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站務區 » 刪文留置區 | http://www.matsu.idv.tw |
主題: 祈夢/本文由文化局提供,由芹壁龍角峰廟宇委員會編 | |
作者: 純喫茶 < > | 發表時間: 2015-03-14 |
編按:農曆正月二十九芹壁龍角峰廟祈夢儀式由來已久,近年來更被地方各界重視納入北竿元宵擺暝文化祭系列活動之一,為進一步讓讀者了解中國廟宇祈夢的由來與演變,芹壁龍角峰廟委會特蒐集相關文獻資料,撰寫成文與大家分享。 祈夢文化在宗教信仰裡面存在已久,只是許多人不太知道而已,其實不管在佛教、道教、或民間信仰方面都有些許記載與傳說可循。例如福建南平延平區的蕭公法明、台灣木柵的指南宮,更不要說仙遊縣的九鯉湖與福清的石竹山,以及長樂的龍角峰寺了。 祈夢可追溯到原始時代,古代典籍中有不少的記載。《楚辭》、《山海經》中都有記載到夏后〈夏,禹的後人。天子號元后,故稱夏后。禹本來要讓天下於賢能之人,但是禹崩逝,天下歸其子啟。之後啟不讓位賢人,以家為天下,而開三代之風〉夢見到天帝得受「九歌」而回的神話。 另外連續劇裡的包青天與施公奇案,都有因案情複雜膠著而祈夢,虔請神明指點而破案的劇情,這些請神明幫忙探查案情的故事,以施公審案最多,在此可以再次證明一點,夢可以去求的,而且會有指示的。 據《神仙感遇記》記載,唐玄宗喜好音律,酷愛舞曲,有一次在中秋夜酒後的夢中,道士羅公遠陪同唐玄宗遊覽月宮,見到數百仙女素練霓衣,舞於廣庭。玄宗問這是什麼曲子,仙女回答說這是《霓裳羽衣曲》。玄宗記住其聲調,醒來後第二天早晨命伶官依聲調譜曲,並吸收《婆羅門曲》編創為《霓裳羽衣曲》,其後又配以舞蹈,稱為《霓裳羽衣舞》。這又是一個因夢而得到神明指點的故事。 在中國大陸祈夢的地方頗多,就莆田而言其四大祈夢聖地是:春莆禧、夏天雲、秋仙女、冬九鯉。其中九鯉就是仙游縣的九鯉湖,也是祈夢文化的發源地,祈夢對象何氏九仙是民間流傳最久,影響最遠的司夢神。福清石竹山因靈氣之故,成為九仙乘化龍之鯉後修煉的靈山。而長樂龍角峰寺也因為伍位靈公大哥張靈公外甥的關係以及九仙君的護持也有祈夢賜夢的神力,其靈驗與石竹山相同,這些靈驗事蹟也經過長樂漳港與芹壁龍角峰數十年下來民眾的驗證而流傳至今。 中華夢鄉-石竹山 石竹山位於福建省福清市西郊約十公里處,舊名石所山,最高峰狀元峰高五百三十四公尺。明朝《八閩通志》記載了石竹山山名的由來:「在永壽裡,山形峭拔,其顛有石巍然,上粘蚵蠣殼。山不其多竹,惟竹根盤錯,當春夏之交,飢者多於此採筍以濟,然欲多則不可得,號濟貧筍,故名石竹山」。 《福州府志》卷五•山川•下:石竹山在縣西,山形峭拔,有石巍然。其產少竹而多笋。春夏之交,鄉人於此採笋,欲多則不可得,號濟貧笋。有紫雲洞、羅漢台、普陀岩、靈寶觀、半山亭及紫磨、獅子、象王諸峰,何氏九仙所游也。 清乾隆版《福清縣志》石峰竹雨圖說裡面也有記載:石竹巍巍聳峙,高與天際,幽岩怪石,不可名狀。昔傳林真人煉丹于此,何氏九仙寓焉。游人登陟,盤旋而上,徑仄路紆,旁歷七十二景,至通天洞、狀元峰,是為絕頂。聘目四望,藐滄海如杯勺,俯群山若培塿,灝氣回合欲皆太,呼吸通帝座,不獨華岳然也。山產藤蘿,而筱竹為多,盤根石上,穿罅叢岩,著雨而蒼翠欲滴,特巍山中之勝,山故因此得名。 石竹山道院始建於唐朝大中元年〈公元八百四十七年〉,初名靈寶觀,後改名石竹寺,是一座佛道兼容的道院。八十年代恢復道教活動之後更名為石竹山道院。石竹山道院叢建在狀元峰半山腰的懸崖峭壁上,由主建物玉皇行宮、大悲殿、文昌閣、仙君樓、觀音大士殿、紫芸樓、土地廳等組成。道院一面依山,三面懸空,就我們的來看似乎有點過度開發,因為陡峭的山上都是廟宇群。石竹山素有「雅勝鼓山」之譽,是歷代道家方士修道煉丹的靈山。約在漢朝就有人在石竹山修煉。根據史料,「何九仙傳為兄弟九人,居於山修道,又居九鯉湖側煉丹,丹成,各乘鯉而去」。清代《福清縣志地輿志》記載:「五代後梁時,林真人煉丹於此,丹成騎虎上升」。《閩都別記》第一零一回也記載:「福清石竹山之仙人林汝光在石竹山修煉,騎虎上升」。在石竹山經解夢的大姐介紹拜訪了位居辦公廳二樓的兩位管理人員,根據他們的了解石竹山最早興建的道院應該是在西側懸崖峭壁上的仙君樓,至於它建於何時,已無從查考,但是肯定的是這其中有經過多次整建和翻修才有現在的規模,另據管理人他們的說法,仙君樓供奉的何氏九仙,應該是在唐以前或初唐。至於建於唐朝大順〈唐紹宗〉二年〈西元八九一年〉的靈寶觀是供奉林真君的。據《福清縣志•人物誌•仙釋》記載:「林炫光,邵武人,朱梁時嘗煉丹於石竺山,後舍宅為仙井寺,以產業入靈寶觀。」石竺山即是石竹山。靈寶觀後更名為靈寶道觀。不過在宋紹聖〈宋哲宗〉二年,靈寶道觀被移至玉融山〈在福清,福清簡稱融,因緊鄰玉融山之故,距長樂機場約四十五公里〉,曾興盛一時,但是已不屬於石竹山了。在石竹山經解夢的大姐介紹拜訪了位居辦公廳二樓的兩位管理人員,根據他們的了解石竹山最早興建的道院應該是在西側懸崖峭壁上的仙君樓,至於它建於何時,已無從查考,但是肯定的是這其中有經過多次整建和翻修才有現在的規模,另據管理人他們的說法,仙君樓供奉的何氏九仙,應該是在唐以前或初唐。至於建於唐朝大順〈唐紹宗〉二年〈西元八九一年〉的靈寶觀是供奉林真君的。據《福清縣志•人物誌•仙釋》記載:「林炫光,邵武人,朱梁時嘗煉丹於石竺山,後舍宅為仙井寺,以產業入靈寶觀。」石竺山即是石竹山。靈寶觀後更名為靈寶道觀。不過在宋紹聖〈宋哲宗〉二年,靈寶道觀被移至玉融山,曾興盛一時,但是已不屬於石竹山了。(未完待續) 新聞資料來源:馬祖日報 --2015-03-14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