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交通船,把人當豬來載 --閱讀人次 : 1127 馬祖日報8月13日社論:
突破馬祖交通的困境,讓馬祖交通更好,這是大家的共識。但想購買三體快輪的政策卻引發地方不同的聲音,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地方政府沒有提前宣導讓民眾認識新船、島嶼分散本位主義思考等,最後漁翁得利的是中央政府,不費吹灰之力讓多花錢的三體快輪政策胎死腹中。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在此次三體快輪政策中,絲毫沒有被凸顯,地方政府爭取購買三體快輪,希望站在馬祖整體利益上,一次解決馬祖交通、經濟、觀光生計等問題,改變中央政府原訂計畫,自然引發行政官僚的反對,但到最後討論中三體快輪的性能及台灣海峽的適航性,沒有一位交通部邀請的專家學者提出異議,最後問題只在營運效益的枝微末節討論,這點不應該是老百姓應該考慮的問題,我們只要回家的路順暢而已。
馬祖今天的交通狀況,顯而易見就是馬祖逐漸被邊緣化及蕭條,不管是台灣或大陸的發展,馬祖都只能遠遠觀看,臺馬輪曾經是建造新船前的過渡產物,過渡到新船誕生,馬祖經歷了十五年(若102年新船下水),這本來就不是一艘非常理想的船舶,但馬祖人刻苦的用了很多年,今天反過來深刻懷念這一艘替代船舶,因為多少年固定的交通模式,很容易讓人心存安全感,新的船舶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卻是無法預料。
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挑戰,馬祖交通一定要更好,才是符合馬祖人的最佳需求,不要三體快輪也罷,但馬祖需要一個全新的交通環境,這一點無庸置疑,離島東引、莒光都要更好的交通工具,交通是人的基本權益,不能得過且過,更不能自我滿足。
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爭取中央預算全體鄉親團結尚且不足,更何況四分五裂的意見,未來新的臺馬輪即將完成,就像是現在的臺馬輪換一個壞掉的零件一樣,馬祖也只是換一艘不容易壞的船,跟今天沒有零件壞掉一樣在海上航行的舊臺馬輪一般,期待它為馬祖帶來新的契機,無庸是痴人說夢,仍然只是空中交通的替代品,而換了一艘新船,二十年內要再買一艘航行台、馬之間的船機會渺茫,所以台、馬海上交通改善至此似乎告一段落。
空中交通要不要改善,當然要,但是它所需要的費用是三體快輪的二倍不止,以中央政府推拖拉的本事,評估完再爭取經費,再解決到底要改善那一個機場的爭議,大概又是另一個十年。但我們沒有悲哀的時間,大船底定,現在我們應該全力加速兩艘離島船舶的爭取,也要緊盯空中交通改善的進度,全體民眾團結一致,要展現馬祖的團結,更要給地方政府及民意代表壓力,拒絕當台灣的二等國民。

陳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