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18℃ AQI:101  風向:北 風力:3級 南竿雲高:20000呎 能見度:8000公尺 北竿雲高:180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劉宏文

劉宏文友善列印



張貼者
劉宏文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1-09-20
發表文章 : 237
掌聲鼓勵 : 1693

發表時間 : 2016-03-27 16:07:07
FORM: Logged


劉宏文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劉宏文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古為今用:為馬祖文獻中心的成立拍拍手 --閱讀人次 : 2929

 近年來,參與了幾次文化局辦理的研討會,與家鄉的文史工作者多所交流請益,深深感受到從官方到民間,上下一心,充滿了深耕與拓展馬祖文化的使命與決心。年輕的吳局長上任後,以其幹練與活力,除了賡續接辦「馬祖心情記事」系列藝文活動,也戮力於戰地文化的申遺工作,為馬祖勾勒結合閩東風情與戰地特色的文化願景。此外,文化局也有意於近日成立連江縣文獻委員會,設置「連江縣文獻中心」,為馬祖的過去與未來建立歷史的縱深,積澱文化的厚度。

 「連江縣文獻中心」的設立,對於參與續修縣志編纂的諸君,感受特別深刻。尤其是我,一個對家鄉文史「隔行如隔山」的門外漢,因緣際會,參與了縣志的編纂,一路磕磕碰碰,勉力交出《教育志》與《文化志》兩冊微薄的成績。寫作期間,承蒙老同學陳元利校長的協助,從民國46年九三軍人節馬祖日報創刊號開始,一張一張翻閱檢視,包括社論、司令官、秘書長、縣長的講話、政策、評論等,截圖攝影,分類整理後寄給我。沒有他的細心與耐心,以我個人之力,是絕對無法勝任這個超過我能力甚多的艱鉅任務。

 縣志的編纂,除了大量參考〈馬祖日報〉,這份馬祖立縣以來記載最為豐富,也最為珍貴的文字載體之外;民國67年政委會發行的《今日馬祖》、民國68年出版的《福建省連江縣誌》第一、二冊及復於民國75年續修的第三,四冊、還有84年發行的彩色版《連江水》月刊,也都成為縣志撰寫重要資料來源。更難能可貴的是,戰地政務施行期間,突破種種管制,由民間出版的《拓荒者》季刊、《馬祖之光》、《馬祖通訊》與林金炎老師自行出版的《馬祖列島記》等期刊書籍,為馬祖提供了有別於主流之外的另類之聲。

 不僅於此,縣志編纂團隊更是竭盡所能,從國家圖書館、國史館、國民黨黨史館、國家檔案局、本縣府各機關單位、民間社團、本縣圖書館、碩博士論文資料庫、各大報刊…等,蒐集了大量文獻資料與論文期刊。編纂團隊將之影印分類、集中成冊後分發給各撰稿者。其他尚有七百餘類與馬祖有關的出版品,散落在全國各大圖書館、公私機關圖書室等,未能一一蒐羅齊備。

 縣志編纂告一段落,這些蒐集不易、彌足珍貴的文獻史料,也成列成箱的靜靜躺在文化局的書庫內。由於許多期刊、書籍是海內外孤本,也有一些影印翻拍的資料與照片,難以分類編目,不適合陳列在公共圖書館供人借閱;而文獻中心的成立,正可以收藏保存這批史料,提供讀者一個「僅限中心閱覽」的場地。

 當然,除了保存縣志編纂蒐羅到的參考資料之外,文獻中史料收集是一件漫長、持續的工作。國內已經印行出版的七百餘類圖書期刊,固是長期努力的目標;政府機關的公文、政令、計畫、成果,以及散落在本縣圖書館、機關學校圖書室內的馬祖叢書、校刊紀念冊,更能顯示地方發展的進程與脈絡;而民間可能有的志書地圖、地契借據、民俗歌謠、私家譜牒、行述碑誌、童書教材、評話小說等,更不容忽略。因為這些紀錄庶民生活的文獻史料,更為貼近地氣,也更能細緻地體現庶民生活的日常生息。

 去年我曾協助執行「福州評話在馬祖」的調研計畫,訪談東引耆宿陳鈺瑛女士的評話說書。承陳女士胞兄,已過世的陳瑞琛老先生家屬慷慨捐贈《雌雄玉蝙蝠》與《夫妻兩狀元》兩冊話本。這兩冊線裝書是陳老先生憑記憶,將幼時聽來的評話故事親筆抄錄,非常珍貴。



 此外,家屬還捐贈了陳老先生寫的《東引犁麥大王的故事》,這篇故事曾在東湧日報連載,講述海盜王蔡牽與東引的恩怨瓜葛,以及及犁麥大王顯靈與建廟的傳說;目前在寫馬祖廟宇傳奇的王花俤校長,應該會有興趣。另有一冊《改良居家必備不求人》,出版於清末民初,內容包羅萬象,非常豐富有趣;包括:命格、籤詩、卦數、符咒、禁忌、契據、戲法、幻術,甚至還有幼學雜字,教導幼兒看圖識字;是一本古代版的百科全書,也是研究民俗與清末民初庶民生活的敲門磚。





 例如,書中「雜字彩珍大全蔬菜類」紀錄蔬菜的名稱,其中一類「茅蔥」,應該就是馬祖盛產的野蔥。清明時節的此際,馬祖許多鄉親會上山採擷,在烙餅或炒蛋時拌入一些,咀之嚥之,會在舌尖綻放春天的花朵。這種香氣清遠的野味,許多人將之寫成「麥蔥」或「麻蔥」。「麥」或「麻」都不能體現野蔥生長的環境特質,而「茅」無論在會意、形聲或外貌的想像上,似乎更符合野蔥的韻味。諸如此類的敘述,書中所敘多有,也替「古為今用」的可能,開啟一道希望的窗戶。







 我相信除了陳老先生捐贈的文獻,應該還有更多的地契、婚約、借據、房契、族譜、墨寶等志書,隱藏在民間社會,或隨著先民移居台灣而散落四方。前一日向游桂香小姐請教文獻的收集與保存,她是雲科大文物資產系的碩士,又在廈門大學考古人類學系進修博士,是家鄉少數懂得文物與史料價值的專家。她提及希望從社協開始,由下而上推動馬祖民間文獻的保存的計畫。一方面委請專家學者講述文物的文化價值,另一方面也教導鄉親如何修護與保存文物。

 這些長年躺在皮箱底、餅乾盒內的古老地契、買賣契約或古籍族譜,可能都已破爛毀損,已經沒有法律效力與實用價值,然而畢竟是先人遺物,棄之可惜。期望桂香小姐的計畫能早日實現,提醒鄉親檢視家裡的壓箱之寶,讓專家學者教你如何修護保存,或像台灣文獻資料館一樣拍照建檔,列冊收存;或效法陳老先生家屬,將之捐出,存放在文獻中心類似「文獻銀行」的恆溫防潮箱裡,集中保管。讓現代科技延續文物的價值與生命,也讓更多的研究者從中深掘地方的歷史脈絡,為過去與將來的馬祖鄉親,描述更為完整的面貌。

 我想吳局長「連江縣文獻中心」的構想即是出於以上幾點考慮吧!我們確實需要一個匯集所有相關馬祖研究的場域,提供完備而友善的環境,讓愈來愈多文史工作者、碩博士研究生與學者專家,對馬祖戰地文化、民情風俗、兩岸關係、生活信仰、生態環境、產業結構、居住飲食,乃至歷史沿革與移出遷入等議題,做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探討,如此我們的「馬祖學」才能蔚然成形,才能創造性地轉換我們的歷史文化,才能有自己的主體與特色。這也讓我想到前任文化局曹以雄局長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們不是離島,我們就是本島!」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
劉宏文
劉家國 
資深會員 

劉家國

來自 : 馬祖
註冊 : 2004-01-20
發表文章 : 1358
掌聲鼓勵 : 8033

發表時間 : 2016-03-30 03:13:20
FORM: Logged


劉家國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劉家國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連江縣文獻中心的成立,的確是件大事。尤其對於「馬祖學」的相關研究,更有很大的助益。

 馬祖地區文獻的纍積,開始於國軍進駐之後。半個多世紀以來,地方文獻的蒐集、保存、管理、展示與研究,幾乎是空白一片。官方、軍方和民間各單位保存的文獻,陸續遺失,甚至近十年的印刷品,很多都已遍尋不著。以東引指揮部王易謙到馬雲昇兩位指揮官任內編印的五本《東引畫刊》來說,我們原本只蒐集兩本,第二、三冊。後來在網路上買到第四冊,另外兩本是東引發電廠前廠長林國光和曾經服務東湧日報社葉松青先生主動捐出,這也是透過臉書徵求和蒐集到的文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葉松青先生是1606T(79-81)役男,服務於東湧日報社,而他的父親是729T(59~61)役男,也在東引服役,父子倆人都是反共救國軍,十分罕見。他們父子預定4月4日搭乘臺馬輪回訪東引,最希望能夠參訪當初駐守的勝利據點,希望東引軍方能給予方便和協助。

 回到正題。如果大家手中有珍貴的書刊、文件(如地契、老照片等),請在連江縣文獻中心成立前後,踴躍捐出。將來文獻中心只准影印和翻拍,不外借,並設有錄影監視設備,相信會是保存文獻和發揮文獻價值的最佳場所。

 文化局的連絡電話:22393,轉文化推廣課。或直接連絡站長代轉,站長信箱:admin@matsu.idv.tw;Line ID:0932354724(這也是手機號碼);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matsu.idv.tw



  已有 6 位網友鼓勵
~舉手之勞,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
admin 
站長 

admin

來自 : 馬祖
註冊 : 2003-12-12
發表文章 : 36966
掌聲鼓勵 : 34093

發表時間 : 2016-04-03 00:14:26
FORM: Logged


admin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admin admin的個人首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tsu.idv.tw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已有 6 位網友鼓勵
~站長Line ID:0932354724  ~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