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靄  溫度:18℃ AQI:103  風向:北 風力:9級 南竿雲高:500呎 能見度:3000公尺 北竿雲高:600呎 能見度:3000公尺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邱新福

邱新福友善列印



張貼者
邱新福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4-01-07
發表文章 : 93
掌聲鼓勵 : 887

發表時間 : 2014-07-27 00:57:10
FORM: Logged


邱新福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邱新福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縣志續修《地理志》初稿:東引地名由來 --閱讀人次 : 4756

 東引舊稱東湧,異名東永、東引山。「湧」的古字為「涌」或「甬」,湧浪的意思,是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善於海上航行的閩越人流傳下來的用詞。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雪恥復國後,越人建議把吳王流放到「甬東」-東方湧浪之外的島嶼。具有閩越人血統的閩南人,至今稱海浪為「涌」。

 清朝,「涌」已演變為「湧」。19世紀在臺灣當過巡撫的湖南人唐贊袞形容「湧」:「無風起浪,翻濤捲雪,舟莫能近。」

 史書記載,東引島環周水深四十餘尺,海面波濤洶湧,滾浪翻騰。大陸出版的《連江縣志》稱:「海潮之來,由南北竿塘大洋,湧而匯於進嶼門,俟定海洋面而潮半,下目之水亦漲至洋面,乃入於連江、福州二港。」故以「湧」為名,而稱「東湧」、「西湧」。

 「東湧」最早見諸史書,是距今近六百年前的明洪武年間,明廷曾設遠哨於東湧。而後,距今四百年前的明朝萬曆年間,曾發生馬祖列島開發史上著名的「東湧偵倭」事件。在明、清兩朝的史書與圖籍上,東引又有「東永」、「東引山」等異名。


▲明代《歷代輿地險要沿革圖》中的東引山

 民國44年11月反共救國軍進駐,據本縣舊誌及《東引畫刊》記載,由於島上建有燈塔,指引過往船隻,因其具有「指引我軍早日直搗黃龍、收復河山」之意,同年12月1日成立「東引守備區指揮部」。

 45年7月16日,本縣開始實施戰地政務,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正式成立,宣布撤銷長樂、羅源兩縣政府,西犬、東犬與東湧三鄉,均併入連江縣政府。同日,東湧鄉更名為東引鄉,東湧國民學校也更名為東引國民學校。於是,「東引」兩字一直沿用至今。


▲設在南澳民宅時期的東湧國民學校,時蔣經國來訪。



  已有 6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