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晴時多雲 溫度:22℃ AQI:  風向:北 風力:8級 南竿雲高: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討論與交流 » 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友善列印



張貼者
ICQ 
網管 

ICQ

來自 : 板橋
註冊 : 2004-01-16
發表文章 : 5074
掌聲鼓勵 : 6594

發表時間 : 2011-12-30 04:51:10
FORM: Logged


ICQ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ICQ ICQ的個人首頁: http://blog.xuite.net/matsunews/blog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揹起背包 準備出發-中時電子報 --閱讀人次 : 1521

2011-12-30 00:59 中國時報

【作者:蔣勳】

  台灣的少年,應該可以這樣在島嶼上四處流浪,習慣在孤獨裡跟自己對話吧。坐在路邊,坐在小火車站,看午睡流口水的黃狗,聽夏日午後一樹蟬聲,廟口有打瞌睡的獨眼老人,欖仁樹大片葉子墜落,風吹過,像屋角貓伸懶腰的一聲嘆息,遠遠有油炸紅蔥頭的酥香的氣味,一陣一陣,在板上剁碎肉的「哆──哆──」。如果風裡是一陣一陣濃鹹香郁的醬味,我大概知道到了西螺。如果風裡是一陣一陣剛採收的辛烈的蒜味,我大概知道是在雲林莿桐。我用嗅覺記憶我的故鄉。

  一九五○年,三歲的時候,父母帶我在馬祖白犬島照相館拍了一張照片,用來申請進台灣的入境證。

  在拍攝那張照片之前,我的人生完全空白,沒有絲毫一點記憶。

  一九五一年隨母親在基隆上岸,踏上生命中宿命的島嶼,開始了此後成長成少年的歲月。

  少年的記憶都是台灣

  這個少年,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常談起故鄉福建,母親常談起她的故鄉西安。父母都有他們的鄉愁,然而,少年自己,全部的記憶都是台灣。

  最早落腳的地方是松江路,在遠房叔公的公家宿舍,母親帶著五個孩子,打地舖,窩居在一間小小屋子裡,鼻腔裡有許多小孩球鞋穿久了的濕臭鬱悶的氣味。然而院子裡夏天夜晚的扶桑花和一些蕨類野草,釋放出清新混合著辛辣香甜的芬芳,我常常深深吸一口氣,像是要把一個季節花草的香都吸到肺裡去。

  父親晚一年到台灣,我們搬出叔公宿舍,在當時的中正路和建國北路交叉口鐵道邊租賃了一間日式木造的小房子。

  我開始有很清晰的記憶了,火車定時駛過的空咚空咚的聲音,氣笛長長的嗚嗚的聲音。隔壁吳家鄰居小女孩在門口洗澡時的裸體,水晶肥皂的泡泡和她身體的氣息。(她不時會跑來我家,沒有原因地坐在我旁邊很久。)

  小我四歲的弟弟不斷哭泣抽咽的聲音,直到母親回來,一手解開衣襟給她餵奶,一手打開報紙裹的溫熱饅頭,遞了一個給我。

  (我記憶著一種飢餓,肚腹裡空空的慌張,那也是襁褓中弟弟死命哭叫的原因嗎?)

  兩年以後我讀了中正國小,是不足歲的入學生。

  再過一年,賦閒兩年的父親找到糧食局的工作,可以配給到一棟在大龍峒的宿舍。

  母親帶我坐二號公車,在最後一站「大龍峒」下車。

  車站緊靠孔子廟南面的紅牆,孔廟西側是屋頂有許多彩瓷裝飾的保安宮。

  保安宮前有一大水池,水池四周許多垂鬚的大榕樹。那天,我跟母親走過,池邊聚集一群人,我鑽進人群看,是一具淹死的屍體,用草蓆蓋著,一個和我同樣大小的孩子,用石頭丟擲屍體裸露在草蓆外的腳。

  母親走過保安宮,在保生大帝神龕前合十拜拜。

  大龍峒的家

  穿過保安宮西側的窄巷,一畦一畦的菜田、稻田,遠遠看到一排新蓋好的黑瓦平房,母親說:「這就是家了。」

  重慶北路三段二九五巷二十一弄二號,那幾個數字,好像成為少年時記憶裡的密碼。我的腦海裡常常閃過這幾個數字,記憶的盒子就打開了。一直到我二十五歲,第一次離開島嶼,去了巴黎,我持續只用了這一個密碼。

  《少年台灣》是我許多揮之不去的青少年歲月的記憶,這裡面的人物很少是知識分子,他們在島嶼各個角落的底層生活著,嘉義月眉、笨港,雲林古坑,台東南王,南投集集,高雄彌陀、梓官,花蓮鹽寮,澎湖望安,蘭嶼野銀,金門水頭,馬祖芹壁──

  一九九九,五十年來島嶼第一次政黨輪替之前,好像有一種莫名的盼望,我開始寫《少年台灣》。

  二○○○,政黨輪替之後沒有多久,《少年台灣》停筆了,一停就是六年。

  (為什麼停了六年?我在疑惑什麼嗎?那些生活在島嶼各個角落的人物沮喪失落了什麼嗎?)

  六年後,《少年台灣》重新開始,《少年台灣》應該有比「政黨輪替」更重要的事吧。

  島嶼上習慣談論政治,我聽多了,常常悄悄離開那些喧囂的聲音,揹起背包,搖晃去一個安靜小鎮或村落,去看一看島嶼上沉默生活著不善談論政治的一些人。

  追問身體最初的記憶

  那一段時間,在台北、高雄、台中,這些大都會,初見到一個人,我習慣問:你從哪裡來?

  那個人如果說是「高雄」,我會追問,高雄哪裡?旗津?鹽埕?燕巢?岡山?路竹?鼓山?六龜?

  那個人如果說:「台北」,我會追問:台北哪裡?萬華?三張犁?芝山?廈門街?永康街?汐止?大稻埕?木柵?

  我想追問的是身體裡最初的記憶嗎?小小的地方,有氣味,有色彩,有聲音,還沒有大到像「台北」、「台中」、「高雄」那麼抽象或空洞,還有很具體的人的踏實生活──生活還沒有只剩下一堆吵鬧空洞囂張的語言。

  為一個奇特沒有聽過的地名出發吧,揹起背包,隨意坐車,搖晃去ㄧ個沒有去過的地方。

  台灣的少年,應該可以這樣在島嶼上四處流浪,習慣在孤獨裡跟自己對話吧。

  坐在路邊,坐在小火車站,看午睡流口水的黃狗,聽夏日午後一樹蟬聲,廟口有打瞌睡的獨眼老人,欖仁樹大片葉子墜落,風吹過,像屋角貓伸懶腰的一聲嘆息,遠遠有油炸紅蔥頭的酥香的氣味,一陣一陣,在板上剁碎肉的「哆──哆──」。

  如果風裡是一陣一陣濃鹹香郁的醬味,我大概知道到了西螺。如果風裡是一陣一陣剛採收的辛烈的蒜味,我大概知道是在雲林莿桐。

  我用嗅覺記憶我的故鄉

  這幾年我住在八里,南邊是「龍形」,北邊是「米倉」,「龍形」是因為觀音山在這裡像龍轉了一個彎,「米倉」是山腳下一塊小小的河岸腹地,有稻米堆積。

  我不為什麼,寫了《少年台灣》,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裡人的記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這麼真實,這麼具體,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島嶼天長地久,沒有人可以使我沮喪或失落。

  這不是一本閱讀的書,這本書闔起來,就可以揹起背包,準備出發了。

  你,當然就是書中的「少年」。

(本文為作者新書「少年台灣」的自序,聯合文學出版)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歡迎大家來我的部落格逛逛http://blog.xuite.net/matsunews/blog 手機:0912801675 永續經營觀光 口碑才是王道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