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晴時多雲 溫度:32℃ AQI:42  風向:北 風力:9級 南竿雲高: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站務區 » 刪文留置區

刪文留置區友善列印



張貼者
小編 
網管 


註冊 : 2018-09-03
發表文章 : 16114
掌聲鼓勵 : 5219

發表時間 : 2018-11-06 14:11:10
FORM: Logged


小編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小編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井】 2018馬祖文學獎故事書寫優選 --閱讀人次 : 1062

 水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元素,在還沒有自來水的時代,井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唯一水源。沒有電,沒有煤氣,還可以活著,沒有水,人類就活不下去。

 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水,從喝水、煮飯、洗菜、洗衣服、盥洗,乃至於下田種菜,飼養家禽家畜,出海捕魚等等,無時無刻,沒有一樣可以離開水。

 聖經創世紀21.31:以色列的始祖亞伯拉罕與亞比米勒,在別是巴井旁邊訂立友好盟誓,約定互不侵犯。約翰福音第四章;耶穌在<雅各井>邊赦免了撒瑪利亞婦人的罪,並賜她永不再渴的生命活水,聖經在其他篇章中記載著許多為水井而爭戰,最後和解盟誓友好的故事,不勝枚舉。

 中國歷史上有關水井的故事,概皆哀怨淒美,或感動人的貞節烈女情節。如上古時期的虞舜被父親和繼母陷害,差點被活埋在水井裡,如陳後主亡國之際,將二位美妾吊掛垂降藏在水井中,最後還是被發現救上來,又如三國時代的劉備老婆甘夫人,為讓趙子龍平安救出阿斗,自己投井自盡以免成為累贅。

 歷史記載或傳奇小說故事裡,只要提到水井,大都是烈女不甘受辱,或后宮惡鬥,投井自盡或投井殺害的悲劇故事。所以一提到水井,彷彿就預表著一段悲壯淒涼或感人肺腑的故事。

 在我們生活的那個年代,在我們村子裡,有著許多逐漸被人遺忘或充滿悲歡離合有關<井>的故事,每一口井都訴說著一段又一段不為人知的辛酸與傳奇。

一、馬祖村莊部落多聚井而居

 馬祖每個村莊聚落的形成,大都優先考慮選擇靠海的澳口和有水井可棲之地,建造房屋作為安身立命落腳之處。每一村落都有好幾口井,家大業大的家族,都會有自己私人獨立的水井,提供家族成員的飲用水和種菜農牧之用。

 1980年代之前,馬祖還沒有自來水,居民所需的用水,全靠水井的地下水及鄰近村莊部落自己所鑿的井,水井是村莊部落最重要的公產象徵。由部落的長老或鄰里長管控分配水量,執是之故,水井也成了馬祖最具特色的風情文化之一。

 我們村子裡,五個聚落,六、七十戶人家,三、四百口人,就有十多口井。而人口較少的伍間排,有二口公井,三口私人水井,私井是在自家田裡角落處,本來僅供種菜用途,由於不堪乾旱缺水,將原來的水塘挖深、填石頭、灌水泥,壘成一座私人的水井,平常加蓋上鎖,不給別人使用,屬他們家的私人財產,交情好的鄰居,偶或准許取之一、二,以備不時之需,任何人均不得偷取使用。

 那個年代,各鄰里部落和家戶人家,常常為了取水、偷水、搶水、護水、挖水塘而生隙結怨,甚至大打出手,街坊鄰居反目成仇,互有攻訐,有的告到村公所,請副村長指導員出面處裡解決。有的認為處理不公,抱怨連連。在那個高度軍管的戰地政務年代,心裏不服,無可奈何,只能忍氣吞聲的腹誹詛咒,並飭令自家的孩子,跟因水而結怨的仇家小孩老死不相往來。但是,對於同村同部落又是同校同學,從小一塊兒長大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才不理會大人們的恩怨和誡命。在學校裡,照樣是玩得不亦樂乎,只是在放學回家後,故意裝作仇家狀。平常到到海邊撿海螺,去山上撿柴火,在田裡幹活時,仍然是背著大人們彼此眉來眼去,有說有笑,童言無忌,兩小無猜般,管他大人們的無理叮嚀,孩子們玩孩子們的。

二、那三口井和為井水生隙的衝突

 由於公家的水井每戶每天大約只能分到一、二桶水,根本不夠燒水煮飯飲用。家戶們只好絞盡腦汁,各顯神通,向外尋覓水源,或設法將自己田地裡的池塘,挖深擴大,改建成水井作為私有水井。

 距離伍間排大約二、三百公尺處,分別有三口井,水量充沛,從不乾凅,而且是清澈甘甜的,可作飲水用。

 第一口井在右前下方由軍人駐地的<大陸義胞接待站>,又喚作漁民站,營區裡面有一口井,水質最好水源最足。漁民站內駐守有二、三十名軍人,供自用外,所剩有限。且門口有衛兵荷槍把守,還有一隻兇猛的狼狗警戒。當地居民不准進入,只有在漁民站(擔餿水)承包戶光叔家,每天早晚二次進去担餿水,順便挑二桶水,令人好生羨慕。

 第二口井,是在謝姓蓮金姆家馬路邊上的水井,係秋桂樓炎炎伯所有,主要做為水井旁的幾塊地瓜田和種菜之用。水量特別豐富,猶如天水般從不枯竭,迄今仍在。在那口井上方約10公尺處,也有一口頗有年歲的<古井>,該古井無論是水井深度,建築構造,及井邊的水泥空地,都十分講究。尤其是井裡面的牆壁,全都用古老灰磚壘砌的,非常整齊劃一,好像電影小說裡的古井那樣,典雅質樸。

 聽長輩們說,那口井有近百年歷史了,彷如有傳說中般的神奇和靈性存在。且古井後方一公尺處有一座年代久遠隆起的破舊古墓,墓碑上的字跡早已被青苔和水氣磨損遮掩的無法辨識,再加上古井四邊被帶刺的蘆葦覆蓋著,更顯得陰深幽黯,不知情的外人,無法窺知內有一口古井。

 第三口井,位在秋桂山腰,步六營伙房正下方,地名叫<菊澳壘>,位於秋桂樓與伍間排中間地帶。水井周圍分別屬於我們家、秋桂樓林家、謝家、陳家等所有,種著辣椒、韭菜、空心菜、大蒜、地瓜、黃瓜等農作物。

 該井原本是一處水池,專共種菜之用,由於水源充沛,有時漫溢流掉,委實可惜。秋桂樓作建築水泥工的林家長兄,在未經大家同意下,占為己有,自備水泥、石頭建材,將之挖深後,築成一口深度寬度均甚具規模的水泥井。並在水泥井上方裝設鐵皮蓋上鎖,成為他家族的私人財產,除了步六營阿兵哥外,村裡的人均不得取水使用。

 此事引起居民的不滿,群起抗議和交涉,林家長兄皆置之不理。由於他是苦
力工人,體格壯碩,家裡開雜貨店,經濟條件較優渥,妹夫是村長,大家對他莫可奈何。

 某天中午,人們都在躲豔陽睡午覺時,伍間排曹家70多歲阿婆,挑著水桶,從木順公墳墓旁的小徑悄悄地掩至井邊,卸下井口上的小鑰匙,打開井蓋,正準備用水瓢打水時,躲在附近的斥侯早已報知林家長兄。

 他手持扁擔,怒氣沖沖地跑來,不由分訴,飛起一腳,將曹婆婆的水桶踹踢老遠,鐵製的水桶側面被踢凹進去,完全不憐憫一位年近八旬老太太,伛僂驚嚇的神情,頂著中午赤熱的烈焰太陽,只為來打一擔飲用水,竟要遭受如此蠻橫粗暴對待。

 曹婆婆大聲哭喊著:<短命呀;沒天理呀!>

 驚動了伍間排的鄰居們(水井距伍間牌直線約七、八十公尺),大傢伙義憤填膺操著傢伙快速衝到水井旁,由於人多,將水井旁屬於炎伯的菜田踐踏成一片狼籍。

 林家兄長不甘示弱,手中揮舞著竹製扁擔,擺開架式,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氣勢,接著秋桂樓林家族人也聞訊趕來,準備加入<戰局>,正當一場因水而爆發的部落火拼幹架事件,即將進入肉搏戰之際……

 <嗶嗶、嗶嗶>。突然傳來一陣急促哨子聲音,距離水井上方約50公尺處的步六營伙房士官長和阿兵哥們飛奔而至,連續跳過五、六處梯田式的菜圃,搶入站在兩派人馬中間,分別推開眾人……….

 在了解事件原委後,士官長訓斥了林家長兄一番,責備她不該欺侮一個年邁的老太太,要求他把踢凹的水桶板回原狀,又以和事佬的語氣對曹婆婆委婉地說,你未經人家同意來<偷水>是不對的,我看這樣吧!就當作是我們伙房要水,來!阿兵哥,把阿婆的水桶裝滿水幫她挑回去,這大熱天的,為了這一擔水,搞得兩個部落要火拼幹群架,至於嗎?都是同村的自己人,該要和睦相處才對,林老闆,我這樣處理你有意見嗎?

 那個軍管的年代,村公所的副村長也是他們營部裏外派的軍官,指導員權力可大的很,弄不好,就給你抓去村公所,隨便安個罪名,關禁閉三天,你敢不從嗎?

 再說啦,林家長兄所開的雜貨店,還不都靠步六營二、三百位阿兵哥來消費買東西,是店裡的衣食父母,你得罪的起嗎?況且,當初建造此口井,營部也有協助兵力和提供部份材料,他們本來就享有完全的使用權,林家長兄只好拾階而下,欣然接受,免去一場無謂的爭鬥。

 那一場事件之後,秋桂樓和伍間排的小鬼頭們就勢不兩立,經常在中午或傍晚時分,藉著各自在田裡幹活之時,互相挑釁叫陣,偶而也會有零星的小規模接觸戰,或以石頭土塊丟擲洩憤,均未釀成傷害。

 但是到了開學到學校後,哥兒們都是同班同學,必須聯手團結,要共同抵禦別村的<外侮>,自己本村的恩怨要盡棄前嫌,化干戈為玉帛,槍口一致對外。

三、令人驚聳的古井之反撲懲罰

 1978年春,謝家蓮金姆路旁的那口井,連同周邊的幾畝菜田被林家長兄承包耕種,他為了使井裡水源集中,不致被上方的那口<古井>截源分散,竟起意動念將左上方那口林家的<古井>推倒掩埋,讓<同一水源>的兩口井全部歸流倒下方自己的所承包的井裡來,而做出令人驚駭的舉措。那時<古井>的主人家全搬到馬港居住,已經用不到那口井了。所以,也未與之爭執理論,只是心裡很不爽。

 村裡的長者們私底下都議論紛紛,說百年老古井是有靈氣的,是有水神的,為了私利,<活埋>古井,恐會有懲罰或不測的惡運。老人家們說,水神是怠慢不得,不可褻瀆的,村子裡的大夥都為此事憂心不已。

 就在那一年的夏天,一輛馬港中正國中與樓仔嶺間的大彎道馬路上軍用大卡車上載有幾位工人,因剎車失靈,連翻帶滾的掉落二、三十公尺下方的清馬道上。活埋古井的林家長兄也在車上,送至醫院不久後,因傷重不治而往生了。此事距離他活埋古井恰好是第49日,村民們聊及此事時,莫不毛骨聳然,默然以對,不再敢多說甚麼,畢竟人家已蒙不幸,誰會再去說風涼話呢?

四、愛娟倒栽蔥摔落井

 某日,明珠姐爬入井底打水,愛娟(那時才7歲)在井口上方將打水的瓢拋入給明珠姐,二人互相配合打水,愛娟在井邊牢牢地抓住繫繩,欲待明珠姐將水瓢盛滿水後再拉上來倒入水桶,以往也都這樣的合作打水。

 不料,明珠姐為要繫繩多拽下些好放平水瓢盛水,用力過猛,在井邊頭正向下垂看的愛娟,由於個兒嬌小,兩腳站立不穩,又緊握繫繩,結果整個人像倒栽蔥似的被拽下井去。當時井邊尚有其他的姊妹淘們,見狀趕緊去抱愛娟,但為時已晚,來不及了。大驚呼失聲,大叫<哎呀,完了>。只聽見<澎咚>一聲,愛娟已掉進水井內,孩子們大聲哭喊著,愛娟掉進水井裡去了啦,快救人哦….,料想凶多吉少,必死無疑了。

 當時,秋富二哥趕到即刻跳入井中,將已是滿身血的愛娟用接力方式拉上井邊,此時聞訊趕來的老媽早已哭聲震天,看見已奄奄一息昏迷的女兒,傷心欲絕。二哥立刻將愛娟送到後山的軍中醫護室,當時頭部破裂縫了八針,也造成了終身的遺憾(風濕)。

 自那事件後,大人們嚴禁任何人再爬入井底打水,同時將各家的水瓢(大都是廢棄的籃球製作的)繫繩都加長二、三公尺,以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意外。

五、<水井姻緣>有情人終成眷屬

 另一段<水井姻緣>的喜事,則是為村民所傳誦,迄今仍津津樂道。四維村
侯家的獨生女長的漂亮可愛,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很討人喜歡,是學校裡的校花,她每天放學時,哥哥們都去田裡幹活,她負責每天固定到井裡打水,然後挑水回家做飯。

 當時,四維分校有一位林老師,是秋桂樓第一戶的林家長子(秋桂樓共12戶,其中6戶姓林,皆為兄弟或堂兄弟)。他初見還在念國中的侯小妹妹,就驚為天人,見他每天從水井挑兩桶滿滿的水回家,要走上三、四十個徒坡的階梯,二桶水壓的侯小妹妹無法昂首,喘不過氣來,很是窘迫吃力,叫人不捨。

 水井在四維分校右下方約50公尺處,林老師就上前將擔子接過來,幫她挑回家。人家是受人尊敬的老師,侯小妹妹不好拒絕,走在前面引導,到了家裡,侯母亦稱謝不已,對林老師有著不錯的印象。

 在那個民風純樸保守,甚至可以說是閉塞的年代,學校裡每天上午跳土風舞,男女生們都要用一支筆或冰棒竹片牽引著一端,以避免男女生兩牽手在一起的害臊。而林老師在每天放學下班後,毫不避諱地專程跑去幫侯小妹妹挑水之事,很快的在村裡傳揚開來,成為話題。

 每當林老師從伍間排下方的馬路經過時,伍間排的孩子們就會在大人們的教唆下,兜在一塊齊聚大喊著:<林老師要去丈母娘家挑水囉>,引起一陣哄笑,林老師並不為意,還很欣喜雀躍的小跑步趕路,深怕趕不及去幫侯小妹妹挑水,滿臉寫著幸福的期待。

 侯小妹妹國中畢業後二、三年,已長得亭亭玉立,更加嬌艷動人,林家找人說媒,順理成章的娶過門來。婚後夫唱婦隨,恩愛有加,美滿幸福。幾年後林老師調往台灣教書,林太太也跟著遷台定居。

 這是一段迥異於中國歷史上有關水井的不同故事,沒有悲憐淒涼,反倒是美事一樁。也不同於我們村子裡在水井的事上,大都針鋒相對,劍拔弩張之外,另一個奇異恩典的篇章,一切皆為神的安排,有情人終成眷屬。如同聖經創世紀二十四篇中,上帝在水井那裏,成就了以撒和利百加的美好姻緣般的令人喜樂與讚美。

六、<蓄水庫>險些要了兩小孩的命

 為解決村民長期用水的問題,協助農民們種菜用水,1967年,由軍方出資,部隊派人力,在漁民站後方20公尺高的水漥處,興建了一座長8公尺,寬4公尺,高3公尺的小型蓄水庫,作為專供居民田地使用水,因為該處是秋桂樓和樓後山中間的山谷溪流匯集地。從這條山谷直線上算起來,包含漁民站裏的那口井加起來共有四座水井,五個水塘,可見該處地下水源甚豐,在此處建造蓄水庫非常適宜。

 在一場大雨之後,水庫就立刻滿水位,從此之後,終年都是滿水位,不曾減少。但是,由於水庫底下是鋪設有水泥,防止水源滲入到地底下去,因此水庫成了一池<死水>。水的顏色經常是綠色的,發出臭味,居民認為臭水有毒,不能用來澆菜,根本無人去水庫挑水,任其荒廢閒置,枉費了當初的良善美意,實在可惜。

 由於水庫乏人照管,周邊也沒有任何安全防護措施,導致蚊蠅孳生,異味薰天,居民畏而遠之。但是每當夏天大雨過後,雨水因沖刷替換,變成土黃色,也不臭了。附近的孩子們就會利用中午課休時結伴來水庫<游泳玩水>,造成家長們揪心不已,就怕孩子們會發生溺水意外。

 越怕的事越會發生(墨非定律)。一天,金佃伯的獨生子劉木利,在水庫溺水滅頂,在場深諳水性的夫人村葉國銓,也才10歲的小學生,立刻跳下水去救他,加上其他孩子們的協助,把劉木利給救上來,他已吞下大量髒水,立刻送到營部的衛生所急救,幸好未鬧出人命來。此事之後,學校嚴禁學生去水庫玩水,漁民站的衛兵也偶而會上來巡邏查看,附近種田的居民也會驅趕,孩子們確實無人再敢去水庫玩水游泳了。

 又有一回,我們家的秀琴,為了去水庫打水澆菜,不慎滑落,大聲呼救。就在驚險萬分千鈞一髮之際,恰巧在不遠處種地瓜的秋官伯看見,三步作二步快速飛奔至水庫旁,用扁擔一頭弧形彎曲處,勾住秀琴的衣領,將載浮載沈的秀琴拉上來,早已奄奄一息不省人事的秀琴,一樣是送去步六營急救,挽回一命。看來此蓄水庫真帶兇煞,害人不淺。

 經此二次險些造成人命傷亡事件後,軍方下令用沙土倒入水庫,將水溢出,整個水庫變成了一座枯竭的廢土堆,不再有任何危害性。一直閒置著。直到立群大道拓寬時,才將它納入改建,作為馬路和候車亭之用。

七、最神奇的一座古井

 最神奇的一座古井,是位於芙蓉澳林義和紀念館左前方約5公尺處,深約四、五公尺。水井上方沒有井蓋,水井為約一平方公尺大小,凸出地面約0.5公尺。水井下面是漁寮,旁邊是謝村長的雜貨店,該井專供漁民烹煮丁香魚、小蝦米和洗滌漁網之用。

 神奇點在於該井距離海水不到10公尺,水質竟然毫無鹹味,清醇甘甜,蔚為奇觀。1970年代駐守在水井旁右側20公尺處的近30名兩棲蛙人部隊,偶而也取用該井的水作為飲用水,生養滋潤著英勇神武的國軍健兒們,保衛我們的家園。

 如今人去樓空,荒煙漫草,無限蕭瑟。而那口古井依然靜靜地躺著,繼續流淌著生命的活水,彷彿幽怨的訴說著她的曾經輝煌與榮耀,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雖然孤單,卻不寂寞,每天仍舊有著海浪洶湧的濤聲,陪伴著她潺潺的流水聲,合唱著未來的詩篇樂章,為我們守護著腳下的土地,絕不退縮,直到永遠。

 時代巨輪快速的轉進到1990年代,馬祖早已都有自來水了,居民不用擔心沒水喝沒水煮飯,每天24小時打開水龍頭都有水,而且水費也不貴,生活品質獲得顯著提昇,太方便了。90年後的孩子們,根本無法想像當年父祖輩們為水井而辛苦奔走,半夜三更鋪草蓆在水井邊睡覺,怕被別人家偷水,日正當中時要去二、三公里外的阿兵哥水井處挑水,甚至為井水而大打出手,鄰居變成仇人,爬到井底用塑膠杯盛水,一杯一杯的盛滿一桶水,要一、二小時才能挑回家。

 儘管如此,老人家們仍有對水井的依戀情懷,和對水井的情感信任。總覺得自家的井水較甘醇甜美,衛生乾淨,自來水有消毒水的雜味。又因水塔久未清洗,水龍頭裡常流出樹葉及雜物。所以大多數的老人家們,迄今仍然是以井水作為飲用水,將自來水當作是洗澡洗衣服和洗菜洗碗之用,不知道究竟是為了省點水費,還是真的對井水的那份眷戀和依賴。

 有了自來水,原有的水井就一座一座的被填埋廢棄,令人不捨。伍間排那座有著六、七十年歷史的老古井,也抵擋不住時代的浪潮,<光榮下崗>了,不知甚麼時候被居民填埋,無聲無息地走入歷史,連最後一瞥都來不及留下。

八、古井被填埋令人惆悵與懷念

 多年前,回到伍間排,佇立在早已被填平成為機車停車場的古井上,依稀可見水泥的井口地面上,跟殘留著老井邊上的舊水泥地,形成不同顏色的強烈對比,彷彿在訴說<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的頑強意志,哀怨的抗議著<老臣無罪,何故殺奴>,叫人戀戀不捨,為她訴不平。

 仰望伍間排獨特的長城似之護城牆,及那棵早已枯萎的老樹,思緒中疑似又回到四、五十年前流光影像……一群七、八歲及十一、二歲的娃兒們,從石頭堆築的護城牆上頭爬下來,或藉著古樹攀爬躍下,跳在水井邊上官伯家的地瓜田裡,再經由空瓶子壘成的小矮牆,來到水井邊。

 孩子們各自佔領屬於自己勢力範圍的一畝三分地,圍在井邊的四周,或洗澡洗衣服、洗菜、或玩水嬉戲,或打水挑回家,或唱著那首60多年前全馬祖小孩都會哼的福州語兒歌,雨仔直落,青蛙下蛋,下叨………

 兒時的記憶,依然是那麼樣的清晰,充滿著歡樂,現實卻是殘酷無情的,時間不會倒流,老去的模樣不會變回兒時模樣。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年少。縱或大伙同意將古井再重新挖鑿出來恢復成原狀,然而青春不再,童心已遠,縱或大伙有緣再重聚古井邊,亦恐盡顯老態龍鐘,連低頭掏水都與有難焉了。

 當現在生活與傳統文物相衝突時,在現實利益考量下,傳統文物都鎩羽而歸,敗下陣來。一件件,一椿椿的被無情摧毀破壞,滅盡了我們最珍貴最富情感的兒時記憶,飛灰煙滅在人們唏噓和惆悵之中。

 大多數人都關心古屋古樓,軍營碉堡,或豪宅古建築物的保留保存,不惜激烈抗爭陳情,希望能留下來作為供後人緬懷的圖騰象徵,及對人文古蹟的珍惜與尊重。印象中好像不曾有人為了維護一座古井而群起向政府陳抗之事。在馬祖,即便今天,仍有部分村莊聚落一、二人家,還是保持飲用井水的生活習慣,水井依舊是他們的生命共同體。
九、

 當我信步走到我們自家菜圃角落的那口於1970年中所鑿的如今<中壯年古井>時,心中由然而生一股莫名的興奮和對她無限的感激。她滋養了我們家近半個世紀的飲用水和井邊那塊良田的種菜用水,迄今老母還是念念不忘飲用這口井<生命的活水>,她仍舊水力旺盛,永不枯竭,她一直默默地為主人流淌著甘泉,看不出絲毫要下崗退休的跡象,她是我們的家人,永遠呵護著我們。

九、古井猶在,物是人非,祝禱古井平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古井

古井,不高也不深,井水,不枯竭,滋養著人們。
古井,見證了六、七十年來,各個聚落的興衰起伏。
古井,帶給我們如數家珍般萬千的兒時回憶。
古井,深藏了許許多多神奇詭異的詩歌篇章。
古井,生養了我們一方數十口人的生命活水。
古井,有著一件件哀怨淒涼或美好姻緣和動人故事。
古井,依然高傲孤立在那塊田間的角落裡。
古井,永不止息的流淌著涓涓甘泉,絕不乾凅。
古井,心理苦卻不說話,任憑世人無情地將她填埋。
古井,她從來都不會邀功,卻功不可沒。
古井,深深烙印在你我這個世代人們美好的腦海中。
古井,願你平安,平和,平靜,直到永遠。
今人不見古井貌,古井曾經育先人。
但願人長久,千年共古井。

---------------------------

作者劉愛娟個人簡歷:
 66年離開馬祖隻身在台,半工半讀的完成了國中、高中、大學,大學畢業於德明財經科技大學企管系。參加過馬祖文化工作隊,在台期間開過大樓管理顧問公司、代書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曾任高雄市公教退休人員協會總會計、最後在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任職總務、人事、出納、財務經理17年。目前在馬祖擔任會館櫃台工作。

得獎感言:
 我妹妹馨蔓於2016年寫門的故事得首獎,我看得非常感動,因此就寫了對應的井,記述了我們小時候的生活情景,井對我們馬祖來說是非常有傳統的文化,由於時代進步,水井已經失去它的功能,我不忍心看見一個個水井被淹埋,所以由感而發寫了這個井的故事,希望藉此引起鄉親們對井的重視和保存,非常感謝評審給我這個榮譽,也感謝母親給我提供故事的緣由,謝謝大家。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