氣,這些學弟、學妹必成大器。 戒嚴時期的晚會表演,無論是晚會主題或是內容架構,都是有脈絡可循的。下列二圖是晚會的開場和結尾的節目。下圖一是〈詩歌朗誦〉,畫面中站在女生右手邊的男生是潘建國館長,再旁邊的人應該是前議員陳建光。下圖二表演的是〈偉大的領袖〉,印象中擔綱演出的同學是來自東引,但我只認出著軍裝的女生是張麗卿。這是她們自編、自導、自演(讚美語)的節目,所穿插的愛國歌曲以及行進動作,熱鬧而不失莊嚴,並且將「八股」意味降到最低,頗令人耳目一新。 (未完待續) |
|
作者: admin < > | 發表時間: 2016-10-06 |
舒菊英(左二),北京人,大陸輔大經濟系畢業,民國51年受聘前來馬中服務。 民國54年10月23日馬祖日報專訪: 馬中學生的褓姆 ——介紹舒菊英老師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神聖事業,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受到社會敬重,其因在此。在文化教育正待積極墾拓的馬祖,有群人捨棄了舒適的生活,不辭辛勞渡海到馬祖,為迫切需要教育的戰地兒女貢獻他們的智慧、精神和勞力。這一群為馬祖的教育文化墾荒的人值得我們敬致最高敬意。 在馬祖中學執教多年的舒菊英老師便是這種人物的典型。 最令人欽佩的,舒菊英老師是純粹為教育而教育。她有美滿的家庭,成群的子女和理想的職業。但是為了一項崇高的目標—從事最富有意義的工作—舒老師帶著簡單的行裝和熱誠的心腸來到前方。 最受馬中學生和校友敬愛的舒老師,五十一年應聘到馬祖中學服務,除擔任英文、歷史和家事教席外,並單獨負起女生輔導員的任務。在身受其惠的學生心目中,舒老師是一位博學的老師,也是一位仁慈的母親。 北平籍的舒菊英老師,民國三十三年從輔仁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先後從事教育及婦運工作,均有卓越貢獻。舒老師的子女大都已長大成人,均受高深教育,長子次子同在美國加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最年幼的女孩已經就讀高中。舒老師家境美好,本無需為生活勞苦奔波。究竟何苦跑到這砲聲頻傳的前線工作呢?舒老師答覆記者說:「我的子女已毋庸費神照顧管教,我便希望協助別人教育其子女。既然馬祖中學求才迫切,我便欣然受聘。何況馬祖的戰地風光和前線軍民的濃厚人情味也令人響往已久。」 四十九歲的舒菊英老師已能完全適應戰地生活,全神貫注於教學工作,他對物質的享受”無所求,因此,舒老師把在馬祖所渡過的三年形容為「工作順利,生活愉快」。舒老師的書房中存放著畢業學生致謝的錦旗,分別題著「循循善誘」、「德可感人」、「永懷恩澤」等,足見舒老師深受學生敬重。記者另從學校當局探悉,舒老師三年以來對馬祖中學貢獻殊多,謹舉其犖犖大者如后: 一、舒菊英老師去年被選為優良教師,代表馬祖地區參加全國資深及優良教師表揚大會,並蒙 總統召見邀宴,舒老師曾在宴會中發言呼籲各界重視馬祖青年的教育問題,並就本區教育事業在軍事配合發展下獲致的驚人成就提出報告。 二、舒老師除在講堂熱心教學外,對學生的日常生活關照得無微不至。平日與學生一起生活,並經常從事家庭訪問,解決學生在學業或生活上遭遇的困難。 三、舒老師不斷地向學生灌輸國家民族觀念與愛國意識,鼓勵學生升學或投考軍校,遇有缺乏遠見反對子女升學的家長,即不厭其項地勸說疏導。歷年受到舒老師鼓勵或協助而考進候補軍官班或高中高職者極為眾多。 四、教導女生從事各種家政工作,包括裁縫,刺繡及其他手工藝,成果豐碩,備受讚譽會得到舒老師熱心栽培的謝春挺,是馬中去年優秀畢業生,獲得舒老師全力協助,現已克服種種困難毅然報考候官學校。他告訴記者說,舒老師是他一生最難忘的人,因為他在學期間以至畢業離校,曾得到深如大海的恩惠。 這位孜孜不息地為教育墾荒的舒老師,將是無數馬中學生心目中「永遠難忘的人物」。因為她把自己的全部貢獻始這群學生。 (站長按:撰寫這篇報導的記者鍾榮吉是馬祖女婿,妻子福澳人劉玉燕。鍾榮吉曾歷任聯合報採訪主任、立委、監委、國民黨副秘書長、親民黨秘書長、立院副院長。) 延伸閱讀: 馬中學生的褓姆-舒菊英老師.你們還記得嗎?(作者:林金炎) 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183&t=117327 |
|
作者: 陳高志 < > | 發表時間: 2016-10-07 |
文章貼出之後,接到許多同學來電,據朋友告知,好蓮所指的那一張照片,第二排第一人是吳淑金、隔壁是來自東引的陳愛華。 〈詩歌朗誦〉的表演者都是311的同學,這一屆同學人數很多,無論在馬、或是在台都非常活躍,應該辨識不難。〈偉大的領袖〉站在後排左邊第一位女同學,可能是原名林珍珠的林儀文,但不敢確定。 和老同學交談過,又得些許觸發。學校是教育單位,論性質這是最保守的機構。學生所學的、所演的,都是民族舞蹈、土風舞、童謠、藝術歌曲…等。某年,站長的弟弟劉家發開風氣之先,主唱〈台北紅玫瑰〉,後面有兩組男女生以「阿哥哥」舞步伴舞,他們事先保密到家,一上台,讓人眼睛一亮。活潑的肢體動作,令當晚所有的民族舞蹈黯然失色,連平時望之生畏的訓導主任也鼓掌叫好,這應該是馬中開校以來第一支熱門舞蹈。成績揭曉,他們得國中組的首獎,絕對是實至榮歸的。第二年的康樂競賽,各班紛紛捨「民族」而就「熱門」,因為同性質的舞蹈太多了,「物以稀為貴」,結果這一年民族舞蹈大放異彩,入選在校慶晚會和惜別晚會上表演的節目,可以說有遺珠之憾,卻沒有漏網之魚。每一支舞蹈都是精華中的精華,如〈金環舞〉、〈苗女弄杯〉、〈太平鼓舞〉、〈鳳陽花鼓〉、〈月下佳人〉等,都是陣容超強的歌舞。我是樂隊隊長吹小號,宏文打爵士鼓,一起伴奏的還有陳金官、陳天歲等人。台上伴奏的銅管樂器,基本調都是降B調,最低音只能吹到低音的SO。當演出的班級送來的伴奏簡譜,調子若太低或太高,我須重新寫升降以後的簡譜。所以各班的節目,無論型態或性質,我都瞭如指掌。印象最深刻的是〈月下佳人〉,主唱人是我的堂妹翠琴,後來念國立藝專。主唱者歌聲美,舞群舞藝佳。教舞的老師為了襯托古典之美,建議古裝之外再圍紗裙。這種高檔絲織品馬祖哪裡去找!老師們「集思廣益」,決定到山隴五金行買霧色的塑膠布來克難權充。排練時穿上它,古典美人個個婀娜多姿。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但是,她們蹲下時,「奇蹟」出現了。因為塑膠布不透氣,克難紗裙立刻膨脹起來,如降落傘,也像蒙古包。笑得美人們東倒西歪的。事後馮瑛老師用刀片輕輕地劃出縫隙,但效果仍然不彰。只好向雲台藝宣隊借戲服,才解決這一大問題。 那一陣子,校長、訓導主任經常對外宣稱,馬中晚會已具職業水平。其實後面有太多的無名英雄在默默的付出。雲台藝宣隊指導馬中樂隊以及各種設備的支援等,都是功不可沒的。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