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連江王氏祠堂落成,王偉中與周瑞國受訪--福州晚報 --閱讀人次 : 3637 連江王氏祠堂落成,千余王氏宗親同慶--福州晚報(2013-01-10)
http://fz.wenming.cn/mlrc/whsd/201301/t20130110_484873.html
外公的故鄉連江安凱鄉高塘村,王氏祠堂落成。
王金平院長致賀「祖澤福邑」牌匾;二舅王偉中及周瑞國鄉長代表親族前往致賀並接受採訪。
(以下報載全文)
地处连江县黄岐半岛中部的安凯乡,与马祖列岛隔海相望。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行驶,只见高塘村一座清代风格的建筑在水泥民房的包围中显得气势宏伟。昨天,村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海峡两岸“开闽王”王审知的裔孙千人同庆王氏祠堂落成。
两岸王氏宗亲共建宗祠
王氏祠堂建在王氏祖厅的宅基地上,占地1000多平方米。祠堂前后两进,天井回廊,雕梁画柱,重檐翘角,具有鲜明的清代建筑风格。
“这是两岸王氏宗亲共同出资,经过长期筹划,耗时将近一年建成的。”王氏一位宗长指着高悬在祠堂正厅梁上的一面匾额说,台湾知名人士王金平在两个多月前写下“祖泽福邑”四个大字,当成王氏祠堂落成的贺礼。
说起王姓源流,要追溯到周朝。周灵王在位时,太子晋因直谏,被贬山西太原,当地人见是王族,称作王家,后延用成姓,其后代多聚居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形成琅琊王、太原王两大王姓望族。闽王王审知就是琅琊王之后。
据史载,生于唐末的王审知入闽任节度使后,大力发展农业、文教、商业和外贸,福建出现“时和年丰,家给人足”,“千家灯火读书夜,万亩桑麻商旅途”的升平景象。他被八闽人民尊崇为“开闽王”、“八闽人祖”。王审知养有十二子,历经千年繁衍,其后裔遍布各地,尤以闽台两地最多。
海峡那边是故乡
连江高塘王氏的一世祖王超仕、王国仕是王审知的三十八世裔孙,兄弟二人自清康熙年间由福州下渡避祸迁徙至高塘,至今已有300多年。一些王氏子孙到海对岸的马祖列岛讨生活,进而分散在台湾地区。
王伟中的父亲于1948年从高塘到了马祖。“小时候,父亲告诉我,‘木有本水有源,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对岸。’”王伟中回忆,“那时,父亲只能从海上向渔民探听亲人的消息。当父亲得知他的两个兄弟遭遇海难,恨自己无法回乡,伤心痛哭”。
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有了来往,王伟中的父亲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乡探亲。在父亲的影响下,王伟中经常写信与高塘的宗亲联系。至今,他每逢出差经过福州,都要到村里探望。王伟中说,就像当年他的父亲一样,他也经常对孩子讲起往事,并在暑期带孩子回乡,把这份血脉亲情传递下去。
“闽王信仰”连接乡谊亲情
如今,从黄岐到马祖坐船只需25分钟,从马祖到台北也不过45分钟时间。便利的交通条件使两地宗亲交流升温。台湾的王氏宗亲每次返乡探亲,都会用相机记录下故乡变化的点点滴滴,带回台湾与当地的宗亲分享。
据了解,王审知执政治闽29年,主张“宁做开门节度使,不做关门天子”。据文史资料记载,“他处犹干戈扰攘,而闽不知兵者亘二十九年”,这就是王审知治闽的政绩。王审知在台湾亦被尊为“闽台王”,可见两岸王氏宗亲心中有着深厚的文化认同。
“溯宗追源、饮水思源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两岸同宗同源,文化和血缘是割不断的。”王伟中表示,王氏祠堂的落成将增加两岸对同根同土的认同,“闽王信仰”成了连接两岸同胞乡谊、亲情的桥梁和纽带。随着海峡两岸交流越来越频繁,两岸的王氏宗亲联系也会越来越密切。

连江王氏祠堂落成(來源:福州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