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19℃ AQI:45  風向:北 風力:9級 南竿雲高:120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150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討論與交流 » 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友善列印



張貼者
admin 
站長 

admin

來自 : 馬祖
註冊 : 2003-12-12
發表文章 : 36966
掌聲鼓勵 : 34093

發表時間 : 2014-02-02 04:23:02
FORM: Logged


admin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admin admin的個人首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tsu.idv.tw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散文小品] 墨色/作者:謝昭華 --閱讀人次 : 1441


圖:董陽孜老師書法作品:墨韻無邊 封面

  少英老師來天堂鳥找我時,我正與攝影家定原用晚餐。

  定原正應邀在馬祖歷史文物館展覽廳展出他的「淡漠」攝影展,這是他繼清華大學、中山堂之後的第三場展出。雖然風格大相逕庭,定原的作品仍使我聯想到美國攝影家安瑟亞當斯的的巨幅寫實大山水作品。美國文化評論家蘇珊宋坦在她的攝影專著「論攝影」中開宗明義就說:「照片在教我們新的視覺準則的同時,也改變並擴大我們對什麼才值得看和我們有權利去看什麼的觀念。照片是一種觀看的語法,更重要的,是一種觀看的倫理學。」定原的黑白照片去掉了先前作品的色彩透明感,更顯得深沈。由黑至白層次分明的色調一如潑墨山水,他以現代科技詮釋了所謂墨分五色的傳統美學。2001年他應邀來馬祖駐村創作並與此結緣,在馬祖星羅棋佈的島群上巡遊月餘,出版了一本攝影集「47瞬間」。之後,去了北京電影學院讀攝影。

  少英老師則是由文化局的同仁陪同而來,甫坐定,便開門見山說明來意。陽孜先生想將她的誠字雕塑移師馬祖,並舉行「追魂」音樂會,以雕塑、音樂與詩歌跨媒介的方式呈現她的想法,因此少英老師希望我可以提供一兩首詩以便於音樂會時朗誦之用。由於身邊並無出版的詩集,便隨手拿起餐桌上的手機,在自己的部落格裡找了一首詩來討論。這時方知現代科技的方便之處,完全實現了隨身圖書館的夢想。少英老師看畢,就相約餐後到我的辦公室一敘。我在書架上取出詩集「夢蜻蜓」時想起了曾發表在中外文學上的「墨色狂想」一詩,便翻出討論。老師讀畢顯現不可置信的神情:「這真是你在十多年前寫的作品嗎?真是天意!」

  其實我對陽孜先生的書法仰慕已久,在大學時期便在台北的畫廊看過先生的作品,對其打破陳規,將書法提昇到平面造形藝術的表現方法深感震撼。之後不但收藏了先生的書法出版作品,也描摹了先生的行草「幻其白,守其黑」六字於值班室小書間的牆上以惕勵自己。從小我因作業練習而喜歡上書法,至今尤甚。古代書家中我鍾情東晉王羲之與明代董其昌二家,他們的作品線條嫵媚,丰姿綽約,與陽孜先生的風格相異甚遠。

  去年七月先生造訪馬祖時我無緣相見,只在馬祖日報上見到老師參訪馬祖故事館的零星消息,並覺得記者未深入報導先生的書法創作有點可惜。此番先生見我,闢頭就說她希望馬祖保留誠實之島的傳統美德。見先生直率,也深知先生的憂慮,我惶恐不敢多言。但許多事有其盤根錯節的前因後果,並非如有些媒體斷章取義的片面報導,以致非黑即白地遮蔽了事件原來的面目,而島嶼鄉人質樸的本性一如往常,至今並無改變。先生的直率也反映在她的處事上,此次來馬祖舉辦「誠」字雕塑展,不但她自己自掏腰包辦展,由少英老師負責總監與原創音樂,其過程自籌備開始便困難重重。少英老師為了尋得真正發自這塊土地的聲音,不辭辛勞遍遊四鄉五島,冀望在庶民生活的日常聲音裡發展出此次演出的原創音樂主旋律,令我見識到這位金曲獎得主的堅毅精神,實在令人感佩。在音樂會文稿定稿之際,聽說鄉人反映農曆七月期間用「追魂」二字恐引起鄉民疑慮,陽孜先生從善如流將音樂會改名為「心弦」。之後,我從少英老師處得知,前年在台北誠品書店舉辦追魂音樂會時,誠品書店管理階層也希望先生改名,但先生不為所動,堅持用「追魂」二字。兩相比較,更覺得陽孜先生在踏過島嶼這片土地之後,樸實的庶民真的感動了先生的心了。

  記得往昔戒嚴期間,除了書法課的習作與國語文競賽之外,會用到書法之時多為節日的學校裡舉辦的壁報比賽期間。各班級的文藝青少年在約莫三百乘以一百五十公分見寬的木板上爭奇鬥艷,各顯巧思。尤其是雙十國慶、國父誕辰紀念與老總統生日,舉國歡騰或追思,便以舉辦壁報比賽祝賀。但是華誕與誕辰一字之差,色調完全相異。不只是在刊頭臨摹中山先生與老蔣總統的名言佳句並以書法呈現,內文亦需以工整小楷書寫。每每在華麗風格引領風騷數年之後,又回歸整潔質樸的面貌。尤其漢隸字體工整且平日較少見於日常書寫,便顯得令人驚豔而蔚為一時風潮。班上四、五位被老師挑選出的同班同學便更有了革命情感,在兩週內挑燈夜戰完成大家期盼的作品。如今中小學教學課程已排除書法練習,令人憂慮。值此中文在世界上的地未與日俱增的年代,青少年若失去了欣賞文字美感的引導教學,在文學藝術傳統的認知方面將是一大缺失。

  大學校園裡由於標榜知識份子的獨立思考,此類活動少見,便也疏於書法練習。偶然的機緣,在平時假日常去的畫廊裡見到陽孜先生的書法作品個展,令我頓時瞠目以對,不知這些字是如何寫出來的,完全打破腦海中對書法藝術既定的思惟框架,使我陷入焦慮不安的窘境。依照西方平面藝術的走向,書法脫離工整的排列與原始的字型之後,必然走向抽象與無意義的點與線。之後,必然是空無的大破壞,將古典書法藝術的結構徹底支解推翻。果不其然,近年來,從林懷民先生的舞劇「九歌」用陽孜先生的題字以多媒體放大在舞台上開始,先生的字在舞台設計的裁剪之下已失去字義,逐漸成為純粹的抽象符號了。也就是說,這些原來的漢字經解構後可以視為阿拉伯文、希伯萊文、楔形文或是世上任何一種可以用毛筆書寫的文字。

  此次展出先生的「誠」字雕塑更將漢文字立體化,成為可以在空間佈展的藝術作品。這其中,先生所推動的「新誠實運動」則顯示,即使藝術創作不停地創新,先生卻仍保有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與移風易俗的使命感,這又與西方激越的個人主義氣息相異。可見得身為一位動見觀瞻的藝術家,先生有為有守,自有其匡時濟世的入世一面。而那一幅幅如同潑墨山水般的書法作品,在酣暢淋漓且層次分明的墨色裡,正高唱著一首首墨點與線條的生命之歌。

(按:文章經作者謝昭華同意後轉貼)

原文出處:
http://mypaper.pchome.com.tw/tse0125/post/1326869725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
~站長Line ID:0932354724  ~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