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雨 靄  溫度:17℃ AQI:80  風向:北 風力:10級 南竿雲高:800呎 能見度:4500公尺 北竿雲高:1200呎 能見度:7000公尺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林維倫(金伙)

林維倫(金伙)友善列印



張貼者
金伙 
高階會員 


來自 : 馬祖南竿
註冊 : 2020-03-29
發表文章 : 168
掌聲鼓勵 : 275

發表時間 : 2023-10-30 20:09:44
FORM: Logged


金伙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金伙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春光好——詞頌台灣師大國文系恩師吳璵教授 林維倫 --閱讀人次 : 734

春光好——詞頌台灣師大國文系恩師吳璵教授 林維倫

春風暖,育菁莪,
盡心多,
喜見眾徒勤學,報登科;

甲骨卜辭專注,金文史學傳歌,
明後承先終不歇,樂呵呵!

案:感謝國文系同窗奚敏芳博士及劉天發老師鼎力賜助,本文才能成章!

我曾在國文天地439期(37卷7期 民110年12月)發表「古稀念師恩─詞頌國學道上引路貴人」,其中有專章:

柳含煙——頌吳璵師

氣豪放,義深長;
甲骨文間涵泳,故宮授業永難忘,
入門崗! 

自負聲中一課課,
史記風儀傳座,
視徒如子盼爭光,
又知方!

吳璵老師字仲寶,教我們甲骨文、A組散文選及習作,一身散發俠義風骨,豪放不羈。為了讓我們認識甲骨文,親自帶我們到故宮博物院,讓我們見識何為甲、何為骨,也瞻仰鎮宮之寶毛公鼎。
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有「陋室銘」作者劉禹錫的極度自負——有我在,就是不一樣——老師也真的有極度自負的本錢,試問有幾位教授升等是全票通過的?眼前就是!為了讓學生學到更多,「你們知道我花了多少時間備課嗎?我可把你們每一個都當作寶,你們可不能讓我失望!」所以,畢業後本班在花園新城開同學會時,老師到場歡聚,親切無比!
老師最推崇太史公筆法及業師魯實先教授的治學精神,讓我們知道中華傳統中有一種溫良恭儉讓文化,必須選擇使用,不能照單全收,更不要作偽君子;「飛揚跋扈酒杯中」的豪情下,常說:「虎老雄風在」,並組「酒党」吟詩相酬和。如果說臺灣最自負的是李敖,其實仲寶師也不遑多讓!

今年9月28日教師節,是恩師仙逝一周年(享壽93),我在網路上找到一系列生前介紹及身後悼念文章,閱覽之後,感念恩師教澤流芳,忍不住再填詞如上,以表哀思,並誌師恩。

現在把我所看到的生前介紹及身後悼念文字,舉其要者,羅列於後:


吳璵教授(字仲寶)課堂教書經時的神情
照片取自 波新聞-林冬生/專訪屏東高工退休國文教師戴貴立
鴻文標題是:
紅樓牽起師生緣 亦師亦友見真情:
吳璵教授去世周年 學生懷念追述他一些小故事
https://www.bo6s.com.tw/news_detail.php?NewsID=71699


吳璵教授的治學特色及其成果
──以甲骨卜辭考證殷商爵等的先驅
鄭月梅
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師

一、前言
要不是蕭何月下追韓信,那有劉邦的大漢天下,那有「功高震主」的淮陰侯呢?要不是徐庶走馬薦諸葛,那有三國的蜀漢,那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武侯呢?而蕭何、徐庶令人敬佩的不只是他們擁有識人的眼力,更在他們勇於薦舉人才的真誠。因此,國家才能用人才,人才才有揮灑的舞臺,歷史也因而增加了光彩。
但是人才從來就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用心培養出來的。所以,擁有識人眼力的人假如又有培養人才的能力,那就更難能可貴了。二十世紀的學界,曾有過這樣動人的情事。要不是羅振玉(1866~1940)割贈所藏的《說文》、《爾雅》、《十三經注疏》以及戴、段、二王諸人的書給王國維(1877~1927),勸導嗜好哲學、文藝而傍徨無所歸的王國維從事樸學,並邀他同赴日本、供給他生活,讓他專心於訓詁名物的考證,又把所藏的金石文字、甲骨刻辭送給他,悉心的為他解答疑問、和他討論研究所得,那有王國維後來在甲骨學上的創發、成就與貢獻呢?正因為有羅振玉這樣無私的獎掖、提攜,我國學術界才有「五百年不世出」的學術大家王國維,而王國維的才學識見也因此找到展露的平臺,並綻放他的學術光采。
其實,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各式各樣的人才也需要各式各樣不同的合適機會和培養方式。因此以培養人才為目的的教育界,就更需要有像蕭何、徐庶、羅振玉等特質的人才。只是這種想望是可遇而不可求。然而,卻真的發生在南台灣的大學裏。當年要不是高旭輝院長無私的舉薦、倪超校長求才的真誠,那有台灣師大國文系吳璵教授借調成功大學的一段佳話呢?要不是吳璵教授有獨到的識見、堅毅的精神,那有日後成大校園的一段美談呢?
然而,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段經過呢?為什麼在台灣師大國文系教授「甲骨文」、「尚書」、「史記」等課程的吳璵教授,能被成大文學院高旭輝院長發現他的長才呢?難道吳教授有什麼過人之處嗎?想瞭解這些問題,須先了解吳教授的學習與經歷。

二、學習與經歷
(一)求學的經過
吳璵教授,字仲寶,江蘇省泗陽人。民國十九年(西元1930年)生於引河鄉吳家窪。學齡時期正好遇上抗日戰爭,到處烽煙瀰漫。他的父兄為了保家衛國,都隨軍隊在外抗戰,他則跟從母親看守家園,並入郷間小學讀書。每逢農忙,人手不夠,便輟學在家幫忙,因此他初小的學業就這樣斷斷續續,最後竟不了了之。抗戰勝利後,他跟隨家人到杭州,十六歲入杭州安定中學;不久,再到南京,轉讀南京市立第二中學;沒過多久,又到上海。初中還沒畢業,就因時局緊張,匆匆離開上海。最後追隨國軍到臺灣,十九歲考入建國中學夜間部。期間,因受國文教師胡廷策先生的啟發與鼓舞,興起強烈的求學意志,從此每週周六的下午都到胡老師家請益受教。由於胡老師用心的教導和他自己不懈的努力,民國四十一年高中畢業,同時考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此間,他自以為受益最多最深的課程是牟宗三(1909~1995)教授的「中國哲學史」和屈萬里(1907~1979)教授的「尚書」。在可敬可親的哲學家牟教授的薰陶與引領下,啟發他追求人生境界的意志;在經師人師的典範屈教授身教言教的感召下,不只使他覺得「《尚書》不是天書」,也啟發他研讀《尚書》的興趣。
民國四十五年,大學畢業時,他一心想出國留學,就從容入伍服役。不料,快退役時,竟遇上八二三砲戰,而原本出國留學的計畫,也因托福考試成績不理想,決定改弦更張投考研究所,決心以教書為一生的事業。因此耽擱了許多時間,直到民國五十年才考入母校國文研究所。期間,因修讀魯實先(1913~1977)教授的「甲骨文」,旁聽魯教授在大學部開授的「尚書」、「金文」、「史記」等課程。魯教授是自學有成的著名學者,二十六歲就以《史記會注考證駁議》嶄露頭角為學界所重,受聘講學於復旦等大學。不僅深研《史記》有得,又長於經學,精於小學,在甲骨文、金文方面都有獨到的研究成果。吳教授深心佩服魯教授淵博的學識、扎實的學問,對他講課時精密的論證、精闢的見解更是心悅誠服,決意追隨魯教授研究學問。民國五十三年,吳教授在魯教授的指導下完成《竹書紀年繫年證偽》,通過口試,取得碩士學位,也獲得留系擔任講師的機會。民國五十六年以《殷商子爵考》升等為副教授,民國六十年以《殷商封爵考》升等為教授。民國六十五年八月借調成功大學,接長中國文學系,民國七十年八月歸建。民國八十五年三月自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退休。
(二)偶然的經歷
民國六十三年,吳教授因參與會議,偶遇時長成大中文系的王淮教授,接受邀約南來成大兼課教授「甲骨文」和「尚書」。不料「客卿」竟成日後的「主任」。民國六十五年中文系系主任出缺,校長正為人選煩惱時,長文學院的高旭輝教授,突然想起那個周末中午常因逾時下課而匆忙下樓趕車的身影,意想這必是位認真負責的老師;在向中文系工友打聽後,知道是師大來兼任教授「甲骨文」和「尚書」的老師,就將他推薦給時長成大的倪超博士。倪校長遂即偕高院長親往台北。突然見訪,吳教授甚感「受寵若驚」!在得知來意,又見「聘書」已經寫好,真的盛情難卻,只得允諾為中文系「打拚」,並保證以中文系的大學評鑑排名「向上提升」為努力的目標。
接長中文系後,吳教授首先在系務會議上,鼓勵系內同仁進修,並推動大一國文課程改革,統一教材、統一命題,以加強大一的教學能量,提昇學生的國文水準。還以身作則,親自教授中文系「大一國文」課程。系主任教授大一國文,可能是台灣第一人。又積極引介各方面的專家、新秀,如呂興昌教授、吳達芸教授、汪中教授、汪其楣教授、施人豪教授、曾永義教授、張子良教授、張夢機教授、顏崑陽教授、龔鵬程教授等,或來演說、或來授課,以充實專業課程,開闊學生的學識視野,增進其學養。
在學生方面,則利用系內集會,對學生精神講話。首先建立學生信心,要求中文系學生面對其他學系的學生要抬頭挺胸,不可妄自菲薄。因為中文學海博大淵深,只要書讀通,自然觸類旁通,到那裏都走得通。同時以「積極參與」活潑學生的心志、喚起行動的熱情。從十一月的校慶運動會開始,師生同心協力、「並肩作戰」,不僅贏得許多技藝競賽的獎項,更獲得最高榮譽的精神總錦標。從此大大提振師生的士氣、緊緊凝聚全系師生的向心力。
又推行學長制,規劃讀書會,增進學生間的情誼,以提高學習的風氣,再積極輔導學生報考研究所。不但打破七年沒有學生報考研究所的記錄,也提升成大中文系的排名。
為了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有教無類的精神,開放轉系的大門,採取「欲去者不留,想來者歡迎」的態度。雖然,當時系內師生對此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但是,事後證明這是正確的措施。因為當年的轉系、轉學生,後來多有良好的表現和成就。
在專業技藝的養成上,除了設計多元化課程,以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其多方面的才能,滿足其追求理想的需要外,還延續尉素秋主任任內設立的鳳凰樹文學獎並擴大辦理,公開評審、頒獎,鼓勵學生寫作,培養其創作的能力。又增設鳳凰樹劇展,寓教於樂,提供學生磨練編劇寫作的機會。這最初只是想鼓勵學生多閱讀原典,以改編舊作、重新編劇演出為主,沒想到這無心插柳的舉動,竟意外激起學生創作的興趣,也為台灣戲劇界培養了優秀的戲劇學者與編劇人才。
五年中,在上下一心、内外一致的努力下,不僅為成大中文系注入了新活力、開啟新契機,也為社會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像剛從成大文學院院長卸任的陳昌明教授、現任台南社區大學校長的林朝成教授(以上二人,當年分別由理工學院轉入中文系)、現任成大語言中心中文組主任的吳榮富教授、已從台大戲劇系系主任卸任的林鶴宜教授、現任台南大學語文中心主任的黃宗義教授、已從嘉義大學總務長退休的周天令教授、現任成大中文系的吳文璋教授、林耀璘教授、已從台南市忠孝國中校長退休的吳福春先生、現任美國南加州帕沙迪納市立學院中文部主任魏瑞琴教授、新新聞雜誌執行董事汪仁玠先生、中華日報執行副總編輯林釗誠先生、已從聯合報編輯中心主任卸任,現任編輯顧問的康錦卿女士、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現任《INK印刻文學生活誌》總編輯的初安民先生,以及台灣著名的電視編劇林齡齡女士等,都是吳教授當年接長成大中文系時所培育的人才。

三、治學的門徑
吳教授的治學理念,主要得自屈教授的啟發和魯教授的指導,又受當時甲骨學風潮的影響。殷墟甲骨卜辭,自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年)被發現以來,經過私人與公家二十餘次的發掘,早已引起海內外學界的關注,在劉鶚(1857~1909)印行《鐵雲藏龜》、孫詒讓(1848~1908)完成《契文舉例》以後,更吸引中外許多學者投入研究,形成二十世紀新興的甲骨學。由於羅振玉對甲骨卜辭的確認,並發現它有古文字和商代史料的價值,因而寫成《殷虛書契考釋》、《殷商貞卜文字考》;王國維因此受啟發,乃據甲骨卜辭以參正經傳、史書,寫成《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等。尤其是後二書,不只補正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中殷王名號世次的失誤與闕漏,解決數千年來的學術爭論,也為「二重論證」提供最佳示範,成為新史學的典範。從此不僅確立殷墟甲骨卜辭的學術價值,也使甲骨學擺脫札記式的摸索走向學術研究。受到羅振玉、王國維的啟示,吳教授的治學路徑也從甲骨文入門,先以殷墟甲骨卜辭考證商代史,再據殷墟甲骨卜辭正解經傳,最後用以考正文字。
從碩士論文到教授升等論文,其間雖有零星的單篇論文,如〈卜辭征伐釋例〉、〈卜辭第一人稱論證〉等,而此期的著作主要仍以考證古史為重心。吳教授認為:「甲骨文乃殷代當時文獻……係最可靠之原始資料,據此不僅可以糾正不少傳說錯誤之史實,也可以補充許多古書中失載之史料。」〔見吳璵著:《甲骨學導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頁61。〕所以碩士論文《竹書紀年繫年證偽》,就利用曆法學、殷墟甲骨卜辭、《尚書》、《左傳》和其他先秦載籍,以及相關的史書文獻等,考證《今本竹書紀年》全書繫年的謬妄,以印證《今本竹書紀年》確實是後人所偽作。至於升等論文《殷商子爵考》和《殷商封爵考》,則是探討殷商的爵等問題。《殷商封爵考》蒐羅殷墟卜辭中所見的侯某、伯某、子某等名稱,並詳加考查、比對文獻資料,發現殷商有侯、伯、子三等爵,正如《緯書含文嘉》所說,而不是《白虎通•爵篇》:「公、侯、伯」的說法。此外,還疏證諸爵的封域、考求地理的沿革,再探索文字的根源、訂正誤說。不僅解決數千年來殷商爵等的爭訟,也是以殷墟甲骨卜辭考證殷商爵等的先驅。
從〈尚書新證〉、《信陵君列傳析注》到《新譯尚書讀本》,則以《尚書》的訓詁校讎為重點。吳教授以為:我國歷史悠長,經傳難免有積非成是、或傳聞失實,以致解釋乖誤的情形。若以接近原始字形之甲骨文字,循文字形體之變遷,聲音之演化,來詁訓典籍,就能正解經傳。所以據甲骨卜辭考求字義,糾正舊說,正解經傳,以白話文語譯,引導、輔助青年學子通讀經書。對推廣經書,傳揚學術,極有功勞。
從〈原囪〉、〈由段氏說文注補「由」說由〉、到《打破砂鍋問到底──解字尋根》等,則是吳教授考正文字的著作。因為文字是文化之母,一切學術的基礎,不通文字,就不懂經典,也無法瞭解文化的演進,及古人的思想、制度。張之洞曾說:「由小學入經學,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其史學可信。」而吳教授以為「欲使小學可信,則必須從甲骨文入手。」(見前書,頁64。)自甲骨文字出土後,過去被奉為金科玉律的《說文》被發現有許多闕誤;所以吳教授乃據甲骨文字踵接魯教授之後,對《說文》的闕誤多所發揮。

四、結論
吳教授生逢亂世,為避戰禍,流離遷徙,求學之路幾經波折,在學問追求的道路上雖然起步晚,因為深得名師教益,又懂參酌前人的成果,加上自己的努力,在學術研究上頗有所得,也常有獨得之見。如殷爵侯、伯、子三等說;又如〈婦好正名〉,以「婦好」為「帚子」,是生於子地或封於子方的女領袖;〈由說文重文透視所謂簡化字之根源〉提出如要改革簡化文字,可由:「一、文字復古化一一證據說話,二、借用通假字一一運用方便,三、運用形聲字一一源頭活水」入手或可覓得解決之道;〈說龍〉,主張龍是古代真實存在的動物,甲骨文「龍」字(如圖)



是象形文,其形象類似河南新鄭出土現存博物館的盤龍方壺上的龍造型,而且《漢書》有龍現的記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孔子也有說龍的話,都可印證古代有龍。
雖然已經退休多年,依然持續研究,現仍兼任中央大學教授「甲骨文」和「尚書」,且年年發表論文,除上述著作外,還有〈說隹〉及〈釋「對揚」〉……等。綜合其著作,可見吳教授的治學特色就是:以考據為方法,以古文字為媒介,以甲骨卜辭、鐘鼎彝銘為材料;考證商代史,解決學術公案;正解《尚書》,引導後學;考正文字,補闕《說文》;表現強烈的「致用」意識,富有個人識見。

■吳嶼教授著作書影



(國文天地306期 第26卷 第6期 2010年11月號)




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系
春風傷逝—悼念本系退休教授吳璵先生

本系退休教授吳璵先生,慟於111年9月28日上午病逝,享耆壽九十有三。

吳璵教授,字仲寶,江蘇省泗陽人。民國十九年(西元1930年)生於引河鄉吳家漥。吳教授師承魯實先教授,專長為甲骨文及書經,亦曾遠赴韓國擔任交換教授,桃李滿天下。吳教授深心佩服魯教授淵博的學識、扎實的學問,尤其對魯教授講課時精密的論證、精闢的見解更是心悅誠服,決意追隨魯教授研究學問。民國五十三年,吳教授在魯教授的指導下完成《竹書紀年繫年證偽》,通過口試,取得碩士學位,也獲得留本系擔任講師的機會。民國五十六年以《殷商子爵考》升等為副教授,民國六十年以《殷商封爵考》升等為教授。民國六十五年八月借調成功大學,接掌中國文學系,民國七十年八月歸建。民國八十五年三月自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退休。雖然吳教授已經退休多年,但依然持續研究,長年兼任中央大學教授「甲骨文」和「尚書」,且年年發表論文,除上述著作外,還有〈說隹〉及〈釋「對揚」〉……等。綜合其著作,可見吳教授的治學特色就是:以考據為方法,以古文字為媒介,以甲骨卜辭、鐘鼎彞銘為材料;考證商代史,解決學術公案;正解《尚書》,引導後學;考正文字,補闕《說文》;表現強烈的「致用」意識,富有個人識見。(以上部份內容節錄自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鄭月梅先生所撰〈吳璵教授的治學特色及其成果—以甲骨卜辭考證殷商爵等的先驅〉一文)

https://www.ch.ntnu.edu.tw/index.php/2022/10/03/yu-p111100301/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
【敬悼】本系兼任教授吳璵先生
黃卉雯
本系兼任教授、臺師大退休教授吳璵先生慟於民國一百一十一年九月廿八日上午於家中辭世,享耆壽九十有三。吳璵教授字仲寶,江蘇泗陽人。民國十九年生,先後就讀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為魯實先教授的得意門生。吳教授執教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期間,曾借調成功大學中文系並擔任系主任。自師大退休後來系兼課,教授甲骨文、尚書,深受學生喜愛。吳教授治學嚴謹,據甲骨卜辭考求字義,深有所得。吳教授待人和藹親切,樂於親近年輕學子,每週自臺北往返中大授課,多年來從不間斷,為本系學生奠定紮實的古文字學基礎,師生同受其惠。驟聞長者辭世,本系師生咸感哀悼。先生停靈於臺北基隆路聖龍會所,擬於十月十五日舉行告別式。先生誨人不倦的精神,開朗慈藹的笑容,讓我們深深懷念。

https://www.chinese.ncu.edu.tw/zh_tw/News/Coursework/-%E6%95%AC%E6%82%BC-%E6%9C%AC%E7%B3%BB%E5%85%BC%E4%BB%BB%E6%95%99%E6%8E%88%E5%90%B3%E7%92%B5%E5%85%88%E7%94%9F-25902178

吳璵教授在教師節當日病逝台北,寫下幾個小故事以紀念他 /波新聞
2022-09-28

波新聞-戴貴立/ 台北

台師大退休教授吳璵,民國111年教師節9月28日當天上午病逝,享嵩壽九十有四。消息傳來,學校老師及昔日同事與學生都表示難過。這位親切熱忱教學的老教授,生活有活力,生命富光彩,八十八歲還被邀請到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書經》,絃歌不輟。寒暑假經常出國旅遊,有姊妹校交換教授,他不懂韓文也曾經到大邱市啟明大學教課。他屬於保持體能積極外向,動靜皆宜的長者。

在師大讀書時,是魯實先教授的得意弟子,所以在師大授課,以甲骨文、書經為專門學科。他服預官役時,參加過八二三砲戰,領有戰鬥英雄獎章。六十年代曾經借調成大中文系繼尉素秋教授之後接任系主任,學生群就以台師大與成大兩股學生最多。

成大中文系畢業學生重視傳承,敬師愛校,秉持感念師恩、系友聯誼、協助母系活動三大目標,於民國六十七年(1978)成立系友會,當時系主任吳璵教授指示同為系友的助教楊文雄(58級)、胡紅波(61級)協助籌辦,首任會長為台南市議員江琳(65級夜)。這件事可以看出吳璵教授尊重傳統也重視系上學長學弟妹感情連繫,尤其不畏煩瑣,積極任事態度,贏得同事與學生信任。

系上課程與社團活動,他強調開放多元,活潑有彈性。許多學生對吳璵老師的愛戴,非常自然,畢業多年師生互動勤,熱情關懷。

與吳璵教授較友好的是汪中教授,吳老師酒友不多,談笑有鴻儒汪老師,就是不媚俗也不虛矯應酬。可以對學生一視同仁,每個都是寶,不分學校系別,因為中文系教授講授大一國文就是跨系別的。

屏東一名學生與眷村小程有橄欖樹之約,吳老師認為這種活動有意義,特別南下全程參加,之後每年紀念日,一定南下見見老朋友。這種生活情趣與年輕人新建友誼,吳老師從來不會畏後生,也十分開朗健談。當時已經八十六歲了。雖然住在台北,屏東的學生一通知有活動,他南下台南會昔日學生,高雄師大一定約楊德本教授,到了屏東就會住在戴姓學生家。

學生的配偶,在獲悉老師病故消息,眼眶頓時泛淚光,她沒有上過吳老師課,卻也與他互動多年,在臉書上寫下悼念文字:

「吳璵老師,我認識的長者中,最特殊的一位。今天教師節,上午9時50分吳老師辭世,享年94。老師非常健談,尤其是烈酒下肚後,從甲骨文到現代語文、從八二三砲戰到山海遊蹤,侃侃而談。

吳老師南下遊玩住我家,吩咐我們不需特別招呼他,青菜淡飯最好,其他一切從簡,上山遊玩也配合我們的時間。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吳老師跟我們去走浸水營古道,眼看已經離他飛機票上台北的時間很緊迫,他還叫我再帶他往前走一點,再走一點,頂多改時間搭飛機吧!另一次是帶吳老師上賽嘉飛行傘起點看飛行者備跑,看了十來分鐘,吳老師問:這個可不可以現場報名?這位84歲的老人,可把我嚇壞了,好說歹說才把老師給勸住。

陶藝家鄭水圳老師早餐的約會,吳老師也去過。記得那一次還托了老師的福,喝到難得的黑檀老酒。聽說我們有橄欖節,行動派的吳老師隔天就飛下來,跟我們一起在青島街與小程一家,摘橄欖、爬橄欖、吃橄欖。

點點滴滴,吳老師是我們經常會想起的長者。最後一次見吳老師是三年前,那時他91高齡,還記得我們是誰。」

一位學生還指出,吳老師將近九十歲時,他建中同學在美國病重,電話中老同學提到往日也慨嘆來日不多,吳老師念同學情,馬上買機票,隻身飛美國,和老同學見最後一面。在網路方面,視訊可以取代部分語音視覺功能,吳璵認為走一趟值得。

建中還有一位同學從軍,後來當上陸戰隊司令的馬履綏。有師大學生擔任高雄市的記者正準備報導一些左訓中心馬場負面傳聞,當時左訓由陸戰隊督導。吳老師說,「這種事情我電話告訴他改善,能夠保全馬司令顏面就不要讓他難堪。」看來吳老師對於高中同學特別關心,也絕對支持。

吳老師育有二子一女,夫人國立中央圖書館退休,台大歷史系畢業,大陸取得碩士學位,平日喜歡國畫常辦畫展。吳老師女兒在香港大學任教,對於她能力與表現非常自豪。兒子也是教授,某次吳老師南下看到香蕉花蕊,他特地請成大學生林建農割下香蕉花,好帶去給台中孫兒看。這種小地方也可以看出祖孫互動情形。

一位熱力四射,生命能量驚人的老教授,近年來身體慢慢衰老,在新冠發生初期就打疫苗,幾劑都無不良反應,足以證明他體能體質尚可。然而記憶慢慢退化,身體各個器官也不比往日,加上疫情期間又少出門,不能群聚,這對於之前幾乎每天爬山健行的吳老師是一種打擊,閉門少活動影響了身體生理功能。最後一次出遊,他和家人遊阿里山,在奮起湖留下生前最後相片。

波新聞https://www.bo6s.com.tw/



https://www.lifetoutiao.news/92738/
bout Us
關於我們
民生頭條》以社群共享、優質新聞為價值核心,在新聞、影音、節目、直播及社群方面深獲網友喜愛。沒有腥羶色與政治新聞,重視名家共筆,採用口碑行銷、社群分享、大數據調查,並引入區塊鏈創造媒體新價值,使本網站在台灣網路觸及率超過8成



紅樓牽起師生緣 亦師亦友見真情:吳璵教授去世周年 學生懷念追述他一些小故事
來源:波新聞 | 日期:2023-09-28 10:42:16
波新聞-林冬生/專訪

今(28)日是教師節,亦適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吳璵教授(字仲寶)逝世一周年紀念日。吳璵教授有教無類,桃李滿天下。其中屏東高工退休國文教師戴貴立,畢業後仍與吳教授保持密切聯繫,師生或書信往返,或促膝抵掌,把酒(茶)而歡,相識相知42年,彼此欣於相遇,快樂自足!

關於本篇報導,以對話問答方式,記者問,戴貴立答,將學生與師長一生亦師亦友關係,生活瑣碎小事,縷縷陳述,藉此來懷念恩師,同時也側面傳達出吳老師生活風趣,個性豁達的方方面面。尤其生活瑣事,看似平凡,實屬深情,記他人所未知,述他人之不能。現以專題刊載,以饗本媒體讀者。

問:戴先生在台師大唸書時,怎麼認識吳教授的?

答:大一時,遇上魯實先教授夜間在家備課,伏書桌猝死,學長師長課堂及宿舍裡談論魯老師幾個大弟子時,我從學長室友首次聽到吳老師名字,當時吳老師借調成大兼中文系主任,吳老師在師大只有星期六上午開大四《書經》《甲骨文》選修課,所以延至我大四才能受到親炙。因為許多學生不喜歡選星期六課,學生5-10名,有點冷清。

問:課堂上,他給你哪些啟發?你對他印象如何?

答:吳老師雙眼清澈明亮,好像能夠看透學生心思。面容親切和善,對每個學生都非常好,沒有架子,差廿多歲,師生沒有距離。但是我知道,我特別受到老師關愛,因為他認為我腦筋活,有一股氣在,不像傳統師大文學院學生保守內斂。我的雄中好友溫政榮當時在成大中文系就讀,當過該校系總幹事,與吳老師在系務上常有接觸。我告訴老師,您在成大教的學生溫政榮,我高中好友。老師說:「你同學老實,不像你調皮活躍。兩個都是我喜歡的孩子!」我當時就非常喜歡上他課,星期六有時女同學請假或是逃課,我從來沒有缺課。

問:大四畢業前後,他有哪些讓你難忘的身教言教?

答:吳老師告訴我,接受聘書,重點在於尊重二字。師嚴而後道尊,不能認為一紙聘書就是校長或是國家賞一口飯給你吃,就感恩戴德。要自律自愛,同時也謹守知識份子尊嚴。這一點我一直敬慎小心,恪守職責,直到高職教師退休。

問:畢業後,你是如何與師長保持連繫?

答:我親筆書信非常勤,請教學業也有,報告生活趣事,寄我發表在報章雜誌上各種文章剪報比較多。老師也是親筆回信,通常二次換來師長一次電話答覆,倒是他常常電話中垂詢生活情況。看似我主動,其實在校或是教書之後,都是老師主動要我地址電話,我也從學校教職員生通訊錄裡面,抄錄登記熟悉且有感情的師長,保持連絡。因為生疏或是懶惰,久了自然淡忘!

問:什麼時候老師開始南下高雄找你?

答:老師活動量大,輔導實習學生,去高師大找他舊識,一定電話約我見面,不論是吃飯還是一同各地去玩。記得我騎馬,他跟我馬場參觀,上馬體驗。民國77年在澄清湖玩,正巧看到白景瑞導演拍片,他要我一起過去瞧瞧,美術系校友白導演是他學生時代就有交情的不同系同學。臨別我幫他們合影,吳老師突然問,「大導演,你的導演椅可以讓我坐一下嗎?」白景瑞滿面笑容說:「請!」

問:除了這些,還有其他特別故事嗎?

答:有的,他會游泳,不怕海。民國77-82年間,我當時在西子灣玩風帆浪板,還有雷射帆船,浪板難度高,他寧可坐雙人的雷射帆船。因為我諳水性,有把握,兩人沒有救生衣,圖輕便出海。乘風踏浪非常暢快,我口哨或是哼《檀島警騎》連續劇片頭曲,側風前進在海面上蛇行。由於我事先告訴他,海是踩不到地,要會踩水,會游泳。如果翻船,手扶船舷,等我把船扶正,可以登舟。果真一個轉彎,操作不當,船翻覆。他不慌,我沈穩,馬上爬回到船上。這個小事件足以看出,吳老師膽識和泳技,當時他快六十歲了。

問:據說後來你搬屏東,他還去屏東找你嗎?

答:九十三年我開始住在屏東,老師一有空,放假就來,屏東山區走遍,尤其胡適父親胡鐵花就任台東縣令的浸水營古道,帶他去走一小段。他竟然說,回去的機票可以換班次,再往前一點。我堅持「點到為止」,不要想挑戰。終於我勸他上車,直奔小港機場。當天有些丟險,老師身手矯健,不會喘,我身體出現輕微高山暈,汽車換人開,後座休息20分鐘才又讓我接手。驅車直達小港機場,時間還來得及,當天飛回台北,他抵達家一定電話致謝,報平安。

問:還有驚險的故事嗎?

答:在賽嘉飛行傘基地最恐怖,帶他去看輕航機,還有教練帶飛的飛行傘,最讓我驚訝的是,當年他年逾八旬,聽教練解說,攬客,他馬上口袋掏出兩千元就要飛。我馬上勸阻,因為高風險,我實在擔不起。水上我救生員證照,執勤多年有把握,空中我施不上力,何況意外曾經發生。他最後放棄了,沒有很失望,接受勸導。如今我回想,我是錯的,如果乘坐體驗,陸海空都玩過,不是更刺激?那次不是我帶去,可能就如願飛在天空了。後來他再次到我家,驕傲的說:「我85歲去澳洲旅行,還騎海底機車,戴空氣頭盔。」我問道,「人家沒有年齡限制嗎?」吳老師說,「我告訴收票員,今年才六十多歲。」這假冒年紀心態,證明他實在年輕,為了達到目的,不惜虛報年紀。即使現今一般的老頑童,也跟不上仲寶師的冒險犯難精神。

問:他到你家住的時間多長?

答:一般兩天一夜,最多三天。他說,久住人不便,惹人厭。我說:「我和家人都熱誠歡迎,何況您來,總是順便指導學生功課。」他參加成大學生聚集,他也邀我參加。席間,介紹我給各個校友認識。飯後,學生以美酒延請老師留宿台南,他一一婉謝,堅持來屏東。他說:「我師大學生,住在屏東的,到他那裡好玩,每次都有不同節目,上山下海,好玩。」

問:聯合報曾經報導眷村橄欖節,據說他參加三次,事情怎麼起頭的?

答:屏東市康定街一處眷村,傘兵司令的宿舍,屋子主人是屏東高工夜間部學生的家。第一次我經過這個橄欖樹,想進去採,主人不在,我留下字條,當天電話來,程先生表示樂意開門迎接客人,馬上前往,小程說,「我是屏東高工夜間部學生,你是隔壁班國文老師,我認識你。」這就是我第一次進入退役空降司令的家。第二次之後就一直邀請吳老師參加,他非常高興,南下住兩天,訪問眷村,把橄欖,香蕉花都帶去台中看孫子。

問:你和吳老師一同出國嗎?

答:沒有,因為時間還有目的地不同。他出國或是大陸旅遊故事,一定在見面時細說一切。就我印象所及,先說他黃山旅遊,當時七十多歲,山上方便的地方少,老人膀胱不是很有力,他找隱密樹林,準備小解,還沒有尿,一個臂章男子過來準備開單罰款。吳老師反問,我沒有尿出來啊,我把我的東西,取出來曬一下太陽,不行嗎?工作人員稍微看一下草地,沒有尿漬,只能提醒他,前面左邊有廁所。老師知道方位,趕忙前去解決小號。另外,吳老師有好奇心,更有冒險精神,在香港旅遊時,搭乘渡輪,小島逛逛。某次發現一個陌生的地名,他買了船票,登船跟著一群人,當船靠岸,吳老師跟大家走,來到關卡,著制服的人問: 你會客對象呢,請填表格。此時才發現,來到外島監獄!這個故事,從老師口中講出來,一點也不訝異,因為他就是一個充滿活力、好奇,勇於探索的人。

問:還有其他特殊的故事嗎?像是你去拜訪老師,約好一起參加活動之類的。

答:某次呂武志學長,我,還有徐永進一起到拉拉山,一位長老家住一晚。那個晚上我幫老師按摩肩頸。還有親眼看徐大師揮毫,那次復興鄉之旅,收穫滿滿,名書法家給大家墨寶。

問:吳老師關愛是學生,怎麼不鼓勵你報考台師大研究所?

答:不止一次鼓勵,甚至還直接說,我命題你都不報考嗎?縮小方向,考不上再說。我告訴老師:「國文系給我基本功,我外面發展,不一定唸國文研究所,何況有人碩士4年博士7-8年畢業,我青春不會耗在上面。」幾次勸說之後,仲寶師最後放棄,也認同我唸景觀遊憩管理研究所,適合我的興趣。

問:吳老師86年韓國大邱啟明大學交換教授,據其他校友說,你曾去找過他?

答:這件事太珍貴了,正好屏東縣舉辦區運,學校停課五天,連同星期日,我可以出國。吳老師來信又來長途電話,要我去韓國大邱市。我馬上答應,吳老師拜託呂學長安排,韓國轉機接機找韓國唸台師大國文師博士班學生協助。我自己買好機票,吳老師還指示人,把韓圜給我,免得臨時必須用錢,不方便。這樣考慮周到,能夠不感動?老師對待學生,沒話說,我能夠回報的其實不多。在韓國自己煮食,逛傳統市場。單身宿舍老師睡牀,我打地舖。不過老師說,蚊子一直打不完,我檢查發現紗窗漏洞,補綴之後,不再被蚊子騷擾。這也是我在韓國的小小服務。

問:吳老師在你家上了哪些課?

答:文字學比較多,生活或是與師長相處之道也提及一些。我問「朕與我」區別,他說,「朕是小我,我是大我」,細節我省略。說文有缺有誤,他教我:「由」字就沒有。他還在一次教育部國字討論會上,大家為「前」這個字,到底是「月」,還是「肉」爭論不休。吳老師反問,止下面一個舟是「前」的本字 ,足登舟車,讓交通工具載你前進。所以「前」字寫成月,寫成肉都不對,既然如此,就不宜硬性規定。後來我指導學生研究月部首,有月、肉、舟、丹(青下半部是井中礦物,顏料)還有朋(貝殼一串)五種情況。老師點化我,受益良多。

問:吳老師言教身教還有哪些?生活細節你觀察到的又有哪些?

答:吳老師曾經打過823炮戰,在金門坑道帶上風濕,北投任教天天溫泉浴,改善了。老師在外島當兵,曾經被狗咬傷,對於我家小狗也是保持警醒和距離。另外老師好像不用皮夾子,不敢問為何,或許有遺失的經驗吧。至於他建中同學馬履綏,還有海軍退役唸博士的夏漢民,彼此認識,南下左營會帶我見當時陸戰隊馬司令。最讓我訝異,九十高齡,只因為好友在美國,他要好的同學知道自己老病,來日無多,長途電話一聊,渴望見一面,吳老師馬上搭飛機去美國見老同學。這些小地方,我發現同學間的真性情,友誼,吳老師不擔心自己九十歲舟車勞頓,竟然如此爽快答應,立刻啟程。這讓我無法理解,千里探視,難道就是為了聽好友臨終前幾句話。

老師還告訴我,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你遇上優秀學生,你作文寫不過他的。老師還強調「禮聞來學,不聞往教」,所以學生不主動,你不必一頭熱。

我問老師,共患難不能共享樂道理,他指出,能夠選擇時,大家去的地方,吃的東西不一樣,無法勉強自己遷就,無法讓別人屈從。所以吃飯,出遊選合得來的。我發現老師食物絕對不碰香腸或是添加物的再製品,其他沒有太多要求,招待他吃飯,通常我下廚,在北部老師會帶我去好的餐廳。

有時邀請師長聚餐,他會問,邀請哪些人,判斷適宜就參加,有合不來的就不參加。我知道汪中老師,高雄師大楊德本教授,他常常提到。至於學生,他不會刻意區分的。對成大子弟兵更是心相連,系主任任內對中文系的建樹也是他引以自豪的,聯合報台南記者林建農,當年系總幹事,他提到吳老師,就是佩服、敬重、感激。

我在吳老師九十一歲以後,還是經常通訊,書信不斷,電話也有,以為百歲該沒有問題,他照料母親,據聞106歲才往生。不過新冠期間他身體慢慢走下坡。疫情此間還去探望兩次。九十三歲走完人生,外界看似高壽,我卻覺得他本來可以成為人瑞的,不捨他,但是我覺得老師活著時,日子充實,精神愉悅,懂得掌握自己,及時行動,有價值!

他清醒時整理藏書,送我好多文字學書籍,我專程由屏東開車北上取回。如今他去世一周年,教師節離開世間,成為我永恆的記憶,別人過教師節,政府祭孔,我懷念影響我一生的好師長。

我對學生關愛,也是學我老師的大方熱忱。畢竟他知道我個性,多次拿我行事為例肯定我,又樂意與我分享生活經驗與快樂,一生遇上一個這樣的師長,曷其有幸!

聽戴貴立先生一席話,真勝讀十年書!他與吳璵教授的互動,對比現在教育現場的「動輒得咎」,頗有「師道不復」之歎!但上觀至聖先師孔子與學生互動如父子,無所不言,無志不談;去世時學生還在墓旁結廬而居,守喪三年,子貢為彌補遺憾,甚至守祭六年。清代鄭燮也有詩云:「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老幹新枝,實相得益彰。

史記孔子世家贊云:「《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司馬遷以未能與孔子同世引以為憾!今記者有幸於就讀師大40學分班時蒙吳先生親炙,其嘗云,讀書目的不在於謀高薪工作,亦不侷限於自我實現,一言以蔽之:「惟『知書達禮』耳!」鏗然爽朗之聲,猶歷歷在目,記憶日新!「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其斯之謂歟!

https://www.bo6s.com.tw/news_detail.php?NewsID=71699

以上文章中,恩師高壽有93歲.94歲二說 謹奉訃聞 讀者自有定見:



恩師墨寶:
人生龍虎行 學習一馬先

國文系同窗奚敏芳博士提供出自漢典說明:



https://www.zdic.net/hans/馬



漢典中有各字字源字形的演變 有興趣者不妨點進網址 細察全文:






https://www.zdic.net/hans/%E4%BA%BA





https://www.zdic.net/hans/%E7%94%9F





https://www.zdic.net/hans/%E9%BE%8D




https://www.zdic.net/hans/%E8%99%8E




https://www.zdic.net/hans/%E8%A1%8C





https://www.zdic.net/hans/%E5%AD%B8





https://www.zdic.net/hans/%E7%BF%92





https://www.zdic.net/hans/%E4%B8%80





https://www.zdic.net/hans/%E5%85%88



古稀念師恩 ──詞頌國學道上引路貴人(上)陳滿銘師曾忠華師 增修版
https://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240&t=287976&k=%E5%8F%A4%E7%A8%80%E5%BF%B5%E5%B8%AB%E6%81%A9#7231880


古稀念師恩──詞頌國學道上引路貴人(下)
頌劉正浩師 黃慶萱師 陳新雄師 吳璵師 周何師 田博元師 賴明德師
https://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240&t=253541&k=%E5%8F%A4%E7%A8%80%E5%BF%B5%E5%B8%AB%E6%81%A9#7190510


揚州慢——追念恩師劉正浩教授
https://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240&t=253607&k=%E6%AD%A3%E6%B5%A9#7190583



其實,國文課文既實用又有趣(增修版) 林維倫
https://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240&t=288109&k=%E5%9C%8B%E6%96%87%E8%AA%B2%E6%96%87#7232038


不論文言或白話,國文課文都是用來充實學養、提昇生命正能量的(增修版)!
https://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4&t=288213&k=%E5%9C%8B%E6%96%87%E8%AA%B2%E6%96%87#7232180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