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18℃ AQI:84  風向:北 風力:3級 南竿雲高:20000呎 能見度:9000公尺 北竿雲高:200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討論與交流 » 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友善列印



張貼者
王花弟 
資深會員 


來自 : 馬祖南竿
幫別 : 教育
註冊 : 2004-06-10
發表文章 : 68
掌聲鼓勵 : 388

發表時間 : 2014-05-08 02:52:05
FORM: Logged


王花弟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王花弟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馬祖列島海洋與戰地文化學習手冊》出版有感 --閱讀人次 : 3632

 前記

 年初,卸下公職為自己教育生涯劃下圓滿句點,記得已故舞台劇大師李國修曾說過:「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智者已逝猶言銘惻;退休後行程依然匆匆,偷得浮生片刻,該為年初出版的《馬祖列島海洋與戰地文化學習手冊》寫下一段推介文;前些日子接受中國時報專訪,專刊所下標題中山國中以「獨木舟傳承海洋血統」,雖然有點沉重倒有幾分寫實,毫無疑問這一生的成就,只為鄉土教育,對我而言:「海洋即是鄉土,生活即是文化」,在退休前完成《馬祖列島海洋與戰地文化學習手冊》一書,這是系列海洋套書的最後一冊,前三冊是以海洋生態為題材,包括:《北竿島濱海植物學習手冊》、《北竿島海洋動物學習手冊》、《馬祖列島地質與地形學習手冊》;是否功德圓滿姑且不論,只求為這一片鄉土、這一片海洋的文化傳承而無憾!以下就摘錄這本讀冊篇首,以明心志,以繼後學。

 有關於使用這本手冊

 這是一本結合馬祖列島海洋文化資產與戰地文化景觀的學習手冊,提供給國中階段的學生和教師們做為鄉土海洋文化教學時指引。編輯時以時間為縱軸,參照近年來本縣文史論著,不足處以田野調查和口述歷史等資料來填補空白,儘可能還原馬祖列島的歷史文化。歷史發展重演變軌跡,依時間序列舉凡:亮島人、閩越族、曲蹄人、漢人、倭人、戍衛軍人、海盜梟雄、漁民、航商……等紛至沓來,或以島為跳板短暫居留、或搭寮聚落為生計、或避難覓尋桃花源、或偵防巡哨駐紮、或航運針路必經的海上驛站、或嘯海聚眾草莽結寨……等歷史因素來到這裡,不同時期在馬祖列島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不僅見識時代的鑿痕和先民的智慧,更能豐富我們的海洋文化內涵,這是我們所關注的焦點,編寫在這本學習手冊1-6單元內。民國三十八年後國共戰火延燒至馬祖列島,在國際冷戰架構下,留下密度極高的戰地建物,這些文化景觀成為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希望,不論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在地認同,於是將戰地文化景觀編入第7-8單元內。聚落是鄉土教育的基地,馬祖四大傳統聚落保存區,能閱讀到濃濃的漁村鄉情味,於是編入第9單元內。在具有前備的歷史知識後,如果欲延伸閱讀,或進行鄉土踏查,附錄裡夾帶「海洋檔案」、「芹壁遊記」、「學習單」等,編入第10單元內。預祝有個平安又驚奇的學習日!


▲《馬祖列島海洋與戰地文化學習手冊》書套設計

 緒論-海洋文化的鏈環

 中國東南沿海自古即有一海洋文化圈,自浙南、閩東、閩江口、閩南、粵東至珠江口或中南半島,成為一條海洋文化的鏈環。而馬祖列島位在這一條鏈環上,自然具有海洋文化的共同屬性。近年來史前考古遺址的發掘,亮島人的出現,將馬祖海洋歷史向前推移了8300年,證實這裡是南島語族祖居地。通過古代海洋民族群體的觀察,百越族生活其中,東莒島上熾坪隴遺址證實是古百越族的分支,因此馬祖列島提供了海洋民族移動路徑的線索。過去陸權王朝,總是以大陸思維來解讀海洋歷史文化,難以跳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王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點,形成「安土重遷」的文化規則,是無法理解海洋文化圈內「遷移討海」的生活,造成「海禁」政策的嚴重失當,以致生計與國策盡失。其實海洋活力一直遺存在歷史間隙間,只要攤開大航海時代海圖針路,馬祖列島位居東西洋航線上交通衢道,過去歷史顯示,從這裡北向東洋航線,視為明清琉球到福州封貢貿易要衝,從這裡南下泉州、廣州接南洋海上絲路。海疆綏靖時海商貿易船隻千帆過盡,時局動盪時成為海防體系中重要一環,而馬祖列島的歷史機運,一直處在航商漁利與海防體系之間交錯或重疊!

 歷史轉輪不斷前進,對日抗戰勝利後短暫歡欣,再度陷入國共內戰,國民政府節節退守,轉進中國東南沿海島嶼和臺灣,民國38年(1949年)在沿海組織反共的游擊部隊,番號「福建海上保安第一縱隊」,與共軍周旋於海上,並支援國軍作戰。當鄰近島嶼相繼淪陷於共軍之手,海上保安第一縱隊總部亦退守遷移至西莒島,馬祖列島戰略地位越顯重要。韓戰爆發,國府集中軍力保衛臺澎金馬,整備重軍移駐馬祖列島,於是成爲世界冷戰體系一環。在此形勢下,敵我意識壁壘分明,切斷與大陸生活圈的聯繫,拉進與臺灣同步進行現代化建設,馬祖列島由大陸的邊緣,轉變成爲臺灣的邊緣;也從過去宋元明清以來,通往琉球、日本的東亞航線中繼站,再度變成海防體系的樞紐,和反共陣營的堡壘。

 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宣告結束後,帶動民主化風潮,馬祖列島亦於1992年11月7日裁解除戰地政務,始還政於民,居民開始享有地方自治的權利,國軍因精實方案到募兵制度實施,陸續裁撤駐軍,歷史似乎又擺盪回到航商漁利的時代契機。過去因實施戰地政務,大部分軍事建物得以被保存下來,其密度堪稱世界第一,於是文化部將「戰地文化」列為第十八處潛力點,積極推動馬祖戰地文化景觀走向世界遺產,基於國際政治現實因素,暫且不論能否申請登錄成功,理應反求諸己做好積極準備,而在地文化認同至為關鍵。因此,手冊中有相當篇幅介紹戰地文化,不僅可做為觀光資財,更是我們這一代共同的文化資產,在歷史縱軸中戰地與海防體系關係密切,同為海洋文化的脈絡,源遠流長的歷史思考,清楚的將文化資產放在時間節點上定位,希望有助於釐清文化架構,積極認同海洋文化,這正是海洋教育的用意!

▲大浦入村海洋印象


▲南竿三槍堡



  已有 6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