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21℃ AQI:112  風向:北 風力:7級 南竿雲高:7000呎 能見度:7000公尺 北竿雲高:13000呎 能見度:7000公尺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陳高志

陳高志友善列印



張貼者
陳高志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0-03-25
發表文章 : 159
掌聲鼓勵 : 729

發表時間 : 2015-09-05 11:29:26
FORM: Logged


陳高志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陳高志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馬祖方言本字講述 (4)-----說「尋」 --閱讀人次 : 2042

說「尋」



 先解釋第一圖裡原始字形的涵義。甲骨文欄中編號1的兩圖形,其結構為:象人伸出雙手以測量品物長度的樣子,圖右橢圓狀的東西是草蓆的象形。

 編號2加了「口」做紋飾,這種現象在甲骨文裡是極為常見的。一定有朋友會問:古人為何要加「口」?這是無解的問題,只能推測說,或許與形體美觀、結構平衡,或個人書寫習慣,…等因素有關。

 編號3把做紋飾的「口」,加上草蓆的象形,最後被「舌」同化了,右邊的形體就是舌頭的古文字。

 在古文字中「又」和「寸」都是代表手的形體。俗體字「尋」的寫法,上半的「肉」是草蓆的訛變,因為字與測量有關,所以,文字又添加了表義的「尺」或「工」。「尺」和「工」因為字義相關,故彼此有互換的可能。

 此字未見於金文(鐘鼎文)。小篆的字體結構和原始文字差異頗大。草蓆簡化成三撇,篆字不用「尺」而用「工」,旁邊多了「口」形以後,能使字形平衡且感覺結構緊密。

 楷書的「尋」,基本上是從小篆演變來的。上方的「又」變成「彐」,下方則維持不變。

 看了字形分析,不難發現此字的變化是很劇烈的。但是經過層層說解,其劇變之程度尚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內。此字的本義是測量長度,後來因為雙手的關係卻發展出「尋找」的字義,這是文字引申、字義分化的結果。尋找的「尋」馬祖話說ㄙㄧㄥˋ(singˋ),和馬祖話的「神」同音。做長度單位使用時方言是說ㄘㄧㄝ兀ˋ(tsˊiengˋ),此音可權宜注成ㄑㄧㄢˋ。(福州方言有ㄤ無ㄢ的相關問題,我曾多次說明,此地不再做贅述。)也許鄉親不會唸「尋」的福州音,但是它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肢體動作之一。當我們將雙手張開,兩手中指指尖之間的長度,國語叫做「一庹(ㄊㄨㄛˇ)」,馬祖話是說「蜀尋」(ㄙㄨㄛㄎ ㄑㄧㄢˋ,suok tsˊieng),(如下列左圖)。自己的一庹長度幾乎等於自己的身高尺寸。(如下列右圖,照片中的人,他的動作和甲骨文字形像極了。)我在大學裡上課,每逢遇到「尋」字都會請學生出來示範,照片中的兩位示範者,就是世新大學中文系的同學。



 一個「尋」字既表示尋找義,又表示張手撐開狀態,這在用字時必然會造成語意上的混淆,所以,就有人在尋字旁邊加「扌」為偏旁,從此漢字就以「撏」做「探、摘、取」的專用字。「撏」讀徐廉切,福州方言保留它的音而不用它的義,從此以後把尋找的「尋」說ㄙㄧㄥˋ,管撐開雙手的ㄑㄧㄢˋ寫成「尋」或「撏」皆可。



 嬰兒成長階段有七坐八爬的經驗口訣,從會爬到會走,當中還要經過雙手扶牆學步的過程,這個動作馬祖話說ㄑㄧㄢˋ(如上列左圖)。動作是強調雙手張開扶牆的樣子。牛角老漁夫把自由式的泳姿叫ㄑㄧㄢˇㄇㄨㄛ^( tsˊiengˇmuo242),漢字就是要寫成「尋步」,(如上列右圖)。這個動作絕不能寫成「潛步」,因為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游泳姿勢。前者是經過改變,且適合馬祖環境的自由式泳姿,它的速度最快,故也有運動者稱之為捷泳的。後者是潛水,兩者區別是毫無疑義的。鄉親在海中泅水工作時,最常見的樣子是:抬頭、側身、一手向前、有時一側肩膀斜背繩索,就靠一隻手划水、雙腳踢水的游向目標。早年的馬祖人學游泳不是為了休閒或運動,而是為方便在海中謀生或漁事作業而學。游泳時,他們為了能眼看四方、耳聽八方,不可能有標準的換氣動作。習慣養成之後,老一輩的鄉親都是用不換氣的蛙式或自由式在游泳。無論是嬰幼兒扶牆學走路,或是「改良」式的自由式,都因為雙手有一前一後的張開動作,故得「尋」之名。

 以下就利用這兩個語音各造例句以輔助說明。(標音請參考國際音標。)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