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沒有小貓姊姊,就沒有「國之北疆」(東引故事集 / 邱新福) --閱讀人次 : 1429 2006年9月20日,東引「國之北疆」石碑落成。當時這項工程未被馬祖日報報導,東引鄉志和連江縣志都未記載。但弔詭的是,這個當初不受重視的景點,如今卻已成為東引之旅必訪、必打卡的景點。這其中,有一則失落的故事。而故事的源起,必須從曾經名噪一時的小貓姊姊談起。
說起小貓姊姊,當年可是響叮噹的人物。任職威盛公司的葉姓女子(筆名小貓姊姊),為了探望在馬祖北竿當兵的男友小勇,一年五個月期間,乘船、搭飛機,來了馬祖四十八趟,這段「為愛走天涯」的浪漫情事、經中國時報駐馬記者報導,中國時報在2004年3月9日以「情繫馬祖兵,伊人48回愛相隨」標題刊登在該報社會版頭條,引起熱烈迴想。縣長陳雪生頒發榮譽縣民證給她,立榮公司則贊助小貓姊姊和她男友小勇來回機票,邀請這對「親密愛人」重遊馬祖。另外,野人出版社於2005年幫小貓姊姊和小勇出書,書名《國防部軍眷幸福處收》。
另方面,最早刊載小貓姊姊浪漫情事的「馬祖資訊網」也因媒體效應,流量暴增。各電子媒體紛紛湧入威盛公司,欲採訪小貓姊姊。當然,蕞爾小島的馬祖,更因此事極為罕見的登上全國版面,大出鋒頭。
2005年9月7日,小貓姊姊和男友小勇首度踏上東引,返台後在馬祖通訊的阿兵妹專區寫下「白色東引?白色回憶」專題,並提了個小註記:「不知道可不可以在西引島最北端,標上一個小記號,載明極北國境?我想,站在那個點的時候,內心肯定會跟海浪一樣比澎拜!」
9月19日,馬祖通訊周刊呼應小貓姊姊的提議,刊出:「小貓姊姊建議東引建【極北國境】紀念碑」,此為【極北國境】之名首度躍上檯面。馬祖通訊並呼籲東引各界應重視興建「極北國境紀念碑」此一建議。
回顧歷史,1950年大陸陷共,國民政府馬祖行政公署,下轄南竿、北竿、白肯、東湧、岱山、浮鷹、西洋、四礵八區,後岱山、浮鷹、西洋、四礵陸續陷共。1953年8月,馬祖行政公署改制閩東北行署,轄區僅剩如今四鄉,位置最北的東湧(後改稱東引),成為馬祖列島最北領土。1955年2月浙江大陳島全面撤退後,東引自此成為名符其實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的「國之北疆」。
然而「極北國境」又是如何演變為「國之北疆」呢?這故事又牽涉到王禮民校長和東引指揮部。2003年,時任東引國中小校長的王禮民,思考在學校後門、體育館前方立一石碑,若刻上東引國中小字樣,不免太過俗氣,考慮東引位在國境極北,因此石碑刻為「北疆校園」,別具義意。然而大石頭哪裡來?誰來刻字?經費在哪?在在困擾著王禮民,後來他找上指揮官王興尉和副指揮官莫又銘尋求援助。在莫又銘主導下,由學校提供石刻雕刻刀具設備與耗材,軍中弟兄包辦找尋大石頭、刻字、到樹立石碑,一氣呵成。
由於東引國中小已打響「北疆校園」名聲 ,於是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長張振乾與東引遊客中心主任林利瑞開會討論時,林利瑞提議沿用「北疆」二字,於是「國之北疆」名稱就此拍板定案。
2006年初,家住西引的馬資網站長劉家國和東引青年劉家銘,自告奮勇,連袂前往探勘石碑設置地點。原本兩人認為位在西引最北的砲二連一處岬角最適合,但因須經過軍方列為禁區的營區,只好作罷。後來林利瑞再度前往西引勘查,看上羅漢坪附近一處無名軍方廢棄據點,該處有壕溝及小平台,可清楚望見東引最北的島礁「北固礁」,做為石碑設置點頗為適合。
地點既定,「國之北疆」景點工程隨即於2006年5月4日發包,工期4個半月,9月20日完工,總工程費625萬元。負責營造廠商先從中柱港選取一塊由林利瑞看中的大石頭,並吊掛至現場。最初只興建石碑、欄杆及觀景平台,後馬管處利用原有的哨所興建一座觀景亭,並陸續增設地上經緯度座標、拓寬道路、沿路種植海桐,並在入口的停車場新設醒目的「國之北疆」意象地標,景點週邊更趨完善,逐步成為如今樣貌。
「國之北疆」石碑這些年已成為東引之旅必去、必打卡景點,2021年副總統賴清德首訪東引,在議長張永江、鄉長林德建和鄉代主席王維德等人陪同下,前往國之北疆石碑景點拍照留念。2022年國慶日,總統府特別安排東引軍民在國之北疆石碑前和高雄軍港視訊連線唱國歌。
從一個熱愛馬祖的阿兵妹小貓姊姊一個小小的建議,經馬資網登高一呼各界響應,再經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戮力完成,雖然當年未舉辦任何儀式,只是響應小貓姊姊的建議,默默完成,如今「國之北疆」石碑却已成為東引網紅級地標,國之北疆的成名歷程,堪稱「小兵立大功」。

(編按:本文已收錄預定明年出版的《東引故事集》,經東引鄉公所林德建鄉長同意,提前發表,讓導遊更深入了解「國之北疆」石碑由來,提升導覽解說的深度。本文作者:邱新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