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名人講座 公益慈善家沈芯菱5/31接棒開講 --閱讀人次 : 2761 2014-05-27 馬祖日報

文化局名人講座本週六將邀請少女公益慈善家沈芯菱,來馬主講「卡蹓人生─從感動到行動」,請有意參加軍民今起逕向南竿各7-11門市索取門票。(圖:連江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記者曹重偉�南竿報導】縣府文化局名人講座再次出擊,本週六將邀請國內知名的少女公益慈善家沈芯菱,來馬主講「卡蹓人生-從感動到行動」,請有意參加軍民逕向南竿各7-11門市索取門票;正式講座預定5月31日上午10時至12時於民俗文物館舉行,邀請您一起了解沈芯菱如何在23歲濟世500萬元,個人公益服務平台更締造2200萬人次,成為華人社會具有影響力的青年志工。
文化局《公益美學》名人講座本週六舉辦第二場次,將邀請少女公益慈善家沈芯菱,來馬主講「卡蹓人生-從感動到行動」;沈芯菱1989年出身貧困弱勢,飽嘗流動攤販的艱辛,被視為「憨囝仔」的她,不怨天尤人、化逆境為動力,發憤自學電腦科技,不僅改善家計,更投身公益長達十多年。其事蹟編入高中英文、國中小等九本教科書中,全台兩百多萬學子都讀到她的課文,影響力將是台灣百年代表人物。
沈芯菱平凡如你我,也有諸多不足之處,但是面對這些勇敢的靈魂,願用誠懇的指教,而非嚴苛的挑剔,給更多年輕人機會,也是給台灣機會。相信她會一本初衷,恪守「稻穗哲學」,越飽滿越彎腰,為了土地正義、人文歷史、弱勢教育、扶貧志業,奉持不懈。儘管自身環境刻苦,零資源、零經驗,歷經無數磨練和考驗,她都未輕言放棄,堅挺的毅力,砥礪出多方專才,更證明了英雄不怕出身低,奉獻社會不分年紀。她的奉獻,也改寫了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以往成功是家財萬貫,但她以行動證明「真正的成功,未必是打敗多少人,而是能幫助多少人」。
「也許無法做一件大事,但至少做好每一件小事」,這不就是盡己所能嗎?我們也許無法懷抱著如沈芯菱一般的熱情,但我們可以盡力而為。她帶給社會的好像是一台大機器,那我們帶給社會的雖然很小,但卻是不失重要的螺絲釘。我們予人的小小幫助,可能是他人大大的需求。沈芯菱做的每件事都令人敬佩,她的生命也因他們而亮起來。歡迎民眾5月31日上午10時到南竿民俗文物館,一同體驗沈芯菱的「卡蹓人生-從感動到行動」。
文化局表示,講座門票可至南竿各7-11門市索取,為培養馬祖鄉親觀賞國內大型舞台藝文表演的興趣,參加者填寫門票背面之聯絡資訊,並於活動當日投入摸彩箱,主辦單位將於講座結束後,現場抽出「藝文券」幸運得主,其中包含如果兒童劇團、優人神鼓團、台北室內交響樂團、偶偶偶劇團、國光劇團等等大型藝文表演,縣府文化局招待馬祖鄉親共同欣賞藝文表演。







沈芯菱 : 草根台灣臉譜
TVBS 看板人物:23歲五百萬 濟世 是她 沈芯菱
聯合新聞網:沈芯菱:大學不是考一百分的人才能念 l
青年公益家沈芯菱年僅二十五歲,卻已經從事公益超過十三年,不到都會區,選擇留社區高中, 她所創造的第二個人生成績,讓大學之路更寬廣。
沈芯菱,從十一歲起,她的名字就跟公益劃上等號,當時她因為看到爺爺與家鄉柚農年年削價賤賣辛苦栽種的柚子,而成立網站幫柚農銷出一百多萬斤的柚子,之後更成立安安免費教學網站,匯整免費影音教學資源,總共幫助了超過五百萬的弱勢學子,十五歲時,她更因為柳丁產銷失衡問題,投書媒體而名噪一時。
一直以來,沈芯菱都在做超齡的事,也很少迷失人生方向。不過,對此她卻提出反駁笑說,大家都認為她的人生很有目標,其實她是沒有特定目標與夢想的人,才因此讓她去思考,既然自己沒有夢想,那麼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去幫助別人創造夢想,甚至完成夢想,於是她踏上了她的公益之路。故事還被入選為高中教科書。
現在,沈芯菱有兩個身分,一個是公益演說家,另一個身分則是台灣 大學新聞研究所學生,二○一二年報考時,她還同時錄取了九所知名大學研究所。同時兼顧好兩種身分,不禁令人好奇沈芯菱的求學之路。畢業於雲林斗六國中,當時許多同學選擇離開家鄉,到資源比較充足的台中念高中,那時媽媽與師長也曾問過她要不要去,她卻說:「不需要。」
沈芯菱坦言,一方面是考量經濟因素,另一方面是她不想中斷自己的公益行動,她認為,「人只要清楚知道自己的方向,基本上,去哪裡念高中影響都不大。」
當時沈芯菱也有做功課,多方詢問學長姐經驗,理解斗六高中並不像都會區明星高中的高壓式管理和以成績為導向。寬鬆的學習環境讓她更有餘裕從事公益行動。
公益行動是沈芯菱的人生重心,她坦言,高中三年生涯收穫最多的反而是教室外的事,那是她一輩子帶得走的人生養分。高中三年,沈芯菱利用課餘時間,扛起相機,親身走訪了台澎金馬蘭嶼綠島等地,拍攝近三十萬張的台灣草根臉譜影像,真實記錄台灣底層民眾的工作與生活,還到了柬埔寨關懷弱勢學童,並為新移民架設免費的學習網站等。
沈芯菱笑說,身為學生,其實她的力量很微薄,只能透過每天三小時,持續長達十年,累積一萬個小時的力量,才完成許多人眼中不可能任務。堅持夢想與理念,不因學生身分而有所退縮,沈芯菱在高中時,也遇過師長的質疑,但她對於「成績」也有另類思考。
大學不是考一百分的人才能念
沈芯菱自認不是成績很優秀的人,於是當一百人當中,有九十人努力拚考一百分,她選擇拚八十分就好,其餘的分數則透過其他面向來補足。她認為學業八十分和一百分的人同時面對大學推甄,未必是考一百分的人才有資格錄取。
因此,面對成績,沈芯菱不會花全部的心力拼一百分,而是謹守本分,保持八十分以上,藉此空出更多時間做公益行動。她笑說,當她在第二領域慢慢累積出六十分成績時,她的人生就是八十+六十=一百四十分,「比起只拚一件事,得到一百分的人,我可能得到更多的快樂與滿足。」
面對人生方向很有定見的沈芯菱更直言:「當有九成的人走那條一定要拚一百分的路,剩下十個人拚另外的名額,也許機會更大,」後來沈芯菱果真如願推甄上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年僅二十五歲的沈芯菱,從小累積了許多人生體驗,促使她很早就察覺到自己想要做什麼,本身能力又能做什麼。對此,沈芯菱認為這是一種練習,她常鼓勵學生要練習感覺,所謂的感覺是感受加察覺,首先你要增加生活體驗,才能多方感受你的快樂與悲傷,再進一步練習察覺你為什麼快樂、悲傷?而面對這些感受你能不能做什麼。
當然,身為高中生要增加生活體驗並不容易,沈芯菱建議多讀不同人物的傳記,透過他人的人生歷程感受喜怒哀樂,察覺你想不想要過這樣的人生,而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未來藍圖。
沈芯菱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不是只有念書這件事,當你面對未來有所徬徨時,不如學習沈芯菱的樂觀與勇於所為,增加人生體驗,或許你的方向就能漸漸浮現。


花間草堂論世事.水岸雲樓讀文章∼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