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上彩暝」應為「上節暝」 --閱讀人次 : 5170 98年訪談陳應城先生時,蒙他指正應為「上節暝」,99年初與陳崇順、李寶玉二位先生結伴同往大陸曹朱、李朱、文石、文溪…等馬祖人原鄉,參加他們的擺暝,陳、李二位作鼓板的田野調查,我作民俗的田野調查。曾以「上彩暝」、「上節暝」請教訪談對象,說的都是和陳應城先生一樣︰元宵節系列活動從掛燈的這一天開始,上節就是進入過元宵節的時序,也就是準備過節之意。而「上彩暝」、「上節暝」二者在福州音非常接近,久之人們不辨,而「上彩」字面上也有喜慶、吉祥之意,人們多不排斥。上節暝各地不同,記得小時候,我家鄰居正月初五掛燈,我家是初六掛燈,問家母時說因為上節日不同。
上節暝掛風燈是與元宵節習俗有關,與懸燈為信號無關。但風燈並不是唯一用在元宵節,在馬祖,風燈用在許多場合,如婚禮、嫁粧、起厝、添丁,甚至照明等都會用到風燈。
社會習俗是活的,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發生變遷,在變遷過程中失去原味或原意,也是不可避免的,畢竟人類的歷史是被論述的,文化是人類生活實踐的累積,生活過程也是形塑文化的過程。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東渡日本,歌星山口百惠就是她的後代,你信嗎?神話、傳說、故事…都充滿了無限可能,也創造了許多傳統,這個新版本「上節暝」可以接受嗎?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游桂香
首先,感謝馬祖藝文協會前理事長游桂香小姐的回應及提出另一種版本。
「上節暝」的確是一個全新的說法,因此本人又利用google和百度兩大搜尋網站,鍵入「」,用「""」來作上節暝三個字的完整字辭搜尋。結果如下:
(由此可以見,這兩大搜尋網站的搜尋功能是多麼強大,游小姐今天下午才在本站才張貼的文章,不久後就被搜尋到了。)
本人再用「」和「"上彩日"」兩個完整的字辭來搜尋,結果分別如下:
利用搜尋網站做學術研究的輔助,最具價值的部分是「量化」。從以上的六則搜尋可知,引用「上彩日」的文章比「上彩暝」要多,而且「上彩暝」的文章來源九成以上來自馬祖地區,少數源於福建的平潭地區。至於「上節暝」,如果游小姐沒有發表以上的文章,搜尋到的數字應該是零。
當然,搜尋網站的搜尋結果未必是最終的裁判,我們期待游小姐能夠在田調之外,再提出一些文獻的考據,來補強「上節暝」的說法。
其實「上彩」二字,分開來講,上是指上元,也就是元宵;彩是指張燈結彩;合起來就是元宵節張燈結彩的意思。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舉手之勞,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
本人非常認同游桂香小姐所論「上節暝」的說法。馬祖文史資
料缺乏文字詳實記載,僅靠一些長者口述,無法完全表達其真
意,所以只能用意會、猜測來探討其真意。因此造成諸多誤解
與偏差。
究其原因述說如下:
一、馬祖地區原是漁民休憩暫住之居所,無久住之意思,故而
每逢年節大多數居民都結伴返回舊居歡度年節,可是馬祖
居所的 「地主」與「公婆媽」又不能不拜,故而在馬祖要
提早拜祭「天庭」「地主」及「公婆媽」(即祖先),然
後再回大陸原籍過年節,所以馬祖就有提早過年節的習俗。
二、「上節暝」即過元宵節的開始所以要在正月十五以前拜完
「天庭」(天前)「地主」「公婆媽」(祖先)掛「風燈」
並無固定日期(由族裡自定一個日期)也就是說在馬祖,
先過十五回大陸故居再過一次十五。其他年節也是如此。
三、「上」可釋為開始或是馬上之意「節」即是元宵節「暝」
可釋為一個夜晚。所謂:「彩」在此應無意義。
本人才疏學淺。並非愛現之人,只是將一些前輩所述轉載
於此。若有不當之處請多指正。不勝感激。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東莒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