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20℃ AQI:49  風向:北 風力:8級 南竿雲高:200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人物采風

人物采風友善列印



張貼者
林淑萍 
中階會員 


註冊 : 2015-11-11
發表文章 : 10
掌聲鼓勵 : 104

發表時間 : 2019-08-13 19:08:02
FORM: Logged


林淑萍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林淑萍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實踐—陳貴忠 --閱讀人次 : 1700

 每一次回馬祖老家探親,像是一個染了毒癮的無可救藥,一定「得」去芹壁村走走,只要一到芹壁村,我就會想到陳貴忠。跟陳貴忠認識是因為我們合作了第二屆芹壁村 「藝術家進駐」的活動與北竿后沃村「閩東閒情」社區老房的建置,不可思議的是這些記憶,都已經是快要25年前的陳年往事了。所以,這25年的走過,從年輕時的文青爛漫,到今年騎著摩托車帶兒子去買麵包的幸福實在,歲月在我的身上注入了一股實際的力量與不歌功頌德的自在。因為這個實際與不歌功頌德的自在,讓我要寫陳貴忠的故事。

 因為陳貴忠之前政治人物的背景,我一直猶豫要不要寫他的故事,擔心報導他的文章,變成功頌德,幫忙抬轎造勢的多心猜測。年前,他卸下了議員的職務,時機到了,希望在去除一些政治的雜音後,大家能看見真實、沒有政治光環的陳貴忠:一個為馬祖用心付出與實踐的點子王。


陳貴忠當選縣議員,北竿鄉親前往服務處祝賀。

芹壁村的藝術家進駐

 「寫滿青苔的石階小徑、人煙寂寥的傍晚幕垂、破落斑駁的石頭屋壁、泠冽北風的刺骨風寒」這是不到20年前芹壁村的寫照。還記得,在我還在坂里國小教書的日子,有一對雙胞胎學生住在芹壁村。在我要去做家訪時,小朋友跟我說,「老師,到芹壁村,妳只要找到有冒煙的房子,那就是我們家了,全部其他的房子都沒人住了,所以不會煮飯冒煙。我們芹壁村,人都搬光光了。」

 「只要一到芹壁村,我就會想到陳貴忠」,想說,如果沒有他在民國86年,拚著一股傻勁,跟當時的縣議員曹以雄與地方上有心人士啟動了「藝術家進駐」的活動,馬祖今天,會不會有芹壁村閩東建築的聞名。如果沒有芹壁村的閩東建築的初期帶動觀光,不知道會不會有馬祖今天觀光的盛況。不過,這些所有的「會不會」都是臆測,歷史都有一些自己的安排,但是最實在的是:芹壁村已經成為了一個有故事的地方,不只是對觀光客,更重要的是對馬祖的鄉親。

 說到藝術家進駐的故事,陳貴忠說想法的起源,是在1997年的年輕與簡單。

 1997年的當時,整個台灣籠罩在「聚落保存」概念的流行時髦,當然這一股風也吹到了馬祖。要做聚落保存,首先要知道「聚落保存」是什麼東西、然後要知道怎麼做,所以當然要西進取經。於是,在當時的縣長劉立群大力支持下,他與當時的縣府主任秘書林星寶與議員曹以雄,拿到了文建會的補助,跟台灣的建築師學者們(徐裕健與喻肇青等等)組了一個日本聚落保存觀摩團,就聲勢浩蕩地遠赴日本取經、考察社區營照的概念。他說當時30 幾歲的他,很憨也很簡單,在那近10天的考察行程中,看著日本社區經營的精緻樸實,他被眼前一幕一幕的經典,震懾到。他說:「我帶了15卷底片(當時的一卷底片應該是可以拍36張相片)去,想說應該夠了,結果15卷的底片不到幾天一下就拍光了。之後,我就勤做筆記,急得拼命想要把眼前看見的都學下來,帶回了許多日本聚落保存的資料,希望可以好好地回馬祖開始做事,推廣聚落保存的理念與重要性。」他說那一次考察的經驗,就像是被老和尚打一個悶棍般地就開竅了,想說:「我可以好好地來做芹壁村!」

 於是回到馬祖後,陳貴忠就結合了一些有心之士,如火如荼地展開了他們芹壁村聚落保存的使命。在許多夜晚的說聊中,他們想到了先搞一個「藝術家進駐」的活動,把芹壁村送上舞台,也送出馬祖,讓世界看見。他說當時的想法其實還蠻小的,就想讓台灣的社會看見馬祖。所以,他與北竿地方人士(曹以雄住南竿,當時南、北竿交通還不便利)幾乎天天都耗在芹壁村為藝術家進駐的活動作準備。這個歷經三個月的整理工作,他不只說服了地方上的有心人士跟他一起整理長滿了蜘蛛網、已經荒蕪幾十年的石頭老屋,他也應用了他政治人物的背景讓軍方大力協助。他滔滔不絕地說:「我們做了很多事...借用廟的供桌當床鋪、用曬蝦皮的竹簾架子佈置展場、跟軍方借棉被、清洗「反攻大陸」的標語、清理可以走的小路等等...當時很多鄉親都說我是傻子...很多鄉親還告誡我說芹壁村沒有選票不要浪費時間在那邊...」


陳振清議長祝賀陳貴忠當選縣議員

 聽著陳貴忠說著整理芹壁村的過往,可以看見眼前的他走進了一個時光的隧道,他在回憶、他在想念、他在省思...他的眼裡泛出了一股可以照亮整個昏暗老屋的光亮,一個「過往」的滿足與我做過的想念。陳貴忠可能覺察到他陷入了過往的沈思,有點不好意思靦腆地立即回神說了一句:「那個藝術家要進駐的前三個月,我自己幾乎都先“進住”到芹壁村了。哈哈!」

 那個藝術家進駐的活動,搞得很風光,出了一本書,成為把芹壁村送出馬祖,讓世人知道的一個重要的推力。

 在馬祖,常常有鄉親喜歡聊芹壁村的歷史,畢竟芹壁村是馬祖的經典,在聊芹壁村聚落保存的過往,有趣的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會說到他們對芹壁村的貢獻。其實承接不難、但是起頭卻是難的,尤其在一片荒蕪中,誰會想到把這群原本沒有生命的石頭房子,搞成一個可以說很多故事的聚落。我想芹壁村的所有與今天,我們真應該要把功勞給當時有前瞻眼光的縣長劉立群與熱情的毛頭議員與地方有心人士,其中,尤其是那個一直守在那邊、起頭、承接、到現在還繼續默默在做的陳貴忠。

擺暝文化的再生與傳承

 離開馬祖很遠的我,因為有了距離,可以看見陳貴忠對馬祖地方的影響,那個影響是非常日常的,也非常的深遠、實在地注入鄉親的生活。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廟宇擺暝活動。

 每一年我們的家人都會在農曆的年前開始安排過年的活動,其中一個比過年家人相聚更重要的活動就是北竿元宵廟宇的擺暝活動。這個廟宇的擺暝活動在北竿幾乎是年度最重要的大事,不管是台灣的鄉親或是在地的鄉親,它給了我們一個「回家」的機會,一個回家可以好好跟家人、跟朋友、跟同學、跟鄰居一起藉由參與一個「活動」,沒有了距離聯繫那個濃厚我是「馬祖小孩」的情感。

 陳貴忠說,當時覺得個村都各自在辦自己的擺暝活動,他身為一個議員,常常要跑各村去參與,有一回,在路上,他就想說:「有沒有辦法讓這些村的擺暝活動全部集合起來,變成一個共襄盛舉的大活動,讓鄉親一起來熱鬧!」一有了點子的陳貴忠,是一個坐不住的人,於是乎他開始找人、找經費、到處「說教」,讓鄉親知道原本在生活裡的日常,是一個會呼吸的文化,是一個說我們故事的民俗文化。就在他這邊說說,那邊說說的功夫下,北竿的鄉親,慢慢地做起來,從早期沒經費,自己動手做到現在變成常態縣府經費補助,一個傳承非常流行ing的文化活動,這個「擺暝」一起來的活動,變成了我的家人每年一定要參與的大事,變成我們北竿人每年一定要回去提燈籠、扛乩(馬祖話發音)的大事。最重要的,因為這個擺明活動,讓每個村的村民齊聚起來,有了每年一度的白沙村民聚餐、坂里鄉親社團與大同一村的line群組。一個所謂的文化活動、能夠動員紮根到幾乎每一個村民的心裡,這樣的感動,陳貴忠做到了,陳貴忠用他非常獨特的「陳貴忠」式的領導做倒了。

「陳貴忠」式的領導實踐

 當一個政治人物,需要有一個個人的風格,以吸引選民的青睞,但是,問了一些鄉親,很少人會用「魅力」、或等同的形容詞形容陳貴忠。

 「陳貴忠表達能力其實沒有太好」、「陳貴忠比起其他政治人物沒有個人魅力」、「陳貴忠很平常...」這些都是一些鄉親與他議會同儕對他的看法。我不解這樣一個在鄉親口中的非常不起眼的陳貴忠為什麼能是一個萬年的議員,能當上議長,還成就了所多影響我們鄉親日常生活的大事(南北竿大橋的推動、廟宇擺暝文化祭、芹壁村的藝術家進駐...)與小事(擺攤園遊會、風箏淨灘活動、閩劇演出...)

 其實,不起眼,不出風頭,就是陳貴忠的魅力,也是陳貴忠最不可思議的領導魅力。跟陳貴忠做過事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點子王,有了點子,他有點像熱鍋上的螞蟻,坐不住,需要去實踐。他說:「我也不知道自己哪裡來的這麼多點子,有了點子,我就想馬上去做,看不見挫敗,只要能看見鄉親參與活動的快樂,我就開心了。而且也感謝我有一個平台,有機會做事。」

 於是點子一來,他就開始找人商量,找人一起來做。陳貴忠的另一個強項是:懂得用人。他不只懂得用對人,更重要的是,他懂得權責的給予與實際資源的支持,這樣的特長,讓地方上的「每個人」都很願意跟他一起做事,於是,就在他很「陳貴忠」式的領導下,鄉親跟他就一起完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身邊事。不同於一般政治人物的極力地凸顯與塑造個人魅力,「陳貴忠」式的領導是一種沒有了自己,只為地方做事的無私:他用「無我」的陳貴忠成就了馬祖鄉親集體的「大我」。


陳貴忠縣議會問政剪影

一個非常北竿人的陳貴忠:北竿文化協會的成立與實踐

 除了有點子、有理想,陳貴忠更體會到要實踐一些他腦袋瓜裡轉不完的點子,他需要一個組織進行這些活動的推動與集合有心做事的人。因此,這樣的想法,我們有了「北竿文化協會」。

 北竿「文化」協會,說的是文化。一般人說到文化,總讓人有一個高在雲端,需要小心說文嚼字的感覺,但是,陳貴忠推動的文化,是一個流動在社區裡的紮根文化。

 不管怎樣,它還是叫「文化」,要在20年前的北竿推動所謂的「文化」活動,說實在一句話,是有如天馬行空的不可思議。

 北竿的鄉親,不同於南竿的鄉親,沒有公教醫生安穩的收入與位置,所以,因為要過生活與生存必要,北竿大部份的鄉親都要做生意以求溫飽。做生意的人,不同早九晚五的安穩,必須時時要經營,有時間賺錢就趕快賺錢,所以在現實的壓力下,北竿的鄉親很少有時間與閒情逸致談文化與參與不著邊際所謂「藝文活動」。

 但是,年輕的陳貴忠,感受到文化薰陶的對他的改變,他想要回到自己的家,北竿,希望也給北竿一些文化。北竿文化協會就是在這樣的想法下成立的。當然因為北竿鄉親既存的特質,我們沒有辦法成立類似「鐵板鼓板隊」的談文化、說感受、唱感情的文化協會。北竿的鄉親,腦袋裡常常轉著生意要做的實在與現實。因為這樣的體認,或者說因為北竿人接地氣的實際與實在也在他血液中流動,所以,他成立了一個文化協會,一個非常接北竿地氣的文化協會。這個文化協會,不是一個服務所謂文化人小眾的協會,而是一個全民服務,讓老老少少一起熱鬧的社區活動。所以在他的帶頭推動下:美食展、后澳村老屋閩東閒情、弱勢就業方案等等,他為北竿創辦了一個接著一個活動、聯繫鄉親的情誼,讓所謂的文化真正地落實到鄉親的生活裡。

 說了很多陳貴忠檯面上的故事,總要寫一些他私人的奮鬥與跌跌撞撞的過往,才能讓這篇文章有一些感人落淚的曲折。但是,陳貴忠是有一點「沒得聊」的人,以下是他私生活的剪影。問他的家庭生活,他說沒兩句,話題又回到「擺暝」;問他求學歷程中有沒有什麼坎坷的起起伏伏,他說了:「第一次聯考沒考上大學,就回到馬祖經營建北批發行」的交代後,話題又回到「對於一些活動,就希望台灣有,馬祖也有!所以我就開始做風箏淨灘...」;問他跟夫人的感情的經營,他說:「民意所趨,常在我心,長時間不在家,感謝太太的支持,自己才有時間在地方上多跑多做事。」

 所以,我們回到年輕的陳貴忠,或許他有過一些激情的過往...


陳貴忠全家遊東引,攝於烈女義坑。

507 反戒嚴 的壯情

 說到陳貴忠,很少有人會把他跟抗爭上街頭的熱情連在一塊。但是,民國的80年,有一個很不一樣的陳貴忠出現在台灣立法院前的廣場。

 民國80年,在馬祖解嚴的前一年,當時的總統李登輝於5月1日宣告動員戡亂時期終止(這件事的意思是說:我們不用再跟對岸中國大陸保持敵人作戰的狀態、台灣進入民主政治不再由軍人當家,軍管戒嚴),但是這個動員戡亂終止的地區不包括馬祖跟金門,意思是說,馬祖要繼續由國防部派軍人當我們的縣長,我們繼續受軍政管轄,沒有民主的選舉,也可能沒有現在的民航立榮的飛機,非馬祖居民或親戚不能進出馬祖、不能有觀光客、繼續只有要在街上電話亭排隊才能打電話到台灣的過去。

 這樣的日子,對於當時一群想要讓馬祖人過「有自己」生活的民主鬥士們來看,是一個相當不可思議的箝制,這個箝制包括思想、身體與行動自由。於是乎,這一群民主鬥士就走上了台北的街頭,在立法院的群賢樓的大門前坐下了,他們綁抗爭頭巾、拉陳情布條、貼海報、燒迷彩服、靜坐夜宿抗議,11天。這一群帶頭的民主鬥士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叫:「陳貴忠」,在這11天的抗爭中,他與曹原彰、劉家國等等激情形象的鬥士肩並肩一起為馬祖的民主奮鬥與吶喊。

 這樣激情的陳貴忠是很難讓鄉親跟印象中的普普的議員、議長陳貴忠連結在一起的。但是,陳貴忠確實年輕過、也激情過。(註:關於507反金馬二度戒嚴的歷史,詳情請見《103年續修縣志∕社會志》)

卸下與傳承的勇氣

 問陳貴忠說:「卸下了議員的光環與身份,如何調適?之後的安排?」

 陳貴忠說:「其實沒有想太多,工作停擺了是有一點需要調適,現在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就需要自己調整,想要好好多陪陪、照顧家人與老媽。讓自己靜下心來回歸簡單平靜的生活!」


陳貴忠全家於北竿合影

 順天命的陳貴忠,年前有膽勢地承擔了「卸下」的不容易,他說卸下其實是一個「傳承」的邁進。對任何一個不到60歲的人來說,對任何一個在政治生涯打滾超過30年的人來說,這樣的卸下與傳承是需要多麽大的勇氣與承擔,是大部份人很難做到的掙扎,當然,陳貴忠也掙扎過,當然陳貴忠也不捨過,但是,在他「做事」的前提下,他勇敢地順勢「卸下與傳承」,為他的人生劃上的一個漂亮的「邁進」。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