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認識肺炎鏈球菌疾病及疫苗 --閱讀人次 : 2967 冬季及春季,是肺炎鏈球菌疾病好發的季節。全球各國肺炎鏈球菌感染,主要發生在兩歲以下幼兒,台灣則是二到五歲的感染風險最高,醫界認為,這獨特的現象,可能與台灣幼兒太早上托兒所有關,肺炎鏈球菌疾病造成全球每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人數高達100萬,且多發生在開發中國家。肺炎鏈球菌疾病目前是有方法可以預防的。在美國與加拿大等國家,例行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已證實對於改善公共衛生是一種具有經濟效益的方法。在歷史性的此刻,連江縣衛生局致力讓本縣的兒童都能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什麼是肺炎鏈球菌?
肺炎鏈球菌菌落群聚於呼吸道後,可能導致各種型態嚴重的、侵入性的肺炎鏈球菌疾病,包括:菌血症(血液感染細菌)、敗血症(血液有毒)、腦膜炎(脊索膜或腦膜感染細菌)、菌血性肺炎。來自鼻咽的肺炎鏈球菌擴散至上/下呼吸道造成的非侵入性肺炎鏈球菌疾病則包括:細菌性肺炎(肺部發炎)、急性中耳炎(中耳發炎)、與鼻竇炎(鼻竇發炎)。未接受治療、或治療失敗的病患,肺炎鏈球菌疾病會導致聽力喪失、學習障礙、說話遲緩、麻痺、有時會致死。
兒童感染肺炎鏈球菌疾病的風險高
剛出生到24個月的嬰幼兒都是高危險群,因為其血液循環中對抗肺炎鏈球菌的抗體濃度低,免疫力降低的族群。值得注意的是,上托兒所的兒童因為接觸托兒所環境中的細菌機會較多,而增加感染肺炎鏈球菌的機會。因為多達60%的學齡前健康的兒童體內都帶有肺炎鏈球菌,平時可能相安無事,一旦感冒或免疫力下降,肺炎鏈球菌便會快速複製,從呼吸道或血液入侵人體,輕則引發中耳炎、鼻竇炎,重則導致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致命的侵襲性感染。帶菌兒童就算不發病,也可能傳染給家中其他幼兒與老人。因此,所有做過肺炎鏈球菌病研究的國家都發現:幼童感染侵入性肺炎鏈球菌疾病的機會較高。
肺炎鏈球菌的傳染
健康的兒童與成人的鼻子和喉嚨一般都可找到肺炎鏈球菌,同時間並多達四種不同的血清型。並非所有的人都會因為肺炎鏈球菌而生病,有細菌菌落聚集的人稱為帶原者,其可能經由空氣中的顆粒,如噴嚏、咳嗽、或親密接觸導致他人感染。幼童體內有肺炎鏈球菌菌落聚集是非常常見的,因為兩歲以下的小孩缺乏特定型態的血清抗體來對抗細菌。因此兒童是肺炎鏈球菌主要的帶原者與疾病受害者。
肺炎鏈球菌疾病症狀與診斷
肺炎鏈球菌的症狀因疾病本身而異:
• 菌血症症狀可能包括:高燒與其他疾病的非特定徵候。
• 腦膜炎症狀包括:年紀較大的兒童有發燒、嚴重的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硬、與懼光(因為疼痛而怕光),嬰兒則以發燒與非特定疾病的徵候為最常見。
• 肺炎症狀包括:突然的擺動、寒顫、咳嗽、發燒、與胸部充血。
• 急性中耳炎的症狀可能包括:耳痛、發燒、聽不清楚。嬰兒與幼童頻繁用力拉耳朵的動作可能是急性中耳炎的表現。
• 鼻竇炎症狀包括:微熱、流鼻涕、與咳嗽。
侵入性肺炎鏈球菌疾病的診斷為:當血液或其它一般非肺部的無菌部位培養出此病原菌時。相對地,一般利用身體檢查與x-光檢查來診斷非侵入性疾病,包括中耳炎與肺炎鏈球菌肺炎。
抗生素的抗藥性
當細菌對某些最常用的抗生素有抗藥性時,肺炎鏈球菌感染變得愈來愈難治療 。抗生素的抗藥性已造成經濟與臨床治療上的後遺症;過度地使用抗生素導致了抗藥性,並且危及目前治療的效果,因而必須使用更貴的抗生素,也因此增加了治療費用5。
抵抗肺炎鏈球菌預防效果最佳的疫苗
新型的肺炎鏈球菌疫苗安全且預防的效果極佳。自2000年美國的嬰兒開始例行性施打對抗肺炎鏈球菌疾病的疫苗後,全國幾乎已經沒有兒童感染疫苗血清型的肺炎鏈球菌疾病。此外,嬰兒施打疫苗也減少肺炎鏈球菌的傳播,因此成人接觸肺炎鏈球菌的機會降低,間接地,也預防其感染肺炎鏈球菌疾病。
肺炎鏈球菌疾病是當今傳染性最強的致命性疾病之一。令人驚心的是,每年有70萬至100萬名5歲以下的兒童死於肺炎鏈球菌疾病。每過1小時就有80至112名兒童死於這種致命性疾病,而全球每天死亡的兒童大約有1900至2700名。而肺炎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臨床症狀及後遺症,其後續照顧也會耗用龐大的社會醫療資源,對患者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也會造成影響。但肺炎鏈球菌疾病是可以通過接種疫苗進行有效預防。因此小兒科醫界目前強烈建議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理由:
五個孩童當中就有一個肺炎鏈球菌的自然帶菌者! 因為肺炎鍊球菌透過「飛沫」傳染,
很容易就散佈出去。而幼童是肺炎鏈球菌疾病症的最大受害者,2歲以下的嬰幼兒,因比較沒有免疫力,特別容易受到肺炎鏈球菌的感染。世界上每年約有一百萬小於5歲的兒童死於肺炎鏈球菌感染,主要死因多是肺炎。
根據國外的調查,兒童感染此一疾病的年齡多在兩歲以下,台灣則是在五歲以下,這可能跟國內幼齡兒童多被送往托兒所、幼稚園,即使下課後,又前往安親班、才藝班,長時間孩童之間玩在一起,接觸多、感染機率增加有關。
根據台大醫院的統計資料,目前因為肺炎而需要住院的台灣兒童病患當中,有15% 是
因為肺炎鏈球菌感染所造成的,在所有的肺炎致病原因中排名第一。過去的肺炎很少引起併發症,但現在肺炎鏈球菌感染則往往併發壞死性肺炎、膿胸等症狀,臨床上受到肺炎鏈球菌感染時的症狀也變得較為嚴重,甚至留下後遺症。
再則不斷進化突變的肺炎鏈球菌,讓第一線治療藥物逐漸失效。肺炎鏈球菌外層有個透明的莢膜,這個莢膜會阻擋人體白血球的吞噬,使得它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大量複製。細菌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可以繁殖衍生出新的世代,並在繁殖過程中突變出對抗生素不具感受性的菌種(即抗藥菌種),經過抗生素的篩選,不具抗藥性的菌種逐漸被消滅,抗藥菌株因而逐漸壯大,並開始傳播散佈。
第一線抗生素治療失敗的比率攀高!以往肺炎鏈球菌感染,大多可以盤尼西林治療,但是自1980年之後,全球肺炎鏈球菌的抗藥性問題逐漸浮現,亞洲地區肺炎鏈球菌抗藥性的整體情況又比世界其他地區要來的嚴重,尤其是台灣,因抗生素的不當使用,加上居住環境擁擠,抗藥性菌株很容易傳播,使得肺炎鏈球菌的抗藥性偏高。
台灣肺炎鏈球菌的抗藥性問題,自1992年浮現之後,抗藥性菌種快速散佈,迄今肺炎鏈球菌對紅黴素的抗藥性高達九成、對盤尼西林的抗藥性達到七成。因此呼吸道感染的病例,採用這類抗生素治療時若沒有提高治療的劑量,則治療失敗的比率,可能會提高。
目前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案例明顯增加,對家庭與社會醫療成本造成很大負擔。肺
炎鏈球菌除了危害健康之外,也會耗去醫療資源並減少照顧者或患者的產能。在社會醫療資源的消耗可分為直接成本及間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看診、診斷檢查及藥物治療產生的醫療費用;父母因孩子生病無法去工作所損失的工資、給照顧者如保母或日間託顧的額外費用以及與病童失能相關的費用為間接成本。
預防絕對優於治療,更何況在面對肺炎鏈球菌抗藥性如此嚴重的情況下,任何一次的感染都是冒險!在美國五歲以下兒童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降低了94%:因此在未感染前,針對高危險族群施打肺炎疫苗才是最有效又安全的預防之道。在美國2000年全面為兩歲以下嬰幼兒施打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已經出現以下的成效: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減少、疫苗注射者與身邊的人肺炎鏈球菌的抗藥性減少。該疫苗已經美國的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建議,列為所有嬰幼兒的例行預防接種疫苗。在台灣做的臨床試驗顯示,健康嬰幼兒分別在2、4、6暨15到18個月大時各接種一劑七價接合型肺炎球菌疫苗是安全的並且可以產生免疫力。副作用很緩和。
肺炎鏈球菌的傳染途徑多是經由飛沫傳染, 當被傳染者有免疫功能缺陷,或曾經發生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時,則比較容易發生肺炎鏈球菌感染的疾病。患有地中海型貧血,免疫功能不全,無脾症,HIV感染,腎臟症候群,癌症,氣喘及慢性肺病等病童,因對肺炎鏈球菌的感染特別具感受性,發病症狀也曾經發生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時,則比較容易發生肺炎鏈球菌感染的疾病。患有地中海型貧血,免疫功能不全,無脾症,HIV感染,
腎臟症候群,癌症,氣喘及慢性肺病等病童,因對肺炎鏈球菌的感染特別具感受性,發病症狀也最為嚴重。因此,這類孩童特別需要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以產生免疫力,有效預防感染。
根據台灣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調查,國內65歲以上老人因為肺炎鏈球菌侵襲性感染導致死亡的比率是三成,五歲以下兒童因感染肺炎鏈球菌而死亡的佔二成八。對於有潛在性疾病的患者如癌症,糖尿病,脾臟切除,器官移植,愛滋病,發生菌血症者之死亡率亦相當高。因此連江縣衛生局推動幼兒肺炎鏈球菌疫苗之接種,降低帶菌率,也間接減少三代同堂家庭感染相關疾病的機會。因此新型的肺炎鏈球菌疫苗安全且預防的效果極佳,自89年美國的嬰兒開始例行性施打對抗肺炎鏈球菌疾病的疫苗後,全國幾乎已經沒有兒童感染疫苗血清型的肺炎鏈球菌疾病。此外,嬰兒施打疫苗也減少肺炎鏈球菌的傳播,因此成人接觸肺炎鏈球菌的機會降低,間接地,也預防其感染肺炎鏈球菌疾病。
(連江縣衛生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