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21℃ AQI:118  風向:北 風力:14級 南竿雲高:15000呎 能見度:7000公尺 北竿雲高:13000呎 能見度:7000公尺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人物采風

人物采風友善列印



張貼者
admin 
站長 

admin

來自 : 馬祖
註冊 : 2003-12-12
發表文章 : 36966
掌聲鼓勵 : 34093

發表時間 : 2012-09-25 04:20:42
FORM: Logged


admin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admin admin的個人首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tsu.idv.tw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馬祖之光:林炳生將一杯豆漿做成20億元的大事業 --閱讀人次 : 6356

(2012年09月25日 廠長經理日報 記者:樊力、鐘聲宏)

  不知不覺,林炳生已經和豆漿打了近30年交道。

  30年,從一名血氣方剛的少年到今天的滿頭白髮。歲月起伏,無聲無息,林炳生的生活習慣以及興趣愛好,都在不知不覺中和豆漿粘連在一起。

  比如,他每次出差旅行都喜歡收集各時期的石磨,在東北籌辦永和豆漿博物館;每次應酬吃飯他也總是帶著自家的豆漿粉,甚至吃火鍋也要往湯料裡面加豆漿。

  命運的扳機 被一粒黃豆扣動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1958年林炳生出生於台灣金門。6歲時全家遷往馬祖,16歲又去了基隆,25歲,他命運的扳機被一粒黃豆扣動。

  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林炳生今年已經54歲了。54歲的林炳生將一杯豆漿做到20億元人民幣的終端銷售額。只是對於國內絶大多數人而言,鮮有媒體解讀的永和豆漿的故事,更像一個深深淺淺的謎。

  這個故事從亞洲四小龍時期的台灣,延續到改革開放後的大陸。它是島內第二代台商群體拚鬥的剪影,也是眾多來大陸打拚台資企業的共似體徵……

  1983年,正在做房屋中介業務的林炳生聽說台北市區一家豆漿鋪轉讓,對方要價60萬元新台幣。林炳生跑過去一看,這家前店後廠式的豆漿鋪破破爛爛也就100多平方米,可誰都沒想到,和豆漿鋪一起轉讓的還有「永和豆漿」的註冊商標。

  永和是中國台灣省台北縣永和市的地名。上世紀50年代初,兩位祖籍山東和河北的兩名老兵迫於生計,在永和市的中正橋畔,搭起小棚,磨豆漿、炸油條,漸漸形成了一大片供應早餐的攤鋪。

  中正橋下的這些小作坊主們,並未料到永和豆漿會在今後馳名一時,基於這種情況,其中一家豆漿鋪的小夥計註冊了永和豆漿的商標。小夥計的算盤是通過註冊商標來和老闆談條件,殊不知老闆並未認識其中價值,竟然將小夥計和商標一起掃地出門。

  後來,小夥計來到台北自己開了家豆漿鋪,但他覺得這門生意又累又掙不了錢。於是便將小鋪和商標一起出讓出來。

  林炳生決定將豆漿鋪和商標一起買下來。他東拼西湊了20多萬元,再拉來關係最好的同學和同事入夥,三個人一起了結了這段「奇遇」。

  將一顆大豆的商業價值 做到極限

  對於林炳生而言,豆漿已經從一種物質演化為一種價值形態,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夠通過商業的手段最大化大豆的價值。還原永和豆漿的市場影蹤,得出的追問是:一顆大豆的商業價值究竟能夠做到何種程度?

  除開門店經營,林炳生心中一直有個通路情結。他認為永和豆漿必須兩條腿走路,打通整個產業鏈。

  產業鏈的上游,中國大豆的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窄,每年從美國進口大量轉基因大豆,本土豆製品行業已經在源頭上受到牽制。換言之,誰擁有種植基地,誰才會成為最終的王者。2010年8月,永和豆漿的有機生態園落戶牡丹江陽明區鐵嶺河鎮,占地面積38公頃的標準化生產區保證了永和豆漿的非轉基因大豆供應。

  產業鏈的中游,永和豆漿哈爾濱延壽工廠、年產能力為2萬噸吉林舒蘭工廠都已建成投產。再加上其他四個代工廠,由大S代言的永和豆漿豆漿粉系列產品、豆漿酥產品開始覆蓋國內連鎖商超。

  產業鏈的下游,林炳生在永和豆漿門店之外,還推出了歡樂米豆、永和豆漿撈等連鎖形態。

  向新鋭青年傳授「正能量」

  2012年9月17日,永和食品集團董事長林炳生應邀參加由上海第一財經策劃製作的《誰來一起午餐》節目錄製。本次節目錄製是繼《小超訪談錄》、《頭腦風暴》、《波士堂》之後,林炳生再次走近螢屏的經典之作。經過激烈的競爭,獲勝者將有機會獲得與知名企業高管共進午餐的機會。午餐後,這位高管將決定是否收這位選手為徒,成為這名選手的職場導師。

  作為白手起家的民營企業家,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推崇「愛拼才會贏」的拚搏精神,倡導中國式奮鬥。三位創業青年以智慧與勇氣贏得與中國商業領袖、投資人和金牌職業經理人共進午餐的珍貴一刻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同時這樣的平台也是成功企業家傳播成功經驗,播撒智慧結晶的心路歷程,更是他們持續散發正向能量,實現自我價值完美呈現的真實再現。

  智慧的財富只有通過播撒和傳遞才能彰顯價值,林炳生和他的永和豆漿正是在以這樣的獨特形式向社會傳輸積極的正向能量,通過成就他人實現完美自我,進而塑造「永遠的朋友,和樂的家庭」的和諧畫卷。


(站長按:1.林炳生是馬祖旅居大陸鄉親。2.「廠長經理日報」創刊於1988年3月,是中國唯一直接面向全國廠長經理、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政府經濟主管部門的大型經濟類日報,對於中國經濟生活極具影響力。)

新聞出處:
http://roll.sohu.com/20120925/n353856680.shtml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
~站長Line ID:0932354724  ~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
admin 
站長 

admin

來自 : 馬祖
註冊 : 2003-12-12
發表文章 : 36966
掌聲鼓勵 : 34093

發表時間 : 2012-09-27 05:03:24
FORM: Logged


admin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admin admin的個人首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tsu.idv.tw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天生與豆有緣 台商林炳生:夢想放飛在大陸

華夏經緯網 2012-09-26 14:25:55


台商林炳生先生(攝影 吳曉)


林炳生先生接受海峽之聲記者採訪 (攝影 吳曉)

  林炳生,是永和食品(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海事專業畢業的他,曾夢想周遊世界,最終卻和豆漿打了近三十年交道;剛開始賣豆漿的時候,他的目標只是全島第一,如今他的事業橫跨兩岸,在大陸,他所創立的「永和豆漿」己有500多家連鎖店,年銷售額20多億元人民幣。現在,他的夢想是讓豆漿走向世界,讓外國人也能細細品嚐這恬淡的中國味道。回望30年的歷程,林炳生說,自己能不斷前行,是因為一直懷揣夢想,而這夢想生發於台灣、放飛在大陸。

  走進林炳生位於上海浦東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豆魂」兩個大字,這是山東一位官員送給他的,本來是要題兩副字的,一副「豆魂」,一副「豆王」,但林炳生覺得「豆魂」比「豆王」來的有生命力一些,因此,「豆魂」被留了下來。林炳生的臉上長有幾顆黃豆大小的痘瘡,曾經有醫生朋友想幫他去掉這幾顆「痘」,林炳生婉拒了對方的美意,並自嘲說,他天生就與大豆和豆漿有緣。

  其實,林炳生最初的夢想與大豆和豆漿無關。 1958年,林炳生出生在金門,6歲時全家遷往馬祖,16歲又去了基隆。1980年代,鳳飛飛和鄧麗君的歌聲在台北的大街小巷飄蕩,而22歲、剛剛服完兵役的林炳生的心卻空蕩蕩的。多年以後,他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詞句來形容自己當年的處境。

  迷茫的林炳生很快就通過了一家海運公司的甄選,可就在上崗前的三個月等待期裡,他找了份推銷縫紉機的工作,在第三個月的時候,他成為公司個人銷售額的第一名,得到的獎勵是到日本和韓國旅遊12天。林炳生覺得非常有成就感,而且算一算收入比跑船還要好。

  賣了三年縫紉機,林炳生從普通業務員幹到公司的中階主管,有一天他突然提出離職。離職的原因很簡單,他說他看不到往上升職的空間。離開後的林炳生做起了房屋中介業務,1983年,他聽說台北市區一家豆漿鋪轉讓,對方要價60萬元新台幣。東拼西湊湊齊錢之後,林炳生買下了店舖,也開啟了他30年的豆漿生涯。對於當年的情景,林炳生如數家珍:「從最開始的前店後廠,一個小作坊,剛開始的時候,一天賣幾百瓶,後來推銷到兩三千瓶,這些累積的瓶數都是一步一腳印,不是說你東西一下子就可以鋪出去的。當時我在做的時候覺的市場空間很大,慢慢累積客戶數量……後來加入便利店體系,這樣量才有所增加。」

  1995年,林炳生在彰化的工廠建成並正式量產。從小作坊到半自動生產,再到全自動化生產,不知不覺地已將近十年,永和豆漿的年銷售額達到幾億元新台幣。

  很快,永和的成功引來台灣不少大品牌的跟進,盈利空間逐漸被壓縮。林炳生開始考慮永和新的出路,眾多台商在大陸成功的案例讓他決心到大陸看看。 考慮到永和豆漿當時在大陸名氣並不響,林炳生決定先以連鎖門店的形式打開市場。1999年,永和豆漿在上海常熟路開設了第一家直營店,以豆漿和油條為特色產品,再輔以各式台灣風味小吃。

  接下來,林炳生決定通過特許經營的方式做大永和豆漿。為保證各大門店的菜品口味一致,永和豆漿自2002年起相繼在上海和天津建立中央廚房,食材配送,各大門店根據各種定量數據標準化加工。到了2012年,林炳生的「永和豆漿」己有500多家連鎖店,整個永和體系年銷售額達到20多億元人民幣。林炳生坦承最初沒有想到有這麼大的發展:「那時候夢比較小,希望做到全台第一,還沒有想到大陸市場。人都是在不斷做夢,夢是越做越大,當初的夢想是沒有這麼大,但人到一個程度要改變你的夢想。」

  對於在大陸10多年的發展經歷,林炳生用詞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來概括自己的感受:「為豆漿消得憔悴,憔悴應該是感到面黃肌瘦,但因為有豆漿的支持,所以有這個活力。」

  為了企業的發展,林炳生盡心盡力,豆漿給了他物質和精神的支撐,而大陸不斷規範和完善的投資環境也讓林炳生受益匪淺。2012年8月9日,海協會與海基會領導人在台北簽署了《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林炳生認為這對台商來說是一大福音,將大大增強颱商在大陸投資的信心。

  與豆漿結緣三十年,如今林炳生接下來的人生夢想,就是將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食品推向世界,將中國的豆漿文化發揚光大。他說:「人們說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人的世紀裡面,我們應該倡導中國的飲食文化,飲品方面——豆漿和茶是中國最好的元素……」

  25歲那年,林炳生命運的扳機被一粒黃豆扣動,接下來的30年時間裡,他的夢想在台灣、在大陸不斷延伸,並將延伸到全世界……「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林炳生引用這些詞句來為自己與大豆和豆漿結緣做註解。(海峽之聲記者 程娟娟 吳曉 特約記者 李文君)

新聞出處:
http://huaxia.com/tslj/zjts/2012/09/3017446.html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站長Line ID:0932354724  ~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