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日光浴的烏魚子 (攝影/陳其敏)
做日光浴的烏魚子 (攝影/陳其敏)

因烏魚子而得名

產卵前的烏魚因為需要繁衍後代,會攝取較多的營養,這時候的肉質最為肥美,一隻烏魚殼(卵已被取走)只是銅板價,買一尾來煮米粉,米粉湯上浮著一層黃油,再丟幾顆當季的鮸魚手工魚丸,吃得滿嘴盡是鮮味。討海人有句閩東語俗諺「春鱸冬鮸十二月ㄊㄧㄢˋ(烏魚)」,烏魚的最美味可是有季節限定的呢。

許久以前,小島有「黃金島」之稱,每年春季黃魚洄游島嶼附近產卵,來自馬祖各島的討海人便進駐小島捕黃魚,一住便是兩、三個月。黃澄澄的魚如黃金般的價值餵養著島上的居民,後來,由於過度撈捕,漁業逐年蕭條,那時代的傳奇已成絕響,只留下了故事。

過去少有人聞問的次級漁獲,瞬間鍍了金

有烏魚及鮸魚魚丸的米粉湯 (攝影/陳其敏)
有烏魚及鮸魚魚丸的米粉湯 (攝影/陳其敏)

每年的冬季,烏魚會隨著潮流,從北方向南洄游至較溫暖的海域產卵,約在冬至前後十天,會經過小島海域再到達臺灣西南部海域產卵後,再逆流洄游至大陸沿岸。

島上資深討海人張三哥說,此時烏魚最肥美,油質多,產卵前的烏魚因為需要繁衍後代,會攝取較多的營養,這時候的肉質最為肥美,一隻烏魚殼(卵已被取走)只是銅板價,買一尾來煮米粉,米粉湯上浮著一層黃油,再丟幾顆當季的鮸魚手工魚丸,吃得滿嘴盡是鮮味。討海人有句閩東語俗諺「春鱸冬鮸十二月ㄊㄧㄢˋ(烏魚)」,烏魚的最美味可是有季節限定的呢。

已取出卵囊的烏魚殼 (攝影/陳其敏)
已取出卵囊的烏魚殼 (攝影/陳其敏)

烏魚卵油煎至兩面金黃結疤時起鍋,沾清醬油配飯

在台灣生活工作了20餘年小林哥,中年返鄉協助老媽經營餐廳,冬天少有遊客上島,小林哥也利用旅遊淡季製作烏魚子。烏魚豐收時,一天要開腸剖肚幾百隻烏魚,小林哥俐落的在烏魚的腹部上下各一橫刀,再直刀剖開肚皮,用手抓取出兩片烏魚卵及胗(胃囊),烏魚胗也稱之為「烏鰎」,搭配蒜苗、椒鹽等快炒,是絕佳下酒菜!

口感佳的烏魚胗 (攝影/陳其敏)
口感佳的烏魚胗 (攝影/陳其敏)

兒時,新鮮烏魚的魚卵不值錢,也不曾曬成烏魚子。魚卵就油煎至兩面金黃結疤時起鍋,沾著清醬油配飯,不知道是不是小孩太大配(閩東語:猛吃菜),大人便說:「魚卵吃多了會變笨」,小孩半信半疑的收斂著夾菜的筷子,便大口扒了飯起來,是否真有其事?只能說現小孩比較難騙,網路的知識早就查好了說。

小林哥在水龍下將烏魚魚體洗乾淨,再用湯匙慢慢把血管內的血清出來。他說血清得越乾淨,曬好的烏魚子越沒有腥味,接著將整個魚卵裹鹽後,攤平在木板上,烏魚子的四周覆蓋上鹽,運用石頭重量重壓讓烏魚子脫水、烏魚子定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鹽漬,要將烏魚子上的鹽用清水輕輕的沖洗掉,他說:「鹽巴若沒有完全洗乾淨,烏魚子口感就顯苦鹹。」

東北季風打開風口,冷冽乾燥,最宜曬烏魚子

小島冬日,東北季風打開風口,冷冽乾燥,最適合曬魚乾,也是曬烏魚子的好日子,曬出來的烏魚子呈褐色或偏黑,油油亮亮的野生烏魚子是名副其實的「烏」金,一季下來,小林哥便有了額外豐厚收入。

做日光浴的烏魚子 (攝影/陳其敏)
做日光浴的烏魚子 (攝影/陳其敏)

東引海域是烏魚洄游的主要路線之一,為了搶先一步攔截南下的烏魚群,近些年來,台灣漁船大都會在冬至前一個月就開到東引。今年也不例外,剛進入小雪節令,小島已迎來十來艘台籍漁船。年年來,漁船主與外籍漁工對小島已不陌生,在靠港避風或休息時候,常常上岸購物、閒逛,或是找家民宿洗個舒服的熱水澡。

曾幾何時,烏魚的身價已在島民心目中悄悄提升了。我想是因為「烏魚子 」,歲月幾番流轉,不被島民受歡迎的烏魚,如今因為「烏魚子」而身價不凡。

一片片烏魚子在寒風中做日光浴,很能招喚味蕾,過年一定得要訂購小島「烏魚子」嘗嘗鮮呢。

曬烏魚子的網屋 (攝影/陳其敏)
曬烏魚子的網屋 (攝影/陳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