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陣雨  溫度:26℃ AQI:  風向:北 風力:14級 南竿雲高:1600呎 能見度:7000公尺 北竿雲高:900呎 能見度:6000公尺
馬祖資訊網論壇 » 討論與交流 » 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友善列印



張貼者
馬祖藝文協會 
初階會員 


註冊 : 2011-06-11
發表文章 : 17
掌聲鼓勵 : 49

發表時間 : 2013-06-11 22:42:21
FORM: Logged


馬祖藝文協會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馬祖藝文協會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轉貼)馬祖采風漫筆-薛公煜 --閱讀人次 : 1174

很久以來,每當我讀到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詩,就會感到壓抑、惆悵和悲哀,特別是其中的“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為什麼“一灣淺淺的海峽”,居然把兩岸人民相隔了幾十年?   

隨著堅冰的消融,海峽兩岸終於迎來了春暖花開。5月18日,我們福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一行十六人,受馬祖經貿文化交流聯誼會的邀請,終於踏上了久別的海峽彼岸文化島嶼——馬祖。從福州馬尾區的青洲碼頭到臺灣馬祖,乘輪船只要一個半小時就到了,它完全打破了余光中先生在《鄉愁》詩中所詠歎的“郵票”、“船票”的局限和無奈。 兩岸共譜《藍眼淚》   

“音樂,有人將它比作花朵,因為它鋪滿在人生的道路上,散發出不絕的芬芳,把生活裝飾得更美。”(貝多芬)生活離不開音樂,海峽兩岸離不開音樂的“裝飾”。   

賴董芳,是福州語歌曲專業委員會會長、詞曲作家、文化創意人。他是一個充滿靈感而又浪漫多產的年輕藝術家,曾數度往返于馬祖與福州,是海峽兩岸的文化使者。去年12月他隨陳靖姑巡安團赴臺灣,途經馬祖回榕,在馬祖口渴無處買飲料時,一曹姓小朋友送了一罐可樂解渴,打嗝之際,頓生靈感,於是為他創作了一首《兩嗝一首歌》的歌曲,後來該歌曲由馬祖連江縣立仁愛國民小學校長王建華親自錄音,並由福州電視臺“攀講”主持人土豆演唱並拍成MTV,在福州地區投播。   

賴董芳第二次訪馬祖期間,參觀了王建華校長的小學,學生49人,校園美麗雅致,秩序井然,牆上噴繪49個孩子天真浪漫的笑臉,每個笑臉旁都認領了一隻馬祖的神鳥——黑嘴端鳳頭燕鷗,他被這所天人合一的好學校打動了,回榕後即創作出了一首用母語——福州話歌唱的童謠式歌曲《鳥囝飛》。   

第三次訪馬祖,恰逢58歲的馬祖登山藝術家李小石背著媽祖神像攀登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遇難,他受當地政界、企業界、文藝界的委託,為“登山怪傑”李小石6月9日的追思會譜寫了一首《回故鄉》的歌曲。歌曲旋律低沉,如訴如怨,充滿了哀思,它深刻寄託了海峽兩岸人民對李小石先生的無限懷念之情!   

第四次訪馬祖——也就是此次的福州市民間文藝家赴馬祖采風活動期間,恰逢當地盛傳“藍眼淚”消息,校長王建華連續幾日盛情陪同音樂家賴董芳找尋“藍眼淚”,雖然未果,卻反而引發了賴董芳對人生及愛情的暇思,進而創作出了一首盪氣迴腸、纏綿有加的《藍眼淚》歌曲。這使我想起了一位作家說的話:“留一些缺憾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追求生命的圓滿已經讓我們背上了太重的負擔,大自然就是大自然,況且它給予我們的已經太多太多了。”創作有時候就是這樣,上帝在關閉一扇窗戶的時候,同時也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 藍 眼 淚詞曲:賴董芳(男):靜靜的海岸晚風吹你可知我癡癡在等誰從這一灘繞到那一灣還是不見藍眼淚 (女):輕輕在歎息你是誰在岸邊一夜夜心憔悴我來這灘你偏去另一灣擦肩而過藍眼淚 藍眼淚 為了誰來來回回難相會迎著浪 拍著岸粉身碎骨不後悔 藍眼淚 我的誰尋尋覓覓緣難遂海未枯 人不回一生一世藍眼淚   

“藍眼淚”,是海裏的一種肉眼難辨的介形蟲,可能是因為蟲本身食用了某種螢光元素,所以會發出像冷光面板一樣的幽幽藍光,臺灣人俗稱“星沙”、“藍眼淚”、“海上螢火蟲”。可能是“藍眼淚”三個字更富浪漫詩意,所以馬祖人更喜歡用“藍眼淚”來描述海上出現的這種美麗夜景。   

《藍眼淚》這首歌曲旋律和意境都很優美,曲風朗朗上口,歌詞清麗、典雅,時尚動感,是一首普適性與傳唱性很強的抒情歌曲。王建華校長是一位性情中人,為了《藍眼淚》歌曲儘快創作成功,他放下了手中的許多事情,跟隨賴董芳尋找創作素材,如今,《藍眼淚》這首歌曲經過王建華校長的錄音、傳播,已在馬祖唱開唱響,賴董芳與王建華這倆位元音樂人更成了海峽兩岸文化傳播的友好合作者,高山流水兩知音! 馬祖的文化盛宴   

此次馬祖與福州民間文藝家開展的采風活動,內容不僅豐富、飽滿,而且馬祖方面參加的人員都是島上的知名人士,有縣長、鄉長、議長、局長、專員、科長、主任、校長、會長、教授、教師、作家、畫家、報社社長、記者、佛教界人士等等;福州赴馬祖采風的人員也是福州地區頗有影響的一些專家、學者、民間藝術家、文博專業研究員、地方文史專家、地方誌編審、宗教文化研究者、《八閩姓氏》文化編輯、《福州語音字典》編撰者、工藝美術大師、民謠民諺民間故事採集研究者、燈謎製作者、風土民情攝影家、民間音樂創作者、民俗文化工作者,等等,人才濟濟,嘉賓滿堂,堪稱是海峽兩岸的一次文化盛宴。   

林金炎先生是臺灣著名的文史專家、作家,談鋒甚健,語言犀利,但在談到國共兩軍在金門、馬祖對峙時期的情況時,他總念念不忘地說,有一次他曾親眼看到馬祖的兩個小孩被大陸的炮火擊中……,當我們告訴他大陸的杜鳳瑞空軍在“嚴重受傷,無法駕駛時,按動座椅電鈕,彈出機艙後,遭國軍飛行員射殺在空中”(引自林金炎《馬祖兵事》)是違反國際法時,他連忙解釋說:“正因如此,所以我在《馬祖兵事》書中才如實的反映當時的情況。”林金炎不愧是一個有良知、有正義感的文史專家,其實對於戰爭,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還是楊綏生縣長對戰爭的看法比較辯證:對於那段歲月,“真是‘何其幸,生在這個動盪的年代,又何其不幸,生在這戰火綿延的歲月’”。局長劉潤南的看法則更通脫、大氣:“而今兩岸緩和,戰爭遠離,相逢一笑泯恩仇,昔日披著神秘色彩面紗的島嶼,對大陸而言,當年沒有拿下的外島,可以親睹芳澤,原來的軍事設施卻轉換成了觀光景點,訴說著馬祖歷史的蒼涼。”不是嗎?今天馬祖遺留下來的觀光景觀——八八坑道、安東坑道、北海坑道就是當年的地下工事!   

為了讓海峽兩岸共同記住那段歷史,林金炎先生特地贈送給我們每人一本《馬祖兵事》和一枚面值一元的馬祖硬幣。據林先生介紹,硬幣是中華民國64年造,由於當時國共雙方正處在對峙階段,為了防止共党在馬祖地區搞滲透,臺灣方面專門打造了一種只供馬祖地區流通的硬幣,如今該硬幣已成絕版,現在一塊馬祖硬幣在臺灣市場可值600元台幣。   

交流海峽兩岸的福州話方言,是本次福州民間文藝家赴馬祖采風的一大內容。陳高志先生畢業于臺灣大學,是語言學教授、方言研究專家,他與《福州語音字典》編撰者塗楨樑先生的相遇,頗有相見恨晚的遺憾,他們倆對福州方言的研究都付出了不少時間與精力,對於福州方言的一些發音技巧,兩位大師的見解常常不謀而合,塗楨樑興致衝衝的將自己的多年研究成果——《福州語音字典》贈送給陳志高,而陳先生也高興的將自己編撰的《馬祖俗語析論》贈送給塗先生。   

王建華是立仁愛國民小學校長,在他的學校裏,有一個班級實施的就是母語——福州話教學,他說,閩台兩岸同根同源,福州話源遠流長,用福州話教學意義深遠。他根據自己多年的探索,編撰出了一整套福州話學習教材,當他得知塗楨樑對福州方言頗有研究時,就主動的與塗先生進行切磋交流,塗先生也把自己多年研究的福州話發音訣竅無私的用U盤拷給王建華校長,兩岸教師坦誠的交流,使王校長非常感動,他還把自己編撰的福州話教材——《月光光》等系列材料,贈送給塗先生。   

曹楷智是臺灣著名的博士畫家,他先後留學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塞維亞大學,他皮膚黝黑,滿頭灰白,藝術家的范兒在他及肩的長髮上已坦露無遺,早年學習水彩、國畫、圖案、陶瓷,後轉入油畫,擅抽象畫和具象畫,在他的“枕戈待旦”工作室裏,每一副畫都用心至深,用情至切,粗厚濃烈的油彩“似乎要跳出畫框向觀者敍述馬祖的歷史與滄桑”,別林斯基說得好:“才能卓著的畫家在畫布上創造出來的風景畫,比任何大自然中的如畫美景都美好”。   

楷智是馬祖的兒子,是馬祖的山水孕育出的一代著名畫家,他的作品,誠如曹以雄局長所評價的那樣:“對馬祖發展觀光,不但具有廣告效應,同時也具有文創開發的潛能,今天已分不清是他包裝了馬祖,還是馬祖包裝了他”。   

楷智先生不僅是一位光芒四射的藝術家,而且還是一個熱情洋溢 的社會活動家,他現在擔任的職務有理事長、理事、監事及指導老師等,對這樣一位視藝術如生命,關心社會、熱愛桑梓、誠心待人的藝術家,福州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的陳蘇主席已向他發出盛情邀請,邀請他6月份到福州參加文代會和進行兩岸民間藝術家友好交流。   

此次赴馬祖采風,心思縝密的福州民間文藝家還特地備了一份厚禮贈送給馬祖民間文藝家,它們是“豔於西子,秀於百卉”﹙注一﹚的《古嶺史話》、《福州奇觀》、《福州語音字典》、《八閩姓氏•人物卷》、《八閩陳氏•源流篇》、《閩都慈善群英大典》、《民間故事選編》等等。來而不往非禮也,連江縣政府文化局也給福州民間文藝家每人都裝了一袋書,其中有《馬祖兵事》、《馬祖俗語析論》(一、二)、《北竿鄉志》、《月光光》、《芹壁遊記——走讀馬祖》、《馬祖風情油畫集》、《馬祖》、《采風擷影》等等。看來兩岸同仁都逃不出英國作家史美爾斯先生的“魔咒”:送書是最好的饋贈品,因為“書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夥伴。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刻,它都不會拋棄你”。   

俗話說:“仁者愛山,智者愛水”,馬祖是地處山水之間的一個島嶼,因此在馬祖人的身上除了普遍都存在著一種仁愛之心外,還潛藏著一種特質,那就是睿智和積極參與的心態。如在23日舉行的兩岸文藝家聯歡晚宴上,當福州制謎專家池晨光先生報出“主人當嚮導”(猜馬祖地名一)時,在座的馬祖嘉賓個個喜悅滿懷按捺不住的爆出“自以為是”的不同謎底,而其中持正確答案的卻是王建華校長,他的謎底是“東引”,是馬祖的一個鄉名。王建華,是一個精明過人的小學校長,他一個人就連續猜中了兩條謎語,且越猜興趣越濃,鑒於謎語的數量有限所以主辦方只好對他喊“暫停”。“魏武機謀屬典範”(猜馬祖一文化人),又是一道好謎語,猜謎的嘉賓怎能放過這大好機會,他們群情激奮的又爆出了一大堆答案,經過淘汰,最後奪魁的卻是思維敏捷妙語如珠的連江縣政府文化局專員吳曉雲,他的答案是“曹楷智”。   

就這樣,“梁山伯晁天王為尊(猜民俗用品一,謎底“蓋頭”)”、“孟德因之為人傑(猜馬祖官員一,謎底“曹以雄”)”、“母親笑開顏(猜傳統行當一,謎底“喜娘”)”、“首先要敬重老壽星(猜馬祖特產一,謎底“陳年元高”酒)”等六條謎語,在兩岸嘉賓的相互竟猜中各自名花有主。為了對東道主連日來的盛情款待表示由衷感謝,福州文藝家主動把自己猜謎所獲的獎品友好的出讓給馬祖嘉賓,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陳石除了贈送給曹以雄(文化局長)、曹楷智(著名畫家)、林金炎(《馬祖兵事》作者)、陳志高(《馬祖俗諺析論》作者)等知名人士、六個燈謎獲獎者每人一枚精美的壽山石外,還免費將他們的名字鐫刻在壽山石印紐上,使馬祖同仁嘖嘖不已。   

在溶溶的晚宴氣氛中,音樂家賴董芳還表演了他創作的母語歌曲《鳥囝飛》,以及現場即興譜寫的《再相逢》歌曲。“再相逢”是《八閩姓氏》文化編輯薛公煜先生在“馬祖•福州民間文藝家采風活動”交流會上隨機創作的一首詩歌,該詩在交流會場上朗誦時曾博得雷鳴般掌聲,詩歌表達了福州民間文藝家對馬祖文化及馬祖同仁的欽慕、眷念和期待。酒過三巡,連江縣政府文化局局長曹以雄,舉杯來到了薛公煜的桌前,拋出一句“悶話”:“沒想到,不講就不講,一講就一鳴驚人!”曹局長的話不知底細的人乍一聽,如半夜吃黃瓜不知頭尾,但對薛某來說卻是瞎子吃湯丸心中有數。曹局的意思是:好傢伙,先前你們福州民間文藝家一行人去文化局拜訪我時,大家七嘴八舌的都發了一通自己的看法,可你老兄卻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而在23日下午的交流會上,你卻出人意料的爆出一首詩來,博得滿堂彩……   

其實薛某當時正在曹局長的辦公室專心致志的忙著翻看、拍攝一本圖書的內容,沒來得及發表自己的意見。   

還有楊綏生,他是一個滿腹經綸的縣長,在很多刊物上都有他的煌煌“序言”,他與薛公煜碰杯時口吐蓮花——“量小非君子,無酒不丈夫”,薛某本來就是一個不勝酒力的人,“量小”兩字對他來說算是抬舉了,現在面對49度的白酒,他委實有點心慌,然而,面對“詩仙”一樣的縣長,薛某不知向誰借了一個豹子膽,拿起酒杯一飲而盡,縣長滿意的點頭離去。其實薛某並不是向誰借了一個豹子膽,而是打心眼裏欽佩楊縣長,他欽佩“詩仙”縣長的才華,和他的“鬥酒勿為薄,寸心貴不忘”(李白)的酒德…………   


最令人難忘的是,議長陳貴忠對福州民間文藝家采風團的到來,自始至終都表現出極大的熱忱。當采風團的人員提出要近距離的採訪走下螢屏的陳議長,以及親身體驗議會的“議事流程”時,陳議長當即表示熱烈歡迎,並告訴采風團的人員:“下午就有一場針對企業家工作的議事,歡迎大家參觀指導”。作為一縣的議長,他的言談舉止始終是那樣的謙卑、和藹,在他的身上讓人們真切的感受到了“民意為天”的真實含義。當采風團的人員辭別馬祖將返回大陸時,他還特地把十幾張裝幀優美並逐一簽名的合影照片,以及鑲有“馬祖•連江縣議會 敬贈”的茶杯等人手一份的送到碼頭,采風團的人員無不為議長的至誠精神所感動!


5月24日下午,當我們要依依不捨的惜別馬祖的時候,曹以雄、曹楷智、曹金平、王建華等同仁很早就來到了碼頭,殷勤的為我們運送行李,並守候輪船的到來。七天的相聚相擁,雖然時間較短暫,但卻給兩岸文化人留下了許多珍珠般的記憶,薛公煜先生在《古風•再相逢》詩中曾這樣詠道:七天采風難忘懷,馬祖文化意蘊濃。有朝一日再相逢,更喜人在桃源中。﹙注二﹚ (薛公煜) (共5167字本文由簡體轉換為繁體) 注一:唐朝詩人皮日休對書的讚美是:“惟書有色,豔於西子;惟文有華,秀於百卉”。注二:馬祖素有“海上桃花源”之稱,中華民國連江縣縣長陳雪生說過:“生於馬祖,從國大代表到縣長,始終如一的抱持著‘鄉親第一,馬祖為先’的觀念,也為馬祖奉獻一生,……忠實的實現將馬祖開發為‘海上桃花源’這個理想。”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