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阮鳳舞 http://www.matsu.idv.tw
主題: 天后宮(東引行七)
作者: 阮鳳舞 < > 發表時間: 2012-10-05
1800(嘉慶5)-1803年蔡牽活躍東南沿海。1804-1806搔擾台灣沿岸。1807-1809勢力南至廣東黑水外洋,北至淅江台州漁山。

有此可推測出:1800-1809間,只能傳說:蔡牽蓋了5座天后宮於大崳山媽祖澳、南竿媽祖澳、津沙、鐵板、東永(清史稿卷內稱名),筆者未聞留下文獻或廟宇勒石記載。

由鴉片輸入中國1790年-1810年禁鴉片這20年間,世界、大陸、台灣發生了什麼:

1790 張標彰化重建天地會。1791 彰化,漳泉械鬥、波蘭革命。1792 陳周全同安潛回鳳山、福安康侵略尼泊爾。1793 白蓮教反亂。1795 福建缺米。1796乾隆退位,拿破崙攻意大利。1797 淡水楊兆反、吳沙占頭圍。1799 蛤仔難漳泉械鬥、乾隆歿和坤被殺。1800 海盜黃勝長攻八里坌。1801 英併吞愛爾蘭。1802 阮福映建越南。1803 蔡牽劫米分朱濆、李長庚破牽淅江定海。1804 牽攻淡水、鹿耳門、劫商船60餘艘、拿破崙稱帝、彰化平埔族由潘文賢率遷哈仔難。1805 牽聯洪老四建元「光明」稱「鎮海武威王」、大龍峒保安宮落成。1806王得祿戰牽於鹿耳門外。1807 王得祿敗朱濆、淅江提督李長庚海戰蔡牽咽喉中彈亡。1808 朱濆游弋雞籠洋面。1809 王得祿追蔡牽,牽自盡、泰越瓜分柬埔寨。1810 法併荷蘭,長達15年西、葡殖民地戰爭開場。

合理推測,自定:東引天后宮落成1805年(嘉慶10)與光明國、大龍峒保安宮同庚。

蔡牽、李長庚閩同安,同安縣屬泉州府,1914年尚轄廈門、金門、龍海。鄭氏王朝陳永華、廈大創辦者陳家庚、台灣作家李良、洪蘭皆同安人。所以蔡牽說閩南語,與金門腔相近。閩南人信媽祖。

話說:2011與泉州西河人Amy同遊華安土樓,同車一位年輕人與Amy閩南話相談,問起來自溫州,我大感騖訝,溫州人會說閩南語,原來他先祖來自閩南,溫州外那個島都說閩南話。瞎眼婆婆說:「東引人"不動"就是溫州人」。馬祖北竿不也住著幾戶人家操閩南話,與在地人說福州話完全不同,我想:這些人與蔡牽有關嗎?

此時(2012)父喪,父親飛往~心愛故居鼓浪嶼。先祖竹林衍派來自泉州-晉江安海鎮黃甲街;開台祖顯考阮公、我祖、朱熹、鄭成功安海人。所以說以上人物皆可說泉州人。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天長伯怎說(上圖):

我看了2000年天長伯編著之~東引島民間傳奇故事「犁麥大王與海皇帝蔡牽」。文內與歷史不符,只能算鄉野奇談或戲曲版之故事;把蔡牽形容很懷,李長庚是蔡牽表兄,壓寨夫人"蔡牽媽"名楊花是名符其實楊花水性,12頁才說到犁麥大王故事,又說到東引島上流傳之童諺迷語:「9罈18缸,一缸連一缸,誰能能得著,鋪路到連江。」之楊花墓穴藏寶典故,後與表兄長庚海戰,兵敗鹿耳門,抱金獅投海自盡,最後天長伯以對聯:「善惡到頭終有報,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結束高張力戲曲版之蔡牽。

補述文內我覺得還有幾分可信,天長伯少年,犁麥大王故事聽自家族中先伯父陳克合老先生閒敘中所得,此故事推算聽於80年前,克合說故事年齡40歲,口述約傳2-3代,失真可能比較小。加上歷史上真有蔡牽此人,閩南人信媽祖未必信仰白馬大王,所以東引先有一座明鄭時代不起眼大王廟,後來在沒有居民情況下,蓋了一座與當地魚民財力所不及的石牆、木樑柱、雕花宇之紅瓦二進廟,所以我相信東引天后宮是蔡牽所建。犁麥大王神位,除非是蔡牽或蔡牽媽原鄉分火而來,不然真的是全球唯一一尊神明,至於創神神跡也算合理,故東引鄉親應該更珍惜這尊神像。

既然相信蔡牽盤據過東引,補述文內說:「北澳口至今尚存有蔡牽當年製造兵器的爐灶,此古蹟只需詢問東引70多歲的鄉人皆知。」合理推論,1804牽劫商船60餘艘,可見海上武裝力量強大,史載有2萬餘黨徒,可信。當然東引不可能是文內所說的根據地,我想:東引距大陸北茭角58公里(自測自民國45年出版之海圖),是處可攻可守,錨泊船艦加水補給站、避風處,所以北澳有爐灶供南風季時避風暫居上岸之使用,筆者無法親眼目睹爐灶遺跡真遺憾。

另載:「由北澳港口右側,用石塊、石條舖成一條石板路(陡斜地方砌成石階)約在1公尺至1.5公尺寬。從北澳口至現今加油站上端(即原稱北澳嶺,民國4、50年代,是反共救國軍搶斃匪諜及重刑犯之地)約在10餘年前因軍事用地全部被毀壞,部份變成了水泥路。」我想:蔡牽把天后宮蓋在南澳,北風季海船在此錨泊,上岸方便,天后宮邊有條小溪取水容昜,預備隊伍(海軍陸戰隊)住紮天后宮山坡旁,當然由南澳要鋪一條石路到北澳,這條石路小時候大家都走過,就是居民所稱中路,經過北澳嶺來到北澳。我在想南澳難道沒有爐灶嗎?一定有,只不過後來居民移入遭到破壞。

另記:「蔡牽因為擁有99艘大小帆船,遇上颱風或強風時即無處停泊,原計劃在北澳或燕巢兩地,以人工開闢一座大港灣,就在2澳口各開了數丈長港灣的雛型,最後因海邊多巖石,端賴人工開鑿闢建十分困難,因而作罷;但是北澳港雛型現已建成了東湧水庫而不復存在,燕巢在兩棲部隊附近尚留有一些港灣雛型,有興趣者,可至該處一窺究竟虛實。」

以上天長伯描述有點後人加料,蔡牽主力又不在東永,就算在,游擊隊會建設基地嗎?何況是臨時基地。我再度查看了地圖,北澳是面向西北大灣,東南風最佳泊地,燕巢面向正南在大灣內小灣,除了正南風有影響,其他風向避風都還好,所以兩棲偵查隊設在此不無道理。如果我是蔡牽會建南澳港也不會建北澳港,說在燕巢避風建座容易靠「山板」小碼頭有可能,怎可能開挖,或利用退潮時清清水道突石,這是個人淺見。如有機會一定到燕秀一窺究竟,並勘查東引最早聚落"科題囝"居住之地。

閩南人信仰媽祖,閩東由閩南人引進媽祖供奉不無可能,蔡牽供奉了5座媽祖其中3座座落於南竿,這代表什麼?

由地圖上得知這3座媽祖宮位於南竿西方或西南方小澳口而不是南竿最佳之錨地三隴、福澳、牛角,這又怎麼解譯?可以這樣說嗎,那時這3地已有民居耕地(私有地)腹地不夠,或媽祖澳、津沙、鐵板隱密性佳,小澳口更避風,好上岸。其中2座媽祖宮出資新建,另一鐵板元宋就有廟宇只是整修擴大後供奉媽祖,是嗎?可以這麼說嗎:蔡牽蓋了3座媽祖宮,老巢主力就在南竿?那大崳山呢?大崳山近大陸有11座島嶼組成,陸上面積28.3平方公里與現今馬祖列島相似。史載大崳山列島蔡牽根據地,那馬祖列島就是轉進基地,東永是外洋游擊守備,當然駐守不少游擊兵,不然不會蓋廟供媽祖,利兵士膜拜。這時期的南澳,蔡牽兵士說著閩南話,在澳口坡地整地、蓋草寮、闢菜圃,常常出海捕魚,採食貝類。蔡牽部隊帶女眷,婦女也參加戰鬥,組織鬆弛,亦漁亦盜。我猜:1805年3月23日媽祖生,蔡牽意氣風發帶著蔡牽媽來到東永,登岸祭拜媽祖。

200年歲月過去,2012年初與Amy也來到東引天后宮,找尋建宮時文物、基石。我什麼都找不著,連神像都不敢確定是200前塑像,廟宇無原始匾額,原來石牆也被瓷磚貼滿,只有廟宇後擋土牆是卵石砌的,是200年前砌的嗎?也許是廟後建民宅時砌的。

廟是建在澳口近岸,面海偏右山坡上,旁溪水流經,中路上坡左側。大門前魚人(和尚看經)景光依舊。廟內遍尋只見犁麥大王案前2座石製香爐,我很高興對Amy說:「這可能就是建廟時古文物,經過攝影回家好好研究。」(2張圖)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左邊方型香爐陰刻尚書公、下排鳳岐鏡、底排劉?仁叩謝,右圓型香爐刻何新利敬獻。這怎麼回事,尚書公不是官稱,鳳岐就是現在大陸黃岐,靠近北竿。這座香爐是黃岐鎮尚書劉?仁奉獻的嗎,圓型簡單不說可知。

回家與瞎眼婆婆談起尚書公,她說:「尚書公是位於北澳,小時候,大人把祭品挑到北澳祭拜。」,我接著說:「你見過小廟嗎?正確位置?」她答:「沒見過在北澳就是。」查看了鄉誌,才明白,尚書公原來在北澳口,軍方建碼頭時拆除小廟,鄉民遷尚書公神安奉犁麥大王神龕,故這2座香爐也放在案桌。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面對著媽祖神像,右手邊就是犁麥大王神龕,犁麥大王有夫人相伴,前面中間放的小神像我猜就是尚書公,其他的神像就不知來龍去脈。對聯是天長伯手書沒錯,他字跡好認;右聯:犁麥施妙法得道,左聯:大王因顯靈受封。假如知道梨麥發生在蔡牽身上神跡,就不難懂對聯涵意。

正中央的媽祖神像有越做越大的趨勢,其實什麼東西經過了歲月考驗,能夠保存下來,都是不容易。我還是喜歡過去我看過的那尊神像,對新的沒什麼感覺。千里眼、順風耳是小時最感親切的2尊神像,因為牠們不是高高在上,就站在案前2側,人們可以近身觀看、可以摸一摸,這樣對神就沒那麼敬畏可怕,是很好與神相處模式。每當我來到每座天后宮,首先要找的就是千里眼與順風耳,會與東引天后宮的做一比較,目前為止尚未找到一對比東引天后宮更順眼造型的千里眼順風耳;Amy說:「這是不公平的比賽,因為你先入為主,心裡無法容下別的造型。」就這樣我又問Amy:「把千里眼順風耳放在神龕裡面好吧?」她說道:「有什麼不可以。」當然她不懂當初我與這2尊神相處模式。

面對媽祖神龕左手邊就供奉著土地公、土地婆,我對Amy說:「你見過這麼大尊土地公、土地婆嗎?」Amy看著神像回答:「少見,但有。」就這樣,把台灣最親近眾人神明放在大廟裡,好像比較尊貴些,失去了鄰居性。這2座神像變化不大,在土地神眾算大尊,居陪祭角色。東引信徒有求於牠的不多,沒太把牠放在眼裡,不像台灣里長伯那麼忙,牠也樂的輕鬆坐在那裡200年了。

我有記憶始,天后宮經過2次整修,對舊的東西豪不留情,沒保存的念頭,第2次竟然把牆面水泥圓圈的天后宮三字也抹去,舖上瓷磚,現今世代欠缺瓷磚牆面嗎?如果什麼都不想保留,留下石砌牆面也好,留下我們共同的記憶吧!也許你不在意,我們擁有的共同記憶,還是東引鄉親尚未進化到對文物的重視,什麼皆追求新,求豪華。從歷史上知道,當我們填飽肚子,文化就會產生。把記憶抹去是不對,像東引少了位可問東問西的天長伯,不也可惜。

走過必留下痕跡,先民留下一座白馬大王廟。蔡牽為東引留下一座天后宮,一條由南澳口至北澳口石板路,北澳的爐灶,燕巢的碼頭。大清帝國政府留下鹽倉。海關送了一座燈塔。日據時期留下天文觀測坪(位烈女義坑下古墓平台)。和平救國軍帶來白化文教學新式國小。東海部隊留下了"東海雄風"漆字。反共救國軍帶來了白米、更多的痕跡。

離開天后宮時Amy不帶感情說:「東引天后宮沒什麼持色,比豪華,馬祖澳那座更氣派,我還是比較喜歡鐵板的天后宮。」我接表示:「這樣再保存200年不變,就變美麗有持色了。」是的,200年後還有人提起蔡牽,因為天后宮的關係。

原文出處: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9%98%AE%E9%B3%B3%E8%88%9E/%E5%A4%A9%E5%90%8E%E5%AE%AE%E6%9D%B1%E5%BC%95%E8%A1%8C%E4%B8%83/172028362915893
第0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