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站務區 » 刪文留置區 | http://www.matsu.idv.tw |
主題: 附錄:四、其它、各機關地址電話一覽表、參考書目 | |
作者: admin < > | 發表時間: 2011-03-18 |
一、蔣經國先生寫給東引國中教師林國淦的一封信 前幾天我來貴鄉訪問,到達的那天清晨,在平靜的海面鼓棹前進,東引和西引兩個熟悉的島影,映入眼簾。就在這一刻,薄薄的曉霧裊裊而來,像一幅輕紗,滑到海面,無數道的陽光,透過輕紗般的曉霧,映上海波,照耀島上,把東引西引襯托得更見清晰,更見雄渾之美。這一詩情畫意的晨景,使我這久居台北的人,頓生清新開豁之感。當我要上岸的時候,又有一群海鷗,在上空忽高忽低,忽疾忽徐的翱翔盤旋,記得我每次來東引,都會看到海鷗矯翼,滑水面而輕飛,真是「海闊縱魚躍,天空任鳥飛 」,正就象徵著我們的青春活力,無窮無盡。 當天我乘船離開之際,回頭看到街道上、山坡下、碼頭邊、房屋前,到處都有民眾和戰友向我揮手,我揮舞起雙手向大家道別;這時舉起頭來,成群的海鷗,又盤旋在我的上空,久而不去,離情依依,我內心油然激動,不能自己。極目遠眺,彤雲四合,海浪有聲,東引西引這兩個勇敢的小島,東西相峙,有如不畏驚濤駭浪、不畏巨風暴雨的壯大,屹立如山,雄峙海上。舉目西望,是我們大陸的邊緣,青山一脈,隱約起伏,這些情景,使我有著不同的感受,有著不同的啟示。馬祖、東引、金門和台灣之間,雖有不同距離的海程,但分隔不了我們自由島上自由同胞呼吸相通、風雨同舟的感情,台灣與大陸,雖有台灣海峽的浪濤洶湧,也更分隔不了我們血肉相連、聲應氣求的關係,迫害追求自由的大陸同胞,會早日衝開鐵幕,在那海天咫尺的地域,和我們結合在一起,推翻毛共暴政。所以這一次馬祖東引之行,讓我們帶回來的不止愉快和興奮,更是加強了信念、決心和勇氣。同時,這一次訪問使我感到最高興的事,就是看到你執教國民中學的敬業精神,和聽到你在艱難中奮鬥成功又獻身於地方教育的志事。 第一次到東引,大約是在二十三年以前,當時還沒有駐守的國軍,島上非常荒涼,房屋不多,除了一座廟宇以外,南澳有幾棟房屋,已很破舊,兩家豆腐店和餛飩店,已算是村中的大店了。幾十家漁民,生活也很清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全島只有一所學校設在破屋中,一位教師帶了十幾位學生在上課,既沒有設備,也沒有課本,所以我當時深深感到東引的建設,必須從教育的改進方面著手才行。 但是在這二十多年間,我經常來東引,每次來訪問,即有一層不同的觀感—東引是在飛躍的進步中。現在不僅有了設備完善、建築美觀的國民小學和國民中學,也有了國民住宅,有了新式商店的開設,有了機動漁船可以遠出捕魚,更有了電視機、電冰箱和各種生活上新設備。這一次我在島上一戶人家,看到冰箱中有一個很大的蛋糕,一問之下,知道是這家人為祖父祝壽,特地遠從台北買來的,就這一方面可見大家重視孝悌的家風,一方面也可見生活水準的確已經提高。 在東引的地理條件下,有這樣的進步,固然是由於政府和國軍對於地方建設的努力,但也是由於地方民眾發揮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經之營之,才有這樣的成績。最難能可貴的,就是一般青年都有著創新進取的觀念,和奉獻於鄉梓的精誠:你的奮鬥,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你在東引不太完備的教育環境中接受了教育,刻苦自勵,到台灣東吳大學,畢業之後回到家鄉任教,教學成績如此優異,這是何等可貴!聽說還有一位劉家國同學,也在東吳大學肄業,東引地方不大,現在已經有了兩位大學生,不久一定會有更多的同學,從各個大學畢業,相信他們也會和你一樣,為鄉里、為社會、為國家提供各種不同的貢獻。 實在說,我對於你的成績和工作態度,非常滿意,因為你在大學畢業之後,是不難在台灣找到工作的,可是正如你自己所說,求取知識,是為了服務,而只有在本鄉本土從事教育工作,為鄉梓服務,才有意義。而毅然決然回到東引。你確實理解了知識的價值,也擴大了知識的意義。總統常說:「我們為學的方法,一方面是要於知識道德能力各方面努力自強自立,一方面是要實用我們的學問能力,來為社會國家服務,要能感化幾千人幾萬人,要能發揮最大的最善的效果。」這是提示我們知識不是個人的私有財產,而是大眾的公器;知識不能為一己之謀,而是要用之於社會,特別是用之於最需要的地方;知識之於人亦如陽光空氣之於人,人無陽光空氣不能存在,而無知識即不能累積經驗,創造文明,改善其生存條件,所以缺乏陽光的地方,需要陽光的徹照;缺乏空氣的地方,需要空氣的流通;缺乏知識的地方,特別需要知識的灌輸,必如此,知識才有真價值,也才能發揮其大功用。 你所以渡海求學,再回到海陬一隅的家鄉,就由於家鄉正極其需要像你這樣的青年參加建設,需要像你這樣有高度熱忱的青年,以光和熱,去照亮去引導許許多多的學生。這一個事實,豈不正就指出了今天我們知識青年應該立下宏願大志,愈是艱苦的地區,我要去服務,愈是需要普及知識之所在,我要去工作,當然不止是教育工作,而是要廣泛的投向地方行政、投向國家的各項建設、投向壯大的軍事行列,來實用學問能力,發揮最大的最善的效果。再說,我們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之中,也能更進一步補益知識之不足,使之充實光輝;能夠更進一步擴大知識學習的領域,使之發生長效大用。這是我對於知識和當前知識青年的看法,相信你和你的朋友都會同意。下次我來東引,將會和你再討論這個問題。 我寫這封信,除了向你祝福之外,並請代為問候林世鈺先生,他原籍東引,服役雲南,然後解甲歸田,是一位年屆古稀的勇敢的老兵,我第一次來東引就和他見過面,他老而彌堅的精神,使我久而彌敬,此次把晤,實快所懷,這點心意請代轉達。即祝進步、成功! 編按:民國六十三年三月十八日,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寫信給東引國中教師林國淦,鼓勵以光和熱照亮學生。 二、觀光景點由來傳說 作者:陳瑞琛 (一)石老鼠 遠眺石老鼠,狀似躍進台灣,筆者少時常聽前輩傳說,台灣富紳林國芳祖宅,因應老鼠兩目直視林宅正廳,得此風水而致富,這種傳聞是否屬實,有待考證。近經筆者向台灣民俗專家求證,林國芳係林本源後裔,當時確實是台灣巨紳,尚有古屋、園邸遺址,即「林家花園」座落於板橋市留侯里,時而開放供遊人參觀。 (二)朝山觀音 傳聞普陀山觀音,駕祥雲捉妖,追至本島,見妖遁入山巖隙縫中,即降下雲端,立足施法,降服妖魔後,返回南海,留下此像,供後人憑弔。 由本景台遠眺,是一尊立姿觀音,若在海上睹之,宛如端坐蓮花台的觀音,真是絕妙景點。 (三)海豚顯首 海豚原存身在大海中,據傳聞這隻海豚,因年久成精,並練有土遁之術,水上陸上任意遨遊。有一天施土遁至此,被本島山神撞見,水族之類那能土遁作怪,恐有後患,應當阻止,海豚之首剛出土面,被山神喊住,但頭部雖離土,而身當陷泥中,故稱之為「海豚顯首」。 (四)牛頭祭海神 東海龍王敖廣,巡遊海疆,囑前導使者傳言,經過地方要備三牲(牛豬羊)祭祀之。東湧當時,僅有拾貝類為生者數人,那來三牲祭品,正愁無力應付之際,適逢遊方道人,雲遊經過,見此景囑民勿憂,由吾應付。只見道人舉劍一指,現一大黃牛,又虛幌一劍,身首異處,又揮一劍,把牛頭飛高數丈,喊一聲停,而牛頭墜落海灘,但牛身沒入「其介如石」下方,退潮時仍能顯現其牛背,至興建碼頭時,被「鈕工塊」掩埋。 (五)靜俯鱷魚 鱷魚本產於熱帶池塘、湖畔,因該鱷魚生性特別兇猛強悍,獨自遊蕩,從淡水河衝出大海獵捕食物,隨魚群游至西引清水澳,不但魚類遭殃,經常把漁船弄翻,吞噬不少船、漁民,危害人間,終於玉皇降旨殺戮,鱷魚靠海岸腐化,鱷魂投附清水澳西岸,故以該海岸極像鱷魚,島民稱之為「靜俯鱷魚」。 (六)燕秀潮音 該處有個海天之窠,若在窠內海上仰視碧藍天空,如由上俯視海浪擊礁並舞樂之聲(福州話叫該窠作「燕秀窩」 ),燕子本是春來秋去,福州諺語叫:燕來三月三,燕去七月般(七月般即中元節 ),就是說燕母春間來此生蛋孵卵,因本島四面環海,強勁海風常把燕窠吹垮,故來本島之燕母能回憶舊居,多集中在「燕秀窩 」築巢孵卵哺雛。 早日該處燕子以千百計在黃昏與曉亮之時,燕子在巢唱出唯妙之音,更有候鳥與海鷗等多種鳥類混在其中,鳴的聲音有長有短、有重有輕,同時鳴唱十分悅耳,極為動聽。故有「燕語巢音」之稱羨。從國軍進駐本島之後,有一次夜半在該處附近演習,槍砲聲隆隆作響,燕子突遭巨響驚醒,群鳥振翅高飛,因天黑不明方向,亂飛互撞慘死過半,翌日附近駐軍見遍野燕屍,慘不忍睹,而燕母死的死,傷的傷,但小燕乏哺而待斃,從那次浩劫之後,迄今不見燕子到該處築巢,只能寫數行昔時之回憶。 (七)東西引兩個石巖門框(福州話俗稱門樓) 本故事相傳已久,據聞古時有一奇人,姓費名長房,能變換山勢地形。有一天叫徒兒攜兩個門框至某島嶼(當時該島是無人居住的荒島 ),即今之「東西引」,臨行時師父特給他一張字條,囑他憑字中行事,並囑到該島時,任他選一個好澳口,把兩個門框按字條行事,不得有誤,初步由你安置好,以後由我把山形地勢調整,就成為一個良好海水池沼,控制魚類進出,將來島上有人時,生活就有依靠。 那徒兒奉命攜了門框即刻登程,至本島附近時,突然感到力盡筋疲,就把左手之門框暫行放于東引圓圓澳,勉強把右手之門框提至西引東澳放置後,拖著疲憊步履至清水澳東岸,因過於疲倦獨坐懸崖上休息,又見天將黃昏,肚子又餓,就把身邊攜帶之酒飲了兩三口,又把師父交給他字條取出,見封面寫著「無人看」行事。隨即拆封一閱,內中僅有「佾借伸侄仔」五個字,翻來覆去看不懂,左思右想還是想不出其中語意。 那徒兒本是個很聰明很靈巧的人,這次因何看不出來,原因是西引注定不能成為無波浪的港灣,也是那徒兒與師父緣絕情斷降臨之日。那徒兒把字條捧在手中,是夜天上尚有明月,有時仰天觀望星月,有時俯首睹視字句,一夜尚未眨眼,總是悟不出所以然,待在天明仍坐在那兒不動。 先說費師父一夜心感不寧,天一亮就往斯島探看究竟,一眼望去就見兩個門框固定在兩島澳口,實感詫異,為甚麼不按時間安置一處,愈想愈不對,真是氣死吾也。不遠處就見那徒兒孤坐岩石上,就知誤了時間,即近前就問因何不按我所囑行事,徒兒答因不識字中語意,無法行事故以悶坐迄今,師父怒罵笨才,封面明明寫無人行事,即把紙條接過來,撕其一半,又交給徒兒一看,你可明白無人行事,徒兒說原來如此,就是把人字旁除掉,這就剩下「八月廿一日申至子」,師父又言:「你該為僧,就在此修行。」言畢師父即拂袖而去,從此那和尚終生不進寺廟,不避風雨,朝夕露天面岩修行,此僧就是東引名勝之一「和尚看經」。 (八)和尚看經 歲次庚辰,仲秋之夜,獨在窗前,仰望天空,不見行雲,月明如晝,秋風拂面,心矌神怡,時至子丑,眾人皆睡,唯我未眠,滌卮注釀,杜康為伴,飲至半酣,遠眺西島,眼見石僧,感佩莫名,億千年來,不避寒暑,不懼霜雪,不察俗凡,一心向佛,忘卻時光,為其感動,擲杯握管,草吟數句,以釋前思,於是讚曰: 宇宙僅有此和尚,終生不進寺廟修; 獨坐巖中受佛戒,忘卻歲序與春秋; 未見廟堂只見僧,穩坐高巖口誦經; 不避寒暑霜和雪,詮釋佛法果與因; 比丘孤坐蒲團上,面向巖壁看經書; 不畏風吹和日晒,口中不住彌陀聲。 ![]() 參考書目 宋奕佳 (1998)。《邊陲地區之社會─空間轉化研究—後軍管時期馬祖個案分析》。臺大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俊延 (2000)。《馬祖彩蝶圖鑑》。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周長楫 (1996)。《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傳播》。臺北市:台苙出版社。 東引國民中小學 (1990, 05至2000, 06)。北辰,第三期至第十三期。 東引鄉公所 (1964至1991)。〈民教檔案卷〉。 東湧日報 (1971至2000, 05)。 東湧日報社 (1984、1985、1986、1987、1990)。東引畫刊,第一至第五期。 林金炎 (1994)。《馬祖列島記》。臺北縣:林金炎。 林金炎 (1994)。《馬祖列島記續篇》。臺北縣:林金炎。 林國平 (1996)。《閩臺民間信仰源流初版》。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林衡道 (1991)。《尋根探源》。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姜榮玉總編纂、曹原彰協編 (1979)。《福建省連江縣誌,第一、二冊》。連江縣:連江縣文獻委員會。 馬祖日報 (1958至2000, 12)。 曹原彰 (1983, 11至1992, 07)。馬祖之光月刊,第一期至第四十三期。 連江縣社會教育館委託王花俤主編 (2000)。《馬祖地區廟宇調查與研究》。未出版,連江縣。 連江縣政府 (1981, 07至1984, 09)。今日馬祖季刊,第十期至第二十二期。 連江縣政府 (1984, 05至1992, 07)。今日馬祖月刊,第一期至第五十期。 連江縣政府 (1993, 10至1996, 12)。今日馬祖季刊,第一期至第十二期。 連江縣政府 (1997, 05)。《連江縣立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教材》。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連江縣政府 (1998)。《擬定連江縣東引地區風景特定區計劃說明書》。 連江縣政府委託城鄉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規劃 (1995)。《馬祖地區觀光遊憩整體發展計劃規劃成果報告書》未出版,連江縣。 連江縣政府委託楊仁江教授 (1996)。《馬祖東湧燈塔之調查研究》。臺北縣:楊仁江古蹟及建築攝影研究室。 連江縣政府委託臺大城鄉研究所規劃 (1998)。《連江縣綜合發展計劃八十九至一百年度》。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連江縣政府委託臺灣大學林俊全教授主持 (2000)。《馬祖地區地景資源調查及總量管制計劃期末報告》。未出版:連江縣。 連江縣政府委託臺灣大學郭城孟教授主持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執行調查(2000)。《馬祖地區植物資源調查計畫期末報告》。未出版,連江縣。 連江縣政府委託臺灣師範大學呂光洋教授主持 (2000)。《馬祖地區兩棲爬蟲動物調查》。未出版,連江縣。 陳國土總編纂 (1986)。《福建省連江縣誌,第三、四冊》。連江縣:連江縣文獻委員會。 黃啟權 (1990)。《福州鄉土文化彙編》。羅星塔月刊社。 黃敬安 (1990)。《閩南話考據》。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福州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 (1994)。《福州百科全書》。 劉家國 (1988)。《我的家鄉是戰地》。 劉家國 (1992, 08至1998, 10)。馬祖通訊月刊,第一期至第五十四期。 蕭寶宗等撰 (1991, 06),〈東引島盆地油氣潛能評估〉台灣石油地質 第26號。 續修參考書目 台灣鳥類名錄 (2011)。中華鳥會2011.2.15取自http://www.bird.org.tw/index.php?block=contents/5-1.php 朱瑞墉 (2009, 05-06)。〈馬祖的發電廠〉。源雜誌,75期,頁4-13。 江明亮、張壽華 (2002)。《馬祖的野鳥》。連江縣:連江縣農業改良場。 李仕德 (2006)。《追尋明清時代的海上馬祖》。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防災颱風資料庫 (2010)。中央氣象局2011.4.15取自http://rdc28.cwb.gov.tw/data.php 林定勇 (1994, 10)。〈淺談馬祖的紅花石蒜〉。台灣花卉園藝,87期,頁20-25。 林明聖、許民陽 (2009)。〈馬祖列島東引鄉地質地形初探〉。『2009地質年會地層與古生物』。 林金炎 (2008)。《馬祖兵事》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林俊全 (2000, 10)。〈一漲一落連江水,一石一瓦閩東情-馬祖的地形景觀資源〉。大自然,69期,頁14-18。 施習德 (2005)。東引南海溪蟹。台灣博物學家。2011.2.15取自http://web.nchu.edu.tw/~htshih/crab/checklst/Potamidae.htm 馬祖日報 (2001至2010, 12)。 馬祖通訊雙周刊 (1998, 11至2006, 2) 第五十四期到第一四二期。 馬祖藝文協會、陳仲玉 (2007)。《馬祖地區考古遺址田野調查與研究計畫》。未出版,連江縣。 張立德 (2003, 09)。〈忠義驃悍-馬祖與東引防務現況〉。尖端科技軍事雜誌,229期,頁30-37。 張明初 (2002)。《碧海左營心》。中華民國海軍官校旅美同學網站。2011.4.15取自http://cnausa.org/naval%20battlenew/navalbattle-22-1.htm 郭城孟 (2004)。《馬祖植物誌》。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陳治旭 (2009)。《基督教在馬祖(1935-2008)》。台灣浸信會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章波、吳貞儀 (2001)。《海濱動物》。連江縣: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楊斯惟 (2001)。《石蒜種原遺傳歧異性及親緣性之RAPD分析》。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家國、陳治龍、陳其標、潘欣彤、夏淑華 (2009)。《走讀台灣-馬祖》。臺北市:國家文化總會。 駐閩海軍軍事編纂室 (1990)。《福建海防史》。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 蕭謙麗,林明聖 (2001, 10)。〈馬祖東引地質之旅〉。科學研習,40卷6期,頁46-51。 聯合報 (1955至2010, 12)。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