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討論與交流 » 芹定北竿 http://www.matsu.idv.tw
主題: 王姓之尋根問祖
作者: GaryWang < > 發表時間: 2006-05-13
  王姓是中華民族影響最大的姓氏之一,也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姓氏。在宋人編修的百家姓裡,王姓排在趙、錢、孫、李、周、吳、鄭7姓之後,位居第8位;而今天的人口多寡計算,王姓是僅次於李姓的全國第二大姓。(最新資料)
  王姓來源複雜,支派眾多,向來被認為是中國最複雜的姓氏之一。以得姓的原因劃分,王姓有姬姓之王,媯姓之王。子姓之王、少數民族之王等等;以祖居地的不同劃分,王姓有太原之王、琅邪之王、陳留之王、北海之王等等;因堂號和家族的來源不同劃分,又有鳥衣王、三槐王、開閩王等等。所以在歷史上,王姓郡望一直被認為有21望之多,其實這還是一個約數,王姓細分起來,遠遠不止21望。因此,宋人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為蕃盛也。〞
  中原地區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王姓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全國影響重大的王姓支派,大多能在這裡找到祖根。
中原王姓的主要源流
  中原地區的王姓也與全國各地的王姓一樣,有眾多的源流和支派,一部中原地區王姓源由史,幾乎是全國王姓源流史的縮影。這裡不僅是子姓之王和開閩之王氏、三槐王氏的發祥地,而且還是姬姓之王中最主要的支派─太子晉支及王城王氏的祖根所在。現分述如下。
一.王子比干與汲郡王氏─子姓之王
  子姓之王是祖屬在衛輝一帶的王姓人所在的支系,歷史上又被稱為汲郡王氏,是一支尊商朝宗室王子比干(子姓)為祖先的王姓人。
  《通志?氏族略》說:〝王氏……出於汲郡者則曰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第29個國王文丁的長子,亦是商朝末帝紂王的叔父。他的遠祖契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的玄孫,因在帝舜時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賜姓子氏。至王子比干時,由於生活在國運每況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又有昏庸無道的紂王當政,他不滿於時局,多次犯顏直諫,最終不被紂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為了國家,殺身以成仁,被後世譽為忠於祖國的楷模,并與同時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稱為〝商末三仁〞。
  王子比干被殺後,就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附近,亦即今衛輝市城北15里比干廟村旁。他的子孫在他罹難後,世代居住在今衛輝淇縣一帶,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改以〝王〞字為姓。從此,在中國姓氏大家庭中,便有了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為他們當初以子為姓,因此被稱為子姓之王;又因為他們居住的衛輝一帶原由汲郡管轄,因此又被稱為汲郡之王氏。
  子姓之王或汲郡之王氏在後來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由於戰亂、災荒、家禍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先後有人從汲郡遷出,定居在天水(秦州,今屬甘肅)、東平(鄆州,今屬山東)、新蔡、新野、山陽(焦作東南)、中山(今河北定縣)、章武(今河北行唐)、東萊(萊州,今山東掖縣)、河東(今山西臨猗縣南)等地,開創了天水王氏、東平王氏、新蔡王氏、新野王氏、山陽王氏……等眾多新支派。
  據專家研究,姬姓王氏是天下王姓中最大的支派,其中又因來源不同再分為同文王第15子畢公高之後、周平王太孫赤之後、王子城父之後、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周考王弟之後(王城王氏)等等。上述幾支之中,以太子晉支和周考王弟支對中原影響較大。
  周靈王太子晉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晉又稱王子晉、王子僑、王喬,是東周靈王的太子。他的遠祖?(后稷)出自黃帝之後,以姬為姓,所以?的裔孫西伯昌(周文王)又被稱為姬昌,西伯昌之子發(周武王)也被稱為姬發。周朝的統治中心原在關中一帶,自周平王東遷後轉移到洛陽。自平王傳至周靈王,生太子晉,時間大約在東周中葉。
  太子晉生於洛陽,成年後也主要活動在洛陽一帶。他在周靈王初年被立為太子,當時流經洛陽的谷、洛二水經常泛濫,靈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陳不可,主張因勢利導以治水,不被靈王採納,後終因忤逆之罪被奪去太子名位,廢為庶人。他被廢後名聲依然不減,心憂國事,才識過人,能言善辯,名聲遠佈。可惜他沒有長壽,很年輕便去世了。此後他被描繪成一個半人半神的人物,其後人也因他曾是靈王太子的緣故而改姓王氏。
  太子晉的後人改姓為王者,從秦漢時期開始,有人從洛陽遷出,至太原、琅邪(今山東臨沂)等地,開創了太原王氏和琅邪王氏,兩支後來都發展成為天下王姓的最主要支派。隋唐以後,太子晉的後人再次分衍,成為中山、河東、河內、鄴郡、開閩、三槐等王姓郡望,其中的一些人在明清時開始走向世界。當今天下十之八九的王姓人,先祖都與太子晉有關。
  由此而言,太子晉的後人當初在洛陽得姓,其後又從中原遷往全國,中原地區實是這支王姓人的發源地。
  王城王氏因得姓於洛陽王城(今洛陽王城公園一帶)而知名,其所尊奉的祖先是東周考王弟揭(即東周時期的西周桓公)。揭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受封於王城,後經威王以至惠王,又封少子班於鞏(今鞏義西南)史稱東周,班也被稱為東周惠公。公元前256年,捆兵入王城,滅西周及寄居在西周的東周王朝,遷西周文公於憚狐(今伊川西南)。7年後入鞏,滅亡東周,遷東周君於陽人聚(今臨汝西北)。至此,西周桓公所受封的方國正式滅亡。
  亡國後的桓公揭後裔,為紀念自己的祖先和表明自己曾是王族的身份,紛紛改姓王氏。從此,在中原西部、西南部一帶,又多了一支王姓人。
三. 淮陽和媯姓王氏
  淮陽古稱宛丘、陳,遠古時期是陳豐氏部落活動的地方,商周時期有虞舜的裔孫媯滿受封在這裡,建陳國。陳國共傳20世、26王,立國588年,最強盛的時候與鄭、蔡一起并稱中原大國。至公元前672年,陳國內部發生了一場爭奪王位的鬥爭,媯滿裔孫、陳歷公之子陳完自陳國出奔齊國,因齊地陳、田不分,又稱田憲。田憲後裔仕齊為大夫,至公元前404年又廢齊王自立,建田齊王朝,立國184年,直到公元前221年才被秦國滅掉。
  齊國最後一名國王是齊王建。他在亡國後被遷到共(今輝縣古城),有子3人:升、桓、軫。升後來生子名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及項羽為劉邦所敗,他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孫為了紀念這一事情,從此便改姓王氏。兩漢之際的新朝皇帝王莽(稱元城王氏)、以及魏晉隋唐時期的北海王氏、陳留王氏等等,相傳都出自這支王姓中。
  《通誌?氏族略》說,王姓〝出於北海、陳留者則曰舜之後也。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此媯姓之王也〞。媯姓之王盡管直接得姓於齊國亡國以後,但追本溯源,其遠祖是虞舜、媯滿,曾長期在陳國發展。因此可以認為,媯姓王氏與中原地區仍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四. 鮮卑人和洛陽王姓
  歷史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原本活動在中國北方的鮮卑人進入中原,建北魏王朝,其中的一支姓可頻氏的貴族,隨著鮮卑人的漢化和北魏王朝的改姓運動,於公元494年改姓王氏,從而使中原地區的王姓大家庭中又多了一支源於鮮卑族的人。
  《通誌?氏族略》說,王姓〝出於河南者則為可頻氏〞,意思是說以河南(即洛陽)為郡望的王姓人原來是鮮卑可頻氏。如北周時有涇州總管庸國公王雄,史書說他原名可頻胡布頭、可比雄胡布頭、可頻雄、可叱雄,後來才改姓漢姓王氏,如北周柱國大將軍王倉、益州總管王謙、安樂伯王震等等也都出自鮮卑族可頻氏。
五. 入閩建國的固始王氏(開閩王氏)
  固始縣有王姓,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唐代中葉的固始令王曄。史稱王曄在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官固始令,守光州定城。他在官時極得民心,任職期滿後為民所請,留家固始,後裔遂發展成為著名的固始王氏。
  據清道光年間所修《開閩忠懿王氏祖譜》載,王曄的先祖出自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是由著名的琅邪王氏支派進一步分衍而來的。王曄的30代祖即秦大將軍王翦,20代祖是漢諫議大夫王吉,15代祖是東漢征士王融,父即初唐宰相王綝(字方慶)。他生子名友,友曾孫王潮、王審知在唐末於固始起兵反唐,後率眾入閩,建閩國,成為唐宋之際的五代十國之一。
  王潮、王審知兄弟自固始入閩後,由於王潮早卒,王審知稱王,人稱〝開閩王〞,後來又因他的功績而稱〝開閩第一〞。這支王姓固始人在入閩後稱王達60年(886-945年),因在東南沿海一帶建立了不朽功勳,且子孫眾多,枝繁葉茂,後來就被稱為開閩王氏。其後裔現在不僅遍佈閩、台、江、浙、粵等東南沿海各地,而且自明清以後,更紛紛向海外擴展,因而今天在港台以及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東的王姓華人家族中,許多都是這支王姓人的後裔。
  此外,據固始《奉常王氏族譜》載,在王潮兄弟入閩時,其族兄王彥英也隨軍入閩,但他的裔孫王彬在閩國滅亡後又遷回了固始,居縣中臨泉村,繼續奉嗣固始王氏的香火。他仕宋官至太常寺少卿,去世後葬在固始東鄉梅家井。至清朝光緒年間修家譜時,其後裔已世代居於固始800餘年。
六. 三槐王氏在開封的興起
  宋代時,中原地區又有一支王姓人興起於開封,因其居住的庭院中有三棵槐樹而稱三槐王氏。這支王姓人有史可考的始祖是唐末黎陽令王言,相傳他是唐昭宗宰相王搏之子,出自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和琅邪王氏系派,但眾說紛紜,至今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公案。王言初居大名府莘縣(今山東莘縣),唐末因官居黎陽(今浚縣)令而移居中原,至其孫王祜時又因仕於北宋之故而遷居京都東京(開封),此後便稱東京人。王祜仕宋官至兵部侍郎,以〝文章清節〞見稱於世,他曾以自己將要升遷的宰相職位和一家數百口人的性命擔保一位被人誣陷的知府無罪,在當時傳為美談。此外,他又在東京的家中栽種三棵槐樹,勉勵子孫們刻苦自奮,位登三公(三槐意三公,即仕途中最高之職)。後來,王祜次子王旦官至宰相,進位太保,位居三公之首,實現了王祜之夢想。從此,這支王姓人迅速崛起,官達顯貴,代有所出,最終發展成為北宋時期除皇室以外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貴顯後的這支王姓人忘記不了當初發家的歷史,更為了紀念王祜 ─ 這位有遠見的祖先,便稱自己為三槐王氏,并將宗族祠堂命名為〝三槐堂〞。
  三槐王氏原有三槐堂,在開封城東,北宋著名大文豪蘇東坡曾為它寫過一篇《三槐堂銘(并序)》。至今我們仍然可從《東坡全集》中讀到這篇記三槐王氏輝煌業績的文章。文中有〝王城之東,晉公(即王祜,他死後追封晉國公)所廬,郁郁三槐,惟德之符〞等句,盛讚王祜等人的功德。可惜歷經千年滄桑之後,這一著名殿堂早已蕩然無存。但由它而來的各種仿建三槐堂,不僅歷代都有,而且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超越國界,屹立於海外。此外,還有所謂王氏〝槐陰堂〞,實際也是由〝三槐堂〞衍變而來的。
  三槐王氏在宋代以後,紛紛向各地、特別是向南方遷徙,明清以後又走出國門,遷到東南亞等地,并進一步分衍出平江王氏、太倉王氏、昆山王氏、揭陽王氏等。如今在中原地區及江蘇、安徽、福建、浙江、廣東等省,都有三槐王氏的重要分支。在海外如泰國等,居住在揭西縣河內鄉的12000多名王姓人,也是三槐王氏的後裔。
作者: 王建華 < > 發表時間: 2006-05-14
王兄 何妨來一段馬祖王姓之探討 謝謝啦
也許可以參考一下流峰王姓宗族家譜 期待喔
謝謝
作者: 王英傑 < > 發表時間: 2006-05-15
旒峰村史─王任翔撰

    旒峰村史簡介
  長樂縣旒峰村現包括東平、白眉、大厝、大架和峰頂五個行政村。

一、開閩第一家
  旒峰村除居住小部分陳、余、許姓鄉親以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均屬王姓。其入閩始袓為王審知。據歷史記載:王審知〈公元八六二│九二五年〉字信通,號祥卿,唐代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父恁,世為農,兄王潮為縣佐。兄弟三人,長王潮,次王審邦(一作審邽),弟王審知。唐末,壽州屠戶王緒,聚眾佔據本州,並攻拔光州,陷固始。聞王潮兄弟智勇雙全,召入軍中,用王潮為軍校。後受蔡州節度使秦宗權的武力傾壓,王緒率眾南走潯陽、贛州,經粵北入閩。王緒心胸狹窄,凡見才能在已之上者,必尋故除之。他規定軍中:「婦孺從者斬」。王潮兄弟奉母董氏南行,王緒要殺,乃說:「吾聞軍行有法,不聞有不法之軍。」三人對曰:「吾聞人皆有母,不聞有無母之人。」還說:「吾等事母如事將軍,殺其母焉用其子?」王潮兄弟的仁義孝道,深受軍中愛戴。後來王潮兄弟與前鋒部將劉行權發動兵變,囚禁王緒,不久王緒自殺,眾將推王潮為首領。軍次泉州,時泉州刺史廖彥若為人殘暴,百姓怨聲載道。潮應泉州民眾的請求,攻入泉州,殺了刺史廖彥若,據有其地。在泉州,王氏兄弟接管六年,泉州百姓極表擁護。福建觀察使陳嚴以王潮兄弟確有才幹,且施行仁政,深得人民信賴,便疏請朝廷任王潮為泉州刺史。不久,陳嚴病篤,特畄下遺書,推薦王潮任福建觀察使。陳岩卒,其內弟范暉扣下遺書,自稱福州「畄守」。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八九三年〉王潮命王審知領兵攻取福州,殺范暉。厚葬陳嚴,並撫卹其家屬。王潮還「以女妻其子」,王氏兄弟德威並重,各州刺史皆來歸輔,只收服了山區和沿海勢力二十余股,遂統一福建全境。唐朝承認既成事實,封王潮為福州觀察使,潮以其弟審知為副使,乾寧三年〈公元八九六年〉,潮病卒前,將軍政大權交給審知。後來,唐以福州為威武軍,拜審知為節度使,累升同平章事,封瑯琊王〈因王氏祖籍在山東瑯琊〉。唐亡,梁太祖升福州為大都督府,加拜王審知為中書令,追封閩王〈詳見河南固始縣誌福建三山誌及閩海夜譚〉。
  王審知統治福建之後,勵精圖治,不少中原人士相率南來,加上當年相隨的部屬,後稱「十八姓從王」。他們均定居於此繁衍後代,大多成為閩中望族。〈江蘇蘭陵蕭曦、洛陽王郭子儀的孫子郭窩都是王審知的部屬。後來均定居長樂,為入閩蕭郭兩姓的始祖〉王審知採取了「保境息民」的政策,使福建避免征戰之禍,保存了地方元氣,發展了生產,繁榮了經濟。他極力提倡節儉,並身體力行。史稱:「府舍卑鄙,未嘗葺居」、「恒常蹑蔴履」、「衣袖褥敗乃取酒酢而袋補之」、「勞不坐乘,暑不張蓋」。為政清廉,以為官吏表率,因而在他統治二十九年中,福建全境出現了太平繁榮的景氣。當時曾有人對他乘機割據稱帝,但王審知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毅然拒絕說:「吾寧為開門節度使,不願作閉門天子。」
  王審知據有福建全境招撫安置流民,推廣中原農業耕作技術,發展農桑,鼓勵墾殖,興修水利,圍海造田,並廣納賢才,在福州、泉州等地設「招賢館」,延攬從中原各地來閩避難的客類人才參加地方建設。當時「府有府學,縣有縣學」,文化教育亦十分發達。此外還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濟。荼業、陶瓷業、金屬冶煉和鑄造業及絲帛織造等都很大的發展。還開放海運,加強邊防。兩度擴建福州城,後新城比舊城擴大七倍,連在當時封建割據的當權人物中,可算是一位有遠見的了不起的政治家。
因此,後來福建王姓子孫的後裔為了紀念這位開發福建的祖宗,都在自的廰堂上大書「拓土無諸〈歷史上福建曾建立過無諸國〉地,開閩第一家」,作為自己的郡望。

二、定居旒峰灣
  王審知有十一子。據有關歷史記載現在只知有延翰、延鈞、延曦、延稟、延政、延喜〈第十子〉,其餘的尚未考據到。審知卒,由延翰繼位,始稱閩王。延翰死後,由次弟延鈞繼承王位,曾稱閩帝。其子繼曾繼位不久,即為其叔延曦所迫出走北岭,全家縊死於民舍,繼曾子再甦逃生來長樂,依靠縣令王想,〈亦是其族親〉,王想舍居為觀音寺,以藏再甦,自己則遷往三溪居住,相傳現在三溪王姓就是王想後裔。再甦來遷到夷山下,其後代叫做「前王」。延曦先被封為建州刺史,後來也一度僭稱「建帝」,國號啟。王審知的第十子延喜,賦性恬淡,不願為官,居住在福州黃巷,傳三世生求玉公〈即德光〉。當時已是宋朝真宗祥符年代,求玉公以特科〈相當後來進士〉授浙江省金華府浦江縣令。為官清廉,因抗命被罷黜回閩。於宋仁宗景祐二年乙亥〈公元一零三五年〉攜眷定居長樂縣的旒峰灣〈即今之旒峰頂〉,是為我旒峰鄉王姓的開宗始祖。
  當時,長樂縣治在今之古槐鎮〈古槐鎮曾有七層古塔,今己圮〉,青山下「前王」族譜記載,求玉公定居在「長樂縣治之北旒峰灣」,按地理位置來說,旒峰鄉確在當時的縣治之北,而所謂旒峰灣,因為那時演嶼、大嶼和洽嶼都是屬海中島嶼,而和旒峰頂隔村的渡橋,可能還是一個海陸相通的重要渡口,旒峰頂下就是所稱的旒峰海灣,現今之東平、白眉和壺井村以下,更不用說當時是海水出没之區,無人居住,這是求玉公定居旒峰灣時的地理輪廓。
  求玉公定居旒峰鄉之後,至「永」字輩已歷二十八世,世傳昭穆,挪定六十五字,依序是:求、彥、季、廣、可、希、榮、詩、書、國、汝、叔、仲、宗、孟、德、弘、仁、敷、萬、邦、大、資、子、尚、謹、守、永、克、如、初、惟、景、遠、哲、益、秉、孝、思、懋、敬、贊、熙、和、端、宜、繼、澤、均、成、良、猷、均、傳、家、訓、崇、高、毓、俊、秀、定、與、貽、芳,旒峰村過去稱為「十四都」。至「詩」字輩始與「酒店尚」分為兩支派,再傳四代至「叔」字輩又分東平、白眉兩支。叔旦公是東平始祖,叔文公是白眉始祖。
  旒峰村的東平、白眉等諸村都是沿海灘涂洶湧的村落,星羅棋布,港汊汊四出,人稱「小梁山」。明濤時代就是號稱千戶以上的大村,官府對它不敢輕視,由於田地有限,生活困苦,有些人靠販塩、牽牛賣烟土給商販、當保鏢等不法管生。村與村之間隔有小港灣,平日以木板作行橋,一到夜間,抽走橋板,別地進來的人便無法通過,官警奈何不得。解放前的旒峰村民性桀驁逞強鄉里,不夠文明,這與當時政府的縱恿、放任和教育制度有一定的關係。但風俗淳樸,持家勤儉,更是代代相傳的美德,對待鄉親更是十分熱情。

三、聯絡十三鄉,對抗「溉田局」
  一九二五年北洋政府曹錕當政,各省形成割據局面,馬江以下的長樂、連江兩縣,屬於海軍地盤。海軍在馬尾設立銀元局,鑄造銀幣,以盈利利所得三十餘萬元,在長樂創辦柄港溉田局,企圖牟取暴利。一九二八年鑿通渠道,開始抽水,但工程實際超支出六十餘萬元,大多是向馬尾私人錢莊借款的,因而負債累累。一九二九年,海軍為了急於收回投資,規定進柄港灌溉區內的旒峰等村不開水利收益多寡,一律用累進法徵收水費,上等田地一年要交納五元六角,第二年五元八角,第三年六元〈按當時穀價每萬斤只值二元七角,上等田每畝年產量僅及柒百斤〉,農民負擔無力交納,海軍陸戰隊以武裝勒索,因而激起了十三鄉民變〈詳見福建文史資料第二輯、長樂文史資料第一輯〉,旒峰村亦組織民團,由王守快〈即烏貞〉,王敦寛,王天銳等為首,連絡演嶼、壺井等十三鄉村進行武裝反抗。一九二零年九月海軍陸戰隊以一營隊伍,佔據沙京蓮花山高地,布陣以待,另一營駐紮祧坑,下井為後續部隊。旒峰村首當其衝,其他各鄉支援,共動員一千多名丁壯,用梭标、鐵鋤及一部份土制槍械與陸戰隊交戰,激戰數小時,因站立了峰上的陸戰隊號兵先被我民團擊死,陸戰隊的隊伍大亂,當場擊斃官兵五十餘人,淚繳械步槍二百多支,陸戰隊的洪營長亦被民兵俘獲,民團聲勢一時大振。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一日旒峰、壺井、沙京、演嶼、嶼頭等十三鄉民團攻打縣城,俘獲縣長陳希澎,解散縣政府,並由民眾推舉林鵠如為縣長。後來由於民團內亂,李孝壽被林素園下令槍決,沙京、鶴上兩鄉分裂回去,海軍陸戰隊又卷土重來,由第一旅長林秉周率兵一千多人對旒峰、壺井、演嶼三鄉進行軍事鎮壓,東平諸村,村民在枈塘一帶頑強抵抗,被擊斃數人,绐不支潰退。陸戰隊進村後配合雇佣帶來的羿鄉流氓放火焚民房,僅旒峰一村就被焚毀民屋數百家,瓦礫遍地,慘不忍睹,就是是轟動省內外的農民反抗官府壓迫的鬥爭,終因沒有正確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而以失敗告終。〈長樂縣黨史刊過這篇史料〉

四、解放前夕,為確保地下交通線,旒峰村起了關鍵作用
  一九四九年春,解放戰爭己取得節節勝利,閩中地下游擊隊在镸樂江田鄉的南陽頂設立支隊司令部,武裝活動遍及長樂縣南北鄉,還建立了地方政府。古才人民政府主席鄭長賀〈兼〉、金峰人民政府主席石景濤分別管轄镸樂縣南北全境,但當時長樂縣的反動劫力仍十分猖獗,嚴重阻礙長樂縣的南北交通的橫貫,镸樂中區的沙京、嶼頭兩鄉的反動聯盟,由於這兩鄉地處交通要衝,對地下黨的南北聯絡和游擊隊活動構成直接威脅,當時閩中游擊隊和镸樂北鄉的交通線,只能通過壺井經迥旒峰鄉至灣橋這條狹長的地帶,國民黨縣政府屢次羅致旒峰鄉的地方紳士紳,督促鄉保長組成「自衛團」,企圖將旒峰鄉和沙京、嶼頭的反動勢力聯成一線,以阻止閩中地下游擊隊的活動。在此時關鍵時刻,旒峰鄉士紳和鄉保長保持清醒的頭腦,通過「民聯」地下成員和閩中地下游擊隊負責人鄭長賀同志取得聯繫,表面上保持嚴格的中立以麻痺敵人,暗中給游擊隊各種方便,地方人士還對附近村施以影響,做了許多爭取、聯絡和分化瓦解的工作,使旒峰鄉的東平、白眉、大厝、大架、峰頂五個自然村及周圍鄉村始終不受反對勢力的影響。在地黨領導下,這一地區群眾革命覺悟日益提高,真到镸樂「八一六」解放,這條地下交通線一直暢通無阻,從來沒有發生不愉快事情。〈詳見福建民族簡史第四號和長樂文史資料第三輯〉
    撰稿:王任翔
    補充:王心湖
    抄寫:王為斌
    聯絡:王文端
       王克功

作者: 王英傑 < > 發表時間: 2006-05-15
福州開閩王氏長樂旒峰白眉村支派世系昭穆(次房)譜序表:
子(ㄗˇ) 尚(ㄕㄤˋ ) 謹(ㄐㄧㄣˇ) 守(ㄕㄡˇ)
(長三房為『文章濟美』,詩以下相同)
詩(ㄕ)   禮(ㄌㄧˇ)  傳(ㄔㄨㄢˊ)  家(ㄐㄧㄚ)
唯(ㄨㄟˊ) 景(ㄐㄧㄥˇ) 遠(ㄩㄢˇ)   哲(ㄓㄜˊ)
益(ㄧˋ)  秉(ㄅㄧㄥˇ) 孝(ㄒㄧㄠˋ)  思(ㄙ)
懋(ㄇㄠˋ) 敬(ㄐㄧㄥˋ) 贊(ㄗㄢˋ)   熙(ㄒ一)
和(ㄏㄢˋ) 端(ㄉㄨㄢ)  宜(ㄧˊ)    繼(ㄐㄧˋ)
澤(ㄗㄜˊ) 均(ㄐㄩㄣ)  傅(ㄈㄨˋ)   良(ㄌㄧㄤˊ)
聿(ㄩˋ)  承(ㄔㄥˊ)  庭(ㄊㄧㄥˊ)  訓(ㄒㄩㄣˋ)
宗(ㄗㄨㄥ) 高(ㄍㄠ)   毓(ㄩˋ)    俊(ㄐㄩㄣˋ)
秀(ㄒㄧㄡˋ)興(ㄒㄧㄥ)  貽(ㄧˊ)    芳(ㄈㄤ)

族譜為王禮登先生手抄版,經本人與村中長輩確認後並加上注音,但部份還是有待詳查確認。
作者: 王建華 < > 發表時間: 2006-05-15
再有幾點請益
1.北竿王姓多家 除坂里旈峰王姓以外
其他村王姓與旈峰王姓有宗族相關嗎
2.請問有原鄉相片嗎(或宗祠 或村景.....)
謝謝您
作者: 王英傑 < > 發表時間: 2006-05-15
1.根據北竿鄉誌中記載,北竿王姓都為旒峰,只是坂里村為旒峰白眉村,另一支來自旒峰鄉東平村。
2.手邊沒有相關照片,但我想這次的坂里白馬尊王廟進香團應該會有相當多的照片。
作者: 王建華 < > 發表時間: 2006-05-15
謝謝喔!
醬子講
那王花弟主任和小弟都是旒峰鄉人 只是一個是東平村 ㄧ個是白眉村罷了
所以 如果人家問起 哪裡人 就說是 旒峰人
這樣講對嗎?
作者: 王英傑 < > 發表時間: 2006-05-15
  應該自稱小弟的應該是我,畢竟我跟校長您的年齡有些差距(七年級生),而先前的回覆,小弟自認為有失偏頗,因為後來細看鄉誌後,其主意應是北竿「大都」為旒峰及鶴上後裔,因此先前的回覆有些斷章取義的味道。而至於王建華校長及王花俤主任是否為旒峰人,礙於小弟對兩位並不是很熟悉(汗),因此也無法下定論。
  另,這次白馬尊王進香團的照片,已有此次參與進香的與我聯繫過,表示要張貼出來,相信馬上就能看到這次活動的照片了。
作者: GaryWang < > 發表時間: 2006-05-16
具小弟由板里村長輩那裡得知,北竿王姓除了板里村王家外。白沙、后沃、午沙、上村皆大自福建旈峰境遣徙而來。自於親疏之別。白沙和板里村之王家應該最為相近。由早年每至元宵板里和白沙爲搶中沃境白馬尊王之正香爐而引起糾紛看來。兩村王家之親密性。而板里王家上三房亦於東引開枝散葉,有一支王家子孫在東引定居。
作者: 王建華 < > 發表時間: 2006-05-16
有趣 我得回家去溯源一下
東莒也有幾戶姓王的 都說是旒峰王(選舉時總被號稱王家班)
我也不知道是幾房(罪過)
照我的父執輩來看 是 美 字輩(王美俊 王美好 王美登....)
照輩份 那我應該是 (詩) 字輩 有請教過啟蒙恩師王永順老師 據他說
詩字輩(詩 禮 傳 家) 與永字輩(永 克 如 初)是同樣的輩份排序
我想 是我輩該好好追本溯源的時候了
謝謝囉 我們一起加油 繼續 追 追 追
作者: 純喫茶 < > 發表時間: 2006-05-17
序-掀開坂里中沃境白馬尊王請靈簿首頁..村中耆老娓娓道出..
拜請 福州府長邑十四都 昌化鄉玄高里旒峰西境白馬尊王..
(按-後經查證【福州府志】【長樂縣志】先人應為口誤..《十四都》實為絃歌里..而長邑昌化鄉絃歌里是為唐武德六年西元623年時所用之地稱)..
旒峰村..在早期是很接近海岸的..後來海底上升..內陸擴大..因此地域擴張..
漸漸形成其他村落與地名..白眉村..東坪村..峰頂村..大厝村..大架村..樂平村..王朱以及演嶼等地名因而出現..
此時旒峰變成了此地區的一個通稱..而沿用至今..對外都自稱為旒峰王氏..
清朝至民國國民政府再至中共時期..多次沿革..又屬旒峰又改為鶴上又為沙京區..
至中共執政之後..才又改回長樂縣(市)鶴上鎮白眉村..而此地稱沿用至今..
坂里、白沙王氏宗親..都是為旒峰白眉村其中的大房、次房、三房裡..以及酒店尚分支、水圈系、水田系、祠堂系等之七房族人當中遷徒來北竿定居..
因此坂里、白沙就是同宗同族..才會有早年十五元宵互搶中沃境白馬尊王正爐..
後來協商..坂里為地主因而退一步..改為農曆正月十三擺暝..如此而來..
而定居年限..找尋到早年白馬尊王與平水尊王..兩廟都有一個鼎狀四腳香爐..
香爐上都雋刻著道光乙未年..(即西元1835年)..全村弟子敬叩..等字樣..
這是目前現有資料.最為早期的時間紀錄..
可知白眉王氏族人在坂里、白沙定居已有5-6世代並上溯依王氏族譜..可推算為【子】、【尚】字輩先祖..至今長達170餘年..
而遷徒方式..在旒峰白眉村與旗上之間地界裡..有多條小溪河流..早期依公..大公輩先祖經由此河流小溪..往返北竿與旒峰兩地經商..運載散裝貨物..至今還有小木船航行載運..(此事跡是經由口述歷史查証..38年國共內戰前..都還有往來..)
此次跟隨父叔腳步..首次回來旒峰白眉村老家..興奮也感動..探訪歷史的點滴..
拍下一張張原鄉風貌..與坂里村內現有老宅一模一樣..有種置身不可言喻之感..
唯獨時間倉促..未能完整紀實..只能以現有資料照片..給予討論..

<祖家門楹> 忠懿家聲遠 旒峰世澤長 拓土無諸地 開閩第一家
此為三房裡祖厝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尋根探祖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沿著這條河流拉起旒峰與坂里的一段故事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這一帶<白馬尊王廟後方>都是長房..次房..三房裡的祖厝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這一帶祖厝格局都相同..感覺很像坂里國小對面的閩東建築..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目前都還有人居住..非常古色古香..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有石板為牆的祖厝..很特別..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作者: GaryWang < > 發表時間: 2006-05-17
看到大陸祖居,除了感動還是感動。一股深深的鄉愁由然而起,本來這次小弟我應該隨行。奈何時間上無法配合,深感遺憾。希望下次有機會能和鄉親們一起同遊祖居。
還有小弟正在準備籌畫坂里村尋奇探源〈坂里村的故事,內容不拘〉。期望各位長輩,兄弟姊妹能共襄盛舉。
作者: clair < > 發表時間: 2006-05-17
這次去白眉村讓晚輩有許多的感受,原來在我們彼岸的那一方有著與我們同樣血源和同樣的信仰.同樣的背景淵源的宗親,我們也很高興看到年青一輩的不忘祖先的根源,而且更是投入坂里村史的研究,在這裡感謝俊傑.英傑.冠予..等,因為你們的加入,重新的喚起我們的責任,讓我們知道在文化的紮根上是刻不容緩的,我們一起加油吧!!

雲萍
作者: 王建華 < > 發表時間: 2006-05-17
除了感動 還是感動 謝謝ㄛ
今年暑假 ㄧ定要回老家走走去

坂里的
自然資源
中國樹蟾
古厝後的老桑樹群
菜圃也許可以改種一些經濟花苗
加上馬祖最長的沙灘
漂亮的古厝大宅 .......
還有很多值得發掘與開發
大家加油
作者: wang545 < > 發表時間: 2007-07-09
今天無意間看到了這篇討論.才知原來仍有這麼多慎終追遠的前輩,實在令人敬佩.記得小弟2002年在美國生子時,為了給兒子取名的問題大費周章,因為不知詩禮傳家之後,該輪到哪個字了(我本身是"家"字輩).於是請了在長樂經商的弟弟向白眉村次房里的前輩們討教,才知我兒為"維"字輩.但這個維字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是惟,亦有人寫為唯.不知各位有何看法?
第1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