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站務區 » 刪文留置區 http://www.matsu.idv.tw
主題: 456
作者: admin < > 發表時間: 2013-08-01

  瓜瓞綿延、子孫繁茂,是漢人社會期待的門庭榮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貫穿了中國數千年歷史,傳統社會裡的思維,滋長人丁,憑藉的是家中的男性成員,透過生兒、成長、迎娶及得嗣,姓氏的血脈才可生生不息。長久以來便形成一種根深柢固、難以調整的文化基底。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福州于山道觀內供奉的碧霞元君,是當地人心中的註生娘娘。

  漫長的重男輕女的時代,多子多孫被認為是人丁旺盛,家道興隆的幸福之兆,女性自出嫁到懷孕,總希望能首懷男胎、多得麟兒,以穩固在夫家的地位,傳宗接代為重要的職責。然而往昔科技落後,未能分辨胎兒的性別,因此人們無論是從最原始的生殖膜拜,或進化為人格崇仰,只能借助相關祭祀行為或預知法術,來安撫疑猜,寄託心願。

  祈子,是女人嫁作人妻後立即面臨的課題,也攸關其未來在家門的身分晉升。民間信仰文化中,註生娘娘是掌管婦女產育的神,其職能頗受華人社會尊崇。註生娘娘,在一些地方別稱「送子娘娘」,也是大陸人民嘴裡的賜子娘娘、子母娘娘、子孫娘娘等神明;祂主掌婦女懷孕、生產的歷程,是許多未孕、懷孕婦女信仰祈願的對象。註生娘娘的形像,多為左手執簿本,右手持筆,象徵其記錄家家戶戶子嗣之事。

  註生娘娘的起源,其最早出現在周朝時代。歷年來民俗學界對註生娘娘身分來源,紛云不一。一說是碧霞元君,傳說為東岳大帝的女兒,據明代王之綱《玉女傳》:「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宋真宗時被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其二為臨水夫人,在閩台一帶陳靖姑信仰影響力甚大,安胎助產事蹟早已深植人心。其三為佛教觀世音菩薩,據《妙法蓮華經》: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送子娘娘,一心稱名,送子娘娘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第四個來歷是出自《封神傳》,姜子牙奉玉皇大帝之命,封三仙島之雲霄、瓊霄、碧霄職掌混元金斗(產盆之意),在封神傳中合稱三姑,乃龜靈聖母的門徒;但此一說法在民間影響力甚微,未受重視。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馬祖金板境的「臨水嬭」,供前來膜拜的新婚夫婦「請花」求子。

  福州民間對於子嗣的祈求方式,民國《藤山志》這樣寫道:「女子已嫁未生男者,母家以觀音送子燈送之,謂之送丁。已生男者,母家送以各式之燈,謂之添丁仔。元宵前,家家祭祖。相傳是日為塔亭臨水嬭誕辰,女子出嫁未曾生育者,多有入廟求嗣,禱祝畢,請其神前花瓶一枝花歸,謂之請花。」

  同時,福建古田縣臨水夫人祖廟前設有「百花橋」,紅、白兩花爭奇鬥妍,舊時人們以為世人皆從百花橋轉世而來,紅花轉世人間為女子,白花轉世人間為男子,百花橋便成了人間繁衍的地方。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是臨水夫人的誕辰,這一天,新婚未育的女子便前往臨水夫人廟中採一朵供在香案上的花,如想要男孩,就請白花;想要女孩,就請紅花,此舉稱為請花,意為「帶子回家」,或是「開花結子」。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馬祖地區道士設壇恭請王母娘娘、北斗聖母與臨水夫人,以及三十六宮婆等「娘嬭神」為孩童加持賜福。

  女人家從求子到受孕階段,當事人與整個家庭莫不關心腹中胎兒的性別,因此探知未生男女的儀式便應運而生。

  傳統男女兩性在民間信仰裡,被化約、比喻為白花╱紅花的概念,再由此延伸出生男育女取決於一個人「生命樹」上所開的花朵數;尤其婦女在陰間這一棵花樹益顯重要,將關係著一個家庭的人丁興衰。在福州文化圈內,民間將此種透過「神嬤」(福州語的女性靈媒)通靈,到地府察看胎兒性別的儀式稱為「看花樹」,《福州方言詞典》寫道:「看花樹 用迷信的方法預測孕婦生男,還是生女。

  在閩南、台灣一帶,此舉則稱為「探花欉」或「顧花欉」、「進花園」,由被稱為「尪姨」的女性靈媒替人到陰間探看未生子女的性別。閩南地區的民間習俗認知,男性在靈界的本命元靈屬於一棵樹欉,如松樹、柏樹、杉木、榕樹、重陽木等;而女性在靈界的本命元靈則屬於一株花欉,如牡丹、菊花、玫瑰、蓮花等。為預知結果,請道士或靈媒頌讀〈落獄探宮科咒〉,為信眾舉行「顧花欉」的儀式,探出本命花欉有幾朵(代表將生育的數目)白色花苞或紅色花苞;民間婦女以為若結婚數年,無法正常順利懷孕者,或是後身體較虛弱者,使胎兒不保,往往是本命花欉枯萎生病,或枝葉折損,需由法師或靈媒協助修補之。

  再者,為滿足傳統父權社會體系「男子為先」的期望,問答過程中若得知「第一朵為紅花」,便可請求法術執事者在樹上調整子女出生的順序,「讓白花先開(即請求男童先出生),這種儀式術語在福州一帶稱為「換花盆」或「轉花」;在法術結束之後,信眾再以厚禮答謝靈媒,甚至必要時,拜女性靈媒為「誼母」(俗稱乾媽),協助安胎。

  閩南地區「栽花換斗」與轉花相類似,做法大致有兩類,一是請尪姨將一盆蓮蕉花帶到孕婦的房間內,在床前祈禱、貼符及燒金銀紙。之後將蓮蕉花種在屋後細心照顧,不能使它枯萎,如此胎兒就會由女生變為男生。二是準備好牲禮、香燭,並帶一盆種在米斗或盆栽中的海芙蓉花,到註生廟裡祈禱,道士在神明面前執行儀式,先解除沖犯等關煞後,再以長板凳做橋,此即百花橋,有請花公、花婆代為看顧百花園中的本命花欉,若孕婦想生男者,則剪下一朵紙糊白花插在婦女的背面髮上,若想生女者,則剪下一朵紙糊紅花插在婦女的背面髮上。之後捧回海芙蓉花,種在庭院中好好照顧,信者以為就可改受孕胎兒的性別。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早先馬祖地區盛行「做三旦外嬤為新生的小外孫添贈一雙童鞋。

  隨後的階段,福州與馬祖婦女們小心安胎,留意各項禁忌、順利待產。嬰兒出生後,再依「做三旦」、「做月利」、「辦滿月」與「做晬」等生命禮俗行事,母子敬拜「房內嬭」(近似閩南一帶的床母) 、「七星嬭」(即織女星、七星娘娘)、太陰娘娘(月神、嫦娥)、「臨水嬭」(陳靖姑)、觀音或斗姆(北斗聖母)等母親神,祈求孩子健全成長。

  據筆者數年前南竿地區查訪,早期鄉間婦女到訪靈媒住處,請託附體於靈媒身上看花樹之神不一而足,大體上品級普遍不高。像在山隴一帶曾有「某大姐」的靈媒,女神名號現已不可考,且靈媒也早已謝世許久;津沙的「薛大姐」靈媒,曾受託於清檀澳人士,往陰界看花樹;牛角的林先生之姊也是「某大姐」代言人,當年她自從遷台後已不再行事。

  看花樹的儀式,曾在馬祖發展歷程中扮演了「前科學階段」的功能,以此預知胎兒性別與健康情形;現今此舉雖不已復現,只能從老人家口中聽到些許點滴,但這一項式微、被遺忘的法術,卻象徵著新舊消長、民俗變異的時代軌跡。




第1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