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陣雨 靄  溫度:22℃ AQI:50  風向:北 風力:17級 南竿雲高:500呎 能見度:3200公尺 北竿雲高:500呎 能見度:4000公尺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站務區 » 刪文留置區

刪文留置區友善列印



張貼者
小市民 
資深會員 


註冊 : 2005-09-18
發表文章 : 446
掌聲鼓勵 : 1026

發表時間 : 2008-03-14 11:04:37
FORM: Logged


小市民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小市民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請讀者看文字分享河西走廊坐臥都行/摘錄旅遊雜誌 --閱讀人次 : 1743

請分享河西走廊/旅遊雜誌 瀏覽148|回應1|推薦2

2006/12/31 16:41:54

河西走廊/旅遊雜誌



絲路青海湖河西四郡介紹

 






1.西安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西元前11世紀到西元10世紀左右,先後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或建立政權,歷時1100餘年,其中西周、秦、西漢、唐,是西安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西安擁有大量的歷史人文景觀。在這裏,你可以看到歷史悠久的西安古城牆、有石質書庫之稱的碑林、以及大雁塔、小雁塔等標志性建築。當然人們的目光更多地關注在地下,因為這裏有“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兵馬俑博物館、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半坡遺址、反映中國社會從母系到父系氏族變遷的仰紹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遺址等中華古代文明的珍貴遺存,“五千年的歷史看西安”可不是虛妄之言,難怪許多外國元首都把西安作為訪華的必遊之地。除了這些聞名遐邇的古跡之外,西安還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而秀麗險峻的西嶽華山又給這個秦磚漢瓦的世界添了幾許清新自然的氣息。

 

◎兵馬俑

是始皇陵的從葬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處,發現於1974年,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又先後發現二、三號坑,其中一號坑最大,面積達14260平方米。三個坑共發掘出700多件陶俑、100多乘戰車、400多匹陶馬、10萬多件兵器。陶俑身高在1米75至1米85之間,根據裝束、神態、發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將軍俑,武士俑,車士俑等。坑內還出土有劍、矛、戟、彎刀等青銅兵器,雖然埋在土裏兩千多年,依然刀鋒銳利,閃閃發光,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秦始皇兵馬俑規模宏大,場面威武,具有很高的藝朮價值。

 





◎華清池

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側,東距西安30公里。華清池因為有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傳說而名聲遠播,其實華清池的歷史非常悠久,相傳早在西周時期,周幽王就曾在此建驪宮﹔後世的秦始皇、漢武帝也都在這裏建立行宮﹔唐代更是大興土木,特別是唐玄宗天寶年間修建的宮殿樓閣更為豪華,並正式改名為“華清宮”。華清池東區懸挂有郭沫若題寫的“華清池”金字匾額,區內有荷花閣、飛霞閣、五間廳(西安事變時蔣介石曾在此居住)等建築,其中溫泉石壁上的《溫泉頌碑》是我國碑石藝朮寶庫中的精品。中區是唐華清宮禦湯遺址博物館,區內有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星辰湯及文物陳列室。西區內有九龍湖、飛霞殿,還有《楊玉環奉詔溫泉宮》大型壁畫,該畫由90塊漢白玉組成,長9.15米,高3.6米,描述了開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在驪山溫泉宮第一次召見楊玉環的情景。

 








◎西安古城牆

不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西安城牆建于明洪武年間(1370-1378)年,以公元6世紀時隋唐皇城牆為基礎擴展形成,周長13912米。牆體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厚度大于高度,建筑穩重堅固。自1983年開始的環城建設工程,逐步建成以古城牆為主線,輔以環城綠化,護城河環繞,風格古朴、粗獷,有野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環城公園。以城牆為主體,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女兒牆垛口、城門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城市防御體系,為游客直觀了解古代戰爭提供了珍貴的人文景觀。








2.天水

天水古稱成紀,因相傳華夏始祖伏羲氏就誕生于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市歷史悠久,歷代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几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天水伏羲廟、卦台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朝宗拜祖的場所﹔武山水帘洞,洞內樓台、泉石、雕塑、畫像一應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壯觀,山上有安詳、寧靜的大象山大佛﹔與麥積山毗鄰的仙人崖,群峰對峙,是一處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游覽勝地……還有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崗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的麥積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藝朮,險峻的洞窟著稱于世。
天水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綠的地方,由麥積山石窟和小隴山植物園、仙人崖、石門與曲溪等景點組成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區內重巒疊翠、山環水繞,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北國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游勝地。

 

◎法門寺

位於寶雞市扶風縣城北約10公里的法門鎮,距西安約120公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家名剎。法門寺始建於東漢,相傳印度的阿育王為使佛教發揚光大,將佛祖舍利分送給各地,凡得舍利處都要建造佛塔供奉,法門寺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規模最大一處。法門寺曾歷經多次修繕,1987年在清理塔基時,發現了被封閉千年的唐代地宮,裏面珍藏著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以及大批的唐代珍貴文物。這一發現意義重大,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也是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


 

◎麥積山石窟

位于天水東南部,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石窟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層層相疊,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間有棧道相連,攀援而上可達山頂。麥積山石窟中最有名的就是泥塑,塑像大小與真人相似,有的交頭接耳,有的低眉含嫣,形態栩栩如生,被譽為“東方塑像館”。 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雕刻技藝精湛,壁畫古朴典雅,不論是北朝的“秀骨清像”,還是隋唐的“丰滿圓潤”,都刻畫得栩栩如生,溫婉可親,極富生活氣息。洞窟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筑,具有很高的價值。近年來,麥積山石窟又相繼開放了香積寺、豆積寺、交龍寺等景點,使景區的內涵更為丰富。




 

◎伏犧廟

坐落在天水市西關,又名太昊宮,距火車站20公里,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弘治三年(1490年),清嘉靖三年(1542年)重修,但大體上仍保持著明代的建築風格。這裏古柏參天,草木蔥籠,佈局嚴謹,清幽典雅。廟堂為一座兩進三門的建築群,自南向北有牌坊、廟宇、月臺、碑亭、主殿、古柏等,現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是全國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築群。自1988年農歷龍年始,天水市政府每年在農歷正月十五日伏羲誕辰日和農歷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舉辦規模盛大的祭典儀式,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拜祭。




3.蘭州

蘭州是沿絲綢古道尋古訪勝的旅游熱點,四周群山逶迤,林木繁茂,文物古跡眾多,風景名勝各異,黃河從市區穿流而過,旅游資源非常丰富。蘭州市區北側黃河岸邊的濱河馬路,是全國最長的市內濱河馬路,在這里,你可以欣賞黃河雄姿,參觀天下黃河第一橋、水車園和黃河母親雕塑,游覽白塔山公園、五泉山等景點。傍晚時分,站在蘭山上可以俯瞰黃河擁抱金城蘭州的雄偉氣勢,相信這種景觀在別的城市絕難看到。在蘭州市郊的永靖縣有“高峽平湖”劉家峽水庫和“十萬佛窟”炳靈寺,雖然路途遙遙,卻擋不住人們新奇探索的腳步。蘭州是西北著名的瓜果薈萃之地,這里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所產瓜果含糖量高,果汁多,品種丰富,最出名的有白蘭瓜、冬果梨、桃等,“瓜果城”之名亦是因此而來。
蘭州還是一座少數民族聚居的城市,其中尤以回族人口最多,漫步街頭,隨處可見新月交輝的伊斯蘭餐館,而滿街彌漫的烤羊肉的香味定會讓你胃口大開。

 

◎白塔山公園

位於蘭州市北,因山頭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該寺始建於元代、重建于明朝,寺平面呈長方形,白塔居中,塔身為八面七級,高約十七米,上有綠頂,下有圓基,通體潔白,挺拔秀麗。塔南是三大寺樓,北面是准提菩薩殿,東西各有配殿數間。登白塔山頂,可俯視蘭州市容,白塔與黃河上的鐵橋構成雄渾壯麗的畫面,成為蘭州市的象徵之一。




◎黃河鐵橋

位於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關前,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是蘭州市內標志性建築之一。鐵橋建成之前,這裏設有浮橋橫渡黃河。浮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西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年),名叫鎮遠橋,今尚存建橋所用鐵柱一根高達三米,重約數噸,上有"洪武九年"字樣。清光緒三十三年(西元一九○七年),改浮橋為鐵橋,是黃河上游第一座鐵橋。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梁,是後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全部工程共耗白銀30餘萬兩。登橋遠望,不遠處的黃河如帶,蜿蜒盤曲,為蘭州這一工業城市增色不少。



◎黃河母親像

位於蘭州市黃河南岸的濱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園北側,是目前全國諸多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雕塑藝朮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藝朮價值,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曾獲優秀獎。
雕塑由甘肅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40餘噸,由“母親”和一“男嬰”組成構圖。分別象徵了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該雕塑構圖簡潔,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肅悠遠的歷史文化。



◎蘭州水車園◎黃河游船

位於市內濱河路西段,東鄰“黃河鐵橋”,西鄰“黃河母親”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園,南近白雲觀,是濱河路旅遊線上的重要一景。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蘭州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園內由雙輪水車、圍堰、水磨坊服務室和遊樂區組成,立于黃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轉動﹔枯水季則以圍堰分流聚水,通過堰間小渠,河水自流助推。當水流自然沖動車輪葉板時,推動水車轉動,水鬥便舀滿河水,等轉至頂空后再傾入木槽,源源不斷,流入園地,以利灌溉。水車園再現了水車這種古老的水利機械,可以使中外游人一睹為快。





◎炳靈寺

位於永靖縣西南35公里小積石山的大寺溝內,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炳靈”是藏語“十萬佛”的音譯,相當於漢語的“千佛山”、“萬佛洞”。炳靈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以精美石雕而著稱於世。寺內共有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中唐窟占三分之二以上,共計20窟,113龕。其中又以位於懸崖高處的唐述窟(第169窟)最為精妙,此窟開鑿在距地面60米的陡峭絕壁中,面積達200平方米,在它的北面石壁上有西秦建弘元年(西元420年)的造像題銘,這是我國石窟藝朮中有確切紀年的最早題記,是炳靈寺石窟的寶中之寶。其他如125龕的石雕釋迦牟尼和多寶佛等,也是炳靈寺石窟的藝朮傑作。這些石雕均真實地反映了六國時代西北地區社會風貌、民情習俗、音樂舞蹈及裝飾,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考古價值。








◎劉家峽

黃河上游河段,有許多峽穀和川地相間出現。河水穿過千岩壁立的深邃峽谷,水勢有如萬馬奔騰,景色十分壯觀,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劉家峽。黃河河水來到這裡,轉了一個九十度急彎,然後穿過峽谷向西流去。這裡的劉家峽水庫,十分有名,值得一遊。劉家峽位於青海與甘肅交界的臨夏永靖縣城西南1公里處,距離甘肅省會蘭州市西南約八十公里。它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電工程,竣工於1974年,為黃河上游開發規劃中的第七個梯階電站,兼有發電、防洪、灌溉、養殖、航運、旅遊等多種功能。 劉家峽水庫蓄水容量達57億立方米,水域面積達130多平方公里,呈西南—東北向延伸,達54公里。攔河大壩高達147米,長840米大壩右岸臺地上,建築有長700米,寬80米的溢洪道。大壩下方是發電站廠房,在地下大廳排列著5台大型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22.5萬千瓦,年發電57億度。劉家峽水電站把陜西、甘肅、青海三省的電網聯結在一起。
水庫地處高原峽穀,被譽為“高原明珠”,景色壯觀。到劉家峽遊覽,可乘船溯流而上,入峽時,但見兩岸奇峰對峙,筆立千仞,還以為是桂林山水,乍看也會以為是長江的巫峽,由此可見劉家峽景色多變化。出峽後,眼前是高山湖,湖水盪漾,襯以藍天白雲,別有一番湖光山色。水庫大壩處有電廠和劉家峽旅遊公司提供各式遊船,遊客可乘船直達水庫西南端的炳靈寺石窟參觀遊覽。一般遊程約需二至三個小時,坐快艇約需一個半小時。







4.西寧

西寧作為青海唯一的大城市,本身的旅遊景點並不多。它常常起到遊客沿青藏線入藏及去往塔爾寺、青海湖的樞紐作用。但是,如果遊客有平和的心態,仍然會在這座城市裏找到樂趣。西寧已有2100多年歷史,古代是通往西域的東西要道,被稱為“絲綢之路”南道。1928年,以西寧等7縣設青海省,定西寧為省會,延續至今,這兒的少數民族占了人口的1/4強,尤其以回族和藏族為多,如果要領略民族風情,這是一個好地方。

 

◎青海湖

青海湖位於青藏高原上,距西寧150公里,面積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鹽份很高。青海湖蒙語叫“庫諾爾”,藏語叫“錯溫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在青海高原東北部,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連綿的青海南山環抱著一個高原湖泊──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面積4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寧還高出1000多米,這裏氣候涼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的盛夏,日平均溫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勝地。青海湖蒙語叫“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藍色的海”,是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後,幸存下來的。





◎塔爾寺

塔爾寺位於西寧市區西南25公里的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是我國著名的喇嘛寺院,是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亦是西北地區佛教活動的中心。該寺規模宏偉,最盛時有殿堂八百多間,占地1000畝,是我國著名的六大喇嘛寺之一(其餘五寺為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紮什倫布寺、甘丹寺和甘肅的拉蔔楞寺),在全國和東南亞一帶享有盛名。
  塔爾寺藏語中叫“拱本”,就是10萬佛像的意思。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塔爾寺依山勢起伏,是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大經堂、大廚房、九間殿、大拉浪、如意寶塔、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等許多宮殿、經堂、佛塔寺組成的一個氣勢宏偉,藏漢藝朮風格相結合的古建築群。寺院殿宇相連,白塔林立,整座寺不僅造型獨特,富於創造性,而且細部裝飾也達到了高超的藝朮水平。寺內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稱為“塔爾寺三絕”,具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很高的藝朮價值。每年農歷正月、四月、六月、九月,塔爾寺舉行四大法會。十月、二月舉行兩個小法會。







 

5.武威

 

武威,古稱涼州,為河西走廊東端之咽喉。因西元前121年,漢武帝大將霍去病出征河西,西擊匈奴,大獲全勝,以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武威地區東接蘭州,西通張掖,轄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古浪縣和民勤縣,面積3.3 萬平方公里,有人口176萬。武威市為武威地區行署駐地,是蘭州西行的河西走廊旅遊的第一大站,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多彩。



◎文廟

文廟位於武威市區東南隅,是一組造型雄偉的倣皇家宮闕建築群,始建於明正統四年(西元1439年),歷經擴建,規模龐大,號稱“隴右學宮之冠”。文廟坐北向南,總面積1,500平方米,是歷代文人墨客的修學和祭祀孔子之地,東西兩組古建築巍然屹立,保存完好。文廟現存建築以聖廟和文昌宮保存最好。廟內古柏參天,古樸靜雅,整體建築佈局對稱,結構嚴謹,雕梁畫棟,檐牙高啄,碑匾林立。著名的有刻有回鶻文的高昌王世勳碑,刻有回紇文的西寧王忻都公神碑,和保存最完整的中文-西夏文對照珍本詞典“西夏碑”(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文廟內現設有武威市博物館。








 

◎海藏寺
 

海藏寺位於武威城西北2公里處,是現存比較完整的一處古建築,佔地11,600平方米,是河西的名剎古寺,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山門、大殿、靈鈞臺、天王殿、無量殿等保存完整。現海藏寺外已開闢為海藏公園。站在靈鈞臺上,放眼望去,湖水碧波盪漾,彎曲的小河清澈見底,沿河兩岸野花盛開,鑽天白楊,婆娑垂柳,風搖蘆葦,構成一幅動人的畫面,是文物風景結合的遊覽勝地。


◎張掖

張掖古稱甘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環,也是河西四郡之一,馬可·波羅東游中國時曾在此停留長達一年時間。作為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張掖有丰富的歷史遺跡,如月氏黑水國遺址、長城烽燧、隋代木塔、唐代五松園遺址、西夏大佛寺、明代鐘樓、臨松山馬蹄石窟等。
除了這些沉甸甸的歷史遺存之外,張掖還有許多風景宜人的所在,如當年的皇家馬場──山丹軍馬場融觀景、娛樂與草原生活于一體,景色秀麗,野趣天成。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獨有的民族風情,更為這個物產丰饒的“金張掖”增色不少。

 

◎大佛寺

位于張掖市西南部,創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O98年),原名迦葉如來片寺,是甘肅省境內最大的西夏建筑遺存。現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內有釋迦牟尼的側身像,即大臥佛,臥佛為木胎泥塑,金裝彩繪,全身長34.5米,肩寬7.5 米,光耳朵就有2米多長,是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像。臥佛身后,塑有迦葉、阿難等10大弟子,殿內南北兩側還有18羅漢。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聖鏡”,右為“入摩地”,“祗園演法”。殿內四壁為《西游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其中尤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寺后有一座33.37米高的土塔,其一、二層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





◎馬蹄寺

位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落有馬蹄印而得名。是集石窟藝朮、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于一體的旅游區。石窟始建于北涼,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余處窟龕。其獨特之處在于千佛洞有500多個摩崖佛塔窟龕,規模宏大。馬蹄寺環境秀麗,山青、水秀、峰奇、洞異堪稱四絕。游客在這里旅游還可以住裕固族帳逢,喝青稞酒,吃手抓肉,體驗草原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7.酒泉

酒泉位於河西走廊西端,西漢設郡,為河西四郡之一。因傳說霍去病倒禦酒于金泉,與將士共飲而得名,隋曾置肅州。酒泉地區北接蒙古國,東接張掖,南連青海,西鄰新疆,東西約680公里,南北約550公里,轄酒泉、敦煌、玉門三市,安西、肅北、阿克賽、金塔四縣。總面積19.12萬平方公里,有85萬人口。酒泉屬溫帶乾旱區,年均降水量83.5毫米,年均氣溫3.9-9.3℃。境內有疏勒河、黑河、哈勒騰河三大水系,綠洲農業發達。酒泉市為酒泉地區行署駐地,“北通沙漠,南望祁連,東迎華嶽,西達伊吾”,交通地理位置獨特,312國道和蘭新鐵路橫貫全境,交通便利,酒泉市已成為絲綢之路河西之旅的重要一站。酒泉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目前保存有莫高窟、榆林窟等古代石窟寺7處, 敦煌古城、瓜州城、橋灣城、陽關、玉門關、鎖陽城等古城關隘遺址27處,保存完好的漢長城13段,烽燧100余座,古寺廟建築30余處,旅遊資源豐富。

◎酒泉公園

又稱泉湖公園,位於酒泉市東2公里處,因園中有酒泉而得名, 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為一座集古典園林、天然湖、文化遊憩、趣味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酒泉,因傳說泉中有金,故又名“金泉”。史傳漢武帝元狩二年(西元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匈奴,大獲全勝於此,武帝賜禦酒以賞,霍去病以功在全軍,人多酒少,遂傾酒于泉中,與將士共飲,故有“酒泉”之名。今泉猶在,園林式建築、牌樓歷經修茸,保存完好。園內有清代的“西漢酒泉勝跡”和“漢酒泉古郡”石碑,及左宗棠手書“大地醍醐”匾額,成為遊客酒泉之行的必遊之地。





6.嘉峪關

嘉峪關市,是以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嘉峪關命名的城市,南有綿亙千里的祁連山雪峰,北有龍首山和馬鬃山,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因此,秦漢以來的歷代王朝都在這里派兵駐防。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關城,樓閣高聳,巍峨壯觀,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名動天下。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留下了許多古跡和珍貴的文物:古拙粗獷的黑山石刻畫像、反映魏晉時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的新城魏晉壁畫磚畫墓、以及我國第一座全面、系統展示長城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長城博物館等。古老的絲路文化、皚皚冰川和茫茫戈壁共同構成了當地丰富多彩的旅游資源。嘉峪關城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于是演繹出了定城磚、冰道運石、山羊馱磚、擊石燕鳴等動人故事。

 

◎嘉峪關長城

在嘉峪關市區西南6公里處,位于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關口,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而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御體系。現在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筑而成,西側以磚包牆,雄偉堅固。內城有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在兩門外各有一瓮城圍護,嘉峪關內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嘉峪關關城是長城眾多關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天下第一墩
 

位于嘉峪關關城南7公里處,與祁連雪峰隔河相望,是明代長城西端第一個台墩起點。第一墩由明代甘肅鎮肅州兵備道李涵筑于嘉靖18年(1539年)。原台長、寬、高均為14米,呈正方形棱錐體,后來部分岸壁塌毀,只有現存的台墩依壁而立,其險無比。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遺存,近年來嘉峪關市政府投入資金,先后修筑了第一墩北側30多米的仿古長城城牆,并對第一墩設置護欄予以圍護。在這里可以憑吊雄渾博大的古代文明,并領略戈壁的浩翰和大漠的奇異風光。


 

7.敦煌

敦煌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絲綢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匯處的大邊關要塞。從敦煌東北行過安西,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陽關,沿絲路西域南道與新疆的若羌縣相連﹔西北行出玉門關,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羅布泊﹔敦煌南行經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逾阿爾金山,則直達青海省的格爾木。
敦煌歷經了漢風唐雨的洗禮,文化燦爛,古跡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觀。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東方藝朮明珠"之稱,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個朝代、歷經千年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題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當時的民俗、耕織、狩獵、婚喪、節日歡樂等的壁畫。這些壁畫彩塑技藝精湛無雙,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藝朮的寶庫。
敦煌的自然風光同樣毫不遜色:沙漠奇觀鳴沙山和月牙泉,澄黃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續千年不變,景色奇異迷人﹔陽關及玉門關雖只余下斷壁殘垣,置身其間,卻仍能隱隱感受到邊關的鐵馬金戈之氣,使人不得不慨嘆歷史的沉重和蒼涼。

 

◎鳴沙山、月牙泉

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鳴沙山,位于敦煌城南約5公里處,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弦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長約150米,寬約50米,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頭是黨河,依靠河水的不斷充盈,在四面黃沙的包圍中,泉水竟也清澈明麗,且千年不涸,令人稱奇。可惜的是,近年來黨河和月牙泉之間已經斷流,只能用人工方法來保持泉水的現狀。月牙泉邊現已建起了亭台樓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燦爛的夕陽,景致相當不錯,一定不要錯過哦!





◎莫高窟

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洞窟始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今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國現存石窟藝朮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的藝朮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筑、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系統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個朝代的藝朮風格。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等5萬多件,藝朮價值極高,可惜由于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這些寶藏几乎被悉數盜往國外。如今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建有敦煌藝朮陳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洞窟,既保護了洞內的文物,又丰富了參觀內容。










8.哈密

◎巴里坤大草原◎白石頭風景區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我一直嚮往的塞外風光 …… 曾做過無數次類似的夢,夢裡我駕著馬兒在草原上馳騁著,累了,就在草皮上睡覺,直到夕陽灑滿山坡,會有頭羊出現,往我臉上舔,喚醒我該帶牠們回家了 …… 剛看到巴里坤草原時,恍如置身於夢境,一望無際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散落在草原山坡上的氈房,就缺那匹馬兒了,我心裡一直這麼低咕著 …… 突然間,萬馬奔騰,馬蹄聲由遠而近,其中還夾雜著吵鬧的吆喝聲,這突如其來的聲響驚醒了我的夢!「要不要騎馬?」「騎個馬??」聲音此起彼落,人越來越多,馬也越來越多,只是一個勁兒都往咱們這兒圍過來。咱們感覺像是被土匪包圍一樣。或許是謀生不易吧?為了賺取觀光客的銀子,這些人採取死纏爛打的攻勢,像蒼蠅一樣揮之不去,趕走了一批又來一批。只能說,這真是個缺乏制度的旅遊景點,縱使它有天然美景,有美麗的白石頭愛情傳說 …… 全讓這群人給破壞了!




9.吐魯番

在新疆中部的低窪盆地上,有一個被稱為“火洲”的地方,這里的葡萄溝盛產各種優質葡萄,它就是被人們稱為“葡萄之鄉”的吐魯番。吐魯番古稱高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自明代起稱吐魯番。它的面積有15738平方公里,生活著維吾爾、漢、回、哈薩克、俄羅斯等24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總人口的71%。 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吐魯番的地下水貯量丰富,因而瓜果丰茂,盛產葡萄、西瓜等水果﹔又由于氣候干燥少雨,所以水果中的含糖量非常高,許多人去吐魯番旅游就是沖著當地好吃的水果去的。吐魯番旅游業因葡萄而興盛,當地政府專門修建了葡萄一條街,有許多葡萄長廊供游人游覽和采摘葡萄。

 

◎葡萄溝

位于火焰山的西端,溝長8公里,寬0.5公里。溝中郁郁蔥蔥,遍布葡萄園,盛產各種優質葡萄,主要有無核白葡萄,這種葡萄晶瑩如玉,味道特別好,另外還有馬奶子、玫瑰紅等13個品種,年產葡萄超過6千噸。葡萄溝里有旅游接待站,兩米高的葡萄棚架成的長廊藤蔓交織,串串葡萄伸手可及,崖壁間滲出的泉水匯成養魚池,安靜幽雅,你只須花上几塊錢,就可以將新鮮的葡萄摘下來吃個夠。




◎火焰山

位于吐


( 網路資訊|檔案分享 )


hemidemi
myshare
yahoo!奇摩
del.icio.us
fURl
+udn書籤



 




引用網址: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ozuu888&aid=624732



  已有 0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