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旅遊與釣遊 » 旅遊情報 http://www.matsu.idv.tw
主題: 南竿鐵板村/文:劉克襄(中國時報)
作者: ICQ < > 發表時間: 2011-11-07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小屋矮房、彎弄窄窗,或高牆瘦巷、微園細畦,婉約巧思處處可見,全都是離島的生活美學。
 一大早,沿小徑往山澳的鐵板村下行。連著兩天,海邊都傳來實彈射擊的演練聲,我總以為是某一反共抗俄年代的夏日。

 半途,遇見一對老農夫婦上山來,踅入旁邊的菜園耕作。我沒有聞到雞糞之味,更未看到農藥罐,因而有些窩心。昨天下午在清水村,邂逅一農婦正在處理剛剛採摘的油菜和空心菜,因為數量龐大,我猜想後面山頭應該有菜畦。果然,繞到後頭山凹,處處有菜畦採摘之跡。悶熱陽光的照射下,土地溢出農藥之味,引發極端的胸悶。

 小小海島,耕地有限,能夠栽作的蔬果僅夠自己食用,鐵板村老農想必不會笨到下藥。但清水村的情況不同,葉菜數量如此多,猜想為了做生意,販售的對象可能是南竿服役的阿兵哥。
 循著老農上來的路繼續往下,未幾抵達路口,眼前座落著「仁愛路」的石碑。半世紀前,國軍某一兵營在此豎立,藉以表彰功德。此一通往村子的大道,開闊得足以讓大型巴士交會而過。一個人口不過四千,十平方公里的小島,有此不合宜的大道貫穿,實乃戰爭之故。

 現今的南竿地圖,仍繪有仁愛菜市場。十幾年前,人口外流,阿兵哥減少,如今剩下空洞的公共空間。

 小巷間有二三家小雜貨店,多為網咖。只有一家賣銻餅的,下午時才出來擺攤。此餅長相類似蚵嗲,但裡面沒蚵,只有米粉和胡蘿蔔,加些肉,一個三十元。周遭沒什麼小吃,因而必然成為此地美食。

 海邊盡頭,有間視野良好的咖啡店,供旅人眺望海洋。這類小商鋪散佈在馬祖南北竿,視野良好的位置。多半以閩東舊石厝為基底,可遠眺深藍之灣澳和海洋,情境很地中海。
 多數民宅依山而立,石頭壓瓦的閩東石厝還存有好幾間,多半望向海邊。我偏好觀看一些空蕩,無人破落,保存完整的廢墟。屋頂上排列整齊的石塊用於壓頂,搬移後,屋瓦可輕易翻掀,重換新瓦或處理漏水。

 這類石厝又叫番仔樓,只有窄門斗室,以及小小窗戶。類似四柱造的屋頂,高矮不一,典雅起落,破風亦擋風,自有生活的學問。間有新建之厝,仿此石塊壓頂的外貌,卻難以展現古樸的特質和功能。番仔樓不僅就地取材,充滿尊重地理風水,還充分考慮到通風和陽光等問題,根本就是今之綠建築的表率,但現今的房舍卻完全背離。

 南竿是馬祖的台北,閩東建築在此破壞特別嚴重。新舊混雜的村落內涵,應該回不去往昔傳統建築的情境了。所幸村落的直樸況味仍在。沿著階梯起落、巷弄彎曲乾淨清寂,偶見小庭園藝的精緻安排,或有農作在一小畦悉心耕植。小屋矮房、彎弄窄窗,或高牆瘦巷、微園細畦,婉約巧思處處可見,全都是離島的生活美學。

 靜瘦的巷子,什麼都看得清透。貓比人多,人多長者。貓在這兒野性十足的探險和晃蕩,沒一隻想靠近我。一個阿嬤在街邊涉取井水,我挨身過去,她不搭理。民國三十年維修的水井,想必更早時已經在使用,如今仍是村子裡重要的取水之處。

 大約一小時後,有班環繞全島的小公車到來。但我還想從那兒走到津沙,這海島缺少走路的步道,唯此還有一條。據說那兒有更完整的閩東建築聚落,我期待著,把鐵板村美好印象更加擴充。

 馬祖有四鄉五島,各島風情環境皆不同,島與島的旅行還未展開,我已被一個尋常小村勾魂。由此想像芹壁等完整的聚落,我的嚮往更加悄然地浮昇。
第1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