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論將媽祖巨神像變更興建為媽祖館之可行性 --閱讀人次 : 3575 將媽祖巨神像變更興建為媽祖館,將可塑造台澎金馬地區獨一無二,令人非看不可之觀光景點,而且僅有馬祖有,其他地方都沒有的媽祖展示館。而馬祖係以「媽祖」而得名,在國內有絕對優先地位興建具文化創意及代表性之「媽祖」館,並以新加坡花柏山頂(Faber Point)浮雕公園描述新加坡歷史作法,以具體連續圖像,深刻表達媽祖娘娘事蹟。如此,除可令人瞭解「媽祖娘娘」,學習「媽祖娘娘」的孝道精神,體驗「媽祖娘娘」偉大的情操,以及認識媽祖海洋文化之外,亦可將馬祖建立為聞名中外之宗教觀光景點,連帶之商機(如吸引世界億萬信徒來馬宗教旅遊參訪膜拜及週邊宗教紀念品販售等)不可計數。各位先進覺得如何?請賜教。




個人認為蓋做媽祖神像為主比較實際.且具體推展性.話說媽祖館容易因時間而侷限.如果話說推崇媽祖期精神.久而久之對觀光客較沒有吸引力.個人建議媽祖神像為主.附設閩東特色之媽祖館.

真的.假的.大家心照不宣.



我覺得 還是~馬祖神像~比較好(最好建大一點)
最好建在 進出馬祖門口(福澳港)
這樣讓進出馬祖 的 台灣人有一個深刻的映像
飛機起降時.能清楚看見馬祖的象徵~馬祖巨神像~
說什麼會破壞馬祖的特色???
反正很多地方都已經破壞了阿
像海浦新生地.海水淡化廠.一些人工建築物.........
很多地方.專門去做一些象徵性的建築
如:杜拜的帆船飯店.棕櫚島......
為什麼 我們不能創造一個屬於~馬祖特色~馬祖巨神像

上位這麼久.該換人了! 老了 該休養了 回家 帶孫子吧




不論媽祖巨神像、媽祖紀念館,都擺脫不了「興建硬體」帶動觀光的迷思,本人認為,馬祖發展觀光朝向這方面努力,事倍功半,甚至事倍還無法功半。
第一、媽祖信仰以湄州島為中心,即使湄州島經過文革的摧殘,古廟、古蹟無一倖存,但是,它是全球華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媽祖信仰中心,很快地,廟宇重建起來,相關的人潮帶動了週邊觀光業的發展。這樣的信仰中心,不是馬祖力爭就能輕易得到的。(馬祖的媽祖衣冠塚傳說,遠遠比不上湄州島的媽祖升天傳說)
第二、媽祖信仰在台灣四百年的近代史中,己經產生了「在地化」現象,也就是說,很多信徒未必要去湄州,他們很可能每年都參加大甲媽祖的遶境進香活動。至於台灣各鄉村的媽祖廟宇,其香火鼎盛更是不在話下。
最近幾年,馬祖每年舉辦媽祖升天祭,化費鉅資,對於馬祖發展觀光的效益,看來十分有限。馬祖和媽祖固然在名稱上相同,又有衣冠塚的傳說,可以朝向這方面做連結,但順其自然吧,很多事情是強求不來的。馬祖發展觀光還有很多方向可以努力,如果我們錯將資源集中在一個看不到明天的「媽祖信仰觀光」,不如尋求馬祖「戰地」、「生態」、「風俗」、「美食」、「地景」、「釣遊」、「慢活」等方面的利基,或許更務實些。




1.認同站長所言,咱台灣媽祖文化多在地化,其實台灣媽祖文化多已顯現各地方本地化和有些媽祖廟委會本位主義很濃厚(很多神的事,凡人在作梗真的很不應該)和有些廟宇間誰都不服誰,且台灣的媽祖儀式慶典更多樣和可看性,.
2.台灣大廟宇多企業經營化,不論友廟香客來訪進香住宿和飲食皆免費供應.且本身大廟宇有香客住宿大樓和自有香客餐廳.
馬祖天后宮廟委會相對在經費上和宣傳上可能要更花心力,但對廟委會對媽祖在馬祖的信念傳播與以深度重大肯定.
拜神是心誠則靈,凡人用虔敬的心來敬仰媽祖婆的救苦救難精神.
媽祖娘娘普眾生的內涵本質在世人永遠值得深記.
3.北竿輦轎文化蠻獨特於台灣一般鄉間的傳統輦轎.一般本島大多是是八人轎,而北竿四人輦轎外觀上色彩鮮活且繽紛.假如以北竿輦轎文化再連結合其他各島的廟宇參與,或天后宮廟委會帶頭號召協調(媽祖在仙界畢竟最具號召影響力)辦個馬祖宗教文化節,也許是觀光不錯的方向.
4馬祖最主要還是戰地(碉堡-坑道)-自然(空氣清新-山海風光)等原始風為觀光主軸.一個地方觀光也只有差異性觀光才能吸引客源.




興建媽祖巨像問題,以前的曹原彰立委與劉立群縣長都十分熱衷,結果呢...
但這座浩大的工程要花多少納稅人的錢?有沒有興建必要性?真的能變成旅館或餐廳嗎?能發揮多大功能?先看看「枕戈待旦」福山照壁的營運狀況再說吧!
人的眼界與所謂的官職、學歷無關,拋出這個議題的人,還是先三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