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邱新福 http://www.matsu.idv.tw
主題: 「馬祖」地名由來(連江縣志續修-地理志初稿)
作者: Zeno < > 發表時間: 2014-06-15
所見馬祖舊名的文獻中,如: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福建通志》、西元1843年2月至4月間,英國海軍派艦測繪中國東海岸的島嶼險礁、清同治年間《海道圖說》、法國公使巴特納照會中國一文、清光緒25年(1899)陳壽彭譯英國海軍圖官局之《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福建沿海圖說》、 民國4年,福建巡案使許世英《閩海巡記》、民國23年武昌亞新學社出版的地圖、日本昭和13年(西元1938年,民國27年)台灣總督府出版地圖等等(原文所列)。
我想這裡沒有一本是由馬祖當地人所作的,也就是說作者未必是使用福州語系的人,合理推論應為當時的官方語言(及各自的外語),這是當時朝廷、外國大使、來華外國人會用的。

因此或許也可以不用管「媽」、「馬」在福州語是否同音,應管在作者的耳中他聽成什麼音,再用他以為的字記下來。例如今日的「萬華」,當時平埔族原住民多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獵產品等物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Vanka / Banka」,故附近漢人以閩南語譯音,稱此地為「艋舺」(Bangkah),這是閩南漢人所聽並記下的。後為日治時期,日本人聽這名字很像「まんか」(manka),便以自己的語文記作「萬華」(manka)。

早期馬祖居民文盲多(民國38年後才會有國語識字教育,明清時期更不論,私塾教育應也是少數),鄉人只會說福州話,不會寫字,會說「媽祖」,未必會寫「媽祖」,因此把「媽祖」寫成「馬祖」這種情形應是發生在外地人不識福州話卻識漢字的人身上。不然這裡媽祖島的人可以逕自寫出「媽祖島」三字,著通志、畫地圖的人來此探勘時照抄地名即可。(當然也只是推論,也許英國海軍來畫地圖有帶福州話翻譯人員?)

不管「媽」、「馬」福州話是否同音,比較有可能是別人聽到後才這樣寫的。即使是都會國語的人,假如我說這裡叫「ㄊㄠˊㄩㄢˊ村」,聽的人有可能記下「桃源村」或「桃園村」的不同寫法,如果是自己寫出地名比較不會出錯。

如果只是就單字探討「媽」、「馬」的福州話是否同音,則在福州話語音研究上是有必要的,是另一回事。
作者: 邱新福 < > 發表時間: 2014-06-15
感謝Zeno兄的插隊,讓LEE暫時一邊涼快去,總算回到正題,感謝Zeno兄的指正,您文中指出我想這裡沒有一本是由馬祖當地人所作的,也就是說作者未必是使用福州語系的人,合理推論應為當時的官方語言(及各自的外語),這是當時朝廷、外國大使、來華外國人會用的。
其中陳壽彭譯英國海軍圖官局之《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福建沿海圖說》,查了一下陳壽彭資料,他是福建侯官(今閩侯)人,福建船政學校畢業,曾留學英美,應是有學問又通曉福州話的人,當然馬祖人在那年代時不可能有著作的.

媽祖,馬祖的發音確實有待專家釐清,本人並非語言專家,此一部分下筆自然不敢過於武斷或堅定,所有內容多是前人今人研究資料的匯整,我的功力就是如此,歡迎批評指正,但總要說出個所以然嘛,感謝Zeno兄發文截斷逆流! 
作者: Zeno < > 發表時間: 2014-06-17
有的地名由來,如果不是當地人,或是有相關淵源、住過、研究過,很難了解。例如據《連江縣誌》所載,南竿的「山隴」,是從「孫隴」音轉而來,而「孫隴」是因「三百年前孫姓人氏遷居至此」。 又如台北的松山舊名「錫口」,「錫口」於平埔族語的意思中為「河流彎曲處」,沒有淵源或研究根本無從得知。馬祖人未必了解福州的地名來由,福州人也未必知道馬祖的地名來由,相同的只有語言通,生活卻個人發展個人的。

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4&t=124616&p=1#btn
經由上文可得知,馬祖人在說出以「天上聖母」所連結的詞,必是女字旁的「媽祖廟」、「媽祖澳」、「媽祖島」,不會是「馬祖廟」、「馬祖澳」、「馬祖島」,參於前文,「馬」在天上聖母的意義中並無得稽索。所以,或許不必討論「媽」、「馬」同不同音的問題,馬祖人在稱「媽祖廟」、「媽祖澳」、「媽祖島」時必定是以「媽」作為單字的前提而發音的。

而該討論的可能是,為什麼他發「媽」的音,反而(聽起來像)是發成「馬」的音?查《福州語詞典》「媽」有讀成「馬」音(也有例外),可知同音。或許因此將「媽祖」聽作、寫作「馬祖」,然若是指稱「天上聖母」這位神祇相關的事物的話,應回歸使用「媽祖」,除了正確、本來如此外,也算是一種對人名號的禮貌。

而現實中所聽「依媽」、「大媽」(曾祖母)的「媽」與「馬祖」、「馬尾」的「馬」有別,也許是個人所致,對於發音的差異,只提供一點現實語言上的小心得。有時會是為了說話方便或流暢,而改變了單字的聲調。這種例子現實中也是有的,如「什麼」、「為什麼」等詞,「什麼」的音是「ㄕㄜˊㄇㄜ˙」(另有ㄕㄣˊㄇㄜ˙略),「什」讀二聲,「麼」字為輕聲(輕聲的唸法是使原調的調長縮短,變得又輕又短,在於區別意義),這麼念來是比較壓抑的,因此,很常聽見電視電影中是念成「ㄕㄜˇㄇㄜˊ」(ㄕㄣˇㄇㄜˊ)(也可觀察身邊週遭),「什」讀成三聲(注音ㄕㄜˇ打不出「什」字),「麼」是念成二聲(注音ㄇㄜˊ打不出「麼」字,輸入輕聲便可),讀成「ㄕㄜˇㄇㄜˊ」比較流暢,因此在快速談話中常將聲調轉化成此。又如「沒意思」、「不好意思」的「思」本是讀一聲ㄙ,意為「想」、「思考」,但在這詞中是作為「什麼」、「怎麼」的意思將ㄙ發為輕聲以別義,但是讀成輕聲便會短促壓抑,因此很多人又逕自改調為四聲,轉為流暢。

個人在想是否福州話中的「媽祖」似為皆讀一聲,以致重複一聲變得平淡(正式?),故以「變調」讀之,因此,發成「馬」的音(聽起來是「馬」的音)。除了說話流暢或方便,也可能是為了親膩,例如,「媽媽」、「爸爸」的稱謂第一字讀一聲,第二字讀輕聲,但如此在稱呼時顯得壓抑、不親近、嚴肅,反到是讀成「ㄇㄚˇㄇㄚ」(ㄇㄚˇㄇㄚˊ)、「ㄅㄚˇㄅㄚ」(ㄅㄚˇㄅㄚˊ )便可以拉長音增添出撒嬌的感覺。「媽」讀一聲,顯得正式、嚴肅,「媽」讀成二聲、三聲,顯得親膩、撒嬌(對媽媽喊ㄇㄚ,後面可能接「我回來了」,喊ㄇㄚˇ或ㄇㄚˊ,可能後面接「我要零用錢」)。不知是否將此撒嬌或表示親切的情感依頼到媽祖身上,以親膩的語調來稱媽祖呢? (聲調是為了別義,當聲調不足已發揮功能時,便加上詞綴以別義。親膩語調是推測,但以情緒(情感)轉換聲調(語調)是說話中常有的現象)
作者: Justice^^ < > 發表時間: 2014-08-14
陳儀宇先生,你不是很厲害嗎?回答邱先生啊!
第2頁 (共2頁) 前往頁面 1, 2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