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對於「津沙」地名源於「金沙」的質疑 --閱讀人次 : 6197 以下是南竿鄉誌初稿對於津沙地名由來的說法:
原稱金沙,肇因澳口海灘佈滿花崗岩風化而成石英細沙,晶瑩剔透,陽光下閃閃發光,故先民取名「金沙」,國軍進駐後改名津沙。
以上的說法,是目前最常見的「標準答案」,看起來言之成理,但卻未必牢靠。本人研究馬祖文史多年,認為這樣的說法是源於連江縣誌,而連江縣誌原本就有很多錯誤,就連大海盜蔡牽的名字都寫錯過(寫成蔡耕)。因此,基於「盡信書,不如無書」,本人提出以下幾點質疑:
一、馬祖話中的「沙」,是指海邊的礁石,如東引的西沙(蛇礁)、老鼠沙、龍船沙等。津沙澳口左前方的礁石叫「津沙仔」,由於這塊礁石較小,所以在津沙後面加一個「仔」。會不會先有「津沙仔」的名稱,而後有「津沙」呢?
二、福州話的「津」和「金」發音不同,因此說津沙原名金沙,是說不通的。這一點,正如福澳並非「厚福人氏遷居的澳口」一樣的道理,因為馬祖話「福」的發言與福澳的福不同音,福澳的「福」馬祖話的正確發音是「滬」,因為福澳原名「竹滬」或「滬澳」,這才是福澳真正地名的由來。也就是說,福澳正確的寫法是「滬澳」,用馬祖話一唸,就會明白。
三、即使馬祖四鄉五島有很多沙灘形成的澳口,但除了津沙以外,少有其他澳口以沙灘為名(只有北竿的白沙和午沙,但白沙和午沙的「沙」字發音與津沙的沙不同音),依據馬祖先人的命名習慣,以及沙灘的「沙」馬祖話發音,津沙也不太可能以沙灘得名。很可能與「津沙仔」有關,而跟所謂的「金色沙灘」無關。
以上質疑,求教於對津沙文史更多了解的網友。請多多指教。






作者:老龍馬
基本同意站長的意見:
一、馬祖話中的「沙」,是指海邊的礁石,如東引的西沙(蛇礁)、老鼠沙、龍船沙等。
※福州話中「沙」的發音同「獅」
二、福州話的「津」和「金」發音不同,因此說津沙原名金沙,是說不通的。
※福州話中「繒」與「津」發音相同
※有可能「津沙」是「繒礁」。打漁「圍繒」的地方。如今說『津沙』原名『金沙』,從觀光的角度看,應該還可接受。如要從學術觀點介入就另當別論了。







的確如樓上摩羯客網友所言,津沙地名由來曾經在本站討論過,但前次討論並未能得到有價值的回應,本次老龍馬網友的回應,推測津沙地名由來可能是打漁「圍繒」的地方,這樣的推論,應該比較接近事實。不知道津沙村是否有熱心的網友,問問看村中耆老,印證「圍繒」的說法。
津沙曾經是馬祖最大漁村之一,大海盜蔡牽在馬祖列島興建了四座天后宮,津沙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見昔日津沙漁業之興盛。「圍繒」的說法,是目前已知最可能的命名由來,有待進一步求證。






作者:老龍馬
摩羯客網友所言極是:
如果主管部門為力求陣容,產生眾多評審,博採眾議固然是好,但審查過程中若發生有人過度堅持想法、凸顯己見,有人未經深入實查,把錯誤的舊資料當作鐵證如山,要求必須納入、不可修改與刪除,還有不同評審間意見發生矛盾,主管部門再又不斷變動思維,事情很難有一個好的結果。
馬祖在民國38年前連戶籍都沒有,可見當地文化之落後。當然,馬祖人也許不高興承認這一點。國軍入島後,由於對福州文化的不了解,憑主觀認知,只好隨意用國語音譯命名,也是無可奈何之計,島民不必苛責。時至今日,兩岸三通,如在位者再一意孤行,將是一種罪過(諸如科蹄澳應為曲蹄澳般,一字之差,味道全失)。
繒礁之說也是推理,至於圍繒的說法似乎也不可靠,昨天發表拙見之後,又覺不妥,不知以前那塊礁石是否曬過漁網,如果有,繒礁就應該是曬漁網的礁石,津沙村的命名就可找到源頭。可惜我爺爺不在了,他如在世今年100歲。但我想村中耆老也許還有知道者。







的確如老龍馬網友所言,馬祖地區在國軍進駐後,很多地名都很草率定名,錯誤之多,令人遺憾。(馬祖地區不但民國38年前沒有戶籍,遲至45年才開始設戶籍)
例如東引的柴澳被誤植為「紫」澳,柴澳囝則被寫成小紫澳;西引的「土長」誤寫為「長土」等等。最嚴重的是,多數的「澳」都被誤寫為「沃」,甚至山隴的新生地公園也錯誤寫成「介壽沃口公園」。
老龍馬網友提到「科蹄澳應為曲蹄澳」,這也應該是國軍進駐之後所造成。查維基百科,的確正確的寫法是「曲蹄」,少數寫為「科題」。
至於津沙村名由來,從「繒」這個字的意涵及馬祖話的讀音來看,應該很接近了。






藉由津沙村名的例子,
更加突顯出各村村名的考究重要性,
村名所代表的不單只是一個稱號,
更能探出這個村落早期景象與特色以及命名的動機等等的討論契機..
對於近幾年在地文化的探究更能有其代表與深入性..
像福州話所說的田地..,
其實所用之字並非是「田」字,
而正確應是「堘or塍(ㄔㄥˊ)」字,字義是泛指水稻田的意思..
像是西莒的田澳,正確該寫成是「堘澳」
坂里村的舊稱就是「堘村」
以上兩個稱謂皆是很好的討論案例..
還有南竿陳氏家族有來自嶺南村與文石村的區別
一般老人家皆還是用舊稱來稱呼,
像是
嶺南村舊稱是「嶺前」,(ㄌㄧㄤˇ ㄑㄧㄢˋ)
文石村舊稱「岩石」(一ㄤˇ ㄌㄨㄛˋ)
再轉回來看馬祖各村落地名的稱謂
有時可要更加深思其音譯翻成正確的使用字..
達到更正確得村名,增加其故事性與可看性…






聽家中長輩口述津沙地名由來:津沙原意是真的沙,不是假的沙,因為早期使用津沙的沙,非常好用,它可當細沙用,不須篩過,也可當粗沙使用,不須特別處理,所以使用起來是非常方便,這種沙是其他地方沙所無法比較的,而且以前澳中地下地上到處是沙,而且沙質非常好,是上天賦予津沙這塊寶地的禮物,所以它是真的沙、似金的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