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雨  溫度:18℃ AQI:62  風向:北 風力:11級 南竿雲高:20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20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歐陽柏燕

歐陽柏燕友善列印



張貼者
歐陽柏燕 
資深會員 

歐陽柏燕

來自 : 金門
註冊 : 2009-02-23
發表文章 : 1405
掌聲鼓勵 : 991

發表時間 : 2010-04-23 01:05:21
FORM: Logged


歐陽柏燕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歐陽柏燕 歐陽柏燕的個人首頁: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ouyangpy/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走出西塘古鎮地圖外 --閱讀人次 : 2967

一個江南水鄉古鎮──西塘,小橋流水之外,一股幽情綿綿釋出,一個生活著的千年古鎮,走進它的氛圍,個人的特質也被誘發出來,轉一個彎, 走出已成景點的範圍,卻有一段路帶給我更大的衝擊,帶出更特殊美好的感覺,那一段路就像一個回憶的視窗,讓人自然放鬆。它的吸引力不在於它有繽紛亮麗的商家店鋪或美味的地方小吃,而在於它沒什麼特色,只有真實平淡的生活。這是一段遊客不會特別走近的路段,它雖然銜接著西塘古鎮的小橋流水與廊檐,但沒有商家店面陪襯製造吸引力,遊客靠近它時便自動回轉,彷彿那已無路可走,連當地人也都漠視它的存在。

那一段路對我卻是一個特殊的歷程,它不但帶我和知友走進西塘,還讓我們不自禁的走出古鎮手繪地圖外,走進一個更幽深迷人的情境。

溫暖的陽光裡,我和知友沿著裏仁街一直往前走,走著走著,仿若走入另一個時空,走進另一個世界,一個真實的生活與質樸的意境;這一段路離古鎮手繪圖並不遠,但卻是熱鬧與安靜、鮮麗與灰暗的強烈對比;在這裡看見的盡是老人,少數幾個小孩點綴的聚在一起嬉玩,一個臉頰凍得紅通通、綁著小辮子的小女孩騎著一輛腳踏車來來回回閒晃,在窄路上與我們迎面時一點也不閃避,我們只能讓路給她。

坑坑洞洞的路面,磚塊、石塊雜亂堆放著,這是一段不被關注的古鎮手繪圖外的道路,原本該埋在地底的粗水管也堆放在路邊,幾個不同尺寸的保麗龍方形箱子種有各種蔬菜,缺角的塑膠花盆裡也有幾棵菜,沿著小橋、流水、河道,沿岸人家似乎一起接龍種菜,一片蔬菜地連接得十分綿長。利用河道邊有限的土地種植的蔬菜,綠油油的長得很好。

這條破碎的道路每隔不遠就杵立一根水泥石柱,一路接龍下去,石柱間綁著一條一條的鐵絲線,晾曬著家家戶戶的衣裳、褲、襪、被子、枕頭套,中間穿插著幾棵行道樹也綁著繩子,懸吊許多臘肉、香腸、魚乾,旁邊也晾曬著花花綠綠的衣物;一條路繼續往前走下去,出現一艘船屋,船上雜亂堆積著各種家當,我為它拍了幾張照片,那船屋生活的功能是具備了,但船已經擱淺、不出航了,船身上下斑駁不堪,幾張綠色的網子用竹竿插著,立在船身旁邊,應該也是船家討生活的工具之一;我的相機沿途拍下去,一群精神抖擻的鴨子入境,肥嘟嘟的,戲水玩得很開心,牠們才是最懂得利用河道過日子的人,一派優閒,讓天地供養他們。

低矮的木頭房子屋簷下坐著一排曬太陽的老人,以婦人居多。這場景讓我想起童年鄉居簡單質樸的日子。這裡已看不見商家的蹤影,但仍存在客棧、餐廳的招牌,其中一個木頭橫梁上寫著「清明上河面」,那小餐廳賣的是麵食。

路上不時有載貨的三輪車經過,當我們讓路給車子時,車主會好意的提醒說:「你們走錯了哪,商店是在另一頭啊」;有的則說:「這裡不好看呀,鄉下沒什麼好看的,你們走錯方向了!」;也有車主說:「這裡沒路了啦」。這時我們看見前方有一堆堆的廢土,而河道對岸的建築像似ㄧ座荒棄的工廠。

真正走到路的盡頭,它反而銜接上一條 「真正的路」那是沒有小橋、流水、迴廊的路,是塵土飛揚的汽車在走的路,我後來發現,走出西塘古鎮手繪圖外的巷弄,也都會銜接上一條被當地人稱作「沒有路」的道路,那時古鎮的氣味已被拋在身後,小橋、流水也遠了,難怪當地居民會說前面沒有路。 

當我用鏡頭去捕捉那些曬太陽的老人,我也走進自己的記憶深巷,包括走向這一條遠離商家的路,似也是冥冥中的ㄧ種牽引,之於人們鄉親土親的情誼,不論走到那兒感受都是一樣的。

知友的一位西塘友人說他原有機會到上海當律師的,但放棄了,因為捨不得離開家鄉,那情思我完全理解,只有完全融入西塘人文之美的人才會興生這樣的思維,那熱忱而質樸的西塘友人先幫我們定妥臨河的餐桌,趁天色尚未全暗時,帶我們走完尚未走過的古街地段,那彎彎曲曲的河道、拱橋、廊檐,在次初來到西塘的我眼裡都是一樣的,但美感經驗一點也不重複,每一座橋與廊檐都有其特色,讓人走出一番自己的風景。

人在西塘,感覺時間靜止了,心也是平靜的,我有時佇立在橋邊寫一點小筆記,更多時候是安靜的穿梭在橋上與廊檐,隨意瀏覽商家的貨品。

整個西塘古鎮,就像一幅水墨畫,散發出淡雅的氣味。一位上海友人知道我要到西塘,傳來簡訊說:「西塘是個美麗的古鎮,一定要晚上去遊船,特別美特別有感覺;我喜歡在西塘走走逛逛,午後閒坐在靠河的咖啡小屋,可以享有最寧靜的休閒生活。」我在西塘愜意的四處走動,沒有停下來喝一杯咖啡或茶,在閒適的漫步中,我心裡卻想把西塘看得更深一點、更透明一點,一個人用什麼角度來看西塘,選擇什麼樣的方式旅遊西塘,大致可看出這個人的特質以及他內心的需要,我沒問知友為何首次邀我出遊就選擇了西塘,因為每個人從這裡帶走的和留下的都不盡相同,每個人對西塘都有不一樣的解讀,也都有自己的情感投射,曾在西塘住過一段時間的知友,獨鍾西塘必然有他的特殊原因,也許他把家鄉的愛與西塘連結了,就像我不自禁的頻頻勾動起自己在金門的鄉居經驗一樣,那潛藏的記憶一但連結上眼前的腳印,所有的路便都走得十分綿密漫長,直趨人本最真摯純真的部分,我無需多問知友,也不必抒發個人情懷,我們很自然的沿著前路的方向一直往前走,把陌生與熟悉的土地連結在一起,把兩岸也連結在一起,我回頭去看擱淺在水道邊的一艘船,補拍了幾張照片,幾隻鴨子搖晃而過,路邊有一堆一堆曬成褐色的菜乾,那應該就是我喜歡的一道菜「油燉菜心」的原料;遠離上海懸空的格局,走進自然的生活裡,連味蕾也被充分誘發出最好的品嚐力,其中地方菜:醬爆螺絲、椒鹽旁皮魚、老鴨餛飩煲、清蒸白絲魚都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走過煙雨長廊,我和知友坐在臨河的階梯上曬太陽,臨河的住家家家戶戶都開餐廳和提供住宿,在既是景點又是居家的狀態中過自己的日子,他們的屋前掛著大大小小的臘肉、香腸、雞、鴨、魚乾,這些臘味被穿織的遊客擦來撞去的,不能怪廊檐窄小,而是年節期間旅遊的人潮實在太擁擠了。

當「西塘秤店」的招牌閃進我眼裡時,我的相機也開始記錄各式各樣的小店風姿,這些店都小小的,遷就著原來房子的格局經營生意,有賣芡實糕、粉蒸肉的店,也有服飾店、藝品店、專賣繡花鞋的店等,轉角的空地上則擺著傳統的炭烤配備,食物一串串鋪陳著,木炭則發出嗤嗤的燃燒聲,這裡的商家習慣以客棧、人家、樓、弄、姓氏等作為名號來做生意。

我在一家小店門上看見一副對聯寫著「不負如來不負卿,不許斷腸不孤眠」。店內懸吊著各式各樣的小字條。諸如:「每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等,讓人讀了會心一笑。

在隨手筆記西塘時,我也被誘發去理解更多它的特色:「當地居民不富不貧,自食其力,是一個只求平安的社會群體。他們生活在小城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心態平和,生活節奏緩慢,對生存環境、對居住條件不強求……民居的規模、形態、風格、節奏以及居住理念偏向中小規模,不講究雕飾,簡潔實用,不願張揚,隨遇而安……」。 

西塘的居民自在的在觀光景點上過自己的日子,你看得見他們在洗衣服、補魚網、烘青豆、或是切芡實糕,同時被攤開在太陽底下曝曬的,除了衣服、被子之外,還有許多臘味,我看見一隻鴨子被從肚腹剖開,背面相連的平攤成更大的體積,鴨脖子上綁著一條繩子,懸吊在竹竿交織成的棚架上曝曬,鴨子旁邊懸吊著幾塊臘肉、幾隻魚,這些綜合臘味的旁邊也懸吊著衣服、褲子、襪子,它們都自然坦露著接收陽光的愛撫,西塘的居民十分習慣直接袒露生活的面相,就連花壇上修剪得整整齊齊的造型矮樹叢,居民們也是直接把花花綠綠的衣裳、褲子披在上面曬,所有的遊客都像一個闖入者一樣,直接走進居民的生活裡,但不會有人介意,因為這就是西塘的生活模式,簡單、直接、帶著無需遮掩什麼的坦蕩,也不特別裝飾或形塑自己。

我們在西塘留宿的白色小樓,是一棟極簡單的二層樓水泥建築,像一個粗胚的模型,通體簡單的粉刷成白色,但因為是完全獨立的單間小小的房子格局,所以顯得別具風味,知友才看一眼便決定留宿,小樓房內的屋頂有橘色的小花,床邊是一朵朵彩色的太陽花,雖然是極簡單的構圖,倒也顯出溫馨的氣味,它的屋頂上架設有太陽能,樓下的小院子從一棵樹幹上拉出一條鐵絲線,另一頭綁在窗戶上,曬著許多白被單。

但小樓裡除了暖氣,什麼配備都沒有,洗完澡才發現沒毛巾,只能站在暖氣口烘乾身體;夜裡口渴時才發現連個水壺都沒有,只好喝自來水;但暖氣是溫暖的,人心更是溫暖,小樓在我心頭留下了難以忘懷的ㄧ夜溫情。包括我用相機捕捉的牆面上的幾朵小花,它們也笑得十分燦爛,從未在流逝的時光裡凋萎。

我幫知友拍了他站在樓梯上俯視遠方的照片,也拍了他仰望天空的畫面,那棟樓在我鏡頭下有點遺世獨立的味道,特別是黃昏時從樓下朝上仰拍,知友淺淺的背影呼應著灰暗的天空,更顯出四周寂靜的美感。

小樓底下有一大塊石頭的洗衣板,我離開時看到一位婦女正在洗衣服,她用肥皂、洗衣刷非常仔細的刷洗,從衣領、袖口、層次分明的刷洗,一個單純而簡單的勞動世界,在西塘的陽光下處處可見。

當我們椅著橋頭曬太陽時,江面上搖來一葉小舢舨,有幾隻鸕鶿伸長脖子站著,後來又搖來兩葉舢舨,有更多隻鸕鶿站在舢舨上,我數了數,有十二隻之多,牠們很快成為遊客拍照的焦點,似乎每一個到西塘的人都會猛拍照片,我也記錄了許多,而且是在不同的時間繼續拍同一個景點或是録像,它們夜裡和白晝是完全不一樣的風貌,其中最明顯的是酒吧街。夜裡的酒吧街像一位盛裝嫵媚的美女,白晝則恢復成村姑模樣,不仔細對照還真的看不出來呢。

人在西塘,生活步調變得十分舒緩,還原一種健康的漫活形式。人們既要躍進向前,又想保有自在的生活,西塘變成都會人的視窗,像一面鏡子映照過去也映照未來,每次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就會在腦海裡流轉一遍西塘印象,告訴自己在離上海不遠的地方,有一些人正過著真實的生活,只要我放下手邊的事,就可以融入他們,而這些想像與寄託,真的安撫了我許多困頓的時刻。

對我而言,西塘是一個充滿人文特色的寶匣,在不適應上海的假、大、空,不想浸泡在虛飾與浮華的氣味中時,我都會調出西塘的照片,逐一閱覽,當時拍下的每一張照片,都幫我留住婉約的時光,當我在抒寫時,那從畫面流洩而出的情韻,有時因觸動回憶太深而讓我不自禁的流下眼淚,但我心裡是坦然而舒暢的,因為遠離家鄉、負笈遠方必然得同時承擔一些複雜的生命律動,包括視野的拓展、不同角色身分的扮演,都會帶來一些壓力,但這些都是認真生活的選擇,是沒有人催逼而自然衍生的成長歷練,就像西塘古老的建築,它們一直都真實的存在著,不做任何標榜與自我宣揚,當這真實而簡樸的存在持續到被眾人看見與肯定時,它的價值也就屹立不搖了。

人在西塘,不管是站在觀察的角度或是直接體驗古鎮的一切,許多動人的畫面都會告訴你真實生活的道理,特別是那些一心追逐成功,終日奔忙的上海人,因為自詡聰明、過度標榜菁英使命感,導致過度自我膨脹,以致情緒頻頻失控的人,或是過激反應造成脫離人本自在的生活,變得與人難以和諧相處的人,都應該暫時放下一切,到西塘走一走,或可拋掉一些焦慮,重新找回清新的自己。

知友和我站在橋上眺望著遠遠近近、層層疊疊的瓦片屋頂,除了曬衣裳,肉乾、魚乾,居民們的棉被也曬上了橋,我站在拱形橋面上和兩條曬得熱烘烘的棉被合影留戀,一條是粉色碎花、一條是藍色和橘色小花拼成的格子樣花色,因為充分吸收陽光,棉被摸起來暖烘烘、喜洋洋的,我全身也曬得暖呼呼的,這是來上海後第一次領略到由裏到外的溫暖,無私的太陽,似乎更鍾愛西塘這地方,因為這裡的生活都攤在陽光底下,人們的心思也是坦坦蕩蕩的。

暮色漸濃,晚風吹起時,小橋流水搭配著紅燈籠,一盞一盞亮起來,一艘一艘的烏篷船和舢舨也美極了,不管是商家招牌、客棧名號、賣酒賣茶的小店,從瓦片斜屋頂垂下來的一盞一盞的紅燈籠,散發出迷人的浪漫風情。

稍早還有陽光的時候,那些載客遊河、敲鑼打鼓舉行婚禮儀式表演、水榭樓台歌唱古調的畫面,和乘坐烏篷船的遊客身上所穿的橘色救生衣相映成趣,不管河水有多深,舢舨搖盪的情韻有多長,臥龍橋、望仙橋、安境橋、環秀橋、胥塘橋、安秀橋、永寧橋等一一隨流水晃過,包括鈕扣博物館、瓦當陳列館、根雕藝術館等也隨流水晃過。遊客自身也變成風景的一部分,進入一幅寧靜優雅的風景畫中。

「西塘是大陸平民文化的最後視窗」這動人的形容是真確的,所以「保護為主,適當開發」成了當地重要的政策。 

因為臨河建屋,而後有臨街的商家,以廊棚相連,迤邐綿延不絕,這些沿河的長廊形成西塘的獨特建築風格,也充滿了生活的智慧,值得細細品嘗。

當我回顧照片檔案,那些從鏡頭望出去的天空,映現著西塘的人文底蘊,整體感覺是含蓄而不張揚的,包括西塘的每一戶商家,格調也是如此,不像都會縱欲追求商機的豪華招遙。

當我和知友走在高低錯落的的街廊,陽光斜射投照在我們身上,廊簷下的我們不時都要與旁邊的遊客產生輕微的碰觸,但誰也不介意,因為這裡是西塘。而我們最珍惜的仍是坐在臨河的階梯上曬太陽的感覺,還有我幫一畦一畦的翠綠青菜拍特寫的畫面,當我攤開一張西塘古鎮手繪地圖,許多美好的記憶瞬間流洩而出,它們輝映著我在橋頭抒寫的一本灰色筆記,那自然而落實的生活,是我在上海最美麗的一頁紀錄。
��������������
歡迎光臨──【歐陽柏燕詩文隧道】
網址: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ouyangpy/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