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21℃ AQI:126  風向:北 風力:7級 南竿雲高:7000呎 能見度:7000公尺 北竿雲高:13000呎 能見度:7000公尺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陳高志

陳高志友善列印



張貼者
陳高志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0-03-25
發表文章 : 159
掌聲鼓勵 : 729

發表時間 : 2015-09-09 21:45:59
FORM: Logged


陳高志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陳高志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悠悠歲月 逝者如斯 (八) --閱讀人次 : 2648

 童年時代的馬祖,反共抗俄、積極備戰的氣氛非常強烈,學校對「民族精神教育」極為重視。那時,只要是國定假日,日曆上除了套紅印刷以外,旁邊還有一句警語,「今天應懸掛國旗」。這對年輕的朋友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我入小學時,每逢重要慶典都要到山隴參加集會,牛角老鄉親稱此為「集合」(ㄐㄧㄝㄎˇㄏㄚㄎ,tsiekˇhak)。地點就在品樂商店前方。在當時,「集合」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所以,這一天壓箱的漂亮衣裳可以重見天日,平時打赤腳的人必須套上鞋子。當時人的說話習慣,只要是慶典集會,或團體走出村莊,都叫「集合」,連「遠足」也不例外。拉拉喳喳的說了一堆開場白,今天的話題就從遠足開始。

 我第一次遠足是去南竿的「太平村」,由章允基老師帶領。當時我只是國小二年級的學生。這個村莊位在我家的後山。50歲以下的朋友可能沒聽過這個村名。牛角人稱此地為「大陣」(ㄉㄛㄩˋㄌㄟㄥ^。漢字形體不知,但就口語音譯如此)。確實的位置在今天南竿機場附近。此地不過兩、三戶人家,每一戶門口都種有番石榴樹,當我報出父母親的名諱時,阿婆居然送我幾顆,令大家羨慕不已。我來者不拒,回家問大人,方知她是家裡雜貨舖偶爾賒欠的客戶之一。升上三年級以後才有遠足到「過山」(ㄍㄨㄛ ㄌㄤ,kuo lang)的機會。

 同學對每年春秋兩季的遠足極為期待。那時候大家都窮,多數同學,家裡除三餐以外,能吃的只有「苦」字,平時不可能有零用錢可拿。因為遠足的目的地是「過山」,所以,唯有這天父母親才捨得掏錢,讓孩子買乾糧當午餐充饑。只是有不少的人,在出發之前就買了零食,未到半途零食早已下肚,中餐時刻只好「猴囝行操」----各自打算了。

 遠足不是只有走路而已,有時要和東道主的學校舉行籃球友誼賽。規模最大的一次是中心國校對仁愛,雙方都有分校,故糧草、兵源都非常充足。上半場學生對抗,下半場老師對決,結果中心雙雙獲捷。我校教師隊採男女混合編組,陣容當中記得有:李土金老師、鍾芸蘭老師、李毓蘭老師、義教譚健老師等(其他的老師忘記了)。為了保持體力,師生運動員來回是坐軍用大卡車。回程我們氣喘吁吁的爬中興嶺,他們卻搭車、揮手、「示威」、呼嘯而過,一想到兩小時前才幫他們加油,當場捶胸頓足,大有悔不當初的感覺。

 初中時代的遠足比較吸引人的事是集體野炊。當時馬祖的初中生,人人都是未宣過誓的童子軍,一入學就得購買配件齊全的童軍服裝,只要是慶典活動,出席者都要穿戴整齊,遠足也不例外(參見下圖)。這是國中部的學弟妹在樹蔭底下野餐的畫面,男女生的童軍裝是當時的大禮服。隨著時光推移,有些人影不認得,有的名字記不住。若非宏文伉儷協助辨認,張冠李戴的窘況勢必難免。照片中的學弟妹,少年十五二十時,朝氣蓬勃,笑容燦爛。由左至右依次是:林錦官、謝賽英、盧玉珍、林燕琴、林敏珍、林雨清。本來是輕鬆自在的戶外活動,卻因為盛妝而多了幾分嚴肅。



 除了野炊以外,餘興節目的表演也是重點項目之一。坦白說,各班能唱、能表演的人大家都很清楚,所以,觀賞節目的興致並不高。一直到代辦國中時候,來了活潑大方的東引女生,才為單調的校園文康活動注入活水。那一年秋季遠足,目的地是珠螺的軍人公墓。午餐後,各班依序推出表演節目。吃飽了,感覺有點睏,懶洋洋的,有人席地而臥。唱歌的人靦腆,鼓掌的人沒勁ㄦ,表演持續進行如儀。輪到女生班(國一丁班)上陣,因為預期會有精彩演出,所以,人人聚精會神地盯著瞧。這時候坐在後面的同學開始站起來了,人群有些騷動。只見她們班級中跑出三人一組的四列縱隊,各小隊的領銜人都是來自東引的小學妹,前導者雙手插腰,後面跟的人搭前人的雙肩,跳著〈兔子舞〉的舞步,嘴裡唱著〈找朋友〉的兒歌。來到男生面前,先鞠躬,再「剪刀、石頭、布」。贏的人,放他一馬,輸的人接龍在隊伍後面。為了炒熱氣氛,她們特愛找高年級的男生。當時的社會風氣很保守,非同村、同班的男女生不太敢單獨正面說話。大夥看到她們的隊伍跳過來,人人紛紛走避,笑鬧吵雜,秩序大亂,簡直是吵「死人」了。李玉璋老師看到熱鬧的場景,開懷大笑的躺在地上打滾。這一幕往事,一定有許多人還記得。



 高中時代,台灣的經濟開始起飛,但馬祖的民生困境卻不動如山。救總對馬祖的經濟資助是重要的,而且是能感受到的實質濟助。早年馬中學生蓋的棉被,學生清寒補助金,獎學金,…等,都是令人銘記在心的德政,以當時馬祖人的生活狀況來說,這絕不是綿薄之助。獲獎受助的同學身上有了「資金」以後,對野炊食材的挑選也會要求品質與品味。年級越高越懂得如何「請公假」,學弟妹們有樣學樣。高中三年的導師都是吳何畏老師,班上大型活動都是由我們幾位負責,每一次只要聽到他老人家的安徽口音叫ㄔㄣˋㄍㄠˇㄓˊ(陳高志),我就知道又有大魚可摸了。那時周休一天半,遠足都安排在星期六。為了買適當的肉品,我們會藉口前一天早上到山隴市場搶購;要買新鮮的魚貨,就要到港口等傍晚回航的漁船。所以,星期五這一天全校鬧哄哄的,課也甭上了。對次日的遠足充滿了無限的遐想。直到活動結束準備清理善後,想到了禮拜一要繳交的作業,此時所有的症候群一湧而出,黃昏代表憂鬱,不只是藍色而已。

 上列左圖是高三時候拍的,照片的正面、略有所思者是劉曾平,側面感覺是在評論菜餚的是林志明。照片遠方處是本人,旁邊是陳明金的背影。走遠路,卻規定穿窄裙,可見當時的校規是多麼不合情理。這次的餘興節目,本班是跳暑假文藝營剛學的土風舞---四季花開。現場沒音樂,全靠大家邊跳邊唱、觀眾雙手打節拍來完成創舉。因為是土風舞,肢體動作,音樂旋律等都是天下一致的。所以,跳不到三小節,居然有幾個駐軍要求加入同樂,這個場面是千載難逢的。為此,校長陳練公、陳士英主任對我的節目安排極為讚賞,其實這完全是無心插柳。除此以外,那一天翁玉峰和曹依富兩位學弟合唱〈難忘的初戀情人〉也獲得許多掌聲。

 民國71年,我轉任馬祖高中。此時,學校用野炊的成果比賽取代餘興節目的表演。學生可塑性很高,學習能力也很強,若不經過活動的洗禮,就看不出他(她)們的潛力。在有限的時間內能端出色香味俱全的作品(如上列右圖),真是難能可貴。各班「爭奇鬥艷」的成品,已到了大餐廳上大菜的境界了。



 我到馬中的前兩年是當訓導組長,當時的活動設計是希望野炊和軍訓能結為一體。基於這個理念,教官強調要就地取材,最好要突顯野外求生的知能,但學生在這方面的表現無法盡合人意。老實說,野炊畢竟是娛樂活動,要求學生完全符合軍事標準,那是緣木求魚。能做到如上列圖4、圖5的已算不錯了。

 改制國立之後,編制擴大,新老師帶來新氣象。各項活動,無論是熱度或強度,都超出我們「老馬中人」的想像。對於如第3圖的佳作,部分評分老師是有一些意見,我們就事論事,它們確實是有些花俏。換個場景,若在自己家宴客,這些菜端將上桌,保證令人驚艷,最後賓主盡歡。在野外真的「不合時宜」。

 時代在變,思維也跟著變。馬中後來的戶外教學活動,擴大到邀請教職員眷屬參加,師生同樂(如下列兩圖)推及員工家屬,這是非常好的措施,值得大力推廣。





  已有 6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