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背著歷史的林好音(下) 作者:林淑萍 --閱讀人次 : 725 大時代女性的氣度與謙恭
林好音身上流露著一種氣質,是一種大時代女性的有氣度又謙恭的自在。
不同於當時一般的馬祖女性,林好音走過了風風雨雨,又加上沒有公公婆婆,也沒有父母親,林好音也相對地沒有了傳統的束縛,於是她是「出錢、出力、出時間、出面子」幫馬祖地方做了許許多多的事。
這一些事情包括了一當就幾乎當了一輩子的婦女會理事長。她的第一任理事長的在她25、6歲時選上的。她的最後一任是在找不到人下拜託大女兒黃如琴接下來的52歲。
婦女會的理事長,不是一個好當的閒缺,需要有錢、有閒、有擔當。林好音說當時因為自己有在做小生意,所以,有一些錢可以做一點事情。關於擔當這個部份,她說是時勢造就的。原因是當時4、50年代的保守,是不允許女性出來公開當家做事。她記得在某一屆的理事長選舉,她已經說服了一位年輕能幹的太太出來接她的位置。這位年輕太太剛開始也非常樂意,但是這一件事得不到年輕太太公婆的同意。她的婆婆勸不了這位年輕太太,就哭哭啼啼跑來找林好音:說,如果媳婦出來做事這樣會影響到她的家庭;說,一個年輕的太太在外面這樣拋頭露面的,會讓先生面子掛不住。於是,站在同理的立場,林好音就一屆接著一屆地做起了婦女會的理事長,「拋頭露面」地帶著一些太太、小姐理事們做起了唱歌勞軍、慰問貧困家庭、籌辦地方慶典活動等讓馬祖地區熱鬧的事務。這個工作,終於最後找到了一個沒有辦法有藉口說「不」的女兒接手,她才卸下重擔。
當然這一些事情也包括了許多屆的縣諮詢代表與調解委員會的委員長。在這些許許多多的ㄧ些事情裡,林好音最樂意做的就是調解委員。她說,當時的年代(50-70年代)人都很善良,大家都還很給她面子,調解的一些家庭事務或是鄰里糾紛都常常成功。事後,這些經過調解的當事人都還會常常送菜、送雞感謝,讓她走到哪裡都很有家的感覺,所以她說:「讓我林好音很有成就感,做得很開心。」
當時調解最多的案子就是童養媳的事情。當時的年代有許多童養媳的狀況,許多童養媳並不願意嫁給安排好的先生,當時雙方的家庭都會打童養媳出氣,並希望打到讓她們屈服,林好音就常常在這種「會出人命」的糾結中進行協調,戰戰兢兢地把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做到好。
除了往外跑忙著處理種種棘手的事宜以外,心腸極好的林好音還經常性地提供自己的家給“親戚、朋友、有需要的鄉親們借住。她幾個成年的小孩回憶都提及說:「小時候家裡常常會有許多人來來往往,晚上常常地板上都睡滿人,要走去上廁所都怕踩到人。另外,吃飯也是常常一大桌人。」
在50、60年代離島居民要到南竿坐補給艦去台灣或是來南竿辦事看醫生,尤其是莒光的鄉親一定是到林好音家裡借住。從四維小小的房子換到復興村四戶一家的樓房,林好音的家裡總是來來往往的「親戚」川流不息。憶及這樣的日子,林好音還記得,當時因為家裡人很多要吃飯,她煮飯菜的鍋子太小,但因為哪時錢還不夠也買不起最大的鍋子,所以有一陣子都用臉盆煮菜給家裡的客人吃。想到這一段用臉盆煮菜的往事,林好音開心地笑了。還說,幸好當時有做一點小生意,有一點錢,不然吃都被吃垮了。
一個母親
生了四女二男的林好音。在子女的眼中是ㄧ個非常有膽識、明理、很忙的母親。
憶及童年與母親一起生活的日子,大女兒黃如琴記得媽媽常常把她交代給左鄰右舍的依婆們家裡頭,然後母親就出去「忙」了。黃如琴說,當時軍醫們都不會說馬祖話,馬祖鄉親又多不會說普通話,林好音就要常常充當翻譯,有一天媽媽又要出門幫從莒光來的親戚的親戚當翻譯看病,就留她在家裡頭照顧大弟弟。媽媽因為忙又擔心才1、2歲的弟弟會爬出木製的嬰兒車來會出事,所以就將嬰兒車放在有神桌高度的桌子底下(這樣弟弟就沒有辦法從嬰兒車裡爬出來,因為一往上爬,他的頭就會頂到桌子的下方),媽媽還給了一包方糖給黃如琴,說:「如果弟弟哭,就給弟弟一顆。」就這樣,等媽媽回來時,一大包的方塘也就只剩下了袋子。當然,黃如琴也偷偷地吃了一、兩顆。
么兒林克武憶及童年的一段往事說到了母親堅毅不傳統的個性。那時他高燒不退,母親帶他看過數次醫生吃過許多藥以後,依舊高燒不退。於是,母親就遵循地方鄉親、左鄰右舍的建議帶林克武去廟裡拜請神明幫忙,可是依舊高燒不退。這時林好音因過度擔憂么兒的病情,情急敗壞地第三次到廟裡頭,對著神明說:「你要的,我都照你的指示做了,可是我的兒子病情還是沒有好轉。要不你是一個沒有用的神明,或者你就不是ㄧ個好神明,如果你沒有辦法治好我兒子的高燒,我就要拆你的台。」神奇的是,或許是神明真的聽到林好音的要脅,或許是被她愛子心切的真情感動到,第二天林克武的高燒就退了。挑戰神明的能力、指責神明的不是,還要說拆神明的台,在民國60年代的保守,實在不得不讓人佩服林好音的膽識。
另外,子女們多說,在外面做人做事,她們都要報母親的名號,說:「我是林好音的兒子!」。原因是母親做的是基層的事,平易近人,結的是馬祖人的緣。即使父親做過農會理事長、建設局局長等等職務,知名度遠遠不及母親。
林好音的故事有一種寫不完、讀不完、也斷不了的感覺,因為林好音的故事不只背了穿越幾個時代的精采,更是因為她將歷史背在自己的身上,用她的擔當、謙恭與母性的關懷演出了一個大時代馬祖女人的故事。這個故事,有電影情節般的精采,令人著迷,但是林好音卻用她81年的歲月,無聲無息地演繹出這個精彩,化成歷史洪流中的一個亮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