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大浦和福正-該有什麼樣的面貌,留給歲月著墨? --閱讀人次 : 3161
王建華 wrote:
對於朱小姐的觀感 深表認同,也數次在馬資網表述過個人的看法,但是好像在狗吠火車
大浦福正該有什麼樣的面貌 該留給歲月著墨,但是不當的閩東聚落保存條例 不當的補助與規範
與鬆散的驗收機制,讓大浦福正 一路走來 原味盡失
有心的營造人員,會遵循原來的工法 作修復或重建,無心的公司,建材不對, 工法不對,
讓大浦福正,逐漸失真 ..
尤有甚者 一但驗收通過 木窗木門改成鋁門窗 還真讓人啼笑皆非,到底
補助條例問題出在哪裡 ?遲至今日,也不見政府,民意機關認真檢討...
政治人物,更因為選票壓力,廟埕擴建,廣場鋪設,不該砍的砍,不該貼的貼,路燈一盞盞的加,不該有的護坡,圍牆恣意的加在原本樸拙的小村莊,錢, 真的要這樣花嗎?我不禁茫然了...............
拜託 不要再 毀了聚落 毀了馬祖最值得推銷的賣點了



上列圖片來源/連江縣政府觀光局(Louisch攝影)-福正沙灘

花間草堂論世事.水岸雲樓讀文章∼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觀光學上有一個「自我毀滅」的理論(self-destruct theory)。意思是說:一個景點本來沒沒無聞,當地居民有心發展旅遊觀光業,也戮力經營,但為了迎合觀光人潮,無限制的除舊佈新,環境因此受到破壞,遊客就會遞減,如果不自覺,最終將門可羅雀,景點生命也隨之結束。海域廣闊、星羅棋佈的馬祖列島,近年來諸多華而不實、漠視生態保育的開發建設,漸漸取代了質樸的原始風貌與人文景觀,更模糊了馬祖原有的特殊地位及角色,這一切似乎就在印證「自我毀滅」理論。
坦白說,陸續開發的新觀光景點常讓我有失落感,朋友取笑說,每次帶隊返鄉旅遊好像在做田野調查,甚至像縣政考察。總是帶大夥兒去冷清的西坵村或偏僻的夫人村等『非景點』健行喝咖啡,或廢棄的碉堡、防空洞拍寫真兼鋤草,甚至在星空下夜行軍到海邊吹風打水仗,人潮最愛的觀光景點則如蜻蜓點水。其實,心情確是如此。每一次來去馬祖,總是不停地用鏡頭記錄島嶼上的一切,深恐一個不留神,今日容顏已非昨日,馬祖風情如消失在地平線外的香格里拉,從記憶中淡去。
馬祖隨著駐軍減少,發展觀光已是不得不的選擇。小而美的馬祖只要用心經營,懂得差異化、精緻化,即便是一方蕞爾小島,也能在競爭激烈的旅遊市場上勝出。比起複製台灣味,失去原汁原味的馬祖,實在需要回頭尋找一種「古老」的力量。
(原文刊載於馬祖通訊雙週刊132期)

花間草堂論世事.水岸雲樓讀文章∼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