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22℃ AQI:84  風向:北 風力:12級 南竿雲高:25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25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站務區 » 刪文留置區

刪文留置區友善列印



張貼者
admin 
站長 

admin

來自 : 馬祖
註冊 : 2003-12-12
發表文章 : 36965
掌聲鼓勵 : 34098

發表時間 : 2011-03-19 22:39:50
FORM: Logged


admin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admin admin的個人首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tsu.idv.tw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人物篇 --閱讀人次 : 2441

林文湧先生傳略

 林文湧先生,小名甫成,早年經商有成,人稱「東引首富」。生於民前27年農曆12月12日,卒於民國54年農曆6月18日,享年81歲。

 林文湧,福建長樂沙堤人,少年時隨叔父前來東引,居住二重山養羊、種蕃薯維生,後來曾下海捕魚。由於林文湧粗識文字,工作勤奮,天資聰穎,因此深獲船東賞識,請其掌理帳務,並邀入股。又數年,小有積蓄,林文湧便獨力營商,開始從事麻纜船生意,最高紀錄曾擁有5艘貨船。

 當時他的麻纜船隊以福州、東引為基地,最北航行至上海、溫州、沈家門,南至泉州、廣東汕頭,載運布匹、紡紗、漁貨、福州杉、南北雜貨等物資。極具生意頭腦的林文湧,在造船前都會詳細計算,將船艙的空間做最有效利用,運量增加,營收亦豐。由於財力雄厚,信用也佳,當時閩浙沿海一帶商號,只要報上「甫成」名號,即可先行取貨,再付款項。

 經商致富後,林文湧並未因此返回故鄉長樂「大興土木」,他只在沙堤購置大宅一幢,卻決心「根」留東引。從民國24年起,陸續在南澳起造4棟房舍,其中3棟為石砌「洋樓」,建材大多運自大陸,並聘請內地名匠施工,如今已成為本鄉極具保存價值的文化資產。

 林文湧育有五子一女,長子林守淑亦是東引聞人,曾於抗戰期間率眾據守東引,雄霸一方,並在民國41年擔任東引守備區中隊長,率領全島民兵數十人,確保東引,守土有功;三子林福秋曾任東引漁分會理事長,對地區漁業貢獻良多;孫子林良淦曾歷任馬祖多所國小校長,作育英才,為馬祖杏壇聞人。

王素貞女士傳略

 王素貞女士,生於民國8年農曆4月13日,卒於民國96年11月26日,享年89歲。民國32年至49年間,先後任教於島上「德光學校」及東湧國校,是本鄉第一位女性教師,曾任東引鄉婦女分會理事長。

 王素貞是福州市人,畢業於福州育明高職會計科。父親原是警察,後來在福州開戲園,育有一男三女,王素貞為長女,從小即具備生意頭腦。9歲時,她常請清苦人家佔據戲院好座位,讓他們看白戲,保持客滿狀態,遇有富人入院看戲,就索取雙倍價錢。並且,她在13歲那年,就已開辦一家雜貨店,獨當一面。

 後來由於日本侵華,民國30年福州淪陷,日軍進城劫掠,王素貞避難長樂鄉下,經人介紹認識林斗旺(小名炮炮),並於當年9月在福州結婚。林斗旺是長樂人,其父經營麻纜船生意,載運雜貨、藥材、漁貨等,往來上海、東引、福州及新加坡之間。

 民國32年間,林斗旺因病滯留東引,王素貞前來探視,後由於福州二度淪陷日軍,無法回鄉。是年8月,和平救國軍開辦「德光學校」,在天后宮內開班授課,王素貞擁有全島最高學歷,因此被徵聘擔任教師。

 德光學校停辦後,民國36年,她曾借用民房開班授課,擔任私塾老師。民國41年,東湧國校成立,王素貞受聘為教師,教授「國文」、「三字經」、「千字文」、「大學」、「中庸」、「幼學瓊林」等課程。直到民國49年,其夫林斗旺罹患癌症,王素貞才辭去教職,專心照顧先生病情。第二年,林斗旺不幸病逝。

 王素貞和林斗旺育有三女,先生病逝時,大女兒才15歲,小女兒只有4歲,王素貞先後開設「海豐」雜貨店、餐廳,獨力將三女撫養長大,其中兩女都培養至大學畢業。大女婿林英,曾任東湧國校校長、商會理事長。小女兒林淑玉也曾任教東引國中。

 王素貞在東引任教長達18年,春風化雨,誨人不倦,晚年旅居台北市。當年的學生,如陳鈺瑛、陳鈺蓮、林淑珍等,雖都高齡,但這幾位「老學生」每年都結伴探望尊師,少有間斷,顯見王素貞深獲學生之敬重,堪稱東引杏壇之寶。

陳瑞琛先生傳略

 陳瑞琛先生,乳名天長,學名篤發,婚名正祥(昔日需讀書才有學名,結婚則加冠婚名),生於民國8年農曆9月22日,卒於民國97年6月7日,享年90歲。生前歷任東湧保長、縣政諮詢代表、「海濤閩劇團」團長、樂華村長、東引漁分會理事長、白馬尊王廟產委員等多項重要職務。

 陳瑞琛祖籍長樂潭頭文石,其曾祖父曾往來東引捕魚為生,祖父年輕時即當老代(福州話指掌舵,即船長),定居島上。陳瑞琛出生於東引,11歲就讀私塾,入學4年,因好學不倦,勤於自修,奠定了深厚的國學基礎。

 由於叔公陳忠壽擔任白馬尊王廟經理,陳瑞琛不時前往協助,於是少年期間就和廟宇結下不解之緣,長期擔任白馬尊王廟廟產委員,望重鄉里。由於寫得一手好字,加上擅長對聯,東引幾座主要廟宇楹聯,都出自他的生花妙筆,像白馬尊王廟:「白玉金身乘駿馬,尊顏顯應威靈王」、「白馬座上顯靈護社稷,尊王爐下蒙庥得安寧」、「俯首深思為惡無善報,舉頭頓悟冥中有神明」;犁麥大王:「犁麥施妙法得道,大王因顯靈受封」;張將軍廟:「張口驅邪蔭百姓,將身鎮島佑三軍」等等,均為傳世妙聯。另外,寫春聯、喜幛、輓聯也是他熱心助人的專長,有一年春節,曾一口氣為鄉親寫了三百多幅春聯。

 年少即嶄露頭角,民國30年,陳瑞琛才23歲,便擔任東湧保長,一做5、6年,後又出任首屆樂華村長,當時的保長、村長均為無給職,卻又什麼事都得做,部隊缺什麼,都要他想辦法,曾為了張羅阿兵哥的床鋪,而抽出自家床板,來達成任務。

 多才多藝的他,曾在民國39年海保部隊進駐期間,在王仁貴隊長鼓勵下,組成「海濤閩劇團」,自編、自導,並親自擔任樂師。期間,曾帶領劇團前往東犬演出兩個多月,佳評如潮。

 民國50年,熱心公益的陳瑞琛,又被選為東引漁分會理事長,同時出任連江縣諮詢代表。世代捕魚的他,公務雖繁忙,但須臾未離父祖之業,期間依然經營漁業,下海捕魚,然而不擅營商的他,總是虧多賺少。

 博聞強記的陳瑞琛,幼年時期聆聽同宗伯父陳克合先生講述大海盜蔡牽故事,以及叔公陳忠壽先生談論白馬尊王廟的典故,銘記在心,曾分別撰寫〈白馬尊王廟歷史〉及〈海皇帝蔡牽的故事〉數萬字,刊登於東湧日報,為地方留下珍貴文史紀錄。

 陳瑞琛育有四男四女,晚年與老伴、媳婦、孫女旅居台北縣板橋市,生前在每年元宵節期間,必可見其返鄉,穿梭各廟,指導後進的身影。本鄉鄉誌編纂期間,當時雖然高齡八十有二,仍耳聰目明,記憶奇佳,談起東引典故,如數家珍,堪稱東引的「活歷史」、「活字典」。

謝久將軍傳略

 東引指揮部歷任指揮官中,謝久將軍的任期不算最長,但任內陸續完成東湧水庫規劃、野戰醫院地下化、爭取興建中柱港深水碼頭、創立東引幼稚園等各項重大建設;尤其東湧酒廠的擴廠,更在戰地政務期間為本鄉財政紮下堅實的基礎。而他早在20年前即能看到軍隊火力增強,外島勢必裁軍的趨勢,因此不以構築軍事工事為要務,而以地方建設為己任的遠見,更是令人敬佩。

 謝久,湖北隨縣人,生於民國13年農曆8月28日,陸軍官校第19期畢業。歷任師長、第二軍參謀長、陸軍總部後勤署長、東引指揮部指揮官、八軍團副司令、警總參謀長、警總副總司令,於民國76年退役,定居台北市。

 民國68年2月,謝久接任東指部指揮官,召集軍政重要幹部,要他們提出一件歷任指揮官始終未能解決的事,結果眾人同聲指出,東引鄉公教人員薪餉由東指部發放,財政拮据。謝久瞭解問題出在東湧酒廠,連江縣政府欲收回酒廠才編預算,但事關財政自主權,謝久決定「自立更生」,並計劃擴建東湧酒廠。

 謝久先責成東指部政戰部主任封惠南,擔任擴廠召集人。帶領4位具備土木建築、工廠管理、財務管理、結構工程背景的大專預官前往台灣,拜訪公賣局嘉義酒廠席廠長,請其介紹器材、原料廠商,並做訪價工作。另一方面,謝久開始對外「舉債」,幾經周折,從國防部借得400萬元無息貸款,後來又向台銀馬祖分行貸到200萬元,展開擴廠工程。在經銷通路方面則在公賣局管道受阻後,從衛生署取得特許牌照,透過藥廠系統打開銷售通路。整個擴廠工程總計動支1200萬元,借貸不足部份則由酒廠營業收入挹注。東湧酒廠的擴廠,可以說是「前人種樹」,讓繼任指揮官,在地方財政上都能享有充裕的揮灑空間。

 對於興建東湧水庫,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條件不足,而且經濟部水資源局專家實地探勘結果,發現北澳水庫預定地岩盤破碎;工兵署專家也發現周邊都是風化石,貿然興建,壩基不保。即使各方皆不看好,但謝久認為很多事只要認真找方法,就能克服,於是積極展開籌備工作。而今,東湧水庫可供應全島官兵及民眾全年用水,飲水思源,謝久功不可沒。

 謝久始終堅持「做有用、實在的事」,任內為地方漁民爭取低利貸款、購置兩艘拖網漁船、爭取興建南澳深水碼頭,並完成隊史館、飼料廠、仔豬場等重大建設,由於他的深謀遠慮,為東引現代化建設奠定穩固的基礎。回顧戰地政務時期,謝久指揮官對於東引的貢獻,應居首功。

李雪英女士傳略

 出生官宦人家,幼年錦衣玉食,丫環隨侍的李雪英,由於造化弄人,抗戰軍興,父親殉國,致使家道中落,賣身孤島,顛沛流離,但她並沒有被悲慘的命運所擊倒,反而一生關懷貧病、熱心公益、澤及官兵,教養子女,卓然有成,她的傳奇人生,正是中國女性強韌生命力的最佳寫照。

 李雪英女士,福州市人,父親李師謙曾任江貞艦軍事長,母親姚文英出身富商。家有一兄三弟,她是唯一的掌上明珠。李雪英生於民國16年農曆12月29日,卒於民國85年7月6日,享年70歲。早年長期擔任東引鄉婦女分會理事長,並曾執教東湧國校。

 她8歲時進入福州榕西小學就讀,未幾,中日戰爭爆發,江貞艦在湖南長沙為日機炸沈,父親殉國,驟失憑依,家道開始中落,母親只有不斷變賣首飾、家當,以維持家計,後來大哥前往上海投靠親戚,二弟被賣到福清鄉下,接著李雪英也被賣到東引島,成了謝家的養女,當時她只有13歲,小學都還沒畢業。

 來到東引島的李雪英,為人織毛衣,賺取微薄收入,並悄悄寄給在福州的母親。民國34年,戰爭結束,李雪英在友人作保下,獲得養母允許,得以返回闊別經年的家鄉福州,會見日夜思念的母親、兄弟。雖然母親要她留在家裡,不要再回去艱困的海島,即使親情難捨,但為了信守諾言,仍毅然依約返回東引。

 21歲那年,李雪英嫁給張永協,過兩年生下長子龍光。民國41年,東湧國校成立,李雪英因通曉國語,受聘為教師,教國語文,期間孩子接連出生,44年辭去教職,專心家務,並偕夫婿開設協記餐館、雜貨店。

 李雪英是當時島上少數會說國語的女性,因而成為軍民之間溝通的橋樑,加以為人熱心,因此被推選為婦女分會理事長,並連任數屆。擔任婦女分會理事長,經常協助鄉親就醫,即使半夜寒冬,只要鄉親敲門,李雪英一定披衣起床,洽請軍方派車護送就診。另方面,由於自身少年失學,對於家境較貧困的學童,不時暗中接濟,協助就學。針對貧苦的鄉民,歲末之際,她總是交待子女送些衣物、食米,適時救助;賒債民眾,無力償還,她也從不催討。

 由於自己年少即離鄉背井,李雪英對於隨政府撤退到東引的反共救國軍少年士官兵,感同身受,總是多所關懷、照顧,使許多官兵視她如親人,及至張家遷台多年,當年官兵仍不時登門探視,深獲敬愛,可見一斑。

 年少即飽嚐顛沛流離、骨肉失散之苦的李雪英,民國47年曾在台灣與大哥、大弟團聚,民國78年開放大陸探親,她回到睽違40餘年的故鄉,見到在福州教書的小弟,第二年又見到當年被賣到福清鄉下的二弟;但她朝夕思念的母親早已作古多年,甚至不知葬在何方,讓她抱憾不已。

 早年即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李雪英,晚年更罹患腎臟萎縮,一周需洗腎3天,纏綿病榻3年,民國85年7月6日,因併發敗血症終告不治,走完70年坎坷與傳奇的一生。

 李雪英育有子女6人,長子張龍光曾兩度榮獲金鐘獎最佳編劇,三子張龍雲乃國內知名低音管演奏家。民國86年7月6日,李雪英的6位子女成立「張李雪英獎助學金」,資助鄉親學子,免遭失學之苦,孝思可感。坎坷流離卻慈悲為懷的李雪英或可含笑九泉。

王易謙將軍傳略

 民國76年3月6日上午,離職的王易謙指揮官在地方人士簇擁下,從三義村、十二棟緩緩步行而下,沿路上,家家戶戶燃放鞭炮,硝煙瀰漫,離情依依;送行人群一路跟隨至南澳碼頭,當交通船駛離東引之際,漁民更出動了全鄉的船隻,尾隨交通船,繼續燃放鞭炮,直到追趕不上為止。

 馬祖地區有史以來,極少有軍事首長如此深得民心,讓民眾如此自發性的感恩送行。因為,王易謙在長達3年10個月的指揮官任內,促進東引民生現代化,為地區商店帶來財富,以及他的開明親民作風等等,在在令民眾深深感念。

 王易謙於民國72年6月就任東引指揮官,當時本鄉仍實施軍政一元的戰地政務體制。他上任後,首開先例,改變部隊官兵的休假時間,除星期四莒光日以外,各營每天輪流休假,並將宵禁時間延長至晚間9點,而且,開放官兵每月領取3千元以內的匯款,更進一步,他還主動派兵工協助南澳商店裝潢,協助商家現代化經營。在他任內,東引商店財源滾滾,一片榮景。

 東引民眾的生活現代化,也在他任內大幅躍進。當馬祖各鄉民眾均無自用電話的年代,王易謙開風氣之先,為南澳民眾裝設電話,提供島內通訊,派軍中技術人員維護自動電話機房。為提昇民眾居住品質,「民生國宅」開工興建;各家戶現代化的衛浴設備、抽水馬桶,也委由兵工協建,陸續普及至全鄉。在他任內,南澳夜間亮起五彩霓虹,突破了40年「燈火管制」的陋規。

 在開發地區財源方面,他更是獨具企業經營理念,東湧酒廠成功的包裝與行銷,打響了東引酒類的知名度,至今名氣不衰,也為地區財政奠定深厚基礎。並且,為照顧本鄉青年就業,率先提供酒廠工作機會,留住在地青年。
由於東引國中長期師資不健全,他破例從軍中調派大專兵擔任義教,支援教學,「軍中義教」風氣,後來更影響到馬祖地區。

 王易謙在任的3年10個月,最重大的工程是中柱港深水碼頭。由於他的遠見與堅持,不惜開罪長官,決定移山填海,將東、西引連成一島,不但一舉解決兩島交通問題,更使得港區風浪平靜,輪船易於靠泊碼頭。

 在親民作風方面,馬祖各島「敬老尊賢」風氣,也在他手中開創,凡60歲以上老人,由鄉公所列冊,指揮官親自送蛋糕到壽星家中,為他們祝壽。在戰地政務的威權年代,王易謙的開明身段,確實令人敬佩。

 除此之外,王易謙對東引還有很多開創性的貢獻,諸如:先後開放128種民生物資自由進口、興建動物園、創辦《東引畫刊》、興建東湧水庫、設置學校電腦教室、開放優秀官兵眷屬組團參訪等等。對於鄉村建設與現代化,可說是「功在東引」。

 王易謙生於民國18年10月27日,河北省易縣人,陸軍官校23期畢業,歷任師長、軍團參謀長、國防部作戰助理次長、東引反共救國軍中將指揮官,於民國78年轉任退輔會森林開發處處長。民國83年退役後,旅居台中市。

張龍光先生傳略

 張龍光先生,國內知名劇作家,兩度勇奪廣播電視金鐘獎最佳編劇獎。民國70年代膾炙人口的《梨花淚》、《一縷相思情》及《愛在夕陽下》等多齣電視劇,都是出自他的手筆,更捧紅了江長文、謝玲玲、張俐敏等多位明星。熱心家鄉事務的張龍光,並曾擔任兩屆「馬祖旅台鄉親聯誼會」會長。

 張龍光生於民國38年農曆4月28日,福建長樂潭頭人。其父張永協13歲時,從南竿牛角前來東引投靠姊夫林守瓞(小名綿綿,在福州經營醬園、蝦油廠及麻纜船生意,經常往來福州、東引間),後來娶李雪英為妻,並經營餐館多年。

 早在就讀馬祖初中時,張龍光便已嶄露文學創作才華,他不但參與平劇演出,更能編相聲、雙簧,並在《馬祖日報》發表散文。進入基隆中學,他開始在《葡萄園詩刊》寫新詩,《青年戰士報》寫散文,在文學創作上的優異表現,使他甚至獲得國文老師准予「免上國文課」的特權。

 大學聯考,他考上國立藝專影劇科編劇組,在母親反對下放棄,然後重考,孰料重考結果仍然榜落藝專,不同的是此次落在演導組。母親因此不再堅持,張龍光得以如願進入藝專。藝專多釆多姿的生活,對酷愛創作的張龍光簡直「如魚得水」,他在編、導、演各方面都有出色表現,曾獲該校獨幕劇展導演獎,也曾擔任畢業公演的編劇和導演。

 畢業後,張龍光在恩師引薦下,於邵氏電影公司擔任場記,後再晉升副導演,有次張龍光針對劇本提出一些個人意見,導演發現他深具文采,遂交付編劇任務,因緣際會,就此開展了燦爛的寫作生涯。

 早期張龍光創作量驚人,最高紀錄曾經一天連寫3集劇本,並曾連續3天3夜,日以繼夜,埋首苦寫,過度勞累下還曾引發肺泡破裂,住院休養。張龍光佳作連連,尤以民國70年代所推出的《梨花淚》、《一縷相思情》、《又見阿郎》、《愛在夕陽下》等多齣電視劇,轟動一時,創下收視高潮。甚至引來立法委員要求修改《梨花淚》劇本,女主角得以不死,觀眾入戲之深,可見一斑。

 創作不曾稍歇的張龍光,進入民國80年代,更加絢爛奪目。民國72年先以《巴黎機場》勇奪當年廣播電視金鐘獎最佳編劇,第二年又以《星星的故鄉》再度奪魁,第三年則以《百年情深》獲得優良編劇,連年得獎,使他聲名如日中天,個人編劇生涯更臻至巔峰。

 張龍光除在台視、中視擔任編劇、製作人,也曾出任「國軍文藝金像獎」、「後備軍人清溪文藝金環獎」評審委員。民國89年間,張龍光遠赴中國大陸為陝西電視台撰寫《兩朝天子》劇本,從此將事業重心移往大陸,現旅居北京市,擔任中央電視台所屬中視傳媒公司的文學總監。

陳鈺瑛女士傳略

 陳鈺瑛女士,福建長樂潭頭文石人,鄉紳陳瑞琛之妹,生於民國18年農曆10月25日。由於父親思想開明,全家三姊妹都曾入學。陳鈺瑛唸3年私塾,1年半「德光學校」後,原本準備前往福州繼續學業,但因日本侵華,福州淪陷,因而作罷。18歲那年,陳鈺瑛嫁給林其騰,育有四女三男。

 由於當年女性識字者不多,陳鈺瑛既唸過書,又通曉國語,加上為人熱心,因此獲地方人士推舉,歷任婦女分會理事長、商會理事長、家長會會長,並曾出任連江縣諮詢代表。

 早年婦女分會理事長、商分會理事長,均為無給職,但事務龐雜,舉凡勞軍、照顧傷患、貧苦救助、物資供應、協助百姓就醫及求學等等,都是服務範圍。由於實施戰地政務,陳鈺瑛與軍方溝通協調極為頻繁,有時一天要跑指揮部好幾趟,但她始終不以為苦。為了和軍方維持良好互動,她經常自掏腰包,請客送禮。幸好她經營兩家雜貨店,家境小康,勉強可以支應。

 關懷民眾傷病,陳鈺瑛不分軫域,也不懼惡疾。某年一位南竿珠螺村漁民,前來東引捕黃魚,罹患肝病,無力就醫,陳鈺瑛發起民眾募捐1萬6000多元,並協助送往台灣榮總就醫;另外,一位老榮民腿部子彈舊創復發,引起惡臭,連醫護人員都不敢接近,陳鈺瑛親往照顧,並發起募款,護送榮總截肢,一舉解決孤苦老兵長年苦痛。

 陳鈺瑛曾受過3個月保健員訓練,從民國49年起,10餘年間,接生近3百人,期間經常三更半夜出門,遇家境貧苦者,均免收接生費。她不計代價,不辭辛勞的服務精神,令鄉民感佩。

 事親至孝的陳鈺瑛,曾有一則感人的「割肉療親」事蹟。28歲那年,母親罹患重病,奄奄一息,陳鈺瑛曾聽聞割肉可以療親,餵食一塊肉可延壽一年。一日午夜,陳鈺瑛見四下無人,撩起衣袖,強忍劇痛割下一塊手臂肉,切成16小塊,燉煮肉湯讓母親食用,病重的母親竟不藥而癒,且其母果然於16年後過世,冥冥中的巧合,不可思議。事隔40餘年,陳鈺瑛左手臂疤痕猶清晰可見,她的「孝感動天」事蹟,令人動容。

 民國50餘年間,陳鈺瑛生了一場重病後,開始皈依佛教。民國68年遷居板橋,生病兩個多月不能起床,後來吃素7天,病情竟然好轉,從此終生茹素。目前,她除投身佛光山星雲法師門下,每日早晚誦讀佛經外,並常奔走馬祖、長樂、福州等地,弘揚佛法,勸人為善;為服務年老鄉親,甚至自費以福州話錄製影帶,傳揚佛教,晚年仍不改「熱心助人」本色。

陳安國先生傳略

 陳安國先生,生於民國26年農曆7月13日,歷任3屆東引鄉長及家長會會長、農會總幹事等職務。在鄉長任期將近12年間,曾「共事」8位指揮官,任內陸續完成多項重大地方建設,對促進商業繁榮與民生現代化,功不可沒。

 陳安國祖籍長樂邊蘭,出生於南竿鄉四維村,祖父時即定居馬祖,父祖皆以捕魚維生,生活清苦。四維國小畢業後不久,便開始他的公職生涯,期間並通過丁等銓定考試。他最初擔任四維村村幹事,後調莒光鄉稅務員、南竿鄉民政幹事、連江縣政府民政科員兼地政股長。

 陳安國出任東引鄉長,可謂機緣使然。民國63年9月9日,縣府發佈本鄉青年林其進為新任東引鄉長。孰料當晚林其進在臥床上竟被中共砲宣彈擊中,不幸身亡。後來,在馬祖政委會、連江縣政府各級長官、縣政諮詢代表等推薦下,平日工作績效受到肯定的陳安國脫穎而出,被畀以東引鄉長重任。

 民國63年10月20日,陳安國正式就職。當時鄉公所編制只有4、5人,錢少事繁工作多,由於實施戰地政務,環境尤其複雜,為了順利推展鄉政,陳安國須不斷和軍方折衝,為爭取民眾權益,他總是不厭其煩,盡心盡力。上任不久,即獲得政戰部主任高新恩少將的支持,開放民生物資由漁船運輸,因而促使民間物資供應充裕,地方商業蓬勃發展。

 民國66年底,鄉長開放民選,陳安國奉黨部之命投入選舉,與土生土長的謝姓青年競逐,身為外鄉人,竟然意外獲勝,可見其3年官派鄉長任內,政績受到鄉民高度肯定。

 3屆近12年任期,陳安國陸續完成多項重大地方建設:北澳水庫、九棟國宅、三義村、南澳及北澳候船室、電信局、軍郵局、舊鄉公所大樓改建等等,並且,任內完成民生國宅規劃,及爭取天后宮、白馬尊王廟整修經費,對於地方建設居功厥偉。

 此外,他並促成東引指揮部將防區70多個單位,對地區菜商、魚販、農民實施輪流採購,開創地區「均富」的商業環境。直至他卸任後,軍方對於蔬菜採購,仍採分配、輪流方式,繼續照顧地區農民。

 育有二男二女的陳安國,已認祖歸宗為姜安國,退休後旅居新北市。由於26年前一場偶然的機緣,給他一展長才的機會,改變了他的一生,也在東引政壇留下難以磨滅的足跡。



  已有 0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