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大家來玩藝術 --閱讀人次 : 2417 由鐵板社區發展協會、馬祖芙蓉海畫會聯合舉辦,南竿社教站、仁愛國小協辦,「大家來玩藝術」系列活動,將於8月22日星期五,晚間七點在仁愛國小二樓圖書室舉行,8月23日、8月24日上午10點至12點,下午2點至5點共三天,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將邀請知名跨領域的藝術家吳瑪悧老師主講。吳老師去年受邀芙蓉海畫會演講「我的皮膚就是我的家國」,受到熱烈的迴響,今年再次受邀舉辦「大家來玩藝術」系列活動,第一部分題目:性別、地方與認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別在九月十月舉行,請有興趣的民眾注意,成果展將以戶外裝置藝術呈現。
"性別、認同與地方"
「相傳宋時,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島東螺村,漁民林愿之六女默娘,秉性嫻淑,事親至孝,且熱心公益,每於黑夜,燃薪為火,為漁舟導航。某日父出海捕魚,不幸遇風罹難,默娘痛不欲生,乃投海尋父,卒負父屍漂流至南竿島。鄉人感其孝行,厚葬立廟祭祀,尊稱為媽祖,並以其名作為列島總名以示紀念;惟為避諱,乃將媽祖改為『馬祖』,並成為外界對此地之稱呼。」
這段有關馬祖地名由來的敘述,說明了馬祖是沿海移民社會中少數以女神命名的地方,尤其二次戰後,國民政府來台,馬祖又成為反攻復國的前哨站,大批官兵駐守,使得這裡長期以來男多女少的性別傾斜,讓人好奇它對於性別認同建構發展的影響為何。
因此將從西方精典女性藝術家及作品,來探討女性與再現的課題,並藉著閱讀黃春眀小說中呈現的差異性別經驗, 來嚐試整理馬祖人的生命經驗, 希望可以激發後續相關的展演議題。本次活動乃第一階段,將以課程方式進行:
8/22晚7點 講題:從媽祖到致命的女人—女性如何被再現
8/23 上午10 點 講題: 卡蘿(Frida Kahlo)-- 一個女性藝術家的肖像(影片觀賞)
下午 2點 討論: 黃春眀"看海的日子"中的女性肖像
8/24上午10點 講題: 妮姬(Niki De Saint-Phalle)-- 一個女性藝術家的生命歷程(影片觀賞)
下午2 點 討論: 黃春眀"莎喲娜啦, 再見"中的男性角色
吳瑪悧,台灣當今最重要的女性現代藝術家之一,德國杜塞道夫國立藝術學院雕塑系畢業,現任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遠流出版社藝術館叢書主編。曾舉辦多次個展、聯展於國內外各大美術館,多次代表台灣參展國外重要大型展覽。1998年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台北市立美術館)、1999年「亞太三年展」(澳洲昆士蘭美術館)、2005年「日本福岡亞洲美術三年展」(福岡亞洲美術館)、2006年「人在江湖—淡水河溯河行動」(台北伊通公園)、2006年「線索」(英國BBC Radio Lancashire)、2007年「後解嚴與後89」(國美館)等。吳瑪悧的作品,大多以大型的現代裝置藝術為主,呈現以女性感性的角度,反應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做多項的思考。
2000~2004年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進行「從你的皮膚甦醒」社群藝術計劃2005~2007年策劃「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獲台新藝術獎提名)。公共電視兩部關於台灣當代藝術的影片系列:《解放前衛》及《以藝術為名》,都介紹了她的創作歷程。
在學術方面吳瑪悧亦出版《巴魯巴---與小朋友談現代藝術》、《德國公共空間藝術新方向》與《寶島物語畫冊》等。同時,譯有多部藝術類專題性著作,諸如《藝術的精神性》、《點線面》、《達達—藝術及反藝術》、《波依斯傳》、《物體藝術》、《行動藝術》、《造型藝術在後資本主義裡的功能》、《量會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與《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等等。
此次演講,吳瑪悧將以「性別、認同與地方」為題,探討女性在社會的地位以及女性藝術家的創作思考,女性藝術的啟發。演講中也將討論小說家黃春明的兩本小說"看海的日子"中的女性肖像,及"莎喲娜啦, 再見"中的男性角色,歡迎大家前來臨聆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