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各位鄉親看看哪裡不一樣了? --閱讀人次 : 4024 大家發現沒?良建機車行往縣府那條單行道,轉角那道標有"管教養衛"的牆不見了???
第一天經過"衛養"不見了
第二天經過只剩下"管"
第三天經過整道牆消失了....
很可惜阿!




這樣把人家家的照片po在這,是乎不太應該吧!!
po文之前有先經過屋主的同意嗎??
如果沒有經過他人同意那就有窺探人家隱私之嫌!
還有「管教養衛」是四個字!
只拆三個字,那「養」是自己跑掉了喔!!
如果有「歷史的意義」那請你說明一下四個字的意義好嗎?
如果有「歷史的意義」那為啥從沒見過縣府有來做過保養及維修??
如果這面牆是在你家前面,誏你家的門面整個感覺變的狹小!做何感想?
在此我代表屋主嚴重抗議
如果有任何問題請問題直接跟屋主陳先生聯絡!!





為顧及屋主私有財產的隱私權,站長已將照片刪除,並向屋主致歉。
戰地政務時期的文物蒐集與保存(如出港條、宵禁證、島嶼通行證、各式公文書、各式票券、入出境證、宣傳單、老照片等等),還有很多工作要趕快去做,縣政府要加油了。




插個題外話
根據"小潔"網友所PO
>>這樣把人家家的照片po在這,是乎不太應該吧!!
>>po文之前有先經過屋主的同意嗎??
>>如果沒有經過他人同意那就有窺探人家隱私之嫌
這張照片還沒有到"需要屋主同意"才能PO上網的程度吧
(裡面有好幾棟房子呢...不是只有一棟...)
就算你不同意他的意見
也不需要先給人扣帽子...
這樣就叫做"窺探隱私"
依照您的標準.可能很多來馬拍照的攝影師都要吃官司了
(網友貼圖區很多照片.搞不好也要拿掉呢...因為也照了很多民宅)
再說.人家只是說那道牆敲掉了很可惜
也沒說屋主有甚麼不對
您這麼急著對號入座作啥
您這樣只會讓人覺得"此地無銀三百兩"罷了

朝聞山林飛霞明~ 夕看天邊落水雲~ 濮陽才秀高歌曲~ 哪方人士覓知音~




據了解,那道牆是賴宗煙縣長任內,因為考量民宅「有礙觀瞻」,因此強制用空心磚興建在民地上,經過二十多年,已經變成危牆,如果不拆掉,遲早會被颱風吹垮,屋主其實有權主張由連江縣政府拆除,也省了拆除費用。
戰地政務結束已久,民眾這時候才拆,應該算是容忍己久,因為那面牆造成民宅的光線不足,實際上已經妨害到屋主的權益了。
以下是今天馬祖日報的報導:
山隴一民宅前「管教養衛」標語牆走入歷史 屋主閩東建築整建 傳給子子孫孫
「管教養衛」標語將從縣府旁邊消失,標語牆後的閩東建築將以原貌重生。(圖/文:邱竟瑋)
【本報訊】縣政府旁邊、「管教養衛」的標語牆後,一座閩東式建築將獲得新生。屋主陳有春表示,這次整修獲得縣府補助,保持這棟閩東式建築的原貌,更換腐蝕的木牆及花崗石壁。
介壽村二七八號的陳有春老家,是一棟屋齡七十年的閩東式建築,前門、後門的木頭牆均已腐蝕,隨風搖擺,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屋主陳有春打算拆除木頭牆,換成花崗岩石壁,不過,他堅持保有閩東式建築的原貌。
陳有春說,閩東式建築漸漸地被水泥房子取代,再不保存,恐怕就沒有了,他希望保有這一棟閩東建築,傳給子子孫孫。
陳有春目前在連江地檢署工作,介壽村二七八號是他兒童時代的家。他說:「小時候,這一棟廿坪的房子住了三戶人家,一個家族、三戶、十多口人就分據三分之一,中央的三分之一屬於公共空間。」
他指著右半邊的三分之一說:「小時候我們一家八口就住這裡,我、三個姊姊、爸爸、媽媽…,睡覺時要打通舖;沒有衛浴設備,上廁所都用尿壺,裝滿就拿去田裡倒。」他所指的田,是今天的山隴蔬菜公園。
這棟閩東式建築陪伴陳有春度過童年歲月,如今、前、後門的木牆已經拆除,屋前的「管教養衛」標語,是戰地政務時代縣府為了辦公大樓周邊景觀而築高牆,因為擋住光線,面臨拆除的命運;戰地政務的象徵即將走入歷史,換一座閩東建築的留存後世。




本人在此先向屋主說聲抱歉,此篇文章並不是針對屋主來的,如造成屋主諸多不便還請多包涵,真得很sorry!
最初想要表達的用意只是要凸顯馬祖這些特殊標語的獨特性與意義性,舉例來說帶很多外地來的朋友去北竿芹壁村走走,除了大家覺得閩東式建築的石頭屋很特別外,再來就是這些"拯救大陸同胞"諸如此類的標語感到興趣,自然這些標語當下也成為了主角,也殺了不少底片,我想這些標語也是馬祖的一種獨特性的賣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