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晴時多雲 溫度:15℃ AQI:67  風向:北 風力:9級 南竿雲高: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劉宏文

劉宏文友善列印



張貼者
劉宏文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1-09-20
發表文章 : 237
掌聲鼓勵 : 1693

發表時間 : 2021-09-08 00:47:54
FORM: Logged


劉宏文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劉宏文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叫我第一名:王世才的斜槓人生】 --閱讀人次 : 1891

塘岐街上的華球五金行,是一間50餘年的老店,老闆王世才先生,笑瞇瞇地,挺著厚厚的肚子,一會兒店裡招呼客人,一會兒到尚書公廟幫忙廟務,忙裡忙外,一頭是汗,很難看出已有78高齡。

華球五金行格局與眾不同,前門開在中山路,後門卻朝向復興路老街,因此有兩個店面。民國70年代,靠中山路的門面掛「華球五金行」招牌,復興路一側另掛「裕興建材行」,兩店相通。從中山路入內,通過一條堆放各類商品的甬道,可直接走到復興路。





很難想像,這位曾經主持兩家商號,在戰地政務的叢林中闖蕩折衝,每每開風氣之先的依伯,居然是馬祖人口中的「儥捌字(不識字)」。他沒有進過一天學校。

一、全節瓜

王世才老家在塘岐隴裡,那一帶的人都務農,種番薯、小麥。王世才從小跟著他爹放羊、割柴、挑水、鋤地。每回路過老街上的書齋,王世才都會停下腳步,聽一陣屋內傳出的琅琅書聲。他們家窮,不敢奢望筆桿紙墨的世界,扁擔鋤頭才是他的現實人生。

那時塘岐住戶多集中在復興路一帶,圍繞鹽館(今塘岐國小),許多大房子都是梅花人的。靠海一側,沙地廣漠,梅花來的漁人,零星搭了幾間竹寮,王世才每天幫他們挑水,換一些雜魚回家配番薯飯。那時,部隊尚未進駐,他母親經常挑一對竹簍,一頭裝自家種的番薯,一頭盛批來的漁獲,穿村走巷,四處兜賣,有些時候更搭木殼船遠到南竿販售。

王世才15歲了,仍整日扁擔挑水,鋤頭耕地,跟著他爹進進出出。他爹看看已經長出淡淡「嘴烏(鬍子)」的王世才,心想,自己一輩子守著幾畦農地,背駝腰彎,才勉強填飽肚皮,他不想王世才跟他一樣。那時,塘岐老街有位海保退役的「老蔡」,開了間菜館,經常高朋滿座。他爹便找人說嘴,讓王世才到「老蔡」那兒打雜,學廚藝,有朝一日開間飯館,總比「擔糞做園」的苦活輕鬆一些。

「老蔡館店」食客多是軍人跟公務員,升斗小民極少光顧。王世才記得,有一道糖醋料理的大黃魚「全節瓜」,來客必點。老蔡殺魚功夫獨到,快手去鱗,再以竹筷從魚鰓探入魚肚,旋轉攪動幾下,拉出腸肚;隨後在黃魚腹肚最厚實處,剁下一截兩指寬的魚身,再將缺了一截的魚身首尾相接,嚴絲合縫又是一尾完好無缺的「全節瓜」。

隔日,有客人點海鮮麵。「老蔡」將前日剁下的那截魚身,切小塊汆燙,熱騰騰鋪在兩碗麵條上,再撒一把碧綠蔥花,王世才嚥下口水,把麵端給客人。他想到昨天那尾少了一截的「全節瓜」,還有整桌酒酣耳熱、不知情的客人。從此在外頭吃魚,他必定仔細瞧瞧魚身的刀痕,丈量一番那魚該有的合理比例。

時光飛逝,在「老蔡」館店打雜二年,王世才沒有賺得一分薪資,但家裡伙食改善許多。「老蔡」見王世才做事駁打(勤快),不時讓他帶回一些客人吃剩的雞鴨魚肉,或八穀飯、燜糕之類的甜點,湯湯水水聊勝於無,厝邊鄰居也吃得油光滿面。



某天,一位在南竿鄉公所任職的潘姓表親,告訴王世才他爹,鄉公所有個工友缺,有意介紹王世才遞補。他爹想,老吃「老蔡」的殘羹剩菜也不是辦法,工友位階不高,好歹也算公家飯,何況南竿地方大、機會多,縣政府、政委會、司令部都在那裡,說不定哪天高升,當個坐藤椅、拿筆桿的幹事,也不無可能。機不可失,他立馬吩咐王世才辭去一身油膩的飯館學徒,搭船到南竿上任。

二、公家飯

王世才到南竿鄉公所,長官讓他住在伙房旁的倉庫裡,夜間可以嚇嚇偷食麵粉、大米的鼠輩。他主要的工作是送公文,將鄉公所的發文送到政委會、縣政府、村公所;再將各單位的回文彙整攜回。

那時島上道路初成,坑坑洞洞,很多都是未鋪水泥的土路,偶有軍車駛過,揚起一團黃滾滾的灰塵,大老遠都能看見。島上沒有公車,王世才只能走路。他一早起來,吃過稀飯饅頭,揹上草綠軍用帆布袋,跟收發室領了公文、簽收簿,再塞兩個吃剩的饅頭當午餐(有時沒有),從牛角村公所開始,一路往最西,抵達最遠的四維村後,折返,走遍島上九個村公所,都已經是晚餐時分了。

問題來了,王世才大字不識,他是如何準確地將公文交到每位村幹事、每位指導員手中?王世才說:「收發室長官人很好,剛開始,他一封一封交代,久了腦中就形成圖像。」他還說:「就像看到照片中的人像,馬上就知道是誰?」他記住了珠螺、馬祖、連江縣、政委會…這些地名的圖樣,也記住了國語發音,但是他記不住筆畫順序,他不會寫。

當時長官特別交代,公文送達一定要簽收。有時村公所空蕩蕩,他就一直耗在辦公室等人,或者到村裡挨家逐戶尋找,心裡非常著急,因為還有下一站、下一村要跑。也因為這樣,他知道許多小路,哪裡有衛哨,哪裡有狼犬,他都一清二楚。他說:「我還知道哪些長官不老實,搞三捻四,經常不在辦公室!」

日復一日,不管颳風下雨,王世才都在路上,極少有機會進辦公室。他爹寄望,有一天高升辦事員,坐藤椅、拿筆桿的心願,似乎愈來愈渺茫。

這個時候,政委會成立「連江縣交通車管理處」,需要二名隨車售票員,每月薪資500元。那位潘姓表親問王世才要不要試試?王世才估量一番,現在每天趕七、八小時的山路,日曬雨淋,扣掉飯錢,才領三、四百元;隨車售票員同樣在路上,同樣繞島,有車可坐且不用走路,薪資卻更多。他當下辭去工友,揹了行李住進梅石的公車總站。

只是,王世才沒有想到,他的轉職,雖然斷了他爹對他進辦公室的期望,但也為自己創下島上兩個第一的紀錄。其一為,他是一年內徒步繞島次數最多的馬祖人;其二是,他是馬祖第一位男性車掌。

當時所謂交通車,其實就是稍加改裝的軍用大卡車,軍民都可乘坐。車斗兩側安上附欄杆的折合長椅,中間加設一排木頭長凳,雨天罩上帆布篷蓋,車後焊接一組鐵梯方便上、下車。王世才換了新工作,裝備卻沒換,依舊揹同款草綠帆布袋,只是公文換成票券,脖上多了隻哨子,他終於不必風塵僕僕的每天趕路了。

交通車開始營運,生意非常好。賣菜的、買豬仔的、探親的、訪友的、拜年的、上學的,這些是老百姓;看電影的、休假的、公差的、歸營的、跑831的,這些是阿兵哥。尤其是年節或電影院換新片,車上坐的、站的,擠得水洩不通。島上地勢崎嶇,早期鋪設的雙軌車轍凹凸不平,每經彎道,簇擁的乘客左歪右倒,兩側欄杆喀搭喀搭爆響,像要折斷一樣。經過幾次顛簸顫動,大家前胸貼後背,汗水交融,臭氣相聞,所以極少見到年輕女性搭車。



王世才說,車掌沒座位,而是隨車站在車後鐵梯的最下階,兩手撐開緊抓左右欄杆,把自己圍成人肉鐵鍊。當他吹「嗶!」一短聲,前座的阿兵哥駕駛聽到了,表示開車;「嗶~~」長聲,表示停車。有一回冬天,北風颳得車蓬嘎嘎震動,那天滿載乘客,從牛角坡緩緩爬升,噴出幾陣黑煙後,過了軍醫院,車停,有人下車。王世才說,他跳下讓路,隨即「嗶∼」的短聲,示意駕駛開車,車子應聲下坡滑行,不知怎的,他沒來得及攀上鐵梯,急得一邊「嗶∼嗶∼嗶∼」吹哨子,一邊大喊「停車!停車!」風大駕駛聽不見,他在後面苦苦追趕……。

交通車每天六班,早上七點山隴廣場發車,終點站馬港,其中兩班延長駛到四維,兩班拐到仁愛村;全票2元,軍警跟學生票1元,王世才跟另一位車掌輪班,每天來回跑三趟。沒班時,他就坐在山隴廣場旁的菜園邊,看看挑水挑糞的農人,想想家人;看看進出掬水軒的軍人與學生,想想自己。他有時也會跟華明五金行老闆攀講,老闆姓李,跟「老蔡」菜館熟識,也是海保退役的「流亡人」。

王世才說,隨車賣票,有時會遇到年歲跟他爹娘相近的老人,感覺非常親切,他就不收車票;若遇督察臨檢,就將舊票根暗地傳給他們矇混。此事逐漸在老人間傳開,於是有老人家在站牌候車,一等兩、三個小時,非要等到他當班的車到,才肯搭上。那時津沙有位做麵線的依婆,肩挑竹籃,從澳口往上,爬一段又長又陡的土坡到雲台山,就為了搭上他跑班的車。王世才說,那時的人都很苦,掙錢不容易,2塊錢可以美美的吃頓飯。

時間飛快過去,王世才已經幹了六年車掌。有一天,他的車滿載乘客,經過雲台山往津沙村的路口,車子突然往儲水澳方向打滑,他聽到前座駕駛不斷大喊:「煞不住了!煞不住了!」王世才還來不及反應,車子已經翻落斜坡,一片哀叫哭號。王世才摔落山溝,顧不得傷痛,慌忙救人,附近兵營的軍人也趕來搶救。那次事故,20多名軍民受傷,一位黨部長官的孩子不幸罹難,王世才非常難過,非常悲傷!

車禍事件之後,王世才的家人叫他不要做了。他回想幾年跟車,大大小小經歷多次事故,幸而沒有釀災。幾經考慮,他決定回北竿,他不想再提心吊膽吃這碗飯。

三、食自家

回到北竿,王世才從陸上轉到海上,與同齡許多伙伴一樣,成為漁夫。他用跟車幾年掙得的錢,買了幾張鯧魚網,倂靠船東,每天出海捕撈。北竿漁船與南竿不同,南竿所有漁獲按比例由夥計均分,北竿卻是各管各的。經常可見,同船伙伴撈得上百斤漁獲,多得都拉不動了,自己的漁網空空,一尾都沒有。王世才說,可能不是漁家出身,他沒這個運氣,「沒乇艡!」兩年後,他把漁網賣了。

那時,北竿駐軍已經很多,塘岐周邊砲兵、步兵、汽車連有許多兵營。部隊構工、演習之後,一身臭汗,經常可見年輕軍人在溪邊、井旁洗澡,車燈掃過,他們慌忙的拿臉盆遮掩。馬祖冬天很冷,寒風從海上吹來,阿兵哥依然呼著寒氣全身哆嗦澆冷水。他想,開澡堂提供熱水應有賺頭。

二話不說,他與幼年玩伴后澳人秋官合夥,租了一戶瓦厝(先機場旁),在兒童遊樂場舊址打了一口水井,經營澡堂,店名:「龍山浴室」。那是塘岐也是北竿第一間民營浴室,也是繼車掌之後,王世才創生的另一個「第一」。

王世才說,為了燒熱水,他參考「艋寮」煠蝦米的漁灶,打造一座燒洗澡水的大灶。並特別去南竿福澳,請木工師傅箍了一個大號木桶(馬祖話:姆仔;非常巨大之意),安在大灶鐵鼎上,比人還高出半個頭。晚上沒生意,他跟秋官去水井挑水,每人十幾擔,注滿大木桶。白天拉風爐、燒煤炭,將木桶的冷水煮滾,他站在椅上,拿鋁桶從高處舀水,蒸氣高溫,一不小心就全身燙傷。洗一次澡2元,一桶熱水配一桶冷水。那時沒有浴缸,澡盆挪用漁家用來染網的木楻,兩桶水注入,剛好八分滿。

不久,許多人家見王世才賣水也能賺錢,有樣學樣,村頭村尾冒出好幾家浴室,大家爭搶生意;王世才的「龍山浴室」位置偏僻,漸漸競爭不過新街老街的後起之秀。秋官見生意不佳,首先求去;王世才撐了一陣,當機立斷,結束「龍山浴室」,他以多年在南竿闖蕩的經驗,想到另一行業。

民國57年前後,南竿首善山隴街上已經有電燈照明,有人甚至裝了電視;而北竿仍是一片漆黑,一般民眾夜間點洋油罐、蠟燭,商家以氣燈照明。王世才曾在南竿賺食,印象深刻,他特地往南竿,向開浴室也經營發電機的老村長陳豐年討教;問清一切細節,他劍及履及,搭船往台灣買回三台發電機,擺在復興老街一幢才頂讓的瓦房裡。不用說,這三台營業發電機是北竿首見,他無意間又創造了另一個「第一」。

三台發電機輪番發電,機器聲震耳欲聾,滿屋充斥柴油氣味。王世才說,機器不好伺候,夏天得防過熱,必須隨時澆水冷卻;冬天很難發動,板手猛搖半小時,才噗噗動起來。那時,中山路的國宅已有商店營業,王世才幫商家牽電,每晚供電4小時,每盞燈一個月收100元。

當發電機噗噗響起,以他家為中心,輻射出去的鄰近商店,燈光霎時逐一亮起,當時宵禁,燈光都以紅黑兩色的遮光布罩住,仍可從門隙與窗縫中透出細微的亮光,此時也是他最忙碌的時候。他繞行一圈供電範圍,查看哪家燈光不亮,哪家電燈忽明忽暗;他就摸黑檢查線路是否被風吹落,或被老鼠啃咬,經常被電的兩臂發麻。

這時王世才已經28歲,剛剛完成新婚大事,妻子是20歲的橋仔姑娘林玉妹。那個年代,北竿許多人家都有童養媳,男女17、8歲圓房的比比皆是,王世才拖到28歲憑媒妁之言成婚,除了因他自幼家貧,無錢訂親,也說明他開創新局,對事業成就的一心專注。



四、五金行

王世才新婚不久,妻子在自家擺撞球檯,貼補家用。剛好復興老街有家后澳人開的五金行結束營業,剩下一些鐵鍋、煤油爐要頂讓。王世才突然憶及,他在南竿山隴認識的「華明五金行」李老闆,約略知道一些經營規範與門道,便與妻子商量,頂下后澳人餘貨,移走撞球檯,開設五金行。他不識字,卻牢牢記得山隴「華明」的明豔招牌,以及堆積如山的貨樣。他將自己的五金行取名「華球」,隱隱藏著接續「華明」旺盛人氣的期望。

民國64年,北竿軍魂發電廠落成,開始全日供電。王世才使用了將近5年的發電機頓時成為廢鐵。但他並沒有因此閒著,穩定的電力供應,徹底改變小島的生活型態,包括電視、冰箱、電鍋、燈具…等電器用品,以及各類插座、開關大量進入家庭。王世才忙得不可開交,他一方面以多年牽電的經驗,幫客戶安裝電視魚骨天線;另一方面,忙著從台灣進口鍋盆碗瓢,塑料用品,衛浴設備…。幾乎每一班停泊在午沙的商船,都會載來大量「華球」的貨物。不僅如此,每隔一、兩個月,他都會親自到台灣批貨,皮包裡裝滿現金,在基隆買木材,到鶯歌批碗盤,住在和平島的小旅社,一批一批的讓商船運回北竿。

民國70年代,北竿駐軍約有一萬餘人,幾達居民的三倍。部隊如同家庭,一樣有日用五金的需求。在太太協助之下,「華球」生意蒸蒸日上,王世才又開了一間「裕興建材行」,貨量進出非常巨大。那時,民間車輛尚未開放,王世才每天都要早起,到汽車連排隊登記,申請軍卡車載貨;粥少僧多,一車難求,幾乎北竿所有商家都擁到這裡。

民間有車輛需求,政府機關也希望有專屬配車。為了儲備駕駛人才,北指部在為部隊新兵開設的駕駛訓練班,特別勻出三個名額,開放給鄉公所、警察所、與民間團體派員參訓。王世才嗅覺敏銳,把握機會,爭取成為第一期學員,培訓三個月,順利拿到貨車駕駛執照。不久,政委會開放民間申購車輛,他立即赴台購車,成立「北一貨運行」,最多時有三台貨車,幫自家載貨,也供其他商家租用。



當然,他拿的是北竿民間第一張(批)駕駛執照,開的是北竿第一間貨運行。

五、大哥大

最近幾年,馬祖空運、海運便捷許多,島嶼生態已與過去大不相同。大賣場、超市與便利商店愈開愈盛,傳統商號被擠壓得奄奄一息,「華球五金行」的生意也今非昔比。王世才仍然每天守著店面,裡裡外外收拾的光鮮亮麗。他說:「油漆、燈泡這些必需品,多少都還是有人來買。」

他現在擔任北竿「尚書公廟」的主任委員,年度盛會「擺暝祭」今年輪由他們主辦。坐落北竿機場對面的尚書公廟,是馬祖唯一主祀鎮海王陳文龍的宮廟。王世才說,民國83年,奉尚書公指示,將原來衛生所對面的舊廟,遷至熾坪現址重建。在信眾捐款捐地,以及國軍工兵協助之下,於民國86年完工。牌樓巍峨,宮殿造型的廟宇非常氣派堂皇。



建廟是大事,需要人助,也需神助。王世才說,有一次,廟方委託「馬富號」從大陸載運琉璃瓦等建材,當時,兩岸禁絕走私,軍方抓得很嚴。12月的馬祖很少起霧,當滿載建材的「馬富號」靠近北竿外海,卻突然升起一陣濃霧,壁山瞭望台根本看不到;「馬富號」熟門熟路,抓緊時間立刻駛入后澳海邊,什麼事也沒發生。琉璃瓦順利購回,卻發現島上沒有人懂得施工。這事被當時的指揮官知道了,部隊馬上專長調查,三天後從亮島調回一名士兵支援。

建廟期間,王世才經常往大陸找尋製作神像、乩轎、大門等的木雕技師,他看了許多家都不理想;後來打聽到一位翁姓師傅,發現他製作的神像,雕工精良,寶相莊嚴慈悲,王世才非常滿意。一問之下,原來翁師傅是曾任南竿保長、馬港翁成燦家族的後人。馬祖人幫馬祖事,這應該也是尚書公的旨意吧!

尚書公廟有一艘縮小版的王船–鎮海王號,與馬祖傳統「錨纜」一個樣式,擺在廳堂左後,這在馬祖廟宇中極為少見。這艘王船,做工精巧細緻,船舷兩側立了12名穿盔戴甲手執兵器的衛士,甲板有一座重檐式涼亭,船艙佈置成會客室,沙發、茶具、電視一應俱全。王世才說:「尚書公狀元出身,經常出巡探查民間疾苦,海島四周環海,出入當然要坐船!」



王世才笑瞇瞇地繼續說:「尚書公日理萬機,我們還幫他準備了大哥大呢!」

這是不是王世才創造的另一個第一?

歡迎您今年元宵「北竿擺暝祭」,來塘岐一探究竟!

(全文完)

#北竿故事集之十一
#北竿鄉公所重修鄉志暨北竿故事集編纂案
#感謝王世才先生接受訪談

【叫我第一名:王世才的斜槓人生】

塘岐街上的環球五金行,是一間50餘年的老店,老闆王世才先生,笑瞇瞇地,挺著厚厚的肚子,一會兒店裡招呼客人,一會兒到尚書公廟幫忙廟務,忙裡忙外,一頭是汗,很難看出已有78高齡。

環球五金行格局與眾不同,前...

劉宏文發佈於 2021年9月7日 星期二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
劉宏文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